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梢蛇
本品来源于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干燥体。在我国分布较广。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俗称乌蛇、乌风蛇。呈圆盘状,盘径约16厘米。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
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
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栖息于海拔1600米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
据《开宝本草》云:“乌蛇,背有三棱,色黑如漆。”因其脊背有纵向花纹,至尾则不明显而近乎全黑,故名乌梢蛇、黑梢蛇。《本草纲目》
记载:肉能医治诸风顽痹,皮肤不仁,风瘙隐疹,疥癣,皮肌生癞,眉髭脱落,疥疮等,功效与白花蛇同,而性善无毒。中医认为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功。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内服煎汤,用量9~12克。古方治风湿顽疥有乌蛇丸;治小儿惊风有乌蛇散;治破伤风有夺命散等等,验之于临床皆有殊功。
血虚生风者慎用。
【现代研究】
乌梢蛇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骨胶原、脂肪和多种微量元素。药理研究表明具有镇静、抗惊、镇痛、抗炎、抗蛇毒作用。现代临床上常配伍治疗肩周炎、脑血栓后遗症、特发性水肿、荨麻疹、药物性皮炎、过敏性鼻炎等。
【食物疗法】
1.红花冬瓜蛇带汤(《类风湿病何需愁》)取乌梢蛇1条,红花6克,陈皮3克,虾米25克,海带50克,精盐、味精、葱末、姜丝、料酒、香油各适量。虾米洗净后用料酒浸泡30分钟;海带洗净切条状;将乌梢蛇宰杀剥皮后去头及内脏,洗净备用。将冬瓜削皮去内瓤洗净,切片起油锅,入冬瓜翻炒,加清水适量,并将蛇放入水中,小火煮20分钟后,将蛇捞出,从头到尾轻轻剥下蛇肉将蛇骨、红花、虾米、海带放入原锅煮1小时后,捞出蛇骨将蛇肉撕成丝状。放回沙锅同时放陈皮、姜丝、葱末、精盐、味精、香油等再用小火煮成佐餐当菜。
适用于:关节肿痛变形——活动时痛,伸屈受阻,肌肉刺痛,痛处不移,肌肉失去弹性,按之稍硬;暗面色黧黑或有皮下结节或肢体顽麻,眼睑浮肿,舌质暗红或有疲斑、疲点,苔白腻脉细涩的痰疲痹阻证型。
2.姜黄乌蛇汤(《药膳食疗》)取姜黄100克,熟地20克,牛膝20克,当归10克,何首乌20克,白芍10克,丹参10克,鸡血藤10克,木瓜20克,枸杞子20克,乌梢蛇1条,乌鸡肉300克,姜10克,葱,料酒,盐,蒜适量。乌梢蛇宰杀后,去皮、内脏、头、尾,鸡肉洗净,切块,姜切片,葱切段。将乌梢蛇、鸡肉、药包,放入炖锅内,同时放入料酒、姜、葱、盐,注入清水800毫升。炖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50分钟即成。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鸡、蛇肉50克,喝汤。功效:祛风,通络,散淤。用于震颤麻痹症,上肢酸麻患者。
3.龙凤煲(《东方药膳》)取老母鸡1只,乌梢蛇1条,山药、枸杞子、沙参、红枣各10克,食盐、味精、姜片等调味品各适量。制法:将老母鸡除毛、内脏,治理干净,切块;将乌梢蛇去皮、胆、血、头,切段,诸药择净,与鸡肉、蛇肉一同放入大沙锅中,加入清水及调味品等,上火煲熟即成。
每周2~3剂。功效:祛风除湿。适用于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
