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召集将领们在营中部署:命一将领率两千精典到山谷树林隐蔽之处埋伏起来,等到两军开战后,佯败逃跑,赵军肯定倾巢出动,在后追击。这时,你们迅速杀入敌营,插上汉军的军旗。他又命令张耳率军一万,在绵延河东岸,摆下背水一战的阵式。自己亲率八千人马正面佯攻。
第二天天刚亮,只听见韩信营中战鼓隆隆,韩信亲率大军向井陉杀来。赵军主帅陈余,早有准备,立即下令出击。两军杀得个昏天黑地。韩信早已部署好了,此时一声令下,部队立即佯装败退,并且故意遗留下大量武器及军用物资。陈余见韩信战败,大笑道:“区区韩信,怎是我的对手!”他下令追击,希望全歼韩信的部队。
韩信带着败退的队伍撤到绵延河边,与张耳的部队汇合一处。韩信对士兵们进行动员:“前边是滔滔河水,后面是几十万追击的敌军,我们已经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击溃追兵。”士兵们知道已无退路,个个奋勇争先,要与赵军拼个你死我活。
韩信、张耳突然率部杀了回来,完全出乎陈余的预料。他的部队认为以多胜少,胜利在握,斗志已不很旺盛,加上韩信故意在路上遗留了大量军用物资,士兵们你争我夺,一片混乱。
锐不可的汉军奋勇冲进敌阵,只杀得赵军丢盔弃甲,一片狼藉。真是“兵败如山倒”,陈余下令马上收兵回营,准备修整之后,再与汉军作战。当他们退到自己大营前面时,只见大营那边飞过无数箭来,射向赵军。陈余在慌乱中,才注意到营中已插遍汉军军旗。赵军惊魂未定,营中汉军已经冲杀出来,与韩信、张耳从两边夹击赵军。张耳一刀将陈余斩于马下,赵王歇也被汉军生擒,赵军二十万人马全军覆没。
一句话短评:
自绝退路,置之死地而后生,则自已认为不战则亡,奋战则生有望。
2.过河拆桥,杨国忠倾倒李林甫
杨国忠也很有一套谄媚求宠、阴计中伤的本领。唐王朝自开元以来,由于兵制改革,边费剧增,加上玄宗日益挥霍无度,赏赐乖方,宫廷开支和其它用度不断增加,国库日益空虚,唐王朝陷入严重的财政困窘中。财政问题就成为玄宗十分注意的问题之一,但前后几位财政大臣如杨慎矜、韦坚、王共等都没能彻底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财政压力仍然一直困扰着玄宗。杨国忠清楚地认识到,谁为玄宗解决了财政问题,谁就能获得玄宗的特别宠幸,从而青云直上。因此自从天宝七年(748年)玄宗把财政大权交给他之后,他便诚惶诚恐,决心干出一番成就来,好从中取得更大的政治资本。他通过聚敛的手段,使全国各地的钱财滚滚流入京师,中央政府的库藏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玄宗听说帑藏充盈,很想去亲自看一看。天宝八年二月十三日,玄宗率领百官参观左藏库,看到绢帛钱币堆积如山,十分高兴,开元以来思想上不断承受的财政压力一下子消除了,随即面赐杨国忠紫衣金鱼,还让他权兼太府卿事。从此对杨国忠日加亲幸。
然而杨国忠白天宝四年(745年)到长安后,虽然官运亨通,迅速上升,却始终是依附李林甫的,他要靠着李林甫来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因此对李林甫一直保持着恭敬顺从的样子,并且充当李林甫的打手,狼狈为奸。李林甫最初也没把他放在眼里,虽然后来杨国忠由于理财有方受到玄宗的宠幸,但当时的财权是分掌在王共、杨国忠二人手中,李林甫对他们可分而治之,牢牢地控制着杨国忠,而且诡诈多端的李林甫处处提防着他,所以没有对李林甫构成任何威胁。但到天宝九年(750年)以后,随着皇帝恩宠的增加,杨国忠的政治野心随之越来越大,日益感到李林甫对他仕途的不利,于是开始采取先去其心腹,再动摇其皇宠,最后将其打垮的策略,向李林甫发起攻击。他弹劾李林甫的心腹御史中丞宋浑贪赃巨万,玄宗把宋浑罢官流放,去掉了李林甫的一名亲信。
