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因缘,事有因果。在景仁宫里,美丽宫名后面,福祸相因相果:胡后既当皇后又被“辞职”,珍妃既受宠幸,又遭廷杖,佟妃既生下“千年一帝”,又二十四岁青春早逝,命运真是说不清道不明。对待命运:或无力抗拒,可广积善缘——等待时间和历史给以公正!
景仁宫是东六宫之一,位置在东一长街东侧最南边,距离乾清宫最近。这里曾经住过倒霉的后妃,如明宣德帝的胡皇后,还有光绪帝的珍妃等,也住过几位有福分的皇妃,如顺治帝佟妃在本宫里诞生皇子玄烨(康熙帝),雍正帝熹妃(乾隆帝生母),嘉庆帝贵妃钮祜禄氏也曾在景仁宫抚育幼年旻宁(道光帝)。
景仁宫的介绍,从《宫训图》“燕姞(jí)梦兰”的故事开始。
一、燕梦兰
景仁宫是康熙帝的诞生地
景仁宫同其他十一宫一样,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它初名长安宫,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为景仁宫。景,《说文解字》:“景,日光也,从日,京声。”“景”字本意是日光,南朝江淹《别赋》云:“日出天而耀景,露下地而腾文。”引申为“大”,为慕。仁,主要意思是仁爱、慈善、温淑、贤惠。皇帝希望居住在景仁宫里的后妃,能仰慕和修养大仁、大爱、大慈、大善的精神和品格。景仁宫的名称,清沿明旧,没再改动。
景仁宫基本保持了明永乐初建的格局,前有宫门,以围墙和建筑围合成两进四合院。前院,正殿五间,东西配殿,均为三间,整齐庄重。后院,后殿五间,殿的两侧,各有耳房,东西配殿,也各三间。
与其他宫院不同的是,在景仁门内,有一座石屏,基座和边框均为汉白玉石雕,屏心为天然大理石,只有两厘米的厚度,两面图案却不同,一面雨雾缭绕,一面山川沟壑。这座石屏风格古朴,相传为元代大内的遗物,极为难得。
景仁宫前石屏相传为元代遗物
景仁宫的前殿,东西两壁,原来没有挂图,也没有匾额。但是,永寿宫有匾额。乾隆六年(1741年),乾隆帝命依照永寿宫匾额的式样,制作了十一面匾额,并亲自题写匾额。于是东西六宫都有了本宫匾额。乾隆帝谕旨:“自挂之后,至千万年,不可擅动,即或妃嫔移住别宫,亦不可带往更换。”(《清高宗实录》卷一百五十四)乾隆帝这话说得过满,大清国怎会有千万年呢!但他的意思还是明确的,就是他的后世子孙不可移动东西六宫的匾额,要长久悬挂,勿随意移动。
乾隆帝又大发兴致,命在东西六宫前殿悬挂《宫训图》。前殿东墙壁,挂《宫训诗》;西墙壁,挂《宫训图》。《宫训诗》由乾隆帝亲自作,命大学士张照、梁诗正、汪由敦分别题书,《宫训图》命画师作。
乾隆帝还规定:这组精心绘制的《宫训图》,在每年腊月(十二月)二十六日,在东西六宫张挂春联、门神的同时,张挂《宫训图》。到来年二月二收门神之日,将各宫的《宫训图》收贮于景阳宫后的学诗堂。景仁宫张挂的《宫训图》是什么内容呢?
景仁宫的东壁,悬挂张照敬书乾隆帝的《圣制燕姞梦兰赞》。乾隆帝御制赞词曰:“乙始启商,兰亦征穆。吉人在宫,天使诒榖。国香扬扬,掌梦其卜。嘒彼小星,三心五噣。椒聊远条,爰昌七族。郑多君子,宣尼所录。”(《国朝宫史》卷八)这段文字,不太好懂。文化素养不高的后妃,可能是看不大懂的。为了后妃能理解“燕姞梦兰赞”词的含义,西壁张挂《燕姞梦兰图》。赞与图对应,文与画匹配,既有装饰作用,又有教化功能。“燕姞梦兰”出自一个历史典故。这个典故来源于《春秋左传·宣公三年》的记载。
燕姞梦兰故事说的是:春秋时郑国的国君郑文公(前672—前628年),在位45年,他的贱妾燕姞,总也得不到文公的宠幸。朝思暮想,日夜苦闷。一天,燕姞梦见天使与己兰(香草)。不久,燕姞见郑文公,讲述了梦中的故事。郑文公就御幸了燕姞。燕姞说:妾不才,受到宠幸,倘若怀孕,如果不信,应有凭证,是否能以兰为证?郑文公诺。后来燕姞生下一子,取名兰,这就是后来的郑穆公。郑文公有好几个儿子,彼此内讧,明争暗杀。郑文公生气,便驱逐诸公子。燕姞生的公子兰逃奔到晋国。后来,公子兰随从晋文公伐郑国,获得大胜。公子兰就继承郑文公的君位,成为郑穆公(前627—前606年),在位22年。这个故事说明:贱妾也会有机会受到君王的爱幸,所生之子,“必将为君,其后必蕃”。燕姞梦兰的故事给那些被冷落的妃嫔一个希望:会做好梦,会有好报,会受宠幸,会生儿子——会做君王,会多子孙。乾隆帝很会做心理安抚,细雨润物,教化无声。但更多后妃不如燕姞那样幸运。
