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太后由长春宫移住储秀宫。这一年,光绪帝十四岁,清朝先例是顺治帝十四岁亲政,康熙帝也十四岁亲政。同治帝十八岁亲政,比其先祖顺治、康熙晚了四年。这一年,慈禧由长春宫搬回储秀宫,这是为表示自己要归政养老,而做出的一个姿态。
西六宫靠东一排,南为永寿宫,中为翊坤宫,北为储秀宫。翊坤与储秀两宫,清朝打通,连成一体。
一、翊坤郑妃
翊坤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万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翊坤宫。清沿明旧,没再改名。翊坤宫的前殿,悬挂乾隆帝御笔匾额“懿恭婉顺”,东壁悬挂张照书写的《圣制昭容评诗赞》,西壁悬挂《昭容评诗图》,后殿悬挂乾隆帝御笔匾额“懋端壸(kǔn)教”。翊坤宫“昭容评诗”典故,出自《旧唐书·后妃上》(卷五十五)和《新唐书·后妃上》(卷七十六)。故事说的是唐中宗昭容上官婉儿聪慧秀丽,文采卓异,在昆明池评论学士词臣赋诗的文坛佳话。后上官婉儿在宫廷政变中被“斩于阙下”。储秀宫“西陵教蚕”典故,出自《史记·五帝本纪》(卷一):“皇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léi)祖。”故事说的是嫘祖西陵氏教授妇女养蚕织布,被后世尊为先蚕氏,为历代皇后举行亲蚕礼时所祭之神,其寓意是清宫后妃应重视农桑。明代翊坤宫主要是贵妃等居住,据《玉堂荟记》等书记载:万历帝郑贵妃在此宫住过。明朝避讳不像清朝那样严格。如明万历帝郑贵妃居住的翊坤宫,其“翊”字就是万历帝“朱翊钧”的“翊”字,内外所称,恬不为怪。(《万历野获编·门宫不避讳》)又如明人记载:今禁城北门名厚载门,即玄武门(清改名为神武门)也。但“厚”与“载”两字都犯明帝字讳,“厚”字犯正德帝朱厚照,嘉靖帝朱厚熜的字讳,隆庆帝朱载垕“垕”字的音讳,“载”字也犯了隆庆帝朱载垕的字讳,但在明朝,上下通称,并不避讳。
明朝四大名妃之郑贵妃曾住在翊坤宫
明朝有四大名妃:永乐帝权贤妃、成化帝万贵妃、万历帝郑贵妃和崇祯帝田贵妃,前已介绍权、万、田三妃,下面介绍郑贵妃。
郑贵妃,大兴(今北京市)人。万历初年入宫,封贵妃,生皇三子常洵,进皇贵妃。郑贵妃成为名妃,同万历帝立太子相关。
这里交代万历帝的八个儿子:王恭妃生皇长子常洛,郑贵妃生皇三子福王常洵、皇四子沅王常治(一岁殇),周端妃生皇五子瑞王常浩,李贵妃生皇六子惠王常润、皇七子桂王常瀛,另皇二子邠王常溆(一岁殇)和皇八子永思王常溥(二岁殇),《明史》称此二皇子其“母氏无考”。
立太子事争论的焦点是:立皇长子、王氏生的朱常洛为太子,还是立皇三子、郑贵妃生的朱常洵为太子,二者只能有一,必须做出抉择。
按照明制,应立皇长子为太子。但是,万历帝不喜欢朱常洛生母王恭妃,也不喜欢其长子常洛;他宠爱的是郑贵妃,尤爱郑贵妃所生的皇三子常洵。这样,朝廷上下,宫廷内外,都怀疑郑贵妃有立自己儿子常洵为太子的图谋。万历帝处事优柔寡断,患得患失,拖而不决。群臣奏争立储,章奏成百上千。但万历帝概置不理,拖而不定,一拖再拖,竟拖了二十八年。官员们有的猜测立朱常洛,有的猜测立朱常洵,两派门户大起,朝廷党争激烈。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十月,立长子常洛为皇太子,而疑者仍未死心。这就产生所谓立储的“国本”之争。明朝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都同万历帝立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围绕郑贵妃和立太子之事,传言不断,妖书四起。比如,有一封匿名书,假托“郑福成”——有人附会“郑”指郑贵妃,“福”指福王朱常洵,“成”指郑贵妃与福王立储册后成功。还有解释说:“郑福成”者,谓郑之福王当成也。大略说:“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其特用朱赓内阁者,实寓更易之义。”万历帝大怒,敕锦衣卫搜捕,后捉一人,处以极刑。大学士叶向高劝万历帝以静处之,速命福王之藩,以息群言。后发生“梃击案”。事情牵连郑贵妃。郑贵妃闻之,便对万历帝哭泣。万历帝说:“须自求太子。”郑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万历帝又在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万历帝崩逝,遗命封郑贵妃为皇后,礼部阻止。“移宫案”起,又传言郑贵妃要与李选侍同居乾清宫,阴谋垂帘听政。崇祯三年(1630年)七月,郑贵妃薨。(《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四)郑贵妃身经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长达五十余年。