4.三蛇酒(《全国中草药展览选编》:取乌梢蛇、蝮蛇、眼镜蛇制成蛇酒。每日1~2次,每次25~50毫升,500毫升蛇酒服10天,不善饮酒者,服15~20日。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椎骨炎。
5.乌梢蛇丸(《食物中药与便方》)取乌梢蛇肉(去头、皮)焙干研细末,炼蜜为丸,每服3克,每日2~3次。可治疗腺病体质的虚弱儿童,颈间淋巴有小核,常易伤风咳嗽,或肺门淋巴结核。
牡蛎
本品为软体动物门牡蛎科动物长牡蛎、近江牡蛎及大连湾牡蛎的肉及贝壳。长牡蛎主产于山东以北至东北沿海。
大连湾牡蛎主产于辽宁、河北、山东等省沿海。近江牡蛎产地较广,北起东北,南至广东省海南省沿海。主要为野生品,亦有养殖。全年均可采收,去肉,洗净,晒干。长牡蛎呈长片状,背腹缘几平行,长10~50厘米,高4~15厘米。右壳较小,鳞片坚厚,层状或层纹状排列。壳外面平坦或具数个凹陷,淡紫色、灰白色或黄褐色;内面瓷白色,壳顶二侧无小齿。左壳凹陷深,鳞片较右壳粗大,壳顶附着面小。质硬,断面层状,洁白。气微,味微咸。大连湾牡蛎呈类三角形,背腹缘呈八字形。右壳外面淡黄色,具疏松的同心鳞片,鳞片起伏成波浪状,内面白色。左壳同心鳞片坚厚,自壳顶部放射肋数个,明显,内面凹下呈盒状,铰合面小。
近江牡蛎呈圆形、卵圆形或三角形等。右壳外面稍不平,有灰、紫、棕、黄等色,环生同心鳞片,幼体者鳞片薄而脆,多年生长后鳞片层层相叠,内面白色,边缘有的淡紫色。
我国汉代已开始养殖牡蛎,《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牡蛎)久服,强骨节,杀邪气,延年。”并将牡蛎列为“上品”。宋苏轼被贬至海南,感食牡蛎之美,致书其弟苏辙:“无令朝中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其味。”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说牡蛎“肉治虚损,解酒后烦热……滑皮肤,牡蛎壳化痰软坚,清热除湿,止心脾气痛,痢下赤白浊,消疝积块。”明《宋氏养生部》“蛎房”
谓:“挑其肉,浇以川椒、宜醋。”清《随园食单》:“蛎黄生石子上,壳与石子胶黏不分。剥肉作羹,与蚶、蛤相似。一名鬼眼。”崔禹锡在《食经》中说“牡蛎肉治夜不眠,治意不定”。
中医认为具有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之功。用于惊悸失眠,眩晕耳鸣,瘰疬痰核,症瘕痞块。煅牡蛎收敛固涩。
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吞酸。内服煎汤,用量9~30克,先煎。牡蛎肉用于虚损,妇人崩漏失血,丹毒,酒后烦热、口渴等。
鲜牡蛎肉青白色,质地柔软细嫩。欧洲人称牡蛎是“海洋的玛娜”(即上帝赐予的珍贵之物),“海洋的牛奶”,古罗马人把它誉为“海上美味——圣鱼”,日本人则称其为“根之源”“海洋之超米”,它是惟一能够生吃的贝类。在历史上拿破仑和恺撒都非常喜欢吃牡蛎。从冬至到次年清明是牡蛎肉最为肥美,最好吃的时候,故我国民间有俗谚:“冬至到清明,蚝肉肥晶晶。”
牡蛎食用时应注意胃酸缺乏,消化不良者慎用。
【现代研究】
各种牡蛎贝壳中主要含碳酸钙90%以上,并含磷酸钙、硫酸钙以及各种微量元素,蛋白质等。牡蛎肉中含多种氨基酸、B族维生素、牛磺酸和钙、磷、铁、锌等营养成分,特别是其中的牛磺酸的含量尤其突出,明显高于其他动物性食品而且很有特色,研究表明,牡蛎中的钙含量为59613毫克/千克,锌的含量为18311毫克/千克,铜的含量为10911毫克/千克,铁的含量为6214毫克/千克,牡蛎中硒含量十分丰富,而牡蛎中硒的含量是文蛤和缢蛏的8~9倍,是牛羊肉的30倍,因此,常吃可以降血脂、降血压、提高机体免疫力。
研究表明,牡蛎壳有增强免疫的功能,具有镇静、局部麻醉作用等。牡蛎壳中的钙盐能致密毛细血管,降低血管渗透性,入胃后与胃酸作用形成可溶性钙盐,可吸收调节电解质平衡,抑制神经肌肉的兴奋,可以治疗消化性溃疡、盗汗、失眠、眩晕等。
【食物疗法】
牡蛎肉食鲜美,为极好的营养品,牡蛎壳为镇静、制酸药。
以下介绍几种食疗方法:
