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的大脑中存在着许多忌讳观念。如大年三十不能说“死” “亡” “灭”等不吉利的词语,吹灭蜡烛应当说成“止烛”,婚宴上不能说“离” “散” “死”等词语。诸如此种禁忌,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很多,但有时不自觉地说出或做出了一些有违“大忌”的话或事时,如何应付呢?这就要用到一种“临时发挥,化忌为喜”的幽默术。
所谓“临时发挥,化忌为喜”式幽默术,就是在不自觉地做了或说了一些有违“大忌”的事或话时,或者由于客观的原因而带来一些不愉快、不吉利的事情时,及时地用一些双关语、名辞佳句、谐音字词等化忌为喜,消除尴尬,抹掉人们心头的阴影,使快乐重新回到心头。
有一对新人设宴款待嘉宾。宴会上,宾客们都为新娘、新郎举杯道贺。宴至酒酣时,新郎起身敬酒,一不小心,酒竟从新娘的头上倒下,大杀风景。这时,临座一位客人站起身来,高举酒杯说道:“为新娘的幸福从头再干一杯!”
顿时哄堂大笑,气氛更为活跃,一对新人也更开怀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大量地运用这种借助发挥的方法,即事应景地说出一些精彩的话来。
大刘应邀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可天公不作美,小雨从早到晚一刻也未停过。等大刘赶到朋友家时,衣服上溅满了星星点点的泥水。当新人双双向他敬酒时,朋友看到他满身泥水,略带歉意地说:“冒雨前来,叫你辛苦了。这都怪我没选好日子。”大刘赶忙接过话茬幽默地说:“老兄此言差矣,自古道‘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人生的四大喜事,让你们小两口一天就赶上了两个,这才叫双喜临门呢。”一句话说得满堂喝彩,大大活跃了当时的气氛。大刘意犹未尽,接着说道:“既然说到了雨,敝人有首打油诗,借此机会赠给两位新人。”接着便吟道:“好雨知时节,当婚乃发生。随风潜入夜,听君亲吻声。”
一首歪诗吟罢,逗得新娘面颊绯红,引来满座欢笑。
上例中,大刘机智地临场发挥,使本来不受婚礼欢迎的雨,瞬息之间带上了逗乐喜庆的色彩。
有一顽童,正月初一那天,一大早便出门找伙伴戏耍去了。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头上一顶崭新的帽子不知何时丢了。于是心惊胆战地跑回家去,对他母亲“汇报”了一下大体情况。要是在平时发生这种情况的话,母亲一定会大声斥责他。可是今天是大年初一,不能骂孩子,尽管心里很火,也硬忍着没有爆发。这时,来他家串门的邻居李叔听了后,笑着说:“狗娃子的帽子丢了,这没关系,这不正好意味着‘出头’了吗?今年你一定走好运,有好日子过了。”一句话,说得孩子的母亲转怒为喜,并附和着说:“对!对!狗娃从此出头了。”于是大家一阵哈哈大笑。
大年初一丢了帽子,可谓是触犯了大忌。最起码也会使过年的欢庆气氛大大扫兴。可是邻居李叔的一句话,化忌为夷,引来一场皆大欢喜的吉祥气息。
临场发挥是很讲艺术性的,要发挥的招彩而又得体是不容易的。但只要在这方面做个有心人,那么,不久的将来,你的口中也会妙语连珠,幽默诙谐了。
9.心有灵犀
心有灵犀一点通,只要心不相约,话语再多再美也无用。
