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24100000031

第31章 李煜之死(1)

老赵一句“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令多少史家学者为之赞叹!他还曾屡次下诏给大将曹彬,即使不得已巷战,也不能伤害李煜一家。但天命在兹,历史的神秘余数引导着大宋的将军与士兵,南唐的终结已是冥冥注定。后主的亡国之痛,也因他富有才情的词句而凝结为凄美的永恒。

历史的神秘余数

赵匡胤送走了徐铉等人,金陵之围又开始了攻城的准备。李煜知道徐铉等人请“缓兵”无效,只好继续招募民兵,同时下令南都太守柴克贞速去接管湖州,又邀朱令赟宁肯弃湖口,也要速来救援。同时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招募民兵。

南唐的“民兵制度”别有特色。当初,先主李昪时,曾经有过“量田”,就是农田户口的调查,以此来规定庶民的赋税和杂役。当初规定:缴纳赋税达到两缗以上者,家出一卒,这些民兵组织起来有个番号,就叫“义师”。此规定意味着缴纳赋税达不到两缗者,不用服兵役。故能够服兵役的,应该是境况较优的人家。如果两缗以上人家又有分家,分出的家庭又达到两缗,则再出一卒,番号为“新生拟军”。民间有新置物产者也出一卒,番号为“新拟军”。又有三丁抽一卒的民兵,番号为“国军”,后改为“扳山军”。地方杂牌军,统由“物力户”也即有钱的大户人家为“将校”,负责日常管理。

中主李璟时代,曾鼓励郡民端午节划舟竞渡,官方给竞赛奖金,让各郡两两比赛,最后决出冠军和最后一名。优胜者加以银碗,谓之“打标”,这些人全部登记其名。到了后主李煜时代,这些“打标”的人物,全部调来成为民兵,番号为“凌波军”。

后主李煜时,又搜罗民间底层人物,如佣奴、赘婿之类,也组织起来,番号为“义勇军”。同时再告知有钱人家,让他们自备日用和军服、兵器,让他们招集无赖亡命之辈,番号为“自在军”。凡此种种,史称“民应之者益多”。到金陵被围后,李煜要张洎写了诏书,用蜡丸送往契丹求援。又写了好几篇战争动员令,送往境内各地,广招百姓,老弱不算,凡是能拿得起兵器的就来参军保家卫国,番号为“排门军”。

这类名号总有十三等,都派遣到边境各个要塞登城把守。直到一年后,金陵城破,这些杂牌军人才得以回家务农。

南唐士庶对捍御王朝有自觉性和积极性。说到底,南唐不是一个无道邦国。

但赵宋要比李唐强大得多;曹彬要比唐将强大得多;中原气势要比江南气势强大得多。李唐虽然兵多将广,人心无二,但气数已尽。“气数”,这个东西不是“因果”,不是“规律”。它由无数的偶然性组合而成,各种偶然性聚变为一种奇异莫测的气场,昭示了某种进入惯性轨道的趋势,不可变更。

一般以为“气数”“天命”这类传统史学观念是一种“落后”的“巫术”思想,但是考察现代历史哲学,就会发现,自新康德主义以来,没有什么人愿意讲述“客观”的“规律”史学,相反,人多信任神创论或偶然力量。

符号学家、史学家罗兰·巴特在他的《结构主义选读》讨论“历史的话语”时,就明确说:从古希腊史学家希罗多德开始,历史,是史学家个性化表达的结果。希罗多德的叙事结构就表现了“一种特殊的历史哲学--倡举由人、处置由神”(可以想一想“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中国式说法,二者何其相近)。而在评价大史学家米歇莱时,巴特说:他在严密组织起来的概念和形态的对比中,“其结果意味着摩尼教的生死观”。

另一个历史学家雷蒙·阿隆在他的《历史哲学导论》讨论“历史规律”时,更认为往事构成的历史,不存在所谓“规律”,因为历史“不可逆”,更“不可再现”。他提出了“神秘的余数”这个概念。可能存在着“另外一种更高级力量的支配”,可能存在着“来自最高权力的命令”,而所谓“规律”“因果”这类讲述往事的概念,经由分析“所显示出来的神秘余数,也就全然不同”。因此,也就不存在所谓“规律”;而“因果”也各有各的不同。因为往事不可逆,故任何分析都不可能穷尽一切,一定在所有的分析完了之后,会发现不同类型的无法解释的剩余部分,这就是“神秘的余数”。