1.牡蛎散(《食物中药与便方》)取煅牡蛎壳,研细末,每次10~15克以布包之水煎,食前服。或研极细末,以米汤服送,每服1~1.5克,一日2~3次。可治疗胃病,胃酸过多。
2.蛎黄汤(《本草拾遗》)取鲜蛎肉250克,猪瘦肉100克,拌少许淀粉,放开水中煮沸待熟即成,略加食盐调味,饮汤食肉。用于久病阴血虚亏、妇女崩漏失血、体虚少食、营养不良等。
3.牡蛎汤(《新编食疗本草》)单取牡蛎煮熟,食肉喝汤。用于虚损、妇人崩漏失血。
4.牡蛎山药汤(《牡蛎的食疗》)取牡蛎,山药,芡实,莲子,猪肉一起煮,可滋阴益肾,治疗肾虚早泄、滑精。
5.麦冬牡蛎烩饭(《食品保健常识》)取麦冬20克,海带半条,用水煎去药渣,加入蚝肉200克煮熟后,放入适量的大米饭拌匀,煮成泡饭,用油、盐、香菇、芹菜、香葱调味食用。有滋补强壮作用,适用于虚弱体质者。
6.牡蛎龙骨汤(《食品保健常识》)取牡蛎壳20克,龙骨20克,菊花10克,枸杞子12克,何首乌12克,水煎服。
每日1~2次。可治疗眩晕。
阿胶
本品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马科动物驴的干燥皮或鲜皮经煎煮、浓缩制成的固体胶。主产于山东东阿及浙江等省。此外,河北、北京、天津、辽宁等省市亦产。将驴皮漂泡去毛,切块洗净,分次水煎,滤过,合并滤液,浓缩(可分别加入适量的黄酒、冰糖和豆油)至稠膏状,冷凝,切块,晾干,即得。又名傅致胶,盘覆胶,驴皮胶。本品呈长方形块、方形块或丁状。
黑褐色,有光泽。质硬而脆,断面光亮,碎片对光照视呈棕色半透明状。气微,味微甘。以色匀、质硬、半透明、断面光亮、无腥气者为佳。
阿胶生产、药用历史悠久,据考察,距今已有2500余年的历史。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就有“以清煮胶”的记载;西汉时期苏非、李尚等所着的《淮南子》中也有关于“阿胶”的记载。东汉时阿胶药用已比较广泛,医圣张仲景善用阿胶治妇科病及血液病等疾病,当时问世的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神农本草经》中将阿胶列为上品。《本草纲目》称阿胶为“圣药”。《本草纲目》云:“凡造诸胶,自十月至二、三月间,用挲牛、水牛、驴皮者为上,猪、马、骡、驼皮者次之,其旧皮、鞋、履等物者为下。俱取生皮,水浸四五日,洗刮极净。”根据上述记载可知古代阿胶原料用牛皮、驴皮及其他多种动物皮类,但以驴皮用井水煎成者为最佳。北魏时阿胶已成为“贡品”。此后问世的《新修本草》、《图经本草》、《本草崇原》等本草着作中均有关于“阿胶”的记载。中医认为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
功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烊化兑服,每日3~9克。
阿胶性较滋腻,易于伤胃,服用期间最好吃些开胃的小菜。注意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及痰湿内阻者慎用。同时在患有感冒、咳嗽、腹泻等病或月经来潮时,应停服阿胶,待病愈或经停后再继续服用;消化不良及出血而有淤滞者,也不宜服用。另外,按传统习惯,服用阿胶期间还需忌口,如萝卜、浓茶等。
【现代研究】
阿胶主含明胶蛋白,多由骨胶原及其部分水解产物组成,含总氮量约16%,主要为蛋白质。水解生成的氨基酸有赖氨酸10%、精氨酸7%、组氨酸2%等19种氨基酸,包括有7种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氨基酸,其中以甘氨酸含量最高。钙的含量为0.079%~0.118%,此外,尚含约20种无机元素:铁、钙、锰、锌、磷、铜、锂、锶等,以铁含量较高。
