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男生跳楼自杀了”的消息传遍了整个大学校园。人们不禁为之震惊,尤其是熟悉他的同学、老师和老乡,更为他的轻率而备感痛心。谁能想到四年前他的风光呢?
这个跳楼自杀的男同学四年前是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这所虽是重点却鲜有省状元的大学的。进校后,学校领导、老师对他倍加重视。他们说“终于有机会发放5000元的状元奖金了”。仅他个人的宣传就搞了半学期,他成为了全校闻名的人物,全校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老师的宠爱、同学的羡慕以及一些人的吹捧,让他有了飘飘然的感觉。他想当然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从此,他变得极其自负高傲。老师的话他有时还能听进去一些,同学的话他从来就听不完,还总是借机嘲笑、贬低别的同学,对什么事都嗤之以鼻。由于他的过分自负,他没有一个朋友,对谁也瞧不上眼。每天他想着头顶上省状元的桂冠。自鸣得意。他经常因为觉得老师讲课讲得不好而不去上课,也从不参加集体活动。他时常沉浸于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的世界里而混沌度日。老师为他的滑坡而担忧,经常劝导他要戒骄戒躁,可是他总是把老师的话当作耳边风,他自负地认为,自己这么聪明,对付那些考试是小菜一碟。就这样,虽然他从未在期末考试中挂“红灯”,但成绩不容他乐观。自己得不到奖学金,他自负得不愿意努力,就说别人只会读死书;自己评不上优秀称号,他自负得不去争取,就说别人只会溜须拍马、笼络人心。
转眼到了大四,保研名单上自然没有他。那么他就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了,要么考研,要么找工作。然而他仍自负地认为,自己是省状元,我不上研究生谁上。于是,他不甘示弱起来,自负地向全班同学宣称他要考上全国最著名大学的计算机硕士研究生。从此,他也能起早贪黑地学习了,无奈,由于大学期间专业功底太差,他学习起来总是力不从心。公布研究生考试成绩时,他的专业课均没有上线。这无疑是当头一棒。他拿到成绩通知单时如霜打的茄子一般。第二天早上,人们在14层高的办公楼前发现了他的尸体,他的口袋里装着一份浸透了鲜血的成绩通知单。
自负是阻碍青少年进步的枷锁,自负与自卑,都是源于对自己的不正确认识,所不同的是,自负者是过高地评价自己,他们仿佛通过放大镜来看自己的长处,甚至视缺点为优点,而在看别人时,则总是容易贬低他人的优点,夸大对方的不足。下面是自负者的常见表现:
(1)自视过高
自负者往往自视过高。他们很少关心别人,与他人关系疏远。他们时时事事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顾及别人,不求于人时,对人没有丝毫的热情,似乎人人都应为他服务,结果落得个门庭冷落。
(2)看不起别人
自负者通常看不起别人,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他们固执己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在明知别人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别人的观点。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
(3)过度防卫
自负者经常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妒忌心。他们有很强的自尊心,当别人取得一些成绩时,其妒忌之心油然而生,极力去打击别人,排斥别人。当别人失败时,其又幸灾乐祸,不向别人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人成功时,这种人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在人际互动中,自负者常常忽视双方应以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为原则,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盛气凌人,目中无人,只强调自己的感受,全然不顾别人的态度和情感。
(4)好高骛远
自负者往往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他们为自己制定过高的目标,承担无法完成的任务,容易遭受失败的体验。并且,由于其自我评价往往与外界评价相冲突,他们的情感也不时会受到挫伤。
总之,自负就是骄傲自大,目中无人。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骄傲自大必然会对青少年的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骄傲自大的人常在自己的周围树起一道无形的“城墙”,形成与外界的隔膜,这使他们的心胸变得很狭窄。他们看不到别人的成绩,只会“坐井观天”。骄傲自大的孩子很难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因为他们不能做到平等相待,而是总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人或喜欢指挥别人。骄傲自大的青少年情绪也不稳定,当人们不理睬他时,他会感到沮丧;当他遭到失败和挫折时,又会从骄傲走向悲观、自卑和自暴自弃,否定自己的一切,觉得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
自负是以超越真实自我为基础的一种自傲态度和情绪体验,是一种不良个性的具体体现,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
(1)家长、老师的评价不恰当。
心理学家库利提出了“镜中我”的概念,认为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人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和态度,就像一面镜子,使个体对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哪些才能,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能从“外面”加以认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态度和评价无疑是他们人生中第一面,也是重要的一面镜子。如果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总是表扬、夸赞其优点,对其缺点视而不见、避而不谈,那么这面镜子就会失真。这些片面的评价会给孩子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就像家长所说的那样了不起,似乎没有任何缺点。入学后,一旦被老师贴上“好学生”的标签,会进一步强化其自负的心理。
(2)自我认识的偏差。
自负主要是对自己作了过高估计,这是自我认识发生偏差的表现及结果。青少年初期最有价值的心理成果就是发现自己的内部世界。内部世界的丰富令他们惊讶,内部世界的复杂又令他们困惑。这种自我反思、自我观察受到自身认识水平的极大影响。由于其反省思维水平不高,加之成人感、独立意向的发展,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可能会反感甚至拒绝老师、家长的“帮助”,从而导致对自我的认识出现程度不等的偏差。其中两种极端化的情况是:有的孩子只看到自己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缺点,或者夸大自己的长处,缩小自己的短处。
(3) 生活中缺少挫折和磨砺
生活中遭受过挫折和磨砺的人,很少有自负的心理,而生活中如果一帆风顺,则很容易养成自负的性格。独生孩子的家庭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如果在学校也表现得很好,总能获得肯定和赞扬,这样的顺境很容易使他们产生无我不能、无所畏惧的感觉,从而表现出盲目自信和自高自大。
孩子抱有自负心理对其成长是极其有害的,家长应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克服自负:
1. 客观评价孩子
孩子能否正确认识自我受成人的影响很大,这就要求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评价时要客观、全面,不能由于疼爱自己的孩子,就只看到其优点,并赞不绝口,而对孩子存在的不足,就不愿意去触及,不舍得给孩子指出来。因此,要使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家长对孩子客观评价很重要。
2.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孩子出现骄傲自大的坏习惯,往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认为自己比谁都强。他们往往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并喜欢拿自己的长处比他人的短处。作为父母,应耐心地引导孩子,教孩子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既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又看到自己的不足。
3.教育孩子要学会欣赏他人
对于孩子来说,学会欣赏他人并非易事,但只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欣赏他人,怎样发现欣赏的目标,孩子是会慢慢做到的。比如:家长可以让孩子给同班的每一位同学找出三条优点,并对同学的优点进行逐一的讲评,这对帮助孩子跳出狭隘的自我小圈子,逐渐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不骄不躁是很有益的。
4. 适时进行“挫折教育”
家长可针对自负孩子的不同表现,给他们专门设置一些障碍,包括难度较大的习题、难度较大的活动等,让其体会遭受挫折的心情,和在他人帮助下战胜困难的喜悦,从而促使他能经常看到自己的不足,学会虚怀若谷。
5. 适度进行表扬和奖励
其实,一般情况下,孩子只要能得到口头表扬,就会心满意足了。过多的表扬和奖励,有时会让孩子沾沾自喜、高傲自大、忘乎所以,甚至觉得自己已经做得很不错了,从而产生不思进取的心态。因此,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表扬和鼓励的时候,一定要把握“适度”这一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