二、不幸后妃
景仁宫里住过的后妃,明朝宣德帝的胡皇后和清朝光绪帝的珍妃两人都是不幸的。
胡皇后,名善祥,山东济宁人。永乐十五年(1417年)选为皇太孙朱瞻基妃。后朱瞻基为皇太子,她为太子妃。宣德帝朱瞻基继位,则被册为皇后。这时,宣德帝身边还有孙贵妃,和胡皇后争宠。胡皇后为人宽厚,但未有生子,身体多病,孙贵妃乘机逐渐占了上风。
孙贵妃,山东邹平人,幼有美色,机敏聪慧。她的父亲在永城(今河南永城市)做主簿(副县级),和洪熙帝张皇后是老乡。经张皇后娘家来人介绍,孙氏十余岁就入宫,由张皇后养育。后来,张皇后的儿子朱瞻基成婚,诏选济宁胡氏为妃,邹平孙氏为嫔。洪熙帝死,宣德帝(朱瞻基)立,册胡氏为皇后,孙氏为贵妃。与胡皇后相比,孙贵妃颇工于心计:第一计是求宠。孙贵妃利用美色和娇媚,得到宣德帝的宠爱。第二计是求宝。明制:皇后既有金册,又有金宝(玺印);贵妃则只有金册,没有金宝。宣德元年(1426年)五月,孙贵妃既已受宠,宣德帝便出面向皇太后请示:赐给孙贵妃金宝。皇太后虽觉得违制,但还是勉强答应了。明朝贵妃有金宝自此始。第三计是求子。孙贵妃自己没生儿子,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十一日,却在心腹宦官、宫女参与下,暗里取宫人生的儿子(朱祁镇)为自己的儿子,这就是后来的明英宗。然而,明英宗朱祁镇的生母
明宣宗宠爱孙贵妃,并为此迫使胡皇后辞位,这幅画描绘了宣宗游乐的场景
是谁?《明史·后妃传》说:“人卒无知之者。”孙贵妃就更加受到宣德帝的眷宠。第四计是求后。胡皇后请早定朱祁镇为太子,主动表示退位。孙贵妃虽心里暗喜,却假意谦辞地说:“后病痊自有子,吾子敢先后子耶?”(《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三)皇后您病好后,自然会生儿子,我的儿子哪敢先于您的儿子呢!宣德三年(1428年)三月,宣德帝令胡皇后上表辞位,就是写辞职报告。胡皇后被迫“辞去皇后”,从坤宁宫退居到长安宫(景仁宫)居住。宣德帝安抚辞位的胡皇后,赐号静慈仙师,而册孙贵妃为皇后。这一上一下,虽然诏书说是皇后力辞,贵妃谦让,最后贵妃迫不得已才就位皇后的,但宫内外许多人都知道皇后辞位并非自愿,而是被迫的。史书记载:“皇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三)
宣德帝的母亲张太后,怜悯“退位”的胡皇后贤惠,常召她到清宁宫居住。在后宫的宴会上,张太后命胡“皇后”位居孙皇后之上。孙皇后常为此怏怏不乐,但也毫无办法。后来宣德帝为废后而后悔,尝自解说:“此朕少年事。”泼出去的水,已无法收回。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胡皇后跟孙皇后比起来,虽是倒霉的,但也有幸运的时候。宣德帝去世后,她躲过妃嫔殉葬一劫。事情是这样的。宣德帝在位十年,过于淫乐,三十八岁(虚岁),就离开人世。怎么知道他过度淫乐呢?宣德帝死后两个月,新帝命“放教坊乐工三千八百余人”。(《明史·英宗前纪》卷十)宣德帝死后,殉葬妃嫔有一个长长的名单:“正统元年(1436年)八月,追赠皇庶母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静;赵氏为贤妃,谥纯静;吴氏为惠妃,谥贞顺;焦氏为淑妃,谥庄静;曹氏为敬妃,谥庄顺;徐氏为顺妃,谥贞惠;袁氏为丽妃,谥恭定;诸氏为淑妃,谥贞静;李氏为充妃,谥恭顺;何氏为成妃,谥肃僖。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盖宣宗殉葬宫妃也。”(《明史·后妃传》卷一百十三)这十位美丽年轻的生命,被绘入残暴而黑暗的图画中。
胡“皇后”虽躲过殉葬之劫,但七年之后,保护她的张太皇太后病死,她痛哭不已,翌年也病死,以嫔礼葬于金山(西山)。至于孙皇后,正统帝登极,做了太后。她在经历英宗被俘、南宫复辟等大悲大喜后死去。
景仁宫在晚清,还住过一位不幸的妃子——光绪帝的宠妃珍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