气数、天命、天道等等,就是历史的神秘余数,不可穷尽。李煜的南唐富庶程度不亚于中原大宋,文明程度不让于中原大宋,将士兵卒不少于中原大宋,但它从一开始,就没有与大宋抗衡的气势。这不是“历史规律”和“历史因果”可以解释得了的问题。无论诉诸何种解释或分析,总有解释不清、分析不清的存在。历史规律或因果,在分析中,不可整除;一定会有余数。这些余数就像π一样无限不循环,没有规律。历史是一个无理数。

更神秘的是,如果有老天爷,老天爷也不在南唐这一边。

朱令赟援助金陵

陆游《南唐书》载:“王师采石矶,作浮桥成,长驱渡江,遂至金陵。每岁,大江春夏暴涨,谓之’黄花水‘,及宋师至,而水皆缩小,国人异之。”此事仿佛“天助”。

朱令赟来援金陵也同样神奇得很。大将朱令赟几乎带着悲壮的使命感,从湖口(今属江西九江)率大军赴金陵,号称十五万众(这个数字显然夸张)。他需要沿江东浮八百多里,经皖口、池州、铜陵、芜湖,而后到采石矶。过了采石矶,才有希望到达金陵城下。而这一路上,宋师早已安排好了“打援”的部队。朱令赟大有“过五关斩六将”的慷慨。他把巨大的木材捆绑在一起建造水筏,长百余丈;他乘坐的主力战舰能够容纳千人。他已经做好战役准备,浮江而下直趋采石矶,焚浮桥,将宋师一分为二。这样就可以分别击破曹彬、潘美。此前一直在涨潮,等到他准备东下时,江水开始下降,大型战舰一时不能通过。

宋将王明军屯独树口(今属安徽安庆),闻听朱令赟整军而来,多少有些心慌,急忙派遣他的儿子乘快马将情报送到汴梁,并请求朝廷赶紧增造大船三百,来袭击朱令赟。赵匡胤复诏道:“你这个主意不是应急之策。朱令赟早晚到了金陵,宋师之围就完了!”于是给他密令,要他在江渚洲岛之间,多多竖立一些高大的木头,排列起来就像帆樯的样子。这样,朱令赟看到,就会怀疑有伏兵,可以迟滞他的行动。

果然,朱令赟远远看到“帆樯林立”时,就开始逗遛,他需要细作前去侦察。恰好江水浅涸,不利旗舰之行。他这一缓,就给宋师留出了时间。等他摸清情况,再度东下时,宋师已经做好了准备。

朱令赟待潮水上涨,乘巨舰高十余重,上建大将旗幡,浩荡而来。到达皖口(今属安徽安庆)时,宋师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开始聚兵打援。他的任务就是截断西面援军,要曹彬放心围城。刘遇乃是后周郭威时期善战的老将。他与朱部一时遇合,难分胜负。朱令赟早有准备,看好风向,令士卒放起火来,直烧刘遇大军。刘遇不敌,正打算退守,不料忽然变了风向,南风转北风,大火反而向朱师烧去。朱师不战自溃。朱令赟全然没有料到风向会变!除了天意,他无法解释。这一场败仗意味着南唐期盼的援军再也不可能到达金陵城下。朱令赟一时陷入绝望,不禁万念皆灰。当大火烧到旗舰时,他在惶恐中镇定地走向了船头大火。刘遇反败为胜,生擒湖口战将多人,斩杀无数,缴获兵仗数以万计。史称“金陵独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刘遇,性格淳朴、谨慎,待士有礼,善骑射,宋太宗赵光义时,镇守滑州。有一天早上起来,正对客人说话,忽然感到脚下的旧疮疼痛。门下医生对他说:“这是有火毒。火毒不去,故痛不止。”刘遇当即解衣、取刀,割疮至骨,曰:“火毒去矣。”谈笑如常时,过了十多天,脚疮痊愈。也是奇人一个。

赵匡胤“按剑”对徐铉

徐铉等人回到金陵后,李煜想想不成,再一次派遣他们出使汴梁,务乞宋兵“缓师”。按规定,南唐来使,大宋要有人去接待,迎接、陪伴、送客。但宋廷皆知徐铉口才了得,没有人愿意接待他,以免遭到羞辱。有人告诉宰相,宰相也找不到合适人才,就来请示老赵。老赵让人将宦官中不识字的十个人报上来,然后用笔点了其中一人说:“此人可。”

廷臣都很惊愕,负责接待的侍者都不知道老赵啥意思。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派这个不识字的宦官前往接待。

