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理解是一种需要,那么脚踏实地的走一段路也是一种需要。因为需要,才一再审视自己的过去,深入的分析,却从不做总结。
习惯反省,是对很多事情事件上,能力和反应的反省。不总结,是因为人生的路确实还没有走完,小段落的回顾,只是段落式的拼接,内心里,渴望完整胜过完美。
“善始善终”四个字在书页里常常出现,概率与频次的居多,并非理解上的偏差,而是觉得真的需要这样一个过程。选择一条路,然后走到终点。
坐在角落里看风景,眼睛里不仅只有风景,也有对风景所赋予的感情,用文字来书写自己的心情,用文字来讲述,文字的拼接,便是对眼前事物的想法和心间滋味的表达。
取下发箍,风,可以将头发吹的零乱,我感受到这个初夏,还有初夏骨骼间透进的清凉。莫衷一是,这些岁月,山居一样,静通万物。
沉浸时,喜欢回忆过去,回忆少年时定格在心底的友谊。曾经一度认为,此生都不会忘却,然而,当自己开始离家乡越来越远,似乎也离那些一起玩到大的好友,渐行渐远。
沉浸思索状态后,试图剥离捆绑记忆的枷锁,找回儿时想念,印记中,却发现枷锁上的铜锁,早已锈迹斑斑。抽屉里存放的钥匙,任凭怎么插,也无法进入保险锁芯内。
长空落日,对影自酌的年华,老去时,已是物是人已非。
夜晚,坐在门口,仰望头顶的星空,最早出现在天上的,依然是那颗明亮的启明星,深夜,天空蓝如海,暗色的边陲,绽放着盛大而美的光芒。站在它的脚下,陶醉在深而无边的静谧里。
往事如风,可以轻悄的在山的彼岸消失,荒凉之下,野鸭在浑浊的池塘里戏水浅游,旁边淡出一圈圈波浪式的纹,层层推进,碰撞在岸边,消失不见踪迹。
人生的路上,作为一个既经历又观望的人,内心,也无不再发生着各种肆虐忐忑的变化。未来,也许还会有自认为在当下不可泯灭的记忆,永存的可能,期许愿望成真,不做硬要求,只用心,去实现和被肯定。
如果顺着水的方向,去一个地方,是否再无回溯的可能。流动与流失,看似不同的词汇,归根到底,本能上有着共通之处,它们都可以泯灭和消毁,如果消失,就再不能找回想要折返的路。
大多数时候,我们是不愿意允许自己随意去说一个人的不是,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隐忍和包容,换来一份平静,希望通过包容,来证明内心的善良和大度,从而成为一个别人和自己都颇为标榜和信任的人。
我们渴望用从容,让自己变得优雅,虽然也在极力用内心的克制以获得外在的评价,但是内心里,无不希望可以猛烈,或决裂的释放出那些压抑的情绪和藏匿在面具背后的狰狞。我们需要一个出口,让自己变得彻底和纯净。
很多时候,在路上走,内心并没有多少踏实和稳当,时时怀疑自己是否能够行进至归途,然后停下来审视从前走过的路。有时候,期待一个转身,但每在转身前,都害怕背影最先出现在眼前。我知道自己其实缺少一些独自面对的勇气,也知道那些底气不足的背影和唏嘘下,诚惶诚恐的叹息里,夹杂着多少无奈。生活中,不愿再多要求自己有什么特别之处,除了义无反顾,再无别的任何局限。
有一些人,在成长的路上,喜欢放浪和自由,有些人,却愿意承担辛苦不言其苦。我们处在内心极端的两种世界,一面企图让它们重合,汇在一起,交合融入,以此达到平衡;另一面,却希望让它们永远处在两个极端,永不见面,用物归其位来解释期间缘由。看似是两种分崩离析的态度,其实每天都在现实里上演,从一个角度,替换到另一种角度,从一个角色蜕变到另一个角色身上,本质并没有多大变化。
寂静时,思考这些问题,常常有许多纠结来回的守候在侧。恣意让它们出现,也恣意看到它们彼此间的破损与残缺。
我们错过、失去和离开,我们满足、踏实和真实,我们凭借感觉做自己份内的事。努力的让自己成为内心要求的样子,却常常无可及。
年初的时候,又一次重读于娟所著的《此生未完成》,体会着她内心的无奈与挣扎,然而,在看到从绝望中燃起的希望,仿佛又一次听见凤凰涅槃时凛冽的决心,在浴火中重生,深深将恩怨与陈愁剥离。走过前所未有的绝境,后来的路,即使无人陪同,也能独自行走,毕竟,每个人都要有一段独自成长的时光,而这段路,旁人无可替代。
经历几年封闭、颓废、绝望的生活,重新拾起希望后,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与鼓励,想着此后靠着信念去生活,青山远寺一样的豁达,由山涧燃起,对过去的日记封存,对过去做告别之姿,余后的人生,用一杯酒,去慰风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