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华敏出生在一个家境虽然富足,但是父母经常吵架,而无暇顾及孩子的家庭。在家里只有一只猫和一些玩具与她做伴。她已经习惯了独自和那只猫、玩具娃娃说话。在幼儿园、学校里,她也不合群,不愿意与他人接触,总是一个人独处。有时她眼巴巴地看着同学们有说有笑,也露出羡慕的眼神。但是当同学们一邀请她,她又特别恐慌、焦虑,脸憋得通红,特别是与异性接触的时候,表现得特别地紧张、恐慌。
在中学心理辅导课上,她对心理老师讲的理性情绪疗法特别感兴趣。她发现自己总是一个人独处,不愿意与他人来往,这来源于本人头脑中的一些观念:她认为自己不能在与同学们的社会交往中失败,否则一次交往失败,永远会失败。于是华敏在老师留的作业中,认真地通过理性分析和逻辑验证来驳斥这些信念。写完作业,她感到特别轻松。
虽然华敏的认识有所提高,但是她在人群中仍然很紧张。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华敏逐渐放弃消极的心理防御、自我封闭,学习与人交往。她先是与个别待人热情、宽容的同学交往,开始听他们说话,偶尔自己插一两句话。这些同学都很尊重她,愿意倾听她的话。这对她的鼓舞很大。通过实践,更进一步说明原来自己的观念“一次交往失败,永远会失败”是非理性的。在以后的交往中,自己就多说几句话。一段时间以后,华敏感受到与同学交往比自己独处愉快得多了。
她尝到了与个别同学交往的“甜头”,逐渐扩大了人际交往的范围。从不参加集体活动的华敏,在同学们的鼓动下,也参加了班会、年级运动会,还和同学们一起给敬老院老人演出,虽然她只参加了合唱表演,她也为自己已经是集体的一个成员而兴奋不已。
通过实际行动,华敏越来越合群了,逐渐矫正了自己的孤僻性格。
孤僻多见于内向型性格的学生,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厌烦、鄙视或戒备的心理,易神经过敏,猜疑心重,内心感觉孤独、寂寞和空虚。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对学生人格的成长重视不够。过去认为具有孤僻性格的儿童少年,他们不爱动、不淘气,不会给老师的教育工作带来麻烦,还被认定为守纪律的好学生呢。从青少年的未来发展考虑,具有孤僻性格的人与他人交往的能力比较弱,社会适应能力比较差,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往往处于劣势,如果任其发展而不加以矫正,终将会影响他们的事业成功,甚至有的难以谈婚论嫁,以至影响他们的终生幸福。
孤僻性格的形成除了有先天的气质类型的影响外,往往与幼年时所遇到的创伤经验有关,如父母离异、缺乏母爱,或家长、教师管教过于严厉、教育失误等。其内部原因是自卑心理。自我认识不足,不恰当地与他人比较,过低地估计自己,消极的自我暗示抑制了自信心所致。
自我矫正孤僻的性格,要做到:
第一,要认识到具有孤僻性格的人对爱的需要、归属的需要特别强烈,只是有一些非理性的认识禁锢了自己的行动,比如“我说不好,他人会看不起我”,“我第一次交往失败,就会永远失败……”所以自己要主动地或者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通过逻辑的思辨,改变不合理的认识。
第二,要走出去,学习与人交往,并且逐渐扩大人际交往范围,多参加集体和社会活动,从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解脱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