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时光未老,我心念不衰。
那个下午,静静的写下这几行字。没有想要表达的深意,只觉寂静处,时光适宜一种无声的静默。
人,有很多时间是与自己相处,想的什么事情,看的什么景致,许下怎样的愿望……这些生活中很琐碎的却时常出现的真实和虚幻。看旧片子,听佛经,练习书法,打坐,冥想……可以让人静下来的事情会把自己带往更深处的平缓地带。然后逐渐明白很多事理,关于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暴戾,怪癖,纯善和坚持。
长时间以来,总是习惯逃避。觉得累了或者厌烦,往往会有一阵子离开,对自己熟悉的人和环境做告别姿势,以为可以永走天涯。
每一个人都有漂泊之心。这是骨子里与生俱来的嵌映的痕迹。
对未来没有感念的时候,世界是安静的。
我没有想过,人类的全胜之姿在时间面前会有怎样的显露和表达。如果脱离欲望会不会留下遗憾。
没有走路的时候,总在思考。有时候是彻夜难眠。头痛,反复煎熬。奇怪的是,我竟如此心甘情愿。
读过陶立夏写的一段话。她说:“生活是不断的轮回,旅行是咬合的齿轮。在旅途上流浪的人没有过去也没有将来,只有此刻。而旅行箱就是那只锚,他负责平衡人心深处离开的冲动和对安全感的留恋,是既定生活轨迹与陌生世界之间的一个缓冲。”我同意她的说法,只是内心里无法去界定离开和停留的时段。是该长久还是短暂。
两年前到过一个未涉足的地方,在那里停留一个月。独身一人,一个月没有和别人说过一句话,那时候觉得很自然和习惯。后来回到城市,和很多人在一起,突然发现,保持沉默也是需要一定的勇气,因为会有不少的人对你的沉默产生犹疑,会问很多问题,逃避不去回答的时候,他们会投来异样的眼光和奇怪的表情,试图探寻宇宙洪荒,我想自己是惧怕被人审视的目光,很不自在。
什么时候连沉默也需要理由?这是从何时发生的事情。
总以为有些话不想说便可以不说,有些事不想做也可以不做。但在众生平等的世界,却不见得可以维持这样的简单。自认为是不习惯倾覆事实伦理,也不需要在荒凉的地方故持繁华活成自认为丰盛美好的模样。但是世界就是在这样的变。那些庞杂无可避及。
经常借着电脑屏幕的光读一本书。不是没有更明亮的灯。只觉得适应了在小范围内昏暗的明亮里,可以更好的走进写字人心里的空间。与作者心照不宣达成默契,彼此心灵相通。
不必要见,但要懂得。
所以张爱玲写下那句“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八个字,道尽一生彷徨。
很多我认识的年轻人,才走了生命的三分之一,却都悄悄地写起了回忆录。我不知道该怎样形容这样的心态。以前读过一句话:“回忆是留给老人的。”仿似那仅是老人的专利,然而现在,回忆,也留给了年轻人。这不能不说是对前辈总结的颠覆。从前坚守的一些信念和愿望,正在逐渐的被另一姿态所替代。庆幸的是,它始终能被人理解和原谅。于是,不由得想问:这个世界究竟是善变还是在进步?
都说爱思考的人都是哲人,我虽不是什么哲人,但却无法停止自己的思考。一睁开眼睛,大脑就会急速的运转,好似一生精力都要于此敬献。
有一个朋友,保持着多年的联系。通常使用短信和留言作为联络的方式。我们都会给对方发送很多编撰好的文字,一长串一长串的字符。交涉之深可触心灵。我们都是不爱在众人面前吐露心扉却极具感情的人,从那一行行在深夜里发过来的文字里就能读出,各自的心情和近况。她叫谷雨。
后来,我们搬到了同一个城市,隔一段时间就能够见上一面,不去别的地方,只是爬山。见面的时候也多半是沉默,偶尔聊一聊与生活相关的事情。这样的朋友你很难想象,在各自离开之后依旧能保持长久的友谊,并且一直探讨人性深处敏锐的感情,对一些物的看法和心意。我们应该就是那种人常说的最好、最适合的朋友,在一起的时候哪怕一句话不说也不觉得尴尬。
后来又因为工作调动,离开了那个城市。最后一次爬山,我对她说想去看大海。她表示乐意陪同一块前往。时间可定在30岁之前。当时忘记了问是在她的30岁还是自己的30岁,若论及她的年龄可能已经超过,而我还未至,所以等待也有希望。但愿有那么一天,同站在碧海连天的的沙滩,赏秋水,远望孤鹜。
用这样的余生,完结流年,可够承受?
