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洋辉
【摘要】为了达到课程辅导的目的,让学员能较容易地把握《应用写作》课程中各类文体的格式写法及其特征,我们在辅导中可以将写作理论知识与例文相结合,让学员掌握写作规律;用从一般到个别的辅导方法,使同一文种中不同类的应用文写法上的区别清晰显现;运用比较方法,使学员明确各类应用文的使用范围和具体写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辅导者只有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和总结,才有可能使辅导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应用写作课程辅导教学法探讨
按照四川广播电视大学“三个1/3+1”教学模式及其教学过程管理意见的具体要求,教学必须坚持“三个1/3”的原则,即组织学生收视收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和四川省广播电视大学课程主讲教师音像课或网络课的学时数为该期课程计划总学时数的1/3;辅导教师面授辅导课的学时数为课程计划总学时数的1/3;学生在辅导教师指导下学习网上资源和学习小组协作学习的学时数为课程计划总学时数的1/3。四川广播电视大学这一教学模式,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得知,很受广大学员的欢迎。不过,对于各课程辅导教师,也增加了一定难度,单就面授辅导来说,要在课程计划总学时数的1/3的时间里完成整个辅导任务,就需要课程辅导教师在辅导方法上做一些研究、尝试,使其辅导具有提纲挈领、系统性强、重点突出、深入浅出的特点。也许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使学员在较短的时间里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增强能力的辅导目的。为了达到课程辅导的目的,笔者在此谈谈广播电视大学《应用写作》课程的辅导体会,与同仁探讨。
广播电视大学的应用写作课,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经过多次幅度较大的课程设置改革,它仍属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统设课,纵观该课程现在使用的教材,所含内容除了有经常应用和使用频率较高的文体外,还有社会上广泛应用的应用文体,它既有利于学员学习日常工作中所必备的知识,又有利于学员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拓展知识面。在编排中,该教材既注意了丰富学员应用写作的理论知识,又注重了对学员进行系统的写作训练,还兼顾了如何提高学员的阅读和评论水平。因而,其容量是较大的,也是历年来学员觉得最难把握的学科。
在教学实践中知道:来自基层行政单位的学员,对应用写作课,大多数还是感兴趣的。他们认为:这门课程的内容对他们的工作和日常生活很有帮助。一旦真正接触各类文体的写作知识和写作实践,他们又因时间紧、内容多、文体程式化高、文种特征和写法容易混淆等对该门课程产生畏难情绪,有的甚至诙谐地调侃:学到这些是有用,但要真正掌握看来还得请秘书,到时真正要写这些东西,安排秘书(办公室人员)写就行了。说这类话的人,很明显是因为课程内容的难度而使他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员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教学任务自然就无法圆满完成,因而,辅导者必须在时间较紧的辅导中,在其辅导方法上多动脑筋,让学员能较容易地把握各类文体的格式写法及其特征,对各文体概貌形成较清晰的感性认识,从而产生浓厚的求知兴趣。为达到这一目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将写作理论知识与例文相结合,寻求写作规律
来自基层行政单位的学员,他们往往很注重实用性。对于应用写作这门课程,他们希望的是能迅速地学会各文种的具体写法,以便自己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运用。事实上,要写好各类应用文,掌握一定的写作理论知识是十分必要的。例如:要写一篇调查报告,不仅仅知道该文种由几部分构成,各部分如何写之外,还必须弄明白如何深入调查,充分占有材料,用恰当材料突出主要观点,如何在写作中体现该文种特点,如何根据需要分析研究调查材料,反映客观事实,揭示问题实质或事物发展的规律等道理。否则,写出来的调查报告即使从形式看符合其格式,但从内容上看有可能就毫无现实意义。这就表明:没有写作理论做指导的写作是盲目的写作,是毫无作用的写作。但是,如果我们辅导时专门花力气讲该文种的写作理论,这力气无论花在讲具体写法前还是后,有可能都是徒劳的,甚至还有可能影响部分学员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辅导《调查报告》这节内容时,可以依寻学员的求知欲望,从具体分析教材或指导书上例文的构成及其各部分写法入手,在分析该例文构成及其方法的同时,将该文是如何用恰当材料突出主要观点,如何在写作中体现该文种特点等贯穿于分析之中,甚至还可以假设某部分怎样写又会推出什么结论,又会使该调查报告产生什么效果等。这样,使学员在潜移默化中既懂得了如何用有关写作理论指导写作实践,又懂得了理论指导对写作的重要性;既懂得一篇调查报告要分几部分、每部分包括哪些内容,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哪些内容为主、哪些为辅,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又懂得如何突出重点,前后上下如何连接,如何揭示问题实质或事物发展规律等写作基本规律。只有使学员掌握了这些写作规律,才有可能使学员具备其写作能力。
二、运用一般到个别的方法凸显同一文种中不同类型应用文的区别
