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描写张居正的书中,我们常常能够看到这样的说法,张居正都被描述成一个独侠客,在大明王朝垂垂老矣的朝廷里力挽狂澜,而那些站出来反对他的言官,都是脑筋腐朽、冥顽不灵,万历皇帝更成了忘恩负义的王八蛋。可是这并不是一本玛丽苏情结的狗血小说,而是真正发生在大明王朝的一个历史性“杯具”,以张居正的政治智慧,他断然不会是所谓的圣母,也绝对不是只会卖萌的小白兔,他是有着强悍手腕的腹黑党,能够扳倒严嵩、拉拢徐阶的张居正,其实最熟悉的就是政治斗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官场斗,那么为什么他最后却输在这个名利场上呢?
除去万历皇帝长大后的一意孤行之外,张居正也有着自身的原因,他主张反腐倡廉、严惩贪官,这都是为国为民的好事,必须要肯定的。但是作为大明王朝的内阁首辅,张阁老却不能独善其身,包括他的家眷、在老家的高堂,却成为当地一霸,而他自己也常常靠行贿来取得司礼监太监冯保的支持。
张居正的一个学生叫做刘台,他的政绩并没有在大明王朝留下些许痕迹,但是他曾经的一个举动引起过一次政治动荡——写奏章弹劾他的老师张居正。
封建社会,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当道的中国封建社会,父子也好、母子也好、师生也罢,都自成体系,带有非常鲜明的人伦道德色彩,学生状告老师绝对成为当时最为轰动的新闻。当时刘台在奏章上列举了老师数条罪状——借助权位之便以权谋私、假借祖训为自己的变法开道、打压存有意见的官员等等,尽管刘台作为张居正的学生,他这样贸然弹劾是否稳妥,我们暂且不说,这条条罪状到底有没有?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身为内阁首辅,他的权力达到了大明王朝列位首辅的顶峰,此时的万历皇帝还是个毛头小子,这台国家机器指着他正常运转,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足以让张居正有所迷失,这很正常,人性使然。碍于张居正的权位,或许有很多官员都是敢怒不敢言,或者有勇敢者站出来,却没有好下场,这让其他官员如何信服?
张居正在世的时候,准确地说,是张居正掌权的时候,他们只能够隐藏下自己的不满,可是当张居正死后,这些人就跳了出来,纷纷指责万历新政。
这些大臣,其中有很多并非是奸臣,可是能够让这样多的同事都如此愤怒,张居正生前的做法的确有很多时候都是欠考虑的。尤其是在封建社会充满了权贵的环境之中,张居正的这种做法无疑是作茧自缚。
想想看,万历皇帝心里怨恨张居正,因为曾经太过严厉的教导;
贵族们心里怨恨张居正,因为他的改革触犯到了他们的根本利益;
同僚们心里怨恨张居正,因为他们都活在张居正光芒之下,长达十年的时间。
这不仅仅是张居正一个人的悲哀,也不仅仅是张居正一个家族的悲哀,更是整个大明王朝的悲哀。所以当万历皇帝下令抄张居正家的时候,满朝文武百官之中,很少有人站出来替张居正说些什么。
就是这位曾经被张居正看做是最好的接班人、三好学生万历,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将累积起来的财富消耗一空,并且创下了明朝之最——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没有上过一次早朝,而所有的国家大事全部都交给内阁来处理。
就这样,张居正和他的万历新政,以最让人遗憾的形式,成为了历史的尘埃,在万历年间,没有人再提及曾经风光一时的首辅大人张居正,似乎在万历心中,他已然忘记了曾经和他情如父子的张居正……
直到公元1622年,明熹宗才想起昔日的大功臣张居正,张家的冤案得以平反。只可惜啊,老天爷再也不会赐予明朝一个张居正了!
历史给了我们机会
明朝作为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朝代,也是中国最后一次领先于西方世界的朝代,在此之后,中国就走了下坡路,甚至在清朝末年跌到了谷底。曾经有很多历史学家都在研究,为什么明朝到清朝,仅仅一个朝代的过渡,就能够让原先强大的国家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也有一些人认为,按照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轨迹,势必会落后于西方各国,这样的论调是否能够成立?
既然说到这里,我们不妨来回顾一下大明王朝将近三百年的历史,这样就能找到那些能够让我们强大起来的机会。
明朝的第一个机会——在海洋上获得了先机。
郑和下西洋,这是明成祖朱棣留给后人的一个巨大的财富,通过海洋,中国能够和西方各国达成一种和谐的、平稳的贸易往来,这种贸易并不仅仅局限在朝廷与朝廷之间,应该是民间商业贸易占有更大的比重。
假设这样的贸易能够在明朝初期就能够得以形成,旁的不说,至少民间的商业巨头能够再多出一倍,甚至更多。就如同现在的局势一样,有了商机,自然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那么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连锁效应也应该提前一百年吧,资本主义萌芽提前诞生,更多的人加入到民间商贸之中,封建制度受到冲击,或许大明王朝早就能够进入资本主义。
然而一张禁海令禁锢住了这样的机会,直到西方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迅速发展壮大,明朝的皇帝才醒过神来。这是第二次机会,我们前面说过,即便是西方世界进入了大航海时代,但是他们无论是造船业,还是航海技术,甚至是与之相匹配的天文学、地理学都没有大明王朝发达,可是为什么东方巨龙又错过了这一次腾飞的机会呢?
