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95100000004

第4章 禅解人意 (3)

在此时期中,有两种事实,颇足资研究兴趣者。其一,则小乘派殆无反抗力也。印度大乘初起,其与小乘之对抗极烈。即在今日之日本尚有持“大乘非佛论”者,独我国则大乘一至,靡然从风。其持小乘以非毁大乘者,今所考见,才得数人。一、慧导疑《大品般若》。二、昙乐非拨《法华》。三、僧渊诽谤《涅磐》。四、竺法度禁一切大乘经典,不听读诵(见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五末两篇)。僧睿著《喻疑》篇,专为当时疑《涅般》者而发。中有言曰“三十六国,小乘人也。此舋流于秦地。”可知当时西域诸僧在中国者,非无反抗大乘之人,特力不足以张其军耳。其二,则大乘教理多由独悟也,朱士行读《道行般若》,知其未尽,矢志往求(《高僧传》本传)。

道安订正旧译诸经,其后罗什重译,适与冥合,初无乖舛(《魏书·释老志》)。凡此之类,具征深智。道生尝叹:“经典东流,译人重阻,多守滞文,鲜见圆义。”于是校练空有,研思因果,乃立善不受报及顿悟义。笼罩旧说,剖析佛性,洞入幽微,说阿阐提人(译言多贪)皆得成佛。于时《大涅盘经》未至此土,孤明先发,独见迕众。旧学僧党,讥忿滋甚,摈而遣之。俄而《大涅般》至,果言阐提有佛性,与生说若合符契(《出三藏记集》卷十五。原误作“卷十七”,今改正。)。吾读此等记载,发生两种感想。其一,可见我先民富于“研究心”,虽于其所极尊仰之经黄,并非一意盲信。其二,可见我先民间方有创作之能,虽于所未闻之学说,而精思所运,能与符契,后此能蔚然建设“中国的佛教”,盖有由矣。以上为东晋之重要事业。

印度大乘性、相两宗、罗什传来者则性宗也,而相宗则未之闻。梁陈之交,真谛创翻《摄论》、《俱舍》,法泰、智恺最能传其业,于是开大乘之“摄论宗”与小乘之“俱舍宗”。“摄宗”即后此“法相宗”之前驱也。世亲依《华严·十地品》作《十发经论》,元魏时菩提流支,勒那摩提合译之。北齐惠光治之最明,于是创“十地宗”,即后此“华严宗”之前驱也。以上为南北朝之重要事业。

自罗什译《中》、《百》、《十二门》三论,后百余年间传习极盛,至隋吉藏(嘉祥大师)大成之,创“三论宗”。此宗入唐转衰,其一部分入“天台宗”,一部分入“禅宗”焉。自《法华》、《涅般》输入后,研究极盛,六朝时有所谓“法华宗”、“涅般宗”者。至隋智顗(智者大师)神悟独运,依《法华》创“四教五时”之义,立止观之法,学者以顗居天台,名之曰“天台宗”。其后唐湛然(荆溪)益大弘之,中国人前无所受而自创一宗者,自“天台”始也。此为隋代之重要事业。

唐玄奘三藏孤游天竺,十有七年,归而译书千三百卷,为我学界第一恩人。而其所最报膺者为戒贤显识之论,于是大阐之,立“法相宗”,亦称“唯识宗”。其弟子窥基最能传其学,基往持慈恩寺,故此宗或称“慈恩宗”焉。自“十地宗”成立以后,华严研究日盛,唐法藏(贤首国师)与实叉难陀重译《华严》,乃大阐扬之,立“华严宗”,亦可谓中国自创之宗也。此后宗密(圭峰)、澄观(清凉)盛弘其业。自慧远提倡念佛,至唐善导大成之,是为“净土宗”。自道安提倡戒律,至唐道宣大成之,是为“律宗”。自唐善无畏、金刚智传授密咒真言,是为“密宗”。

