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的争论比我们想象的要强烈得多。许多对高成就者的研究都在尝试找出这些人有所成就的关键因素,他们部分借助于采访这些人和他们的父母,正如前面提到的对音乐学生的研究一样。在这些研究中,所有被研究的主体都被我们赞叹“他们是多么有天赋啊”。但经多次研究之后,人们发现,在他们开始大强度训练之前,很少有迹象表明这些人会有超常的成就。某些迹象确实偶然发生,但在大多数案例中它们并未发生。我们都认识那些似乎很有天赋的人,但当研究者对大量高成就人士进行调查后发现,至少在一定领域,大多数成功者在早期并没有表现出天赋极高的迹象。相似的调查结果同样出现在音乐家、网球手、艺术家、游泳运动员和数学家身上。当然,这些发现并不能证明天赋就一定不存在,但却暗示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可能性:即使存在,也可能与一个人的成就毫不相关。
我们假定,一旦训练开始,天赋就会自己展现出来;仅仅三节钢琴课后,小阿什利就能够弹奏部分片段,而其他孩子需要六个月的学习才行。但从另一方面说,这并不能保证这些人将持续进步、以至获得很高成就。一项对美国杰出钢琴家的调查发现,即使这些钢琴家集中训练六年,你也很难预测他们最终会取得这么高的成就;到了那个时候,他们中的大多数似乎也非超群之辈。我们现在回忆过去,我们会说他们都是“天才”,然而,如果在六年的艰苦学习之后,他们的天赋仍然没被发现,那么天赋看起来就显得很古怪了。
即使那些父母早早发现自己的孩子拥有天赋,随意性的征兆也会造成一些问题。不同的研究发现,虽然一些孩子很早就会说话或阅读,但这些孩子的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和激发过程中。鉴于家长和孩子间的亲密关系,究竟是谁激发了谁,就很难说清楚了。比如小凯文在一张纸上涂鸦,爸爸妈妈看它像一只小兔子,那他们就可能认为他具有艺术天赋,于是就在各方面都有意识地培养他。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情况发生。研究发现,这样的作用确实造成孩子不同类型的能力。有关这一点,我们将在最后章节进一步深入探讨。
你可能会认为,在基因组学研究的时代,应该不存在任何有关什么是天生、什么不是天生的问题。因为从定义来看,天赋是天生的,它就应该由一个基因(基因组)所决定。困难的是,科学家们还没有搞清楚,我们2万多个基因中每一个的作用。可以说,目前没有证据能证明某个特别的基因组与某个天赋联系在一起。将来,可能会证明它们有联系,科学家们甚至还能分析出钢琴弹奏基因、投资基因或会计基因,但目前做不到。我们看到的证据反而显示,寻找天赋基因是一件很长远的事情。在过去一百年里,很多领域里都发生着巨大成就,这些不断涌现的成就,很难与遗传变化联系在一起,因为遗传变化往往需要数千年。所以,基因很难解释能让人们取得如此高成就的原因;即使可以的话,也比人们所认为的影响力少得多。
天赋论者谨慎地认为,所有的证据在一起,也不能证明天赋只是一个神话,他们希望进一步的研究或许能够揭示,基因差异确实引致那些卓越者获得伟大的成就,但近来几十年的数以百计的研究都未能证明这一点。相反,这些研究强有力地证明,那些特别类型的基因,尤其是决定能否取得高成就的基因,并不存在。
莫扎特是怎么回事呢?
反天赋的观点虽然每一步听起来都很合理,但到最后,我们仍然要从历史上最神奇、最经久不衰的成就者入手来解释卓越和伟大。除了是一种神秘的天赐礼物以外,又如何解释这些难以置信的、不朽的成就呢?事实上,当反天赋论的逻辑第一次提出的时候,许多人立即用两个例子作出反击:莫扎特和泰格·伍兹。
莫扎特是神赐理论的最好例子。他5岁创作乐曲,8岁举办公开的钢琴和小提琴演奏会,先后创作上百篇作品,其中大部分作品都被高度赞誉,被认为是天外仙音,是西方文化的珍宝。如此巨大的成就,都发生在他35岁逝世之前,如果这不是天赋,而且是巨大天赋,那还有什么是?
