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宫廷,既天坛祭天,又堂子拜天,既汲取儒家文化,又崇奉萨满文化,在“神界天国”里,保持着以萨满文化为满洲的宗教文化,又同各民族不同宗教文化多元并存、协合共处的局面。这是清廷的高明之处,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统治长达268年之久的一大玄机。
坤宁宫不仅是明清两朝皇后的正宫,而且是清廷萨满祭祀的宫殿。本讲的主要内容是:坤宁改建、坤宁神杆和坤宁祭祀。
一、坤宁改建
坤宁宫作为皇后的正宫,历史久远,相沿不变。宫殿的设计与建造,都是围绕皇后正宫这个基本功能的。但是,清朝迁都北京后,将满洲的宗教传统、民族习俗,也带到北京紫禁城里的坤宁宫。为适应宫廷萨满祭祀的需要,对原明坤宁宫进行了重大的改建。
顺治十二年(1655年),清朝按照盛京(沈阳)皇宫清宁宫的功能与格局,对原明坤宁宫加以改建,使其既适用于宫廷萨满祭祀,又具有皇后正宫的双重功能。具体说,有六点。
第一,正门东移一间。坤宁宫共有9个(实际11个)开间,其正门由明代居中而改在偏东一间。大家参观故宫,到交泰殿后、坤宁宫前,首先看到的是巨大条石铺设的甬道,在坤宁宫门前的正中。原坤宁宫的门有所变动,在偏东一间另开一个门。所以这个实际开关的门已不在正中,就是不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我们知道,永乐朝建紫禁城时,南北向主要宫殿殿门,都坐落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但现在看到的,只有坤宁宫的门不在子午线即中轴线上。
第二,祭祀活动场所。坤宁宫正门开在偏东一间,在宫内这个空间东北角隔出一小间,安设煮肉的三口大锅,用作煮祭肉;外设包锡大桌二张,用作杀猪、切肉,并设做供品打糕时的用具等;当中空地,为萨满祭祀时用。经测量:灶台长602.5厘米,宽222厘米,高43厘米;灶台上三口大锅——西锅内径103.5厘米、深33.5厘米,中锅内径132.5厘米、深78厘米,东锅内径110.5厘米、深77厘米;包锡大案长140.5厘米,宽86.5厘米,高73厘米。
第三,三面连通长炕。正门迤西三间,铺设西、北、南三面连通大炕,俗称“万字炕”。满洲习俗,西为上,北其次,南再次。关外时期,西炕不住人,墙上奉“祖宗板子”,供祭祀用。北炕为大,长辈睡北炕。这种连通大炕的烟道是连通的。关外冬天寒冷,为节省能源,用这种节能型连通火炕。朝祭在西炕,夕祭在北炕。祭毕,帝后召集满洲王公大臣等在南炕吃胙肉(祭神后的猪肉)。
第四,宫前设置神杆。坤宁宫门前东南向,安放石座(有孔),石座上插满洲祭神祭天的神杆。
第五,改变窗户装饰。按照关外习俗,窗纸糊在窗外。有句东北民谚:“关外有三怪——窗户纸糊在外,十八岁的姑娘叼着大烟袋,生下孩子房梁吊起来。”可见坤宁宫的窗户纸糊在窗外是关外的习俗。同时坤宁宫后墙靠西,矗立烟囱,为宫内祭祀煮肉时走烟用。
第六,帝后大婚喜房。坤宁宫东边两间暖阁,称作东暖阁,为双层,是皇帝和皇后结婚的喜房,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洞房。
总之,坤宁宫的内部,按其使用功能,分为三个区间:(1)东区,为皇后正宫,又作为帝后大婚喜房;(2)中区,为萨满祭祀杀猪、煮肉、打糕的操作间和萨满祭祀场所;(3)西区,为皇家吃祚肉的宴会厅等。因此,上述建筑改造,都具清代皇家宫廷特色:坤宁宫既是爱新觉罗氏皇家祭神祭天的场所,又是帝后大婚的喜房。
二、坤宁神杆
坤宁宫院子里东南有一个萨满祭祀的重要标志——“满洲神杆”,也叫“索罗杆子”。“索罗”是满语“杆子”的汉语音译。当年在翻译这个名词时,笔帖式(译者)很聪明,把满语的音译“索罗”和汉语的意译“杆子”结合起来,兼取其长,简明晓畅。
说满洲的神杆,要讲萨满文化。萨满教是满洲,也是女真的原始宗教。“萨满”是满语Saman的汉语音译。萨满是巫、祝,为萨满祭祀的主持者。萨满教历史久远,流行广泛。满洲的先人,商周的肃慎、秦汉的挹娄(yì lóu)、魏晋的勿吉、隋唐的靺鞨、辽金的女真,直到明清的满洲,都信奉萨满教。古代东北亚地区,包括中国东北,今俄国远东地区,日本、朝鲜等,也信奉萨满教。整个蒙古地区,西域地区等,古代也通行萨满教。关于我国萨满文化,《后汉书·东夷列传》记载:
常以五月田竟祭鬼神,昼夜酒会,群聚歌舞,舞辄数十人相随,蹋地为节。十月农功毕,亦复如之。诸国邑各以一人,主祭天神,号为天君,又立苏涂,建大木,以县铃鼓,事鬼神。
就是说,满洲先民在农历五月和十月,竖立大木,击鼓振铃,边歌边舞,祭神祭天。其实,更早的《史记》,也有类似的简略记载。