此诸宗皆盛于唐,而其传最广而其流最长者,则“禅宗”也。相传佛灭度后,以衣钵授大迦叶,心心相传,历二十八代而至达摩。达摩以梁时至中国,更不译经说教,惟物色传法之人,六传而至唐慧能(六祖大鉴禅师),乃大弘之,直指一心,不立语言文字,号为“禅宗”,亦称“心宗”。其徒南岳让、青原思传之,后为衍为“云门”、“法眼”、“临济”、“沩仰”、“曹洞”之五宗,数百年间,遍天下焉。此宗虽称来自印度,然自六祖以前,既一无传布,则虽谓中国自创之宗焉可耳。禅宗与“天台”、“华严”、“法相”皆极盛于唐,彼三者称“教下三家”,禅宗则称“教外别传”,此为唐代之重要事业。

以上诸宗,实为我国佛学之中坚,吾将于下卷各著专章以论之,此不过举其名而已。通计佛教盛于中国前后将及千年,法海波澜,不无起伏。最初输入小乘,墨守所谓“三法印”,即“万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之教,以尘世为可厌,以涅盘为可乐。既而闻方等般若之说,谓涅盘真空。既并涅盘而空,则乐涅盘者丧其所据,此慧导、昙乐之徒所为大怖而盛诘也。般若昌明以后,空义既闻而习之矣。及《法华》、《涅盘》传来,又明佛性不空。浅根闻之,疑非佛说,故道生阐提成佛之论,旧学指为邪说,集众而摈之也。诸大经次第都来,群疑亦既涣释。而“相宗”之人,犹滋疑议。

所以者何?诸宗所说皆当今世西欧哲学所谓“形而上学”之一部分,相宗所说,则当其所谓“认识论”之一部分也。前此既未之闻,而其所用“因明”又为外道所同用,其论心物之法,又与小乘之《俱舍》相翼辅,重以繁重艰深,不易明习,则厌而蔑焉。故法泰“屡演《摄论》,道俗无爱”(《高僧传》本传)。直至奘师归来,乃始大昌,而数十年后已莫能为继也。教下三家。鼎立盛行,诸经义解,发挥略尽,然诵习愈广,渐陷贫子说金之讥,故禅宗出而荡其障。惟密传心印,取信实难,呵佛骂祖,滋疑尤众,故六祖得法黄梅,十年乃布,而荆溪著《金刚錍》以非难之。自比于距杨、墨,新说推行之不易,自古然矣。及夫南干开基,五花结实,禅宗掩袭天下而诸宗俱废,公案如麻,语录充栋,佛法于兹极盛,而佛法即于是就衰矣。

唐以后殆无佛学。唐以后何故无佛学耶?其内部之原因,则禅宗盛行,诸派俱绝。踞座棒喝之人,吾辈实无标准以测其深浅。其外部之原因,则儒者方剽窃佛理,自立门户,国中上驷咸趋此途,而僧界益乏才。若在宋代求佛教史上有价值之人,吾惟数一延寿(永明禅师),但“禅净合一”之教,“净宗”复兴,实受赐焉。戒环(温陵)之理解,抑其次也。元代师礼蕃僧,颇兴密教,其于显说,则未有闻。有明末叶,莲池(袾宏)、交光(真鉴)、妙峰(福登)、憨山(德清)、蕅益(智旭)先后崛起,斯道称中兴焉。入清转衰,清诸帝虽皆佞佛,然实政治作用,于宗教无与,于学术益无与也。清僧亦无可特纪者,惟居士中差有人。晚有杨文会者,得力于《华严》,而教人以“净士”,流通经典,孜孜不倦,今代治佛学者,什九皆闻文会之风而兴也。

附录佛教大事表

表例:一、表至唐末而止,以后无大事也。

二、年代用西历,省混杂,便省览,惟诸帝纪元仍附注于下。

三、年代不能确考者,下附疑号(?)