事实值得更深入地考察。莫扎特的父亲,也就是利奥波德·莫扎特,本身也是一个著名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也是一个高压型父亲,在小莫扎特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在创作和表演上对莫扎特进行高强度训练。老莫扎特不仅仅在音乐方面有一套,在对如何教孩子音乐上也很感兴趣。尽管老莫扎特在音乐成就方面表现平平,但他却成为了一名优秀教师。他写的有关指导小提琴学习的权威之作,在小莫扎特出生那年出版至今,多年来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影响力。
因此,从很小开始,小莫扎特就从专业老师那里接受了大量指导,而且这个老师还和他住在一起。他早期作品看起来虽然非同一般,但反天赋论者提出了一些挑衅性问题。人们需要注意到的有趣事实是,这些音乐底稿并非出自三岁孩子之手,因为老莫扎特在别人看到它们之前,总会进行“修正”。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在开始教育小莫扎特后,老莫扎特同时停止了创作。
在许多例子中能清楚看到,小男孩的创作并非原创。小莫扎特在11岁时首次创作了四首钢琴协奏曲,但里面没有包含任何他独创的音乐,不过是将其他作品混在一起。16岁的时候,他写了这种类型的另外3个作品,这些作品今天并没有被归为钢琴协奏曲,因为其中没有包含独特的音乐,只不过是将巴赫(Bach)的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排。巴赫是小莫扎特在伦敦的老师。莫扎特最早的交响乐,是在他快8岁的时候创作的,这个作品严格遵循了巴赫的风格,因为写该作品时他正向巴赫学习。
在这些作品中,没有一篇被现代人认为是伟大的音乐,甚至连接近也算不上。除了莫扎特的后来成名而变得有趣或新奇外,这些作品很少被弹奏或录音。因为这些作品不过是创作者在接受训练时采用常见方法创作出来的,即复制、编排、模仿其他人的作品而已,而他的父亲却花费大量时间来向世界宣传他的儿子。莫扎特被世人认可的第一篇杰作,是他21岁时创作的第九钢琴协奏曲。21岁的确是一个很早的年龄,但我们必须记住,此时的小莫扎特已经接受了18年极端艰辛的专家训练。
这是值得停下来思考的。莫扎特拥有的任何神赐灵感都不可能使他很快或不费力地创作出世界一流的作品,而这常常是我们认为灵感能够做到的。
莫扎特创作的方法不完全像人们长久以来认为的那样是个奇迹。近200年来,许多人相信他拥有神奇的能力,相信他能够在头脑里撰写整部作品,之后他又象抄写员一样将它们复制下来。这些观点来自他著名的一封信,信中是这样说的:“全部的作品,即使它是很长的,在我的意识里也几乎已经完成并非常完整…写到书面上是很快的…书面上的东西和我想象中的几乎没有什么不同。”
上面的说法确实描绘了一个超人的表演。问题在于,这封信被后来许多学者认为是伪作。莫扎特并没有在他的脑海里构想那些完美且完整的作品,现存的手稿显示,莫扎特经常修订、改写、勾掉或重写整个部分,并草草写下片断,放在一旁数月甚至数年。虽然这并不影响他音乐的伟大,但他写音乐的方式和普通人是完全一样的。
近年学者用一个新角度来看待这个神童表演家的能力。研究者为钢琴弹奏家设定了一个“神童指数”:他们算出钢琴家公开表演之前用现代训练方式所需要的学习时间,并与历史上那些天才钢琴家实际需要的时间对比。如果一名普通的音乐系学生需要六年时间才能达到公演的水准,而某个所谓神童需要3年,那这个学生的神童指数便是200%。莫扎特的神童指数大约是130%,明显超过普通学生,但20世纪的神童经常达到300%至500%,这是另一个标准不断提高的证据。今天这种改良训练方法明显淹没了莫扎特作为天才演奏家的影响。
在此强调,这些事实并不能影响我们对莫扎特的尊重,但却使他的创作过程失去许多神奇和浪漫色彩,一些人不喜欢这样。在一份题为《莫扎特依靠作曲谋生》的文章中,莫扎特研究学者尼尔·扎斯罗(Neal Zaslaw)在维也纳参加一个莫扎特会议时说,这位作曲家成年后仅仅是因为需要钱而创作,他从来不写不能得到报酬的作品。“我的发言受到攻击的恶毒程度,让我非常吃惊,”他回忆道,“这个会议的主持人从椅子上站起来公开指责我,叫我立刻离开会场。”扎斯罗的观点暗示,莫扎特不过是一个拥有常人动机的常人演奏者,根本不是天赐灵感的音乐之神。
这一事件提出了一个鲜明的问题,如何评判艺术创造领域的伟大成就。我们能够相当精确地测定运动员、棋手以及其他能够被客观评价的工作。在金融领域,基金管理人和投资者的工作,可以借助精确到小数点后几位的标准来评判。甚至科学家也能够通过数年之后他们的工作对社会造成的影响、被相对客观地评判,即使不是非常精确。但是作曲家、画家、诗人和其他创作者的评价标准,则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改变,因此我们必须谨慎地根据他们的伟大成就作出结论。
一些艺术家在他们生活的时代很有名气,但却被后代忘记;有些艺术家则是在死后才被“发现”的。J.S.巴赫的《马太受难曲》,现在被普遍认为是最伟大的音乐作品之一,但它在其在世的时候仅被演奏过两次;更不可思议的是,巴赫的音乐在其逝世后也不被重视,直到他逝世10年后,才因费利克斯·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和支持而受到世人关注。(门德尔松自己的音乐在今天颇受欢迎,但在其逝世后也曾遭到鄙视。)重要的是,如果我们是在1810年研究伟大人物,我们也可能不会对巴赫有太大关注,在1910年对门德尔松也是如此。关于莫扎特,反对扎斯罗的愤怒主持人坚持认为,莫扎特的音乐远远超出与他同时代的人,它“代表了最高层次的创造力。”扎斯罗回应说,“莫扎特音乐的巅峰状态仅在19世纪。除此之外,他与其他创作者一样平常。”
至于他如何创作这些音乐,无论被怎样评价,《纽约客》杂志的音乐评论员亚历克斯·罗斯(Alex Ross)总结都有一些参考价值他在总结了近来关于这个萨尔茨堡天才的评论后说:“那些为自己的婴儿播放《小小莫扎特》录像带的雄心勃勃的父母可能会失望,因为他们会发现,莫扎特是通过令人震惊的辛苦努力才成为莫扎特的。”
那么伍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