阿胶具有生血作用,可用于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及年老体弱、儿童、妇女的滋补。并对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具有改善作用,对男子不育、女子不孕有良好的改善作用。长期服用阿胶,还可营养皮肤,使肌肤光洁滑润并具弹性。阿胶还具有耐缺氧、抗疲劳、增强肌体免疫力的作用,能使年老体弱、久病体虚、易患感冒者服用后身体健壮、减少疾病。此外,它对血虚动物具有良好的补血作用,对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增长速度的疗效优于铁剂;对因失血而造成的休克有对抗作用;可防治进行性营养性肌变性;促进人体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凝固等。
【食物疗法】
阿胶的服法有多种,以上好黄酒、冰糖伴以阿胶炖化服用,主要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经水不止、妊娠出血及产后虚弱;另一种是将上述三者再加入适量红枣、核桃仁、黑芝麻等炖化服用,对男子身体虚弱、贫血性心悸、头晕、气急疗效较好,也能改善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症状。现将阿胶的几种食用方法介绍如下:
1.阿胶茶(《补品经典》)取阿胶10克,冰糖适量。将阿胶加工成粉末,用开水炖化,加入冰糖,搅和饮用。可代茶饮用,随饮随加水,直到饮尽。本茶可改善肝功能及低蛋白血症,预防肝硬化出血倾向。食欲不佳者,可加陈皮粉3克一并炖服。
2.阿胶芝麻饮(《补品经典》)取阿胶10克,黑芝麻50克。将阿胶隔水炖至完全化开,将黑芝麻放锅中炒熟后拌入化开的阿胶浆中。每日早、晚各一次,于空腹时服下。
本方滋阴润燥,适用于血虚引起的便秘、肌肤粗糙、头发早白等。
3.阿胶鸡蛋汤(《中国药膳学》)取阿胶10克,鸡蛋2个。阿胶加水300毫升烊化,鸡蛋打散后加入烊化的阿胶中,煮成蛋花,用食盐调味食用。适用于阴血不足、胎动不安、烦躁不宁、先兆流产等症。
4.葱段阿胶粥(《补品经典》)取豆豉26克,粳米50克,葱白10克,阿胶适量。用豆豉20克加粳米,葱白煮成粥,再用200毫升水煮豆豉6克,约10分钟后,将炮炙过的阿胶放入,阿胶烊化后即可。先服阿胶,再吃葱豉粥,按个人的胃口调节,任意服食。此粥具有养血祛风的功能,可以治疗体虚中风、手足活动不便、行走无力等症。
5.保健粥(《补品经典》)糯米60克,阿胶30克,红糖适量。先将糯米加水煮粥,待粥将成时,加入处理过的阿胶,边煮边搅匀,加入红糖调味即可。依量食用。具有养血补虚、驻容颜、乌须发的功能。
6.阿胶蒸食(《补品经典》)取阿胶10克,莲子(连皮带心)15克,粳米15克。将上3味放入碗中,加清水300毫升,再将碗放锅内,蒸熟后,分1~2次温服。可作为补虚健身食用。
7.胶蜜汤(《仁斋直指方》)炒阿胶6克,连跟葱白3根,白蜜2匙。先加水100毫升煮葱,数沸后去葱,放入阿胶,煮令烊化,再加入白蜜,使溶化,即成胶蜜汤。每日一次,于餐前温服。适用于老年人津液不足,大便虚秘。
8.阿胶炖猪肉(《中国药膳学》)取阿胶6克,猪瘦肉100克,黄酒适量。猪瘦肉用温水洗过,切成小块,加水250毫升,炖至肉熟,将阿胶用黄酒浸泡24小时后,放炖器内,隔水炖制到全部烊化,加入猪肉,再炖10分钟,加盐调味即可。
适用于阴血不足、年老体弱、久病体虚者服用。
9.三七肉饼(《补品经典》)阿胶10克,三七6克,红参3克,面粉100克。将阿胶隔水炖至完全化开,将红参和三七加工成粉末,再将三者和入面粉中,放少许食盐,揉面成饼,蒸30分钟即可。作为主食吃下,每日一次。本方补气益阴、活血化淤,适于经来量少、痛经时食用。本饼宜即做即食。
鸡内金
本品为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沙囊内壁。各国各地均产,自产自销。鸡内金四季都可以收集,将鸡宰后,取出沙囊,剖开,趁热剥取内膜,洗净,晒干,即为鸡内金。别名鸡肫皮、鸡肫内黄皮、鸡肫皮、鸡黄皮、鸡食皮、鸡合子、鸡中金、化石胆等。鸡内金药材呈不规则卷片,具明显的条状皱纹,质脆,易碎,断面角质样,有光泽。气微腥,味微苦。
鸡内金应用历史悠久,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