二四七(吴赤乌十)立建初寺,江南有寺之始

二五三(吴建兴二)支谦卒,谦译经百种

二六○(魏景元元)朱士行出家,汉地沙门之始

二六六(晋秦始二)法护始译经

二六九(秦始五)《方等泥洹经》初出(护译)

二七二(秦始八)《道行般若》再出(护译)

二八八(晋太康九)《法华》初出(护译)、《光赞般若》初出(护译)

二九一(晋元康元)《放光般若》再出(竺叔兰译)

三○二(晋太安元)《维摩诘经》再出(护译),护卒(?)

三七七(苻秦建元九)道安入长安

三八四(晋太元九)惠远入庐山

三八七(建元十九)《阿毗昙》初出(道安监译)

三八九(建元二十一)道安卒

三九七(晋隆安元)《中阿含》、《增一阿含》出

三九九(隆安三)法显往印度

四○(姚秦弘始二)鸠摩罗什至长安

四○二(晋元兴元)智猛往印度

四○三(秦弘始五)《摩诃般若》三出(什译)

(晋元兴二)《阿毗昙毗婆裟》初出(觉铠译)

四○四(弘始六)《百论》出(什译)

四○五(弘始七)《大智度论》出(什译)

四○六(弘始八)《法华》定本出、《维摩诘》定本世纪出(什译)

四○八(弘始十)《小品般若》三出、《十二门论》出(什译)

四○九(弘始十一)《中论》出(什译)

四一一(弘始十三)《成实论》出(什译)

四一二(弘始十四)罗什卒

(凉玄始元)昙无谶至凉

四一三(弘始十五)《小阿含》出(佛念译)

四一四(凉玄始三)《涅盘》定本出(谶译)

(晋义熙十)惠远结白莲社念佛

四一六(义熙十二)法显归国

四一七(玄始五)《大集》出(?)(谶译)

四一八(义熙十四)《大般泥洹》三出(?)(法显译)

四二○(宋永初元)晋译《华严》出《佛驮译》

四三五(宋元嘉十二)《楞伽》定本出(求那译)

四四六(魏太平真君七)(注释:原误作“太一真君七”,今改正。)

魏焚佛经,坑沙门

四五二(魏兴安元)魏复佛法

五○(魏景明元)菩提流支至洛阳

五○四(梁天监三)武帝集道俗二万人发愿皈佛法

五一一(魏永平四)《十地论》出(流支译)

五一六(魏熙平元)遣宋云、惠生求经于印度

五一九(梁天监十八)慧皎著《高僧传》成

五二二(魏正光三)惠生等赍经百七十部归

五二七(梁大通元)达摩至建业

五五三(梁承圣二)《大乘起信论》出(真谛译)

五六三(陈天熹四)《摄大乘论》、《俱舍论》出(真谛译)

五七二(周建德元)周废佛道二教

五七五(陈太建七)智珝初入天台

五九四(隋开皇十四)敕法经等撰《众经目录》(注释:原误作“《众经目录》”,今改正。)

五九七(开皇十七)智珝卒

六二四(唐武德七)傅奕前七上书请废佛法,不报

六二八(唐贞观二)玄奘适印度

六四五(贞观十九)玄奘归国台译经,《显扬论》出

六四八(贞观二十二)《瑜伽师地论》出

六五○(永徽二)《俱舍论》再出

六五九(显庆四)《大毗婆沙论》出、《成唯识论》出

六六三(龙朔三)《大般若经》出(以上俱玄奘译)

六六四(麟德元)玄奘卒

六七四(上元元)惠能受衣钵于弘忍

六七六(仪凤元)窥基卒

六九四(武周证圣元)义净适印度

七○(武周久视元)唐译《华严》出(难陀译(注释:原误作“虽陀译”,今改正。),法藏同译)

七○一(武周大圣元)法藏始在长安讲新译《华严》

七○五(唐神龙元)《佛顶首楞严》出(密帝(注释:原误作“密谛”,今改正。)、永融同译)

