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长的一路上,我们总会有一些莫名的或苦涩或忧伤,或难过或凄迷的弱小情绪在心里。虽然都说不出这样的情绪源头来自哪里,但都长长久久的被困陷于一个局部的牢笼里,挣脱不得。几十年前热爱的东西,现在大都连回忆都找寻不到,少年青春的热忱情绪,可以持续的延长至我们的一生。
很多时候,对于已逝的,正待消亡的事物,有着极强烈的占有和需索,却也在死守的同时,眼睁睁的,看着他们从眼前倏忽一逝,毫无奈何。
成长,必然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此,才会懂得珍惜为何物。
读《苏菲的世界》那本书的时候,尚在一个较为焦躁而沉郁的年纪,较早的披着少年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外衣,到处穿行。大学时听老师介绍过这本书的大概内容,关于宗教和人生哲理性叩问,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声音,找到适合自己行走的路径和要坚持的价值观念。
那时候,整个校园都在各种价值观的充沛声中荡漾着,哲学课上如是,思想概论,毛邓马哲中亦然。自己常常处在价值观定位的浪潮中,却实实在在的在离开校园的很多年后,才渐渐地明白,所谓的价值观是怎样的一种导向和概观。
当在网络上看到“成长,便是毁三观的开始”这句话时,如果承认自己是愚钝而晚熟的人,那么,在他们成长的时候,正是自己逐渐建立自我价值观的初始。倘不计较这样的晚成,有何错漏之处,首先明白,自己永远是走在时代浪潮后的一枚俗人。而且,有可能在几年后,他们的内心垂垂老矣,自己才慢慢开始成长。
高考结束后,成绩公布的那段时间,所有刚刚经历高考的莘莘学子,大都在茫然中做出各种必要的选择。那时候,觉得,决定一件事情的去向是多么艰难,于是,在填志愿的时候不住地幻想,设想自己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成年人,可以不用面对这些必要又矛盾的麻烦,那时候,就是这样简单又单纯的想。
几年之后,当自己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有自持自控能力的成人后,才恍然发现,我们的这一生,竟时时处在种种变化多端的选择中,尽管有时候是迫不得已,也在所难免无法自由的摆脱这种尴尬的处境。尤其,当面对婚姻、家庭和个人以后发展前途的种种复杂的关系,要做选择时,更加肯定“选择”是这一生都无法避免的事。
至今依然清晰的记得谷雨当时离开已经发展很好的事业圈,突然受父母命返回故乡成家立业的心情,说心酸似乎有点词不达意,但多少可以确定她是有着强烈的无奈。尽管,只有她一个人在全然的承受着那份无奈,也无可避免,内心是千头万绪的焦灼和隐忍。
有时候觉得,在一个机会纷繁的时代大背景下,女性的角色是丰富的,有着各种可以选择的机会,选择读书,就业,创业,自给自足,忙时在工作,闲暇时背包到处走,稍懒着可以在独居的屋子里,一个人听音乐,读书,看剧,做手工,径自的去做着各种自己喜欢的事情,全然摆脱了封建时期被压迫的自由和决心。然而,在时代大背景下生活的愈久,愈是有着强烈的疏离感和看不见的无奈。毕竟能够将婚姻,家庭,事业全权处理得当的女性还是占极少部分。女性,在面对婚姻与家庭中,往往存在着舍我其谁的双重矛盾中。如果坚持事业,很可能就要放弃家庭,放弃一个在家庭中本应占据重要角色的位置,也有可能她能够成立家庭,但是不能尽力的成为一个好妻子或者好母亲,亦或者好媳妇;如果坚持家庭,那么必将亲手埋葬自己所从事并且热爱的事业,用大多数本可以静思静虑做方案做研究的时间,用来处理繁琐的家庭事务,照顾家庭,洗衣做饭,接孩买菜。
如果,一个女人能够在忙碌的工作之余,仍然有精力撑起整个家庭的家务与教育,我不得不佩服她是女性时代的奥特曼代表加精英。当然说这句话并不是讽刺,没有任何讽刺的意味或内涵藏在其间,只是简简单单,清清楚楚的无奈。
如果,还有人不明白这种无奈的感觉,那么可以试想一想,自己热爱至骨髓的事业,突然因为某种原因要被迫放弃,内心的痛,自然是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用四个字概括最贴切的实际感受,是“生不如死”。现实中,常常有很多艺术家,年龄不多详述,可能存在在各个年龄和阶层,这些艺术家当中,有个别或者少数人,因为创作受限或者才情消失殆尽时,很多会陷入极茫然的忙乱中,于此伴随的,是长时间的抑郁和焦虑,在极端阴郁的心态中过活,很难有人,有勇气将一生坚持到底,他们最后的结局想来不说也是大意明了了。