一路上,宴请、陪坐、同行,徐铉是词锋如云,高谈阔论,旁观者听了都“骇愕”,就等着这个不识字的宦官答对。不料,这位宦官啥也答不上,史称“徒唯唯”而已,就是哼啊哈的,答应着而已。徐铉也不测此人深浅,跟此人聊了几天,没有任何回应,最后的结果是“倦而默矣”,累坏了,懒得说话了。

公元975年的冬天,距离上一次徐铉出使之后一个多月,徐铉再一次与太祖赵匡胤在便殿对话。

徐铉几乎是在哀求老赵说:“李煜事大之礼一直非常恭敬;但现在是真的身体有病,不能前来汴梁,并非拒诏。请求大朝缓兵,以此成全一方之命。”说话的言辞甚为恳切。

老赵开始与他谈论天命、一统。但徐铉越说越严肃起来,他带着书生之见,以为李煜没有得罪大朝之处,老赵没理,应该“缓师”。最后惹恼了老赵。史称赵匡胤“按剑”对徐铉道:

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徐铉这才明白:现在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论武力”。当他忽然懂得这个道理时,所有的口才、智能,都已经不敷使用。于是惶恐而退。老赵又来诘责高人周惟简。周惟简看这阵势,就更害怕了,名士之风顿失。他对赵匡胤道:“臣本居山野,没有仕进之意,是李煜强遣臣来此地。臣素闻终南山多产灵药,他日愿意到终南山栖隐。”

赵匡胤听他这样说,也很感动,史称“怜而许之”。最后还是给了他们厚厚的赏赐,放还金陵。

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

宋师对金陵的包围,按照部署,潘美独当北面。围城部署完成后,曹彬按军规派使者将围城图呈给汴梁。赵匡胤对使者指着图上的潘美大寨说:“这里应深挖壕堑,警戒江南军来夜袭。你马上告诉曹彬,要快!”

为了节约时间,老赵马上安排使者吃饭,同时要枢密使楚昭辅迅速起草诏书。诏书写好,使者饭也吃过,立即回返复命。

曹彬接到诏书,亲自监督丁夫在潘美大营周遭深挖战壕,加固工事。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南唐出动了五千将士来袭击潘美营栅,每人都拿着一柄火炬,接近后,炬火点燃,鼓声大噪,但在深沟壕堑前被迟滞。曹彬、潘美以逸待劳,趁势反击,全歼来犯之敌,生擒将校十余人。

金陵被围已经将近一年。曹彬记着太祖的嘱托,没有纵兵杀掠,用兵不狠,故久久未能破城。城中已经用光了柴薪储存,粮食也开始紧张,城外援兵相继被宋师击破,守城物资出现匮乏。曹彬等人一面加大了攻城力度,一面期盼着李煜早日投降。曹彬还给李煜多次写信,对他说:“城是一定会被攻破的!应该早一点考虑后路!”后来李煜复信,答应让自己的儿子清源郡公李仲寓“入朝”,也就是去做人质。这样,也是一个姿态,如果有这个姿态,曹彬也可以“缓师”。但李煜答应的这件事,却迟迟不来兑现。曹彬每天都派人去督促李煜,并复信说:“郎君仲寓不必远行到汴梁,只要先到我的大营,我们就全面停止攻城。”但李煜被身边的人所左右,无法做主,无法决定投降归附大计,给曹彬回信说“仲寓还没有准备好行李”,以此来推脱。

曹彬、潘美等人虽然焦躁,但老赵有死命令:不准滥杀无辜。所以二人攻城始终不敢使用毒辣手段。期间,老赵还多次发来诏书,反复晓谕曹、潘二人:“勿伤城中人!江南将士若犹困斗,李煜一门,切勿加害!”

二人思量来思量去,攻城如果不杀人,无法威慑金陵,于是给老赵发去了一封奏章,内中称:

兵久无功,不杀,无以立威!

史称太祖览之赫然震怒,在这份奏章后面批示了十二个字,字曰:

朕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也!

记录的这句话见于宋人朱弁《曲洧旧闻》。朱弁对此评论道:“大哉,仁乎!自古应天命一四海之君,未尝有是言也!”真了不起啊!仁义!自古以来顺应天命、统一四海的君王,从未有过这类话语!儒学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不为也”的说法,与老赵此语同为“敬畏生命”的圣贤理念,值得为之浮一大白!曹彬知道,自从断了城中樵采之路,整个金陵都已经陷在炊烟难举的苦境,继续拖延下去,大批老弱将会冻饿而死。于是,决计加快攻城步伐。他确定了破城的日期:十一月二十七日。

宋师人人皆知:十一月二十七日破城!