天宝十一年(752年),京兆尹、御史大夫、京畿关内采访使王共因受他弟弟王旱旧友邢绅举兵作乱牵连被赐死,杨国忠接替了王共的一切职务,掌握了朝廷的全部财经大权,李林甫再也无法驾驭杨国忠了,预感到杨国忠对他的权力和地位的巨大威胁,非常惊恐。而杨国忠也抓紧一切机会,企图倾倒李林甫。在参与审理邢宰案件时,援引出李林甫私交王共兄弟及突厥阿布思事状,还让哥舒翰、陈希烈等人作证。但这两件事本身就不是什么大秘密,所以玄宗没有进一步深究。杨国忠企图倾倒李林甫的目的没有达到,但二人在玄宗心目中的份量已经发生了变化,从此玄宗开始疏远李林甫了。李林甫岂能受人随意摆布,便乘南诏骚扰边境,借口蜀人请杨国忠赴镇,奏请杨国忠赴蜀征讨。李林甫的本意是想借此把杨国忠赶出朝廷,杨国忠对此十分清楚,决心在玄宗面前揭穿李林甫的真实用心。当他向玄宗辞别时,故意做出一副要被李林甫陷害,有去无回的样子。玄宗安慰道:“爱卿只是暂时到蜀地去处理军事,朕屈指待卿归来。”还赋诗送别,诗中暗示等他回来后要提拔他入相之意。杨国忠欣然而去,而李林甫则感到十分惊慌。他知道,自从他担任中书令后,宰相均为二人,其中担任侍中或平章事的,不论是牛仙客、李适之还是陈希烈,都不过是自己的陪衬,而这几位也确实无多大才能。但杨国忠就不同了,他有很大的政治野心和权势欲望,一旦入相,势必和他分庭抗礼,甚至取而代之也是完全可能的。李林甫这才真正感到自己已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李林甫见玄宗把宠幸转移到了杨国忠身上,又气又急,加上因害人过多而精神紧张,终于病倒在床上。但他仍不甘心就这样被人踢开,有巫者说只要见上皇帝,病就可小愈。李林甫也想借此看看玄宗对自己的态度。玄宗眷恋着李林甫多年的忠心和殷勤,总算没有冷落他,亲自登上骊山降圣阁,让李林甫站在院子里遥望,玄宗挥动着红巾向他示意。玄宗虽然未御驾亲临,但对李林甫来说也算是一种关心了。李林甫忧愤的心情似乎得到了一些慰籍。
没多久,杨国忠从蜀返回京师后,听说李林甫病床不起,十分欣喜,立即前去“拜见”,顺便窥伺一下李林甫病情虚实,进一步气气这位政敌,促使他快点死。李林甫自知已彻底失败,无力再同杨国忠斗下去了,便哭泣着向杨国忠托以后事。天宝十一年(752年)11月12日,李林甫终于病死。5天后,玄宗任命杨国忠为右相,兼吏部尚书,并判使如故。
李林甫虽然死了,杨国忠却并没有放过他,诬陷他在生前曾和蕃将阿布思谋反,并诱李林甫亲属中与之有仇怨的人作证。玄宗于是下令削夺李林甫的官爵,废为庶人,诸子充军岭南。
杨国忠为相后,更加强了宰相的权势。当时的唐玄宗自恃太平,无复可忧,加之年近70,对政务已感疲倦,尤其是他对杨国忠个人才能的常识和宠幸,因此放心地把军权、行政、财权、用人等大权交给了杨国忠去处理,自己深居后宫,享受太平,寻欢作乐。他曾得意地对高力士说:“朕现在老了,朝廷之事就交给宰相去处理,边防之事托付给诸将,朕还有什么可担忧呢!”于是唐朝政治形成朝事全由一人决断的不正常局面。因此朝廷文武大臣奔走杨国忠门下,趋之若鹜,没有谁不畏惧他,杨国忠更是仗着皇帝的恩宠和威权,颐指气使,不可一世。吏部选官用人不在公堂,而在杨国忠家中暗定,还让家中姬妾仆人垂帘观看,嬉笑之声,朗闻于外。公卿大臣他根本不放在眼里,恣意侮辱。吏部侍郎韦见素、张倚都受到玄宗的信任,赐穿紫衣,一天他们有政事到杨国忠家中咨询,走后,杨国忠故意问诸杨姐妹说:“两员紫袍主事何许人邪?”问后,姐弟相视大笑。