在大街上走,或者与许多艺术家交谈,有的人会突然地告诉你,他有一个天才梦,听这些话的人,可信也可不信,对自己而言,我是惧怕这些拥有天才梦的人,天才可以说是人才的最高顶点,能够在内心竖起这样一道高杆的人,都是非常桀骜和牛逼的。倒不是怕他们成功,而是怕万一成功不了,在半路突然折了,这才是人才世界的灾难,当然,最大的灾难是,后面还有一大批这样有可能会折的人,仍然前赴后继的往前涌。如果再往复杂的说,能将“我有一个天才梦”这样的话说出来的人还算好的,因为在她或成功或夭折的路上,其他人还是时时可以窥见他的行动的步调和节奏,如果发现端倪,可以迅速的做出应急响应,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也就是说,范围上属于可控的。在古代的话,就叫做未卜先知。
之所以怕那些不说,但在心里暗暗坚持的人。源于他们很少用文字表达内心的感受和想法。他们不善言辞,但是,随时都在创作,怕,在内容上有着两个层次。第一层,如果他成功了,那么他的人生可能从此发生改变,他会永远的活在人们光鲜亮丽的内心世界,游走在各种猎奇激荡的世间,他们会永远的带着信心顽强的活下去。但是,如果,没有成功,兴许会在某个夜雨磅礴的暗夜决断一生。把命运连及生命完完全全的剖给阴司,残忍的伤害着所有爱护他的,正活在世间的人们。他的告别在所有人的毫不经意间,不明所以的接受了一个死者莫名的对人世的厌倦和离弃。
少时,偶然听到张爱玲写的一篇散文《我的天才梦》,因为是从别处听得的文章,所以并没有完整的版本和意识。但在那仅有的一段话中,自己的理解却与后来语言评论家对这篇文章的解说相一致。不是在有意的自夸自己理解事物的能力之深奥,至少,在与张爱玲同龄的那个年纪,也曾真真切切的做过一些不切实际放心又大胆的梦。不可休说的是,如今,已不再众人面前提起当年那些羞涩难当的事故。是的,我把它当做一次事故来处置。一次,在众人夺目下,凛冽发出的壮语豪言。
记得在一次的同学聚会上,当大家聚在一起,谈着当年那些烈语闲言时,自己坐在一旁扮演着一个极其安静而耐心的倾听者,直到被嬉皮的男同学问到一些略略关于少时候的自己的梦想是否完成时,坐在一旁的自己,终于退去脸上的淡定与平静,一个劲的红着脸打哈哈,想是终究瞒不过了,但还在极力的用稀少闭塞的言语强搪塞过去。
今天,当自己再深切的回忆起那一年的相聚,在相聚中被突然挖掘内心时,竟是那般的羞涩难当。以至于,一时间,不得理解,人,为什么会在成人后的几年里,展望过去岁月里夸下的海口时,总是难忍和羞愧。
有梦想不是可怕见不得人的事,有梦想却没有完成,也不是多么值得丢脸的事,不得理解的是,为什么一经被提及,总像是《可可西里的美丽传说》中可怜又可悲的玛莲娜,传闻说丈夫战死沙场,因此身边的很多人都来玷辱她,在众目睽睽下被当众撕破衣服,嘲弄、欺辱,言语重伤,她就那样赤身坐在沙地上,任众人撕破衣物将肉体全然的暴露在人们的视线眼前,那些作为看客恬不知耻的心态与嘲笑中,有一个女子,仅仅坐在那里,任种种流言蜚语包围,电影看过已有多年,然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自己看到那一段剧情时,复杂而枉然的心情,似乎骨髓被抽离,但面不露惊色,顽强的忍痛,只字不言。一直在电影最后几分钟,玛莲娜的丈夫终于回来了,他在众人灼热惊恐的眼目中,扶起玛莲娜,一步步的朝居所走去,身后留下一大片怅然若失的人。
自己是剧情外那些看客的其中之一,内心的感受,凛冽又苍凉。不确定,是否可以表达后续的那几分钟里,自己的内心是有一丝欣喜的感受存在。
后来,再一次写文中,想起那段感受,错错落落留下对全文的文字性表达。
想来,人世间,原有一些事物是被隔除在外,虽不确信内心坚持的是否全是真正所要,但至少能够肯定,有那么一瞬间,那一时刻,我们需要,想要,得到,并且据为己有。就像在婚姻中,坚持着,深爱的人也同样能回报我们对等的感情,坚持对孩子的付出然后也能听到他的接受和感恩,坚持我们所理解的人也同样在内心理解着我们。
是的,这样的关系,原本就是一段占有,或者说一种交换。我们是接受者的实质,那些作为交换的内容,叫做介质。他们的本质,其实从没有对等过。只不过,想象的人一直在自是而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