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学期智渊的班里从外校转来了一个新班主任。班主任还没来时智渊班里就有同学已经在宣传他有何等厉害、威风了,说这个班主任以前带的班不仅纪律严明,学习成绩更是在县里数一数二,唬得智渊和同学们一惊一咋的。可当智渊真见到这个班主任时,那感觉简直可以用“大失所望”来形容。智渊觉得这哪是老师啊,比看校门的老大爷好不到哪里去!胡子拉碴、不修边幅不说,连一开口也是满嘴土话,根本不是为人师表的样子嘛!那时候智渊心里别提有多没劲了。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智渊发现新来的班主任其实并没有原先以为的那么糟糕,至少他管理班级还蛮有一套的,班上原来调皮捣蛋的几个同学都被他制得服服帖帖。智渊就是很纳闷,为什么他与刚来的时候相比有这么大的区别呢,难道是自己看走了眼?
智渊同学很形象地描述了他对班主任印象的前后巨大反差,及给他带来的心理冲击。其实,这是第一印象的作用所导致的。什么是第一印象呢?它是指两个素不相识的人第一次见面时所形成的印象。人们往往在极其有限的信息的基础上形成对别人的总体印象,如见到某一个人就去猜测他的年龄、社会背景、性格特征等。尽管人们都知道这种判断并不一定可靠,但他们仍然愿意这么做。当我们和别人第一次见面时,对方的言谈、举止、容貌、表情、服饰等都会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他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都可能诱发出我们对他的某种认知和情感体验。这种最开始的好恶评价和倾向对人的整个印象形成举足轻重,会影响到我们在今后与其交往过程中的情感投入,以及决定着与他人交往的成功与否。
可以看出,在社会生活中,第一印象很重要。因为人们一旦对某人形成了某种第一印象,以后不仅难以改变,他们还会去寻找更多的信息或理由去支持这种印象;尽管以后这个人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行为并不符合原先的印象,人们仍要倾向于坚持。第一印象的形成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
1.体貌效应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觉,一般说来,仪表堂堂、气质出众、风度翩翩、举止优雅的人更易给陌生人留下较好的印象,易被陌生人接受,反之,相貌平平或丑陋者则受到冷遇的次数较多。这就是体貌效应的影响。中国民间传说中有天师钟馗的故事。相传钟馗是唐朝德宗年间的一名举人,长得豹头环眼,铁面虬髯,很是丑陋吓人,可才华出众、武艺超群。他参加京试,名列榜首,德宗听韩愈禀奏,说新科状元才华出众,便在金殿上召见钟馗。德宗一看钟馗相貌丑陋,心中顿时不悦,要废掉他的状元另选一位,钟馗盛怒之下当廷自刎而死。虽然钟馗的故事只是传说,但也反映了相貌对人的认识的影响。
2.晕轮效应
即在人际交往中所产生的以点概面、以偏概全的知觉现象。在对陌生人进行认知时,由于其某一点较为突出,这一点就会像月晕一样由月亮的中心向周围扩散、弥漫,从而掩盖了该人的其他特点和品质。美国心理学家阿希曾做过一个实验,他将一群大学生分为两组,每人拿到一张描写某人特征的包括七个形容词的表。第一组被试的表上写着“聪明、灵巧、勤奋、热情、果断、实际、谨慎”,第二组被试的表上的词除将“热情”换为“冷淡”外,其他一切与第一组被试的相同。然后让被试评价该人。结果发现第一组被试多数认为此人慷慨、幸福、人道,而第二组的评价几乎相反。阿希又分别用“文雅”和“粗鲁”去代替“热情”和“冷淡”,发现两组被试的评价几乎无多大区别。这说明“热情”、“冷淡”两种品质居于突出的位置,而掩盖了其他品质。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他人形成印象时,不是等量齐观地加工每一条信息,而是抓住中心品质,以点概面、以偏概全地形成对他人的印象。
青少年朋友们可能都已经注意到了,仅凭第一印象获取的信息是不全面的,非常容易使人产生认知上的误差。确实如此,由第一印象所形成的对他人知觉的定式而引发的悲剧不少。俄国杰出诗人普希金在一次舞会上结识了“莫斯科第一美人”娜坦丽,并对她一见钟情,苦苦追求,与她结了婚。普希金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我重生了!”他们结婚后,娜坦丽无休止地要普希金陪她去参加各种舞会、宴会,很快,普希金写作的灵感熄灭了,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境地。后来,俄国贵族丹特士公开追求娜坦丽,普希金终于不能忍受娜坦丽的不忠,与丹特士决斗,因伤重而死。可见,第一印象有时是很不可靠的。我们在认识他人时要尽量避免第一印象带来的认知偏差,不仅要通过多次的交流不断修正对他人的判断,也可以通过他人的非言语行为如面部表情、身体运动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全面地形成对其的认知。
怎样进行印象管理?
