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函香,花径漏。依约相逢,絮语黄昏后。时节薄寒人病酒。刬地梨花,彻夜东风瘦。
很多个枕花独眠的夜晚,数着窗外点缀的青色星辉,仰望着远处灯火嘹亮,细碎的心念便不由得一行行生发,不是独自叹惋,便是独自凄凉,美丽的金秋,黄昏萧萧,又一个错落叠加的日月。独眠的凄冷。又是一个多情独自凉的夜。
雨滴夹杂在小雪中,丝丝蔻蔻,落入尘泥。
我不知道自己该怎样选择日后行走的路,有时候信心百倍,有时候却力不能及,我总在这中间犹豫的过渡,过渡,再过渡。做一个犹豫寡绝的人其实愁绪满怀。做一个艰难的决定,实则需要勇气。而这,与我而言,无疑是一种考验。
我时常在寂静中完成一个人的行走,静守安然,静待秋黄。每一个瞬间都有特别的感受在心间停留。三十岁,也不过是人生的一个短暂的停留,很多人,在这样的一个转折中突然地成熟也突然的静定。抛弃了旧时脾气,换上了新的容貌。然后朝着既定的目标,一步步完成一生使命。
渴望,有时是一种精神的信念支柱。因着清晰明朗的航向,抛开锚,扬起帆,从此远走,值此一生。在云山雾罩里,在磕磕碰碰中,渐变坚强和勇敢。而我,走到了这个尴尬的年龄阶段,有时候也有惶惑不知所衷之感,感旧时情念,叹今夕枉非。一切情绪都不由深发和决绝。
不读书的时候我也只是静默,在街道的角落,寻一处僻静小屋。舒缓的音乐声中,倚着头,看窗外人来人往车水马龙。这世界总是这样纷杂。人们在其间行走,忙不迭的停留,持续。眼前诺大的空间,做旧的玻窗冷冷的透出一股神秘的凄凉。爬山虎枯萎的叶,无力垂落下来。旺盛的生命力总要选一个凄冷的季节逐渐的放弃生机。暮霭薄凉。空气里凝重水雾。打湿额前发梢。
饮辞,或许我们并不是最亲近的朋友。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可是和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总会毫无畏惧的讲出很多对别人无法企及的事,很多时候给你讲我的心情。或许在你的意识里,我需要一个长久且安稳的依靠。让心彻底的放弃对他人的警觉和冷漠。也许你会这样认为。
有一个久未联系的朋友,发来信息说明天会随男友来到我所居住的城市,男友出差她一同相伴,或许我们可以约见一面。问我地址。短信回复。她说原来你没有换地方,我以为你又搬家了呢?语言中夹带着轻松的笑。我说,我喜欢这里的屋子,僻静安全,让我找到了静定下来的灵魂,我会一直住在这里,至少结婚前不会搬走。她回复:呵呵……那就好。
这几年四处漂泊,居无定所。我不知道自己在寻找什么,换过很多次房子,每一次都不大能住的长久。记忆中,我总是在路上,从一个地方迁移至另一个地方,从陌生到熟悉,然后又沉静在巨大而空洞的陌生中,一如既往,周而复始。
看过不同地方的落日。
大雨天在陌生的城市撑着伞默默的行走。脚下是流淌着的污浊的泥水,从下水管道处拥挤的流泻。雨后的天空有凝重压抑的气息。我很少去仰望。喜欢西藏静谧而纯净的天空,澄澈不含一丝丝的杂质。在那个地方,静静的听一首梵天净土,感受一种宗教里传来的神秘和清澈。灵魂经过洗涤,人可以瞬间忘记悲苦,生活不再有遗憾。我们都是这样丰富而安定的人。
纯粹的东西从不携带任何沉甸厚重的繁复。
把心交给一个信任的人。从此相安无事。
安妮宝贝说:“生命中任何稳固和安全的存在,都比不上我们内心的快乐重要,哪怕是暂时的存在都是值得的。相信我。”我信任这厚重而踏实的情感。从心底逐渐的找寻到安静,彻底放松不再侥幸。
这几年,我换过很多工作。做过销售,卖过保险,负责过广告策划,也蹲过几年安稳又平静的办公室。我一直在做着一些尝试,企图挑战自己的极限。很多时候总觉得生活是一种虚妄,或许我并不知道想要什么。我时常沉浸在过去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很多个夜晚,想起母亲,想念记忆中痛苦又疏离的家,想起那些亲人,空洞冷峻的表情,想起当初离家的决绝。沉重又压抑的心情,从未离开左右。我不知道该向谁倾诉这些伤感又无谓的感情,我似乎又总是不具备感情的活着。意义与我而言,并没有深意。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会观望墨蓝沉静的星空。我总是仰望。总是在那里仰望。周遭是沉睡的灵魂。
读很多哲学、宗教的书籍。寻找一种让心沉静下来的答案。在矛盾中寻找出口。解答心中疑惑。读书的过程,往往是善意和平静的。俗话说:人多口杂。但是当一个人长期的沉静在一种冷静的空寂中,内心里的争斗也时常出现。
自问自答成为一个习惯。当万籁俱静的时候。
一个人到很远的地方,静静的待一阵子。然后撤离。深夜,坐在铁道旁,看着一辆辆远处而来的车呼啸着从身边穿过,两旁的树木不时被震得摇晃,脚下有轰隆隆的声响。突然地泣不成声。
房间里停滞的空气散发着冷峻的气味。摆在书桌上的稿纸,叶缘微卷。墨迹已干,唯有泪两行。
当我发现,所有的心事只能倾注于笔端,便开始长时间的投入深深的写作中。写回忆,写过去,写伤感,写支离破碎的心情和那些无法企及的碎碎念。长此以往的书写,也越来越喜欢在文字的世界里行走。用笔记录人生,填写生活里空白虚妄的缝隙。
清晨六点三十分。麻雀在楼下树梢叽喳。冻僵的叶片承受一夜风雪侵蚀。床头依然亮着台灯的幽光,这恬静的光照,夹杂一束孤独。
读到书上一段话。“我们从事心灵修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渐渐让意识河流清净。”马修?理查德如是说。这位分子生物学博士,在生物学革命突破的瞬间,毅然果决的放弃了身赋璀璨的成就,到一个人不识的遥远静谧的地方,出家为僧,剃发修行,从此过着古佛青灯长卷读观的生活。二十年的光阴,闭关,打坐,修行,译经,安定灵魂,获得真知。世间已少有这样清诀而静定的心。读他翻译的藏文经卷,心智清晰,善德汇融,灵魂里有刻骨认真的感情流淌。生命在以各种形式完成自己使命的高度。意识存在心里并且延续。
这一度曾让我弃绝和遗忘的真理,在另一地方以另一种方式相聚、碰撞。产生共鸣。以虔诚的态度观摩,生活中,读懂智慧,理解迷惘,让心渐变透彻和清净。
尘世里污浊的角落,我们应试着打扫,认真的发掘,突破被世俗限制的教义。看彩云追月,如沐春风。
雁过群楼,且听涛声依旧。把酒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