语言是人们信息交流的工具,人们要想准确、及时地传送表达某种信息,都要借助口头语言或书面语言,这是人所共知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也确实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即不需要任何书面语和口头语的信息交流形式。
所谓“心有灵犀,无须言语”式幽默术,就是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形式的需要,客观条件的限制,或主观愿望,人们在进行信息交流时,摒弃了语言这种普通而便捷的交际工具,而采用符号、实物或体态等形式,将信息传送给对方。这种信息表达方式,由于其自身的独特性、创造性、含蓄性和隐晦性,往往能使人感到新奇有趣、幽默活泼。
一青年颇好创作,经常写一些随感、杂谈等手稿。一次,他投寄了一篇新创作的小说给杂志社,一直也末得到回音。实在忍不住了,便给杂志社寄去了一封信,信上不着一字,只有一个大大的“?”。几天后,该杂志的主编回信一封,信中也同样一个字没有,只有一个大大的“!”。青年看了后,哈哈大笑,连声称妙。原来,他去信中的“?”表示询问,问自己的稿子怎么样,能不能发表。聪明的主编猜出了他的意思,用一个“!”表示稿子不错,马上就可出版。一问一答,无须语言从中做桥,只需心灵的相互沟通。读来自有可笑之处。
这种方法有时也可用于特殊的场合,特殊的形势。
明末,清兵入关占据北京后,即准备南下,当时,远居江西的巡抚郭都贤并不了解这一情况。他的一位好友当时正在北京,打算写信告诉他早做应急准备,但苦于清兵盘查严密,无法传送。后来他想出一个办法,令家人连夜动身,昼夜兼程,给郭都贤送去一个礼盒。郭都贤打开一看,只见第一格中是红枣,第二格中是梨,第三格中是生姜,第四格里是西瓜。琢磨了半天,终于悟出其中奥妙。原来这是好友寄来的无字信,告诉他形势不妙,应“早离江西”(红枣——早,梨——离,生姜——江,西瓜——西)。那么,如何把信息再反馈给好友呢?谨慎考虑后,命人给朋友捎去两味中药,一是蚕蛾,一是蝉蜕。“蚕蛾”的“蛾”谐字“我”,“蝉蜕”的俗名为“知了”,两位药加起来意为“我知道了。”后来,郭都贤在清兵入赣之前,便弃官归乡,隐姓埋名。明亡后,削发为僧,以终天年。
在山东潍坊一带流传着一个中药传书的佳话,也同样使用了这种“心有灵犀,无须言语”的方法。
一小商自幼丧父,母子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其母含辛茹苦将他养大成人。为谋生计,只得暂别老母,外出经商,一走就是三年。一日,小商突然接到家书一封,打开一看,并无信函,只有一张药理处方,上列八味中药。生地、知母、独活、相思子、乳香、当归、熟地、一见喜。小商不解,便持药方到药铺请教老中医,老中医问明小商的身世后,也没有给他明确答复,只是又开了一味中药:“茴香”,让他拿回去细细琢磨。小商苦思良久,方才大悟,遂连夜启程返乡。回家后,方知母亲因思子心切而患病,老中医查明病因,便为小商寄去药方一贴:生地——赴外经商多年;知母,独活——告诉你母孤苦无靠;相思子——思儿心切;乳香——应记哺育之恩;当归,熟地——速速返乡;一见喜——母子团聚。而那位外地中医也同样以药代言:茴香——回乡。
故事中的两位中医在传达信息时,并没有使用正常的方式,而是以药代言,读来回味无穷,幽默多趣。
“心有灵犀,无须言语”式的幽默术能给人一种含蓄、新奇的感觉,让人平添不少乐趣。但由于它的隐晦性,往往容易给人造成歧义,影响了信息的顺利传达,所以在应用时,尽量浅显一些,明朗一些。
10.将计就计
沿着对方的逻辑爬下去,照样能爬出惊喜和幽默。
