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母亲伤心欲绝地哭诉说:
我儿子今年13岁了,叫点点,在一所市重点中学就读。他成绩一直很好,而且活泼、开朗,所有的人都喜欢他。
在上初二的一天,老师把我叫到学校去,说他早恋了,和班上一个女同学,要我多注意。当天我就问他,可是他死活都不承认,说是老师、同学冤枉了他,他只是为了帮助那个女孩就被大家说三道四,现在走在路上都会被大家指指点点。当时我认为问题并不严重,安慰了他几句,并没放在心上。谁知道过了段时间之后,他整个人都变了,不爱说话,成天就坐在一个地方发呆,在家的时候也不看书了,成绩一下掉到了倒数几名。
我们觉得可能是因为被老师怀疑心里有压力,过一段时间就好了。可是,都一年了,他还是那样,而且精神越来越恍惚,有时候还一个人坐在沙发上自言自语,跟他说话也不理人。偶尔跟我们说句话也让人听不懂。更可怕的是昨天,我一回家,居然看到他在割腕!我的心都碎了,如果他死了我该怎么活呀!
他可是个好孩子呀,怎么会做这种傻事呢?
由于青少年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及这个年龄阶段的个性特点,他们在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很容易把问题扩大化、悲观化,最后采取一种极端的解决方式,比如自杀,就像上面事例中的点点。
对于思想并未成人化的青少年来说,他们一方面盼望独立,另一方面他们又依赖父母、老师,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这个时候,一旦家长或是老师对他们的态度粗暴、冷淡,他们所产生的情绪体验是非常强烈的,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导致自杀。尤其是一些很少受挫折的学生更是如此,他们一般都成绩优异,优点突出,正因为如此,他们中的很多人脆弱、独立精神差、承受挫折的能力差。
信中的点点,在老师、家长眼里一直是个好学生,老师、家长对他的态度非常亲切、热情。然而,只是因为他做了一件他认为是帮助别人的好事,就被老师误认为早恋,而且还把家长叫到学校,这在他看来是一种不信任,也是一种挫折。这种挫折一直延续下来,没有被老师、家长重视,得不到良好的疏导,最终产生了一个令人遗憾的结果。
所幸的是,点点的极端行为得到了制止,没有酿成悲剧。
一般来说,青少年在采取自杀行为时,总认为这是唯一的选择,除此以外就别无他法了。通常,他们的内心感到自己为解决问题已经竭尽全力了,深信只有走向死亡,才能摆脱痛苦。当然,他们会预计到,别人对自己的自杀可能不理解,会有种种看法,但是在此时此地,他们自己确信选择自杀是合理的。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虽然周围的人觉得自杀的青少年十分愚蠢,责怪自杀的想法太糊涂了,但是,采取自杀的青少年本人往往自以为这是最好的选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严重的痛苦使他们产生了片面的、极端的认识。
一个有自杀想法的人通常会对生活悲观、绝望,他们认为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任谁也解决不了;他们看待周围的事物会带有浓重的悲观色彩,觉得所有的事都不尽如人意;他们看不到事情好的方面,而只是强化坏的方面;他们感觉自己像是掉进了高脚杯的蚂蚁,不管怎么努力也爬不出来。这不同于一般的消极情绪,过几天或一段时间后就会解脱,而是已经达到无法摆脱的绝望的地步,因而这是一种危险性情绪,正是由此才导致了自杀行为。
选择死亡是容易的,但是死亡带给周围人的痛苦是长远的。自杀是对自我生命的放弃,也是自私的一种表现。据调查,一个自杀成功的人死后周围至少有五个人会长期受其影响,他们会为你惋惜,同时也会埋怨你的不负责任,会怨恨你的冷酷无情。你真的愿意让爱你的人们一辈子活在痛苦中吗?