我们在知觉、判断他人时要尽量克服第一印象的影响,但当我们与他人交往时,我们的行为表现又会在他人脑海中留下什么印象呢?为了顺利地与他人交往,给人留下一个好的印象,进行印象管理,即控制自己的表现以使别人对自己形成好的印象,是十分必要的。
心理学家琼斯提出了四套赢得他人喜欢的讨好策略:
①真诚、自然、不失时机地恭维或抬举他人;
②在意见、行为、判断上遵从别人,但遵从不能过于勉强,要使人觉得可信;
③要表现出一种令人喜欢、受人赞许却又不虚伪的形象;
④给予别人好处,但不能使人产生负债感。
了解讨好的策略不是鼓励人们采取虚情假意的手段,戴上面具去交往,而是为了帮助大家更顺利地与人相处,减少交际中的受挫现象。
另外,非语言因素也是我们了解他人的重要方面。为了在人际交往中做一个主动的接收者,你必须意识到两个或两个以上人交往中随时出现的非言语因素。为帮助你了解这些因素,现在请打开电视机,但不要让它发出任何声音。然后,将注意力集中在画面人物的这几个方面:身体的姿势(手和臂、腿和脚)——面部表情——眼睛的运动。
每一次用几分钟的时间做这个练习,然后问自己,画面人物的非言语沟通触发了你什么情感。下一步,问自己对电视画面上人物的动作做了什么解释。
这个练习的关键不是让你判断对错,而仅仅是让你意识到沟通中非言语因素的重要性和通过它们传递错误讯息的危险。要重复几次这练习,直到你意识到注意对方的身体因素已成为自己的习惯。
只有在这时,才让自己站在镜子前大声说出计划做的事情。观察自己的非言语因素,并纠正你觉得可能传递出与自我感觉不同的意思的东西。将这一过程重复几次,直到感到这样做时很放松而且是无意识的。它将有助于你在人际沟通中更有效地利用非言语因素。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有哪些呢?
总结社会心理学家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人际吸引的条件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熟悉
研究表明,人们总是倾向于与熟悉的人接近,并产生亲切感。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时候是把这种情感投向周围与自己有直接交往的对象,并在其中选择交往或合作的伙伴。很自然的,能够相互接触、彼此之间存在交往的可能性,就成了人际吸引的前提条件。
2.才能
表面上似乎一个人能力越高,就越是受到欢迎,其实不然。如果别人超凡的才能使人们可望而不可即,则人们就会感到一种压力。才能与被人喜欢的程度在一定范围内成正比,但超出这一范围,由才能所造成的压力就易使人倾向于逃避或拒绝。
3.外貌吸引力
外貌魅力会引发明显的“辐射效应”,尤其在第一次会面时,能否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促进人际间继续交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外貌和仪表。
4.相似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性对人际吸引有着普遍而广泛的影响。日常生活中,各种情况的相似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人际吸引。共同的态度、信仰、兴趣和价值观;共同的语言、种族、国籍和出身地;共同的教育水平、年龄、职业、社会阶层;乃至共同的身体特征如身高、体重等,都能在一定条件下不同程度地增加人们的相互吸引。
5.互补
当双方的需要以及对对方的期望正好成为互补关系时,就会在个体间诱发强烈的吸引力。如支配性格的人喜欢选择具有极大依赖性、服从性和被动性的人做朋友;而文静、寡言、内向的人喜欢与活泼、开朗、外向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