为了独掌大权,使皇帝安于“太平”,不问朝事,杨国忠想方设法蔽塞皇帝的耳目,********。他一方面指使他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让他所选拔的官吏在尚书省门前立石刻碑,颂扬他选官之能;另一方面又隐瞒败绩、灾情、渲染功劳。天宝十年(751年),杨国忠推荐和支持的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出兵南诏,大败弓沪南,8万多人全军覆没。天宝十三年(754年),剑南留后李宓再次出兵南诏,又大败于大和城北,全军覆没。两次进攻南诏,共出兵20多万人,全部弃之死地,只轮不还。大量的征兵和浩繁的军费,搞得天下骚然,杨国忠却隐瞒败绩,向玄宗报捷。朝野上下,慑于杨国忠的淫威,也没有人敢讲真实情况。天宝十三年九月,秋雨不断,连年水旱,关中严重缺粮,杨国忠秘令禁止有关部门向玄宗报告灾情,他拿着长得茁壮的庄稼说:“雨虽多,但对庄稼并无多大伤害。”玄宗将信将疑,在身边无人时,单独询问高力士,高力士如实说了,而此时的玄宗只能默然无语。他深知自己自从把政事托付给杨国忠、李林甫以来,赏罚无章,积弊已深,自己多年没出长安,加上年老力衰,即位初年那种锐意求治的气概已无复存在,现在要改革这种积弊谈何容易,因此,只能叹息回天无力了。
一句话短评:
人云负负得正,但两奸相遇只能使天下大乱,奸人之心机往往是为已利不择手段。
3.魏忠贤过河拆桥杀恩人
魏朝、王安是引荐魏忠贤入宫的恩人。王安是一个正直的太监,曾是光宗朱常洛的伴读。光宗即位,提升他为司监秉笔太监。魏朝是王安手下的太监,帮助王安办理宫中事务,是王安的得力助手。无赖之徒魏忠贤13岁自阉入宫时,不过是一个干杂役的太监,尔后,他通过巴结魏朝,与其结成把兄弟后,在魏朝、王安极力荐举下,魏忠贤才被提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魏忠贤步步高升,野心愈大,魏朝、王安成了他不可逾越的障碍。为了向上爬,他和客氏密谋策划除掉二人。
魏忠贤首先是过河拆桥,赶跑魏朝。当时魏朝正在受到熹宗重用,掌管兵仗权,是个有实权的人物。客氏和魏忠贤勾结一起,在嘉宗面前说魏朝的坏话。熹宗一怒之下勒令魏朝出宫。为了免除后患,魏忠贤开始用秉笔太监的特殊地位,假传圣旨把魏朝发落到凤阳,并暗中密令亲信在半路上把他勒死。可怜魏朝惨死在这位把兄弟的手中。
除掉魏朝,他把打击矛头对准了王安。王安在宫廷斗争中支持东林党人,对熹宗当太子时有救命之恩,他扶助了熹宗登基。天启元年五月,熹宗封王安为司礼太监掌印大监,位在秉笔太监之上,掌管全监事务。魏忠贤深知王安资格老又有骨气,对自己很不利,为除掉他,魏与客氏策划了一个毒辣的阴谋。王安得到提升后,按惯例要上疏表示辞谢,这不过是走走过场。可是,魏、客利用这个时机,向熹宗挑拨离间,说:“王安仗着资格老,自恃对皇上有大功,越来越目无皇上了。”等等。熹宗听了很生气,第二天上朝时,便批准了王安的辞表。