对于有自杀意向或心情不好的同学,我们建议采取以下几种方法来调节自己的情绪。
1.宣泄调节法
不知同学们在看电视和电影时有没有注意到这样的镜头:某人因有不良情绪,便跑到旷野、海边、山上无拘无束的喊叫,或者拼命地击打树木,或者狂奔。这就是合理发泄情绪。合理发泄情绪是指在适当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不良情绪。发泄可以防止不良情绪对人体的危害。
具体步骤:
第一步:收起你所有的东西,如书、笔、本子,让自己心无杂念地坐在一个无人的教室或是房间5分钟,尽量不要去想事情,特别是让你郁闷、痛苦的事情。
第二步:把你想自杀的理由想出来,写在纸上,尽量有条理。
第三步:努力让自己的情绪随着你写出的理由释放出来,即让自己尽量地难过。
第四步:当这种难过达到顶峰时,立刻到郊外或是一个没有人的地方大声地哭出来、喊出来或是到操场奋力地跑动直到自己再也跑不动为止。
这种方法每天重复一次,一个星期后再每周一次。
2.助人调节法
学雷锋做好事。帮助他人通常会使我们的心灵得到一种难以想象的平静和满足。既可以给他人带来快乐,也使自己心安理得,心境坦然,具有较好的安全感,反之,常做坏事之人,则天天提心吊胆,备受良心、社会的谴责、心理紧张,不得安宁。如何通过帮助他人来帮助自己使自己从悲观、绝望的心境中逃离出来呢?
具体步骤:
第一步:每天至少做一件好事,不管是多小的好事。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的其实就是一个累积效应,即不管多小的好事,只要你做了,就会在内心产生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长此以往它必将提高你的个人素质及道德修养。
第二步:把你一天做过的好事记在一本本子上,并记下当时被你帮助过的人对你说过的话,周围的人看你的目光,还有你当时的内心感受,尽可能记得详细,这一步非常重要。
第三步:认真阅读你以前在这本本子上的好事记录。
2003年9月10日,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首次世界预防自杀日”。以预防一个危害自己的行为来“冠名”一个“警戒日”,表明了一个事实:自杀已经成为全世界公共卫生领域急需解决的问题。来自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的调查数据显示:中国每年约有28.7万人自杀死亡,除此之外,还有约200万自杀未遂者。在国民死亡原因中,自杀已经排在了第五位。而国际上一般都认为,死因登记系统报告的自杀死亡率要比实际的自杀死亡率低。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每年20万人是全球自杀者总数的1/5。根据去年(21303)中国首次开展的大规模自杀调查显示,中国每年有28.7万人死于自杀,成为第五大死亡原因。在15~34岁人群中,自杀位列第一死因。而心理学家说,很多自杀的人其实并不想死,只是一时的冲动。
我国近几年陆续出现了关于青少年学生自杀的报道和研究。从这些资料中可以看出,一些中学生内心十分痛苦,感到缺乏理解,生活的压力太大,分数的压迫、考试的威逼、家长的训斥、老师的不满、社会上的诸多不快……这样,自杀就成了一些青少年学生摆脱痛苦的消极方法。青少年自杀行为具有冲动性,即在非常激动的情形下,轻率地自杀。如在中学生自杀中,有的女学生为“抗议”父母不给她买一条彩裙而自杀。还有一位农村中学生因个子小,他母亲劝他不要骑自行车,他一意孤行地要骑车,对母亲的劝阻十分气愤,竟然服下大量农药而自杀。这类冲动性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偶发的,自杀前也谈不上有什么明显迹象。
在青少年自杀案例中除冲动型自杀外还有一种称为情绪型自杀。这类青少年从有自杀的想法到采取自杀行为之间有一段相对较长的时间间隔。在这一期间。他们通常都会表现得十分抑郁,有时甚至会向身边亲近的人流露出想死的念头。如果这一期间他们的情绪得到良好的疏导一般会从死亡的旋涡中脱离出来。
青少年的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一些青少年的传统道德价值观念日趋淡薄,而新的社会主义的激励人心的道德价值观念又非常缺乏。当然这并不是责怪他们,社会、学校、家庭对此都负有责任。可结果是由于他们缺乏精神力量,一旦身处痛苦境地时,就无法从痛苦中解救自己,也无法在失望中看到生命具有的积极意义,于是更强烈地感觉痛苦最后陷入绝望,这种循环加剧的绝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自杀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