离开的那段日子,我习惯了一个人去远郊爬山。走在陡坡的时候,常常不由得回头看看后面,很多时候身后除了陌生的游人与四色景致花草,便空无一人。回头的瞬间只是突然的想起了谷雨。她从来爬山都没有赶超过我。此刻,只身一人,突然感觉到了微涩的孤单和难过。一个人的时候,能有个朋友陪在身边是件美好的事情。而这感觉无关乎于爱情。有别于一种真实的依靠和归属,相互给予精神,给予力量,填充空白实质。
经过一阵挥汗如雨的行进过程,站在大风凛冽的山顶,远望天山,云层交涉,烟雾轻轻缭绕,弥漫的间隙,藏在时光深处如雨后春笋般勃勃生长的跳跃,攒动,缱绻如流。
想写一首歌送给她。
Thewaytoheaven……
这是近来听得最多的一首曲子,有平静轻松之感。谷雨,你也会喜欢。
我想你。谷雨。
过往的沉重也该舍弃一部分了,终年秉持冷静沉着,活成人们眼中与世无争的人,渐渐失去自己个性。他们说我们的心态不同于现在的年龄。有苍老厚钝之感。对于这样的评价我是承认的,但是我更想成为:“Tobeabetterme”那个自由,善良的自己。不想关照太多别人的看法和疑虑。
不开心的人通常是敏感且自卑,没有充实的自我,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伊心说:“我不怕黑不怕冷不怕路远,只怕虚度了韶光,枉费了年华”。这一段话被我记在了笔记第一页,每次翻开总会首先看到。给人力量和希望。
她把苹果切成小块放在碗里,然后倒上凉白开。这样不用担心因为褐变造成视觉上对美味追求的改变。很少见阳光,少食蔬菜,水果,她常年缺乏维生素,手指脱皮,皮肤干燥……医生建议她多食蔬果,但经常遗忘。习惯养成需要时间,尤其好的习惯,坚持总是困难。
谷雨,这个夜晚我对着电脑吃苹果,像你一样把它切成一小块泡在水里,撒一点盐巴,清脆爽口别有滋味。
看过王志文与陈道明合演的一部电视剧《手机》,记住了里面的一段话:“没有手机的时候,人是自由的,有了手机后,人却变成了风筝。”简短的话,阐明了对自由的渴望和身负的羁绊。困惑来自于心。
虽然往昔日月并未走的太远,但回忆常常习惯于把前几年述说成很多年前。好似自己涉世之深。也许年纪大的人并不能够理解现代年轻人的一些想法和作为,夹杂太多无病呻吟的成分。其实,如果能够静下来细想,这样的无病呻吟也是渊源犹深。繁琐,细腻,庞杂,骄横,不可一世。由此整合起来的矛盾、对立的个体,保持长此以往的陋习。一直延续,这该会是怎样的伤害。
有一种痛,在人们心里。你看不见,但能够感受的到。折磨人的意志和灵魂。不能够摆脱和被治愈。所有的人自知或不自知的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怪圈中。无力自拔。说起来感觉很是悲哀。人总是需要一种意志用以支撑那颗脆弱的心,如此才得以前行。
有时候,会有短暂的迷失。忘记了自己当初的决心以及何故走到今天的缘由。忘记最初的坚强。忘记自我。
我不否认记忆一直存留的可能,但是总有些瞬间,人常常会将自己遗忘。丢失在很远很远的地方。讲迷信的人会用一种幻术,收回丢失本心的人的灵魂。给予精神和力量。然这特异功能却不是世间人人所能企及。
凌晨三点,她在洗头发。电脑屏幕一直亮着,写到一半的字幕,光标在闪烁。这个夜晚,她又一次的失眠。这是长期以来备受情绪折磨的生活,不愿服药,不想被药物刻意的控制,但是随性也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抑郁的折磨,让她迷失在原地,也错失在荒原。
有很多个这样的夜晚,她看着窗外的星辰。看它们升起,然后陨落。每一天都可以成就一生,只是这一生如此的漫长。没有终点。
这些年突然很喜欢阅读古书,有很多生僻的字词,需要查阅字典。而她阅读总是习惯在不认识的字的面前读它的偏旁,或许因了那句话:“识字不识字先读半个字”。这是小学时候老师说过的一句话。除了古书,也喜欢圣经。抄写旧约箴言和传道书。意识里其实对宗教没有任何的信仰。只是乐此不疲的喜欢着那些道理。它们讲到了人心的深处。极为敏感。
如若人人向善,世界安详。许如此愿望,何尝不是一种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