为了免除后患,魏忠贤唆使兵科给事中霍维华诬告王安,说王安在先前的“移宫案”中,查处田诏、刘朝盗窃宫中珍宝是冤案;又怂恿田诏、刘朝上疏熹宗,声称冤枉。客氏也紧密配合,在熹宗面前,添油加醋,说王安的坏话。熹宗一怒之下把王安赶到南海子打更。魏忠贤派刘朝任南海子提督。刘朝心领神会,立即囚禁王安,断绝其饮食,企图饿死他。此计不成,便按照魏忠贤的密令,派人将王安杀死,回奏熹宗时,谎称是畏罪自杀而了事。魏忠贤恩将仇报,以厚黑手段,顺利地夺取了宫中大权,为称霸宫中,弄权朝廷,打下了基础。
一句话短评:
一个不完整的人,其狡诈却不在多数人之上,阻碍他升迂的人其后果可想而知,不论其人是否对他有恩。
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
原文:
借局布势,力小势大。鸿渐于阿,其羽可用为仪也。
译文:
借助其他局面布成有利的阵势,虽然兵力弱小但阵势却显得强大。鸿雁在高空飞翔,全凭其丰满的羽翼助成气势。
智慧解析:
树上本来没有花,却可以人为地制造一些彩花粘在树上,让一眼看去难辩真假,还真以为是满树银花呢!运用于权谋,树上开花是指借别人的声势以壮大自己势威,以慑服敌人,或将其引走,以或将其击退,或将其歼灭。
树上开花的施行可以有借局布势,虚张声势,求之于势几种。需要记住的是树上开花是借他人为已所用,而不是锦上添花,因为锦上添花是已为人所用。
1.狗仗人势,李莲英弄权清延
清阉官李莲英是河北大城县人,自小父母双亡,为市井无赖,因私贩做鞭炮的硝磺被县官抓进监狱,释放后以补皮鞋为生,人称“‘皮硝李”。16岁时自阉,通过同乡、内监沈兰玉的引荐人宫,在梳头房当一名小太监。因他聪明机警,容貌清秀,再加上善于阿谀逢迎,到妓馆学艺,掌握了一手梳妆本领,深得慈禧太后欢心。1869年原慈禧宠信的太监总管安得海犯罪被诛,李莲英得代其职,他极力谄媚慈禧,把自己年轻貌美的妹妹献给慈禧当陪侍,教妹妹如何邀宠取爱,结果其妹甚得慈禧欢心,被昵称为“大姑娘”。他还用黄缎包上慈禧喜欢来坐的凳子,慈禧很欣赏他的细心。一次,咸丰同大臣肃顺密谈,流露有废黜慈禧的意图,李莲英暗中听到后,连夜从狗洞爬出去告诉了慈禧的妹妹,慈禧姐妹带着皇太子载淳去说情,打消了咸丰的念头。更有甚者,一次慈禧生病,太医说若以人肉煲药,则可使疗效显著,李莲英觉得讨好之机已到,不惜割自己的大腿肉为慈禧煎药,从此更得宠信,视为心腹。他恃宠弄权,干预国政,介入帝后两党之争。他诬陷同情光绪帝的忠烈宦官寇连材,煽动慈禧将其杀害,并把帝党官员文廷式革职。戊戌变法失败后,策划将光绪囚于南海孤岛瀛台,派20名太监日夜监督,并参与残害珍妃,他还卖官鬻爵,贪赃枉法,索贿财物,有白银300余万两。1908年靠山慈禧死,李莲英不久也就忧闷归西了。李莲英的马屁拍到了家,一旦拍得大权,便一改阿谀小人模样,对忠良凶神恶熬般歹毒,最后忧闷以死,太便宜他了。
一句话短评:
不看僧面看佛面,打狗还要看主人,奸恶者便可狗仗人势,不可一世。
2.奸相进谗言,贤臣遭陷害
唐玄宗时,李林甫、裴耀卿、张九龄同为朝廷重臣。张九龄以直言敢谏著名,渐得朝廷大臣尊重。李林甫因此怀恨在心,寻机置张九龄于死地。
这时,宠妃惠妃与太子有隙,诬陷太子私结党羽,谋图不轨,求玄宗将太子废掉。枕边风吹多了,玄宗动了心,提到朝廷上讨论。张九龄坚决不同意,并说因一个女人之言就废立太子,实非圣君之所为。玄宗听了,不悦而退。李林甫乘机来到后花园,拜见玄宗,说张九龄亦为太子一党,故有此谏。自此,玄宗对张九龄产生了坏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