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二十四年(763),玄宗听从郡州之举,想加封郭觚人牛仙客为幽国公。张九龄认为此人不过善使谨慎保身之术,并无大功,不宜封此重爵,便相约了李林甫一同去诤谏。李林甫当面表示同意,但到了玄宗面前,张九龄固陈谏辞之后,玄宗和张九龄都看他的反应时,他却装作沉思之态,默然无语。玄宗仍坚持封牛仙客。张九龄坚持己意,说牛仙客目不识书,非科举出身,不过省俭而已,不宜重封。玄宗不悦,退身回后官。李林甫又寻机会潜来,告诉玄宗:“张九龄固谏逼上,有不敬之罪,在用人问题上处处与皇上作对,只不过谋图树立太子党群,为自己留条后路而已。”
一句话说得玄宗大怒起来:“我还没到该死的年纪,九龄就怀此心,怎可重用!”当即令李林甫代拟招书,将九龄贬宫外放。
李林甫眼珠一转,怕这事情疑到自己头上,在朝廷大臣中站不住脚,忙说:“张九龄固谏之后,皇上即把他贬斥外放,显得皇上没有气量,不如冷冷再说。”玄宗听听有理,便没让李林甫写诏,不过,玄宗对此事却耿耿于怀,终于瞅个机会罢去了张九龄的宰相之职。
后有李适之和李林甫两位宰相共同辅政。两人面和心不和,互相倾轧,互相勾斗,但表面上还很客气。
唐玄宗荒于酒色,穷奢极欲,弄得国库日见空虚,满朝文武都很着急,日夜思谋开源节流之计。最后,皇上也感觉到了财政威胁,下诏让两位宰相想办法。
形势所迫,两人都很着急。但李林甫最关心的却是如何斗倒政敌,独揽大权。看着李适之像热锅上的蚂蚁,李林甫生出一条毒计来。
散朝之后,两人闲扯,李林甫装作无意中说出华山藏金的消息。他看到李适之眼睛一亮,知道目的达到了,便岔开话题说别的。
李适之果然中计,忙不迭回家,洗手磨墨写起奏章来,陈述了一番开采华山金矿、以应国库急用的主张。
唐玄宗上见奏章大喜,忙召李林甫来商议定夺。李林甫看了奏章,装出欲言又止的样子:“这个——”玄宗急催:“有话快讲!”李林甫压住了声音装作神秘地说:“华山有金谁不知?只是这华山是皇家龙脉所在,一旦开矿破了风水,国祚难测,那——”“噢,”玄宗听罢一激灵,“是这样。”即而点头沉思。那时,风水之说正盛行,认为风水龙脉可泽及子孙,保佑国运。而今听得李适之出了这样的馊主意,玄宗心中当然不高兴。李林甫见有机可乘,忙说:“听人说,李适之常在背后议论皇上的生活末节,颇有微辞,说不定,这个开矿破风水的主意是他有意——”“别说了!”玄宗心烦意乱,拂袖到后宫去了。李林甫见目的达到,心中暗喜,点着头走了。
自此,玄宗见了李适之就觉得不顺眼,最后,找了个过错,把他革职了。朝廷实权,便落在李林甫手中。
一句话短评:
虽然势不属于己,但却可借势作文章,以助己之事。
3.打拉南北各方,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成立了军政府。消息传来,清廷震惊,王公大臣尸位素餐已久,面对变局,束手无策。这时有人想到了袁世凯,敦促清廷尽快予以起用。袁世凯出身官僚地主家庭,从祖父袁甲三因镇压捻军起义有功,官至漕运总督。袁世凯本有枭雄之才,凭着在官场上的关系,很快爬上高位。甲午战争之后,朝野上下都认识到旧式军队的无能,于是倡仪改练新军,袁世凯走通李鸿章的门路,竟获得训练新军的职权,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建陆军,为自己积累了一笔丰厚的政治资本。戊戌变法期间,因向荣禄告密,加速了变法失败,却大受慈禧太后赏识,升任山东巡抚。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又因勤王有功,李鸿章去世后继任北洋大臣。1908年11月,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相继去世,光绪皇帝之弟载沣之子博仪继位,载沣任摄政王。载沣本想杀掉袁世凯为光绪皇帝报仇,因军机大臣张之洞等人极力营救,仅罢职了事,袁世凯怏怏回老家彰德养“足疾”去了。现在,面对武昌起义点燃起的熊熊烈火,清廷无计可施只得接受建议,起用袁世凯。