所谓“借竿上树,顺藤摸瓜”式幽默术,就是在应对时,引用对方言论,以其人之语还治其人之身,在诙谐机智中致对方于尴尬之地。
这种方法多用于攻击性应对中。当对方从某一角度、某一方面对你进行嘲讽、侮辱时,你可以抓住其话语中的某个破绽,按照对方的逻辑推下去,从而得出一个令对方无地自容的自然结论。既使自己脱离困境,又给对方以有力回击。
有两位年轻贵族,骑着高头大马在路上趾高气扬地走着,迎面走来一位驼背的老妪,手里牵着两匹瘦骨磷峋的老马。两位年轻人打趣地向老妪致敬:“早安,驴妈妈。” “早安,我的孩子们……。”老妪答道。
上例中,聪明的老妪借对方的话题机智引申发挥,自然导出一个令人难堪的结论。
一位阔太太牵着哈巴狗上街,见到衣衫破烂的三毛,想拿他开心取乐,便对他说:“你只要对我的狗喊一声爸,我就赏给你一块大洋。”三毛眼珠一转,笑着说道:“喊一声给一块,要是喊十声呢?” “那当然给十块了。”阔太太不假思索地答道。三毛躬下身去,顺着狗毛轻轻抚摸,煞有介事地喊了声:“爸!”阔太太妖里妖气地笑了一阵,随手给了三毛一块大洋。三毛连喊十声,阔太太很爽快地赏了三毛十块大洋。这时,周围挤满了看热闹的人。三毛傻笑着向阔太太点了点头,故意提高了嗓音,长长地喊了一声:“谢谢,妈——!”围观的人大笑不止,阔太太面红耳赤,目瞪口呆,半晌方才醒过神来。
故事中的三毛就是使用了“借竿上树,顺藤摸瓜”式幽默方法,幽默地回敬了阔太太的侮辱。
这种方法用于对付那些耍赖之人最有成效,往往能使对方的无理取闹不攻自破。
一位懒汉去朋友家作客。早晨起床后,自己不但不收拾床铺,朋友替他叠被时,他还振振有词地说:“反正晚上要睡,现在何必去叠!”饭后,懒汉将碗筷一推,一动不动地坐在沙发上闭目养神。朋友又得收拾桌子,又得洗刷碗具,懒汉说:“反正下顿还要吃,现在何必洗呢?”到了晚上,朋友劝他把脚洗一洗,这样既讲卫生,又有益健康。懒汉又耍懒,反驳说:“反正还要脏,现在何必洗呢?”于是,朋友打算惩治他一下。第二天,吃饭的时候,朋友只顾自己,对懒汉不管不顾。懒汉来到饭桌旁,见没有自己的碗筷,便嚷道:“我的饭呢?”朋友问道:“反正吃了还要饿,你又何必去吃呢?”睡觉的时候,朋友也同样只顾自己,不理懒汉,懒汉见状,焦急地问道:“我睡哪儿?”朋友反驳道:“反正迟早要醒,你又何必要睡?”懒汉急了,叫道:“不吃,不睡,不是要我死吗?”朋友泰然答道:“是啊,反正总是要死,你又何必活着?”问的懒汉哑口无言。
故事中的朋友紧紧抓住了懒汉的荒谬逻辑,顺竿上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使得懒汉无话可说。
在这种方法的使用上,聪明的阿凡提可以说是行家,他经常利用这种方法惩治那些刁钻狡猾的地主。
从前有个巴依(地主),对人非常狠毒刻薄。一天,阿凡提来到巴札(集市),刚巧巴依正在那啃鸡,巴依一口咬定说,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阿凡提闻到了香味,所以一定要付买鸡钱,阿凡提皱皱眉头,晃了晃手里的钱袋说:“钱的声音是钱的一部分,你既然听见了,那当然是我付过钱了。”在聪明的阿凡提面前,巴依无言以对,狼狈而去。
阿凡提依据巴依的荒唐逻辑“鸡的香味是鸡的一部分”,导出自己的结论“钱的声音也是钱的一部分。”并以此为突破口,以退为进,步步紧逼,终于将对方逼得无路可走,只得低头认输。
在使用“借竿上树,顺藤摸瓜”式幽默术时,关键在于抓住对方的语言逻辑,然后以此为基点,推出荒唐的结论,令对方的话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