曹彬的治病良方

自五代以来,破城之后即“纵掠”的积习,开始在围城达一年之久的将士中蠢蠢欲动。很多老兵、宿将,都曾在过去的岁月里有过“靖市”或“夯市”的历史,他们知道,那是一生中最“爽快”的日子。看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剑锋刀刃下哀告求生,看着一个个体面的官绅颤抖着贡献出多年积蓄的黄白之物,看着一个个年轻的女人含羞忍垢听凭暴力欺凌侮辱……他们有一种渎神或败德的满足感。一种潜藏于灵魂黑暗之处的破坏欲望,让他们感到黑色的力量居然也那么迷人。他们愿意“享受”这个感觉,在恣意的毁坏中也同时自我毁灭。欲望,破坏的欲望,是给他们最切实的补偿。那是无数个刀头舔血日子的红利。破坏的欲望,如大海般汹涌,他们愿意在这一片汪洋大海中载沉载浮……但是老赵不允许。曹彬越来越感到执行老赵“慎勿杀人”的诏令难度太大了。尽管他已经知道李煜被左右架空,难于决断,他还是连续不断地给他发去了传告。他告诉李煜破城的日期,并告诉他“大军决取”金陵,是没有疑义的!十一月二十七日,这个日期,不可变更!请李煜“早为之图”。

从仲冬下旬以来,曹彬每天都给李煜发一份简报,告诉他大军准备攻城的消息,敦促他尽快决断,甚至,可以将早先说好的,将李仲寓送往我曹彬大营之后,一切好说。但直到日期临近,李煜还在拖延。

陈乔、张洎等人对李煜说:“金陵古城,固若金汤,天象也没有变化,意味着天命未必变更,哪有计日而破城的道理?这是敌人诈取之言,不可信。”

李煜于是回信,告诉曹彬:“仲寓还是没有准备好行李等等,宫中还需要宴饯送行,准备就在二十七日出城。”

这个意思其实是不相信曹彬会在这一天破城。如果这一天城不破,即等于屡屡告知的当日破城为假,如此,我送儿子到营,也可以不真。

但曹彬回信很肯定,也很诚恳:“即使提前一天,李仲寓到二十六日出城,都来不及了!”

李煜还是不信。这期间,赵匡胤的诏书也不断传来,主旨就是不允许杀害无辜。如果不得已巷战,也不能伤害李煜一家。曹彬规定了日期,做了细密的技术准备后,各种攻城器械都已经准备完毕,床子弩、抛石机、攻城塔、冲撞车、头车、飞桥、望楼车……都已经各就各位;神臂射手也已经处置到位。

“床子弩”,那一天,会取仰射角度精准地射向城堞女儿墙的空隙。只要那里有守军,粗大的箭杆就会将他的脑袋射飞。

经过计算,专门砸向城堞后面的大型“抛石机”,被安排在几个大门楼子前。巨大的石块早已备好,这些石块将从抛石机上远远抛出,会精确地落下,砸死或砸伤守城士兵。

与此同时,工兵和丁夫们会运来一袋又一袋的泥沙、一捆又一捆的柴草、一根又一根的原木,用以填平几处壕堑。而后,就有带滑轮的“飞桥”被迅速推来,由绳索控制,搭载在壕堑之上。

同类推荐
  • 穿越过去当神探

    穿越过去当神探

    一个21世纪的IT男因为车贷房贷拼命工作可是没过几年一口老血喷出就过劳死了,却不知道什么原因穿越回了过去,没想到他的灵魂竟然在一个神探身上。
  • 三国蓝洞人

    三国蓝洞人

    “哥,为什么我总觉得我是女孩子?”“嬴儿吖,你不能老是想着自己是女孩子,你要记得,你是个男孩子。”“知道了,哥。”原本在末世霸主一方的小情侣为了唤醒玄纤冢而穿越三国,未想成为了亲兄弟所谓蓝洞人,借卢氏之名,引申为开挂之人
  • 软体动物: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

    软体动物:中国古代文人的B面

    本书从中国魏晋时的何晏、潘岳到明清之际的钱谦益、阮大铖,所涉笔的数十位中国古代文人,虽然不是令人发指的B面人物全部,但绝对可以说是其中的代表。作者化笔为刀,刻画了这些中国古代文人不大为人所知的“软体动物”的一面。
  • 大宋忠魂

    大宋忠魂

    历史上有很被丑化的功臣,最著名的恐怕就算是潘美了,也就是潘仁美。面对南汉军队,潘美没有强攻,而是暂时退兵,利用南汉军队的松懈,派人化装成百姓混入韶关,然后轻骑一天一夜疾驰四百里。像这样一个智勇双全,功绩显赫的人,怎么会嫉妒一个投降过来的杨继业呢?
  • 一口气读懂中国史