一种应用文,根据其用途又分为若干小类。这各小类的格式,写法既大体相同,但又略有区别。例如:公文通知中“发布性通知”、“转发性通知”、“批转性通知”、“指示性通知”、“告知性通知”这几类,事务文书里计划中的“工作安排”、“工作要点”、“设想”、“打算”、“方案”等,学术论文中的“毕业论文”、“学年论文”、“报告类论文”等。怎样让学员较容易地掌握这些同一文种中不同类型的应用文格式,写法上的不同点呢?现以公文通知为例略作说明。
在辅导公文通知格式和写法的时候,我们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一)先综合各类通知,弄清通知的一般格式和写法
通知一般由标题、受文单位名称、正文、落款、抄报、抄送等要素构成,这些要素各由几部分组成,其具体写法和格式要求是怎样的,首先要让学员弄清楚。其次是正文的开头、主体和结尾三部分各写哪些内容,开头部分常用哪些过渡句引起下文,结尾部分用哪些惯用语作结等,这些也要着重强调,最好是将整个通知要素的构件及其内容依次板书,尽量让学员将通知的一般格式和写法弄得一清二楚。
(二)再细看各类通知,找出与一般格式和写法略有不同的通知的不同之处
1.印发性通知。印发性通知与通知的一般格式和写法相比较,只需要在以下三个地方略作改动或增补:
(1)标题的“事由部分”,要写明所印发的文件名称,同时将其名称加上书名号,并在其名称前用“印发”二字标明。
(2)正文的开头部分到正文主体部分的过渡句一般用“请遵照执行”这类语句。有的不需要写正文主体的印发性通知,“请遵照执行”这类语句就是正文的结束语。
(3)正文写完后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附件”两字,并打上冒号,紧接冒号写明印发文件的名称。
2.批转和转发性通知。此两种通知与通知的一般格式和写法相比较,也只需要在以下三处稍作变动即可:
(1)标题同印发性通知写法,只是将“印发”两字换成“批转”或“转发”即可。
(2)批转性通知的正文首先要写明对批转公文的态度(“同意”或“不同意”),或写明其批转公文有什么积极作用等,再宣布批转决定和执行要求,也可以提出具体要求。转发性通知的正文一般只写明情况介绍、原则要求等项内容,或只宣布转发决定,再用“请遵照执行”这类语句作结束语。
(3)正文写完后,也要另起一行空两格写上“附件”两字,并打上冒号,紧接着写明批转或转发的文件名称。
另外,还必须强调批转性通知和转发性通知的使用范围,即针对下级机关呈送的报告、请示等,需要以通知的形式下发给呈送的单位或与它同级的其他单位时,便使用批转性通知。如果要将上级机关、同级机关或不相隶属的机关的文件下发给下级机关时,则使用转发性通知。
用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辅导方法,几类通知的写作,辅导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讲授清楚,学员也能将各类通知的写法较轻松地掌握,真可谓事半功倍。
三、运用比较方法区分各类应用文的使用范围和具体写法
初学应用文写作的人,由于应用文种类繁多,写作程式化较高,往往对文种的使用、写法有相似之处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应用文的具体写作产生混淆。例如:他们往往在该使用“请示”文种时却写成“报告”,反之,在该使用“报告”文种时又写成“请示”。往往将经验性总结写成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或者写得既不像总结也不像调查报告;将参考型调查报告和学术型调查报告误为一体;将公文通知和事务性通知混为一谈等。
为解决这类问题,在辅导中,我们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将两种应用文各自的特征、要素及其格式写法等进行比较,通过比较,让学员清楚地明白它们各自的使用范围和写作要求及写法。例如,为了让学员准确掌握“请示”和“报告”的使用及写作方法,我们可以让学员对该两文种在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指定对一篇“请示”和一篇“报告”进行对比分析,引导学员弄清它们的下列区别:
(一)制发目的不同
写报告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提出建议,一般不明确提出要上级批复;请示则是向上级机关提出请求,要求上级机关明确指示、答复或解决某一问题。
(二)内容含量不同
报告内容往往涉及许多方面,具有综合性,即使专题报告,往往也要涉及一个事项的几个方面,而请示则必须是一文一事。
(三)行文时间不同
写报告可以在工作进行之前,也可以在工作进行之中,大多数在工作完成之后,请示则必须是事前行文。
(四)结尾用语不同
报告常用“特此报告,请审阅”“以上报告妥否,请批示”等,请示则常用“以上请示,请审批”“妥否,请批复”等。有时报告还可以不写结束语,请示则必须写结束语。
通过以上比较,请示和报告的使用及其写法自然就泾渭分明。像其他写法、使用容易混淆的应用文,我们也可以采用比较的方法,以降低学员的学习难度,使之能准确把握各类应用文的使用和写作,从而转化为能力。
关于《应用写作》这门学科的辅导方法,远远不止上述这些,例如如何督促学员多写多练,多将学员写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讲等,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总之,对于成人大专业余班的辅导课,辅导者只有在吃透教材和教学大纲的基础上,结合该班学员实际,尽量在辅导方法上多下工夫,以传授知识,让学员准确掌握知识为目的,将多种方法交错使用,激发学员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高瑞卿.应用写作.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3
[2]霍唤民.应用写作.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2
(本文曾发表于《四川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论丛》2008年8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