七一二(先天元)惠能卒

七一四(开元二)无畏至京师

七三○(开元十八)智升撰《开元释教录》

3.佛教教理之演变

本章为原定计划所无,嗣因第六(注释:原无“六”字。据《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中“诸宗之成立也,具详第六章以下”之误补。)章以下分论诸宗,于其彼此相互关系及宗派外之预备的发展,叙述不便,改增设一章以补其阙。所用资料,不免与他章间有重复。又本章务提纲挈领措出一隐括的概念,其详细情形,或非参考他章不能了解。又诸宗重要人物,他章既有人专叙,故所论从略。其他次要人物,或反加详,骤视若繁简失当,此皆为行文方便起见,望读者谅察(按:分论诸宗稿未成)。

佛教传自印度,其根本精神为“印度的”,自无待言。虽然,凡一教理或一学说,从一民族移植于他民族,其实质势不能不有所蜕化,南北橘枳,理固然也。佛教入中国后,为进化,为退化,此属别问题,惟有一义宜珍重声明者,则佛教输入非久,已寖成中国的佛教,若天台、华严、禅宗等,纯为中国的而非印度所有;若三论、法相、律、密诸宗教,虽传自印度,然亦各糁以中国的特色,此种消化的建设的运动,前后经数百年而始成熟,其进行次第,可略言也。

如本篇第一章所言,楚王英、襄楷时代,盖以佛教与道教同视,或径认为道教之附属品,彼时盖绝对无教理之可言也。自世高、迦谶、支谦、法护辈踵兴译业,佛教始渐从学理上得有根据。然初时并不知有所谓派别,并大小乘之观念亦无有。翘大乘以示别于小乘,似自朱士行适于阗后也(注释:梁启超原注:《梁高僧传》卷四《朱士行传》云:“士行至于阗得《般若大品》梵本,遣弟子弗如檀赍还洛阳。未发之顷,于阗诸小乘众白王云:‘汉地沙门,欲以婆罗门书,惑乱正典,王若不禁,将乱大法。’士行乃求烧经为证……投经火中,火即为灭……”中国人知有大小乘之争似自此始。《饮冰室专集》本此注文中之引文,与原文略有出入,其义无损,故无改。)。

同类推荐
  •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

    《竺法护传略》作者把竺法护对中华文化的巨大贡献,彰显于世,目的在于“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天香——圣经中的女人

    这是一本比较特殊的书,我们在一个女作家笔下,第一次看到一组圣经里的女性群像圣洁的圣母、英勇的女士师、温柔幸福的妻子、沦落又皈依的女子、给人间带来灾难的少女、给民族带来福祉的王后……
  •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觉悟——济群法师谈人生佛教与智慧人生

    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的潜质,具有成佛的力量;佛是觉悟者,法是认识宇宙人生,走向觉醒的方法;认识人生,改善人生,觉悟人生!《觉悟》是济群法师历年弘法的理念和核心思想,特别是他在太虚大师人间佛教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人生佛教,用佛法的智慧来指导人生。本书分三篇:“有所思”,讲述人生佛教的提出和思考过程;“有所行”,讲述佛教教育、弘法的具体实践;“修学之旅”则是济群法师本人的修学经历和体会。
  • 人生的阶梯

    人生的阶梯

    本书是“星云大师人生修炼”丛书之一。作者星云大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谈为人处世的道理,比如,应积极看待生命、正确对待金钱与财富、注重培养待人接物的人生修养、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对社会知恩图报等等。
  • 舍得:星云大师的人生经营课

    舍得:星云大师的人生经营课

    星云大师为方外之人,冷静观察,对社会上的人和事有很多的感悟,本书从心之得失到人生得失的判断,涉及财富观、人际交往、成功励志等诸多方面,提出诸多启发性的哲辩思语,以使读者在工作、生活的同时在心灵上获得教益和抚慰。
热门推荐
  • 走失的流年

    走失的流年

    本是一群无忧无虑而互无联系的少年,却在“现实本是残酷的”这个背景下相识相知、甚至相爱。大家都知道白驹过隙,意气风发的青春时代转瞬即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愿,有关于自己的,也有关于别人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存在自己的脑海中,不知道在以后的岁月中,将以何种姿态延续下去……--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和暴君相亲相爱