    一口气读懂中国史

    本书从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精心选取了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深远影响的一百九十多个重要问题,按时间顺序,以点连线;语言简洁生动,将浩繁的中国历史深入浅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使各个阶层的读者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最大限度地获取历史知识。此外,本书还选取很多相关历史图片,使事件更加立体,人物更加丰满,让读者能真实地感受到历史演进的全过程。本书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不仅是学生课外知识的补充读物,也是各阶层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优良读本
热门推荐
  • 穿越之我是康熙的老娘

    穿越之我是康熙的老娘

    渴望穿越去见心中所爱四四的二十一世纪大学生叶小薇,一朝穿越,竟穿越到顺治年间,成为康熙的娘亲----那个历史上不招人待见的普通妃子。皇帝不爱,皇后不疼的皇宫生活,小薇会和以前的佟妃一般逆来顺受吗?面对似乎快要背离的历史,作为玄烨---康熙大帝的亲生母亲,小薇在自身幸福和玄烨的未来两者之间将如何抉择……--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玄幻之开局人族大尊

    玄幻之开局人族大尊

    “易天大尊,只要您愿意指点一下我,这极道宗就送您了!”极道宗老祖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地说。极道宗众人如小鸡啄米般点头:“是啊,是啊!”妖皇:“有易天大尊在,妖族与人族共结友好,永不开战!”魔祖:“魔族儿郎们,随我攻进天玄界,掠夺人类血食!嗯?……等等,这是……云易天的气息!卧槽!儿郎们,快随老祖我跑,云老贼来了!瑶池圣女面泛桃花:“易郎,此生我非你不嫁!!”云易天如沐春风地一笑:“开局即巅峰的我最喜欢做的事就是用万丈巨手抚摸别人的天灵盖。”(这是一个拥有现代灵魂的大尊在玄幻异界装逼纵横,最后成就永恒的故事)(简介无力,请看正文!)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凡尘道中道

    凡尘道中道

    出生边远村落,偶然间得到一部神奇功法,自幼爆起修真,踏入仙途,无谓凶险,战败各方诸强,登临武道绝颠。
  • 寻时陌上初熏

    寻时陌上初熏

    他,只拍风景,人是他镜头里的布景。她,为了生命中最后一个给她温暖的亲人,隐藏所有的忧伤,努力坚强乐观。她在他镜头里无意泄漏的忧伤触动了他的心,而她却一无所知。他终于找到了她,爱情刚刚在彼此心里萌芽,他却被另一个人取代,只为报复。她以为自己遇见爱情时,却发现自己只是棋子,来不及忧伤,这个世界上对她最重要的一个人也离她而去。她的世界从此一片黑暗,他的守护能否点亮她的世界?
  • 常客记

    常客记

    三小无猜真的没有好结局吗?两小无猜三角铁,怎么不能手牵手!维护爱与和平的正义女主,居然没有沙雕爱情的存在?
  • 召唤霹雳

    召唤霹雳

    有一个不朽神话,再现都市,你敢动我?呵呵,看我召唤大军!江湖儿女、再现尘寰。厮杀不断、只为心中唯一的霹雳有兴趣一起讨论的来群:397875212
  • 美人计

    美人计

    宁安大国,物产富饶,福地辽阔,子民安居乐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历朝历代,宫廷莫不是充满着明争暗斗、物欲横流。宁安!宁安!即使有宁静安详之意,仍然不能掩盖其皇室生活的阴谋算计,诸位皇子莫不以储君之位马首是瞻。成王败寇,在皇帝宁庸的默许下,宫斗虽不至于你死我活,但也充满了腥风血雨。生在帝王将相家,身不由己,哪怕毫无所觉,你也已经成为了别人手中的棋子……
  • 系统带我闯荡万界

    系统带我闯荡万界

    目前世界:scp!新人作者请多多指教!本书:小白文、无限流!群号:950782459
  •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境界--广东亚视演艺职业学院十周年文集

    艺术教学有很强的互动性。一个角色的塑造、一首歌曲的演绎、一幅作品的构图、一个画面的捕捉等,往往都需要师生共同完成。经过十年的摸爬滚打,有过踌躇,有过烦恼。更有过欢乐,有过向往。学院教师对艺术教育的认识在不断深化。本书所收文章便是教师们朴实无华的肺腑之言,是建院十年教学工作最生动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