小萍,今年16岁。她最烦的就是待在家里,而最讨厌的就是父母对她管手管脚。小萍爸爸很严厉,每次看完新闻后他都要叫小萍去做作业,其实小萍心里想,即使没有爸爸的催促,她也会去写作业复习功课,可小萍的爸爸偏偏要来烦她:“还不赶快去看书!”。小萍觉得爸爸越这样说她就越不想动。小萍的妈妈更是唠叨,芝麻大的小事也啰嗦个没完,从上厕所到睡觉她无一不管。有时有男同学打来电话,他们也非得刨根问底不可,生怕小萍在外面乱交朋友。小萍认为这是他们不信任自己的表现,慢慢地她觉得跟他们根本没什么可说的,待在家里很压抑,自己迟早要被逼疯掉的。
相信小萍同学说出了很多同龄人的心声。很多同学都向朋友吐苦水:“每当我要穿款式入时的衣服时,当我给朋友打电话时,当我在父母面前议论社会、人生问题时,或当我想做自己的事时,我总受到父母的指责与非难。对我的一切,他们都看不惯!因此我常感到委屈难受,以至于经常与他们顶撞。”而不少家长也抱怨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以理解。他们之间经常发生口角,关系闹得很紧张,这使父母与子女都感到非常痛苦。
进入青春期确实给家庭的和谐带来不小冲击。青春期也叫“第二反抗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身体日渐发育成熟,思想也正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他们对社会已有一定的了解,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迫切希望以成人的方式融入这个社会,同时也要求旁人能以看待成人的眼光来看待、接纳他们。这一要求独立的现象也称“心理断乳期”。许多家长都感到,子女一进入中学后,性格就变了,不像以前听话了,这便是“心理断乳期”的真实写照。这时期的青少年们往往觉得自己已经是个大人了,要求家长不要再把他们当小孩看,不要过多干涉自己的事;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见到同学伙伴会表现出不好意思,最好父母不要在场;有事也不愿与家长商量,常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与父母发生争吵。而家长却习惯于把自己小孩的年龄看得比实际年龄小,认为他们还不成熟,需要父母保护。这样就不可避免地会在两代人之间产生矛盾,“代沟”一词也悄然而生。
心理“代沟”是较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心理上的差异和差距,以及由此引起的种种心理问题——责怪、抱怨、烦恼、苦闷和压抑等。它是随着青春期身体发育后的自我意识增强而产生的,是一种正常心理发展的伴随现象。如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思想上,父辈比较务实、保守,而我们年轻一代自由、创新、开放;生活上,父辈重实际,较少注意物质的享受,而我们则多幻想,比较重视享受;行为上,父辈喜欢维持传统的行为方式,处事谨慎、冷静,认为做事应有原则,稳打稳扎,而我们则喜欢冒险性的活动,敢作敢为,没有太多约束。这些都是“代沟”的具体表现。
其实,两代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这是由他们的社会阅历和价值观决定的。两代人的身心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责任不同,成长环境和社会角色不同,这就造成了彼此的基本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不同。心理“代沟”现象对青年人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意味着青少年开始寻求独立,心理趋向成熟,有了积极的社会化意识和动力,开始要求适应社会,为以后的独立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一面,如使家庭关系紧张,得不到父母有益的关怀和帮助,甚至在缺乏社会经验的情况下走上歧途,或导致心理障碍。比如,有的青少年为表示自己对父母干涉的不满和宣誓自己已长大成人,竟然采取离家出走的方式来作为对父母的反抗。
对于大多数现代家庭来说,也是造成青少年与父母产生距离的一个原因。父母对自己的独生子女一般都照顾得无微不至,对他们的未来倾注了全部的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使子女获得更好的教育。但是,由于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学习,他们很少与子女进行心灵的交流,而缺乏对他们内心世界的了解,造成了双方心理上的沟通发生困难。
青少年们渴望成熟,可成熟是什么?是独立自主的意识,良好的控制能力,对社会、他人和自我的正确的认知。而盲目、冲动和抵触都是幼稚的表现。青少年对自己父母的极端态度实际上是未经自己深思熟虑的,是盲目的反叛,是抛弃理智而过于感情用事的结果。如果和父母发生了矛盾只会大喊大叫、哭闹、负气、离家出走,那么我们在他们心中将永远是个没长大的孩子的形象。学会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需要我们长久的磨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