10月14日,清廷发布上谕,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负责对付起义军。但是,袁世凯是一个狡猾的狐狸,不是一条扔给块肉就可引来的狗。接到上谕后,他宣称:“足疾”尚未痊愈,拒绝出任湖广总督。他觉得清廷虽然受了革命军的惊吓,但还不够,还要让清廷受到革命火焰的更多煎熬,才能向他交出更多的权力。果然,清廷吃不住劲了,于10月20日派袁世凯的老朋友、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到彰德,敦促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当即提出六项条件:一、明年召开国会;二、组织责任内阁;三、开放党禁;四、宽容武昌起事人员;五、授以指挥前方军事全权;六、保证饷粮的充分供给。六条的核心,是要清朝把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全部权力都交到他手中。清廷无奈,只得答应这些条件。
袁世凯知道让清廷一下交出全权是不容易的,故尔他仍留在彰德不即出山,只是暗中活动,指挥自己的部下、第一军统领冯国璋向汉口发动猛烈攻击,占领了汉口。袁世凯于10月31日从彰德到信阳督师,他知道仅靠武力难以扑灭起义军,同时也要继续给清廷加压,攻占汉口后,袁世凯也随即到达,命令冯国璋暂缓进军。11月1日,清廷宣布以******奕劻为首的内阁免职,授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命他“即行来京,组织完全内阁,迅即筹划改良政治一切事宜”,同时,湖北前线的军队仍由他节制。袁世凯的条件清廷都接受了,他心中大喜,但他表面上不动声色,一面按惯例上疏谦辞总理大臣的任命,一面派人与武昌军政府都督黎元洪联系,试探军政府的态度。黎元洪表示不赞成君主立宪而应实行共和政体,同时称赞袁世凯是“我汉族中之最有声望、最有能力之人”,谓第一任民国总统非袁世凯莫属。在革命的压力下,清廷于11月3日颁布《宪法信条十九条》,给总理大臣以组成内阁的权力,“总理大臣由国会公举,皇帝任命,其他国务大臣,由总理大臣推举,皇帝任命。”11月9日,资政院依照《十九条》选举袁世凯为总理大臣。
袁世凯既从清廷手里获得期望的权力,又摸清了湖北军政府动摇妥协的脉搏,也就不再担搁,于11月13日抵达北京,迅速组成自己的内阁。为了进一步动摇武昌军政府的信心,袁世凯命令北洋军向汉阳发动猛攻。11月27日,汉阳失守。11月30日,北洋军从汉阳的龟山炮轰武昌,进行威胁。武昌人心浮动,谣言四起,好像北洋军马上就要打过江来了。但是,袁世凯并不真的想摧毁黎元洪为首的军政府,这个军政府在他压制清廷和对付较坚定的革命者两方面都是有用的,可以成为他手中的一个筹码。因而,北洋军只是隔江炮轰武昌,并不真的发动过江进占武昌的攻势。袁世凯还请英国人出面牵线搭桥,与黎元洪达成停战协议,随后于12月18日双方又在上海展开和谈。在和谈中,袁世凯公开打出的旗号是实行君主立宪。而其代表在谈判桌上则透露袁世凯的真实想法,即他不反对共和,条件是总统必须由他来当。核心的问题只是“筹一善法,使和平解决,免致清廷横生阻力”,“使清廷易于下台,使袁氏易于转移”。
正在这时,孙中山于12月25日从国外回到上海。12月29日,聚集在南京的各省代表举行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临时总统。12月31日,孙中山由上海抵南京,次日,就任临时总统,中华民国宣告成立。孙中山的突然回国,对袁世凯顺利推行自己的计划是个阻碍。他立即中断了上海和谈,并支使冯国璋、段祺瑞等四十八名亲信将领通电南方,声称坚决反对共和,拥护君主立宪。同时,他更加主动地拉拢黎元洪,把驻扎在汉口的北洋军撤退到离汉口约一百里的孝感,而把主要精力用来对付南京政府。他虽然中断了上海和谈,但不放弃停战议和的旗帜,与南方的代表伍廷芳秘密讨论结束清朝统治的条件。南京政府中成份复杂,九个总长中立宪派和旧官僚占了大半,妥协势力占上风。