有人说,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对待外国人,总是保持着儒家风采,或许在当时皇帝的心中,保持风度的比例应该很小,更多的是一种心态上的自大。从他们接收到的讯息来看,除了中国之外的地方,都是荒凉的、愚昧的蛮夷之地,所以才会保持着一种所谓的高姿态。
历史的第二个机会——政治体制的改革。
在前文中我们说过,和历朝历代相比,明朝的政治格局有了一个全新的突破,那就是内阁的形成,以及自成体系的文官集团。在明朝之前,中国封建制度是皇权独大,但是到了明朝,皇权受到了内阁的限制,他们可以利用手中的权力,驳回他们看似不太稳妥的“圣旨”,这对于一个封建制度的朝代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先进的、开明的。
明朝的气节决定了在朝廷之中,有这样一群人的存在,这就是文官集团。文官集团中的官员大都没有太高的官职,但是他们拥有一项权利——议政权,就是可以随便写奏章弹劾某人,哪怕是内阁首辅,他们依旧如此。
明朝对于官员的考核是每六年一次,到了要考核的那一年,所有的京官,都要写一封述职报告给皇帝,但是这封述职报告不仅仅要写自己的功绩,还要写清楚在这几年之中,我都做了什么不好的事情、不对的事情。其实这种述职报告,很难找到一些真正的漏洞,毕竟谁也不敢把自己贪赃枉法的事情正大光明地写出来,往往都是记录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但是,关键的一点来了,这封述职报告,并不仅仅是给皇帝一个人看,还要在上朝的时候给其他官员看,这下文官集团的作用就充分发挥出来。如果哪一位大臣忘记了自己做过的某些事情,文官有权力指出来,甚至可以滔滔不绝、言之凿凿地和你对质。这文官集团就相当于现在的监督机构啊!
这种政治分工,是先进的,也是资本主义三权分立和君主立宪的雏形,如果大明王朝能够再坚持一个世纪,有谁敢说中国不能一直领先下去呢?
历史的第三个机会——万历新政。
张居正的改革之所以失败,我们前面已经讨论过了原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万历皇帝内心的变化。张居正完全没有想过,自己一心一意培养的政治接班人却成为了最终的政治掘墓人,我们做这样一个假设,在张居正开始大刀阔斧进行改革的时候,如果做了这样两件事情,那么或许结局就不是现在我们看到的所有政策都被推翻。
其一,在培养小万历皇帝的政治才能之外,张居正能够像徐阶选择自己那样,选择一个同样有能力的接班人,成为下一任内阁首辅的话,那结果又当如何呢?
首先,当张居正过世之后,万历皇帝决定要废除所有改革制度的时候,张居正的政治接班人会以理据争,保卫改革的成果。万历皇帝虽然年纪小,但是不代表他傻,怎么对国家和朝廷有利,他心里还是有谱的,或许能够保存下几条改革措施也尚未可知。
其次,他的接班人作为新一代的内阁首辅,也会有自己的政治号召力,会培养自己的心腹,就如同当初张居正一样。接班人所形成的新的政治圈,自然会有自己统一的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即使万历皇帝为了报复张居正而迁怒于改革,那么内阁也有权驳回皇帝的圣旨。
其二,张居正在辅佐万历小皇帝的时候,没有摆正心态,这也是万历新政最终失败张居正自身的主要原因之一。尽管明朝的政治格局与之前的皇权集中制并不相同,但是张阁老在政治中心混了这么久,难道不明白什么叫做“伴君如伴虎”,什么叫做“越俎代庖”么?这是每一个皇帝都忌讳的事情,就算是权力再大的臣子,终究也是臣子,皇帝再小也是皇帝,更何况皇上也是会长大的,如果碰到心胸宽广的皇帝,或许能够一路和谐下去,可如果碰上了一个小心眼、爱记仇的皇帝,下场可想而知。可是张居正的做法却像是一种赌注,他的筹码就是万历皇帝必须是一个知恩图报、心胸宽广的人,少了一条都会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如果当初张居正能够摆正心态,至少万历皇帝不会对张居正的家人进行歇斯底里的报复,更不会在张居正过世之后,将他的改革政策予以废除。
如果以上的理论能够成立,明朝的经济则会更加强大,政治更加清明,有了强大的资本,农民起义还会发生么?后金还能够轻而易举地灭了明朝么?这都是个未知数啊!
像这样的历史的机会其实还有很多,我们只是说出了最主要的三点,就是这三点,就能够让大明王朝改变灭亡的结局,就如同蝴蝶效应一样,当局者一个小小的决定就能够对后世有这样大的影响,确实值得深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