明人记载一个故事:郊游时见敕建寺宇,壮丽特甚,登殿礼佛,见供几上并列三位——中曰“当今皇帝万岁景命”,左曰“坤宁宫万岁景命”,右曰“翊坤宫万岁景命”。翊坤宫就是郑贵妃所住之宫。(《万历野获编·郊寺保釐》)这件事情说明郑贵妃当时在宫中的地位与影响。
明代皇贵妃御书钤用印玺
万历帝、郑贵妃与众朝臣之间,围绕着皇储问题,喧闹了二十多年,说明当时朝廷大臣有一定的话语权,也有政治的影响力,能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皇帝决策,自然也付出代价。万历帝是个优柔寡断的人,犹犹豫豫,患得患失,拖而不决,决而不断,致使万历帝与郑贵妃、朝廷与百姓都受到巨大损失。
二、两宫一体
北京老百姓有句话:“逛故宫没有不逛西路的,逛西路没有不逛储秀宫的。”为什么呢?因为慈禧太后住过储秀宫。同治帝珣皇贵妃,阿鲁特氏,大学士赛尚阿的女儿,是同治帝皇后阿鲁特氏的姑姑,也居住在储秀宫。阿鲁特氏初入宫为珣嫔,晋珣妃。光绪间,晋贵妃。宣统时又晋为皇贵妃。民国十年(1921年),薨于此宫。(《赐砚斋日记》)
储秀宫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寿昌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名储秀宫。清沿明旧,没再改名。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闰五月,翊坤宫和储秀宫重修告成,朝廷派官祭祀后土、司工、司门之神。(《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一)
乾隆帝御笔“茂修内治”匾,被新主人慈禧换成“大圆宝镜”匾
储秀宫的前殿,悬挂乾隆帝御笔匾额“茂修内治”,东壁悬挂张照书写的《圣制西陵教蚕赞》,西壁悬挂《西陵教蚕图》①。两宫均设宝座,宫前列铜龙、铜鹿各一对,廊嵌蓝琉璃斜卍字。
慈禧福宫。为什么储秀宫是慈禧的福宫呢?因为,其一,慈禧在咸丰二年(1852年)以秀女被选入宫,号兰贵人,住在储秀宫。(《内务府奏销档》)。其二,慈禧在什么地方受宠幸的?一说是在圆明园。一天,兰贵人在园里唱歌,被咸丰帝听到,召去宠幸,怀孕生下载淳(后来的同治帝)。二说是相传李文田听一位老太监讲:西后(慈禧)先入宫,夏日单衣,方校书卷,咸丰帝见而幸之,怀了孕,始册封。(《花随人圣庵摭忆》)其三,慈禧在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在储秀宫后殿丽景轩生下载淳(同治帝)。其四,慈禧入宫后受到“四封”——初封兰贵人,晋为懿嫔,又晋为懿妃,再晋为懿贵妃,都是在储秀宫。载淳(同治帝)出生后九个月时,慈禧被特恩,回娘家省亲一次。先有太监到她娘家,告以某时驾到,届时太监及侍卫群拥黄轿而至,母亲率领家人、亲戚排列院中,入内堂,慈禧降舆,登堂升座。除母及长辈外,都跪地叩头。举行筵宴,母陪坐于下,因为懿妃为皇子之母。
慈禧在储秀宫里度过五十、六十、七十大寿。光绪十年(1884年),慈禧五十大寿,中法战争失利,法军攻陷台湾基隆,袭击福建马尾炮台,黄河在山东历城决口,恭亲王奕被罢斥,全部军机大臣免职,史称“甲申易枢”。慈禧六十大寿,自紫禁城到颐和园,沿途布置彩棚、彩灯,备赏的饽饽850桌,用彩绸10万匹,红毡条60万尺,用银760余万两。有人不满,贴联京城: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七十大寿,日俄战争,割地赔款。历史有巧合,慈禧逢甲,流年不利:
甲戌(同治十三年,1874年),四十大寿独子同治帝死;甲申(光绪十年,1884年),五十大寿中法战争;甲午(光绪二十年,1894年),六十大寿中日战争;甲辰(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十大寿日俄战争。
为慈禧太后五十寿辰,也为慈禧太后将要从长春宫移住储秀宫,便对翊坤宫和储秀宫进行大修大改。这项工程浩大,改变原有格局:
一是拆除储秀门和储秀宫前院墙,将翊坤宫的后殿体和殿,改成穿堂殿,使两宫连成一体;
二是将体和殿五间,改中一间作穿堂,东二间连通作膳厅,西二间连通作茶厅,东西耳房各改一间作通道;
慈禧五十大寿时对体和殿进行了大装修
三是改储秀宫及其东配殿和西配殿也前出廊;
四是后院东南和西南有两眼井,并盖有井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