    我和暴君相亲相爱

    殷莹颖因为看书给差评,还口吐芬芳,被困在一本小说剧情里,任务是攻略那个反派暴君,获得后宫佳丽三千人,万般宠爱于一身的殊荣才能破解。但……第一次攻略,她化身娇俏可人的宫女,脸上带着三分期待,三分娇羞,七分我见犹怜扑到了他身上。他面无表情,长剑出鞘,给了她一个穿心透。第二次攻略,她化身身娇体弱的美貌妃子,对他千般崇敬,万般柔情,企图化百炼钢为绕指柔。他十分动容,在她父兄造反之后,给了她一个斩立决。第三次攻略,她化身一头吊眼白额猛虎,将掉落冰河的他衔出河底,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他冰冷的身体。他舔了舔嘴唇,直接把她剁吧剁吧炖了一锅……4.0版本上线的殷莹颖表示:“不来了不来了,谁再攻略他谁是狗!”暴君:“爱妃,不要这样说自己,既然如此孤就封你做狗妃如何?”到后来,殷莹颖一看见暴君直接原地去世。攻略是不可能再攻略的这辈子都不可能攻略的。
  • 玛格丽特味的青春

    玛格丽特味的青春

    那个蹲在路边摘玛格丽特花瓣来预测爱情结局的温柔少年被时光埋葬了。后来她去酒吧总是会点一杯玛格丽特,她说:"原来柠檬加盐,是眼泪的味道。"
  • 我超可你呀

    我超可你呀

    他的眸子盛满了星辰万里,将她缓缓环绕,仿若要将她融化。啊----她可了
  • 归尘界域

    归尘界域

    我叫沈祖帆,今年22岁,不知为何我穿越到了这个世界,在这里我是京城世家司马家的公子,天宫道大师兄。
  • 入市

    入市

    落魄学生进入都市,机缘巧合之下,获得修炼功法,叱咤风云。
  • 明星竹马恋上我

    明星竹马恋上我

    1.喂喂喂,谁能想到在大屏幕上光鲜亮丽的明星宋暻居然躺在我家的沙发上用他纤细的脚趾按遥控器!!!谁快来把这货领走!”阿秀,我是认真的。“他一脸严肃的说道,我咽了咽口水。”你不说话我就当你默认了。去吃饭我肚子饿了。“等会儿,刚才还在表白现在什么鬼?怎么就在一起了?我有说过同意吗,信息量有点大让我吃一包82年的辣条压压惊~一只小猪一口一口被吃掉的故事。2.张琳冷声说道“伯玉文,我们分手吧。”几年后,他摇身一变娱乐集团老总,自己进军娱乐圈当演员。张琳和伯玉文又会有怎样危险的碰撞~
  • 聊斋世界里的道士

    聊斋世界里的道士

    观棋烂柯,张自道来到古世界。这里有山狐、有野鬼……
  • 那个夏天遇见你

    那个夏天遇见你

    她与他本是两条平行线上的人,她是他的老师,他是她闺蜜的弟弟,她比他大五岁,而他们却纠缠在了一起。“你只是习惯了而已,我离开以后你就会知道这不是爱。”她背对着他说。习惯,习惯,你们都说是习惯,我曾经那么努力的想要用这个借口忘记你,最后只不过是发现更爱你而已。夜宇呆呆的想,泪不知不觉布满脸颊。
  • 你是我的黑暗之光

    你是我的黑暗之光

    以前我以为,只有天使才配得上守护二字。如今才明白,天使守护的是全世界。而恶魔守护的,唯我一人。你是守护我的小恶魔,也是我今生唯一的黑暗之光。黎璃这个名字,生来便是不幸的。黎,有黑暗,黑色之意。璃,声旁也有分离之意。宣旭这个名字,生来便是霸气阳光的。古时只有帝王才可用宣字。而旭,又有光明之意。阳光与黑暗,原本是断不会有交集的。不论前世,还是今生,黎璃都清楚知道这一点。而当宣旭说出那句:“如果你生来黑暗,那么我就是你的黑暗之光。”时,黎璃承认,她心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