袁世凯弄清了南京政府的情况,知道南京政府不可能独立地有所作为,便反过来对清廷加压。1月13日,他让手下将领们致书清廷的王公大臣,说:“查亲贵王大臣财货寄顿外国银行者数千百万,若不尽买公债以缓国难,非但财不能保,杀身之祸且在目前”。王公大臣人人自危。16日,他以内阁总理名义上奏,说:“人心涣散,如决江河,莫之能御”,希望皇太后和皇上赶快召集皇族商议帝位去留问题,倘再拖延,必有内溃之日。上奏后,他就托称生病,不再上朝,由内阁中的一些阁员代表他同皇室联系。皇太后召集王公贵族开了几次御前会议,均无结果,这些人虽救世无术,却也不甘心自动退出统治舞台。袁世凯见状,便采取进一步的措施。1月26日,袁世凯派人暗杀了禁卫军协统、贵族中的少壮派领袖良弼,以恐吓王公贵族。同时,支使手下将领联合奏请皇帝立即退位,确定共和政体。在奏文上签名的正是二十三天前通电反对共和的原班人马,只有冯国璋因统领禁卫军不便参与,未签名。袁世凯是清廷唯一的顶梁柱,事已至此,清帝只有退位一条路了。2月12日,清廷正式退位。14日,孙中山为形势所迫,也向参议院提出辞职。15日,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至此,袁世凯的野心完全实现了。
袁世凯是一代枭雄,野心勃勃,虽反复无常,人品卑下,却很有心计,工于政治手腕。在辛亥革命爆发后的数月中,袁世凯充分发挥了他的狡诈伎俩,极善于识别局势,利用局势。在他的手中,南方的革命成为压制清廷让位的王牌,而北方的清廷又成为他同南方的民国政府讨价还价的筹码;他手中掌握的北洋军又成为调节的砝码,当需要迫使南方让步时,他就支使手下将领们出来站在北方一边,当需要迫使北方让步时,他又指使这些将领出来站在南方一边。对袁世凯来说,北方的清廷和南方的政府都是他的对立面,是他决心要除掉的,但经过他的狡猾运用,这两个对立面都起到了加强他的威望和力量的作用,最终他既取消了北方的清朝统治,又取消了南方的民国政府,集大权于一身,先为总统,后为皇帝,虽身败名裂,而导演的这出政治剧的确也够惊心动魄的。
一句话短评:
以南压北,以北制南,促成利局,借局布势,此乃树上开花之要机,虽用非其人,此计的妙用于袁世凯的一连串活动中确实也洞然可观。
第三十计反客为主
原文:
乘隙插足,扼其主机,渐之进也。
译文:
钻空子插脚进去,掌握其首脑机关,要善于循序渐进。
智慧解析:
反客为主,就是在斗争中当处于被动地位的时候,想办法取得主动控制权。从权谋方面讲,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同盟者或将要成为同盟者的人来说,本来是他们为“主”,我为“客”,经过谋利,使我得以插足其中,掌握主动和支配权。二是对对手来言,我方实力小,处于被动是为“客”,谋利后,我方由被动变主动,即反客为主。
对于反客为主,切记要循序其次要发现主方的弱点并抓住机会,然后乘机插手进去,再抓住它的主动权,这时就变成了他的主人。如果时机不成熟而冒进只能引火烧身。
1.屈膝求全,李渊智斗李密
隋炀帝大业三年秋,李渊(唐高祖)连结突厥,率兵3万从太原出发,打着尊立代王的旗号,兴起义师,向关中进军。大队人马行至贾湖堡处,因遇大雨滂沱,不能行军,只得暂时驻扎下来。
这时,李渊接到军报,说是魏公李密领众数10万,布告天下,历数隋炀帝十大罪恶,起兵反隋。李渊听知这一消息,不禁大吃一惊,于是与儿子李世民商量对策。世民说道:李密兵多势大,不宜与之对敌,不如暂且与他联络,也可使我军免除东顾之忧。
李渊同意了世民的计策,即命记室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希望结成同盟,共图大事。信送去不久,便收到李密回信。李密信中言词十分傲慢,虽然表示愿意结为同盟,但李密自称是盟主,并要李渊亲自去河内缔结盟约。
李渊父子二人看了李密的回信,心中很是不满。但李渊转念一想,迫于势力悬殊,还是忍让为好,便又对李世民说道:“李密狂妄自大,即便订了盟约也未必实行,但我们现在正进军关中,如果断然拒绝结盟,与他绝交,只会又增加一个敌人,倒不如暂忍一时,先以卑谦之词对他大大颂扬一番,让他更加志气骄盈,安住他的心,这样既可以利用他为我军塞住河洛一线,牵制隋军,又可以使我军专意西征,岂不是两全其美?待到我军平定关中后,便可‘据险养威’,看着他与隋军鹬蚌相争,让我军坐收渔人之利,岂不更好?”
李世民非常赞成父亲的用计,于是便再要温大雅给李密写信,大意是说:现在天下大乱,亟需有统一之主,您李密功高望重,这统一之主自然非您莫属。我李渊年事已高,对您表示诚心拥戴,只求您登位之后,仍然封我为唐王就行了……
李密收到李渊的复信,心里甜滋滋的,别说有多高兴了,满口答应李渊的要求。
这样,李渊免除东顾之忧,便挥军西进。一路上,攻霍邑、临汾,直取长安,把一个13岁的代王侑拥立为皇帝,并且改元义宁,到第二年,隋炀帝被弑,又逼迫代王侑退位,自立为帝,称唐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