神杆是萨满祭祀的重要标志,图为坤宁宫前的神杆基座
这种“神杆”,在清代,皇宫坤宁宫前有,在所有满洲人家庭院的东南角也有。索罗杆子祭祀的是什么神呢?有多种说法,如:有的说满洲重骑射,杆子像长矛,祭的是长矛;有的说满洲重采集人参,挖人参用棒槌,祭的是棒槌;有的说满洲重土地五谷,祭的是社稷;有的说杆子指向天,祭的是上天;有的说满洲迷信鬼神,祭的是各种神灵;还有的说满洲为森林文化,祭的神杆是树木等。虽都有道理,但我认为:满洲神杆祭祀的,主要是乌鹊,也有祭神树的意思。这里我重点讲祭祀乌鸦。为什么这样说呢?我先讲一个传说故事。
满洲流行一个传说,就是乌鹊搭救清太祖努尔哈赤的故事。传说努尔哈赤在逃难时,后面追兵快要赶上,危急时刻,路旁有棵大树,树上有个大洞,努尔哈赤急中生智,钻进树洞里,一群乌鸦落在树洞的边缘。追兵赶到树下,四下张望,不见努尔哈赤人影,怀疑是否藏在树洞里。但转念一想:不会!因为树洞四围落着许多乌鸦。追兵走后,努尔哈赤从树洞里出来,逃过一劫。努尔哈赤后来成了气候,为答谢乌鸦救命之恩,要后世子孙祭祀乌鸦。满洲先人视乌鹊为神鸟,为图腾,为吉祥鸟,为保护神。
从神杆上锡斗(也有木斗)的祭品来看,也是祭祀乌鸦。坤宁宫宰牲的猪肠、肚、骨等,剁碎,加上高粱、谷子等,放到神杆锡斗里,供飞来的乌鸦食用。故宫的乌鸦特别多,是否同祭祀乌鸦有关?清朝覆亡,神杆停祀,已经百年,为什么故宫还有那么多乌鸦?是不是乌鸦有信息遗传基因,就不得而知了。
《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的“神树图”
满洲皇家祭祀神杆,地有多处,形式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处:一是上文讲过的坤宁宫前的神杆,另一是堂子的神杆。我说一下满洲特有的堂子。
堂子,这是清朝北京特有的建筑和特有的祭祀场所。它从兴京(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赫图阿拉的堂色(堂子),到盛京(沈阳)的堂子,再到北京的堂子,一脉相承。北京的堂子,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建在玉河桥东南,今正义路北口路西,后迁到南河沿南口路东,今贵宾楼饭店所在地。
堂子建筑有享殿、八角亭式殿等,外有红色围墙。清宫的堂子祭祀,大年初一寅时(寅正4时),皇帝率领宗室王公、满洲一品文武官员等,先到堂子祭神祭天,然后才回到宫里奉先殿,再到太庙祭祖,而后到太和殿接受群臣朝拜。堂子祭祀,汉、蒙古官员是没有份儿的。堂子祭祀的神树,我这里有一幅《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中的“神树图”,图中有几排树,当中是一棵最为高大的神树。这棵大树(神杆)从哪里来呢?每年春、秋二季,堂子有立杆大祭,所用的松木神杆,派官兵到今北京延庆县山中去砍伐。当时的生态环境好,山里老虎很多,砍伐之前,先要祭虎,然后会同地方官,砍取松树两棵:高二丈(约6米,相当于两层楼高),围径五寸,树梢留九节枝叶,制成神杆(一根堂子用,另一根坤宁宫用)。用黄布包裹,运至堂子、坤宁宫备用。立杆大祭前一天,将神杆立在堂子、坤宁宫的石座上。满洲祭祀神树是满洲及其先民森林文化的一个形象例证。
三、坤宁祭祀
坤宁宫的萨满祭祀,有过年大祭、春秋祭、四季祭、月祭和日祭(朝祭、夕祭),一年365天,天天都有祭祀。大祭时,在交泰殿后、坤宁宫前,东面为牛,西面为马,这重现了满洲亦耕亦战的遗风。祭祀后的马、牛,不宰杀,爱护耕牛、战马,交会计司卖出,所得银钱买猪,备以后再用。
常祭:西炕供朝祭神位,供奉释迦牟尼佛、观世音菩萨、关帝等,时间在寅(寅正4时)、卯(卯正6时);北炕供夕祭神位,供奉穆哩罕神(满洲神)、画像神、蒙古神等,时间在未(未正14时)、申(申正18时),用猪,并设香碟、净水及黄米糕。祭祀时,萨满诵神歌,致祝词,奏三弦,弹琵琶,击手鼓,振腰铃。
萨满教是满洲原始宗教,图为萨满神衣
坤宁宫的祭祀,将满洲萨满教原始、俚俗、粗犷、烦琐的祭祀礼仪,搬进皇家宫殿,戴上宫廷祭祀的桂冠。坤宁宫祭神时是宰猪、打糕、酿酒的场所。如祭祀用的活猪,抬到坤宁宫内炕沿旁,用热酒灌猪的两耳,猪被烫得嗷嗷叫,这就叫作“领牲”,就是神灵领受、知道了。同时,祝祷,奏乐。然后将活猪放在包锡的大案子上,宰杀,接血,去皮,节解,煮在大锅里;猪的头、蹄、尾燎去毛后,也煮在大锅里。将煮熟的猪肉,切成方块,叫作“胙肉”,摆上供桌,举行祭祀礼仪。坤宁宫祭祀用多少猪呢?平常每天朝祭用猪2头,年祭一次用39头猪,一年大约共用猪1000余头,每头猪银11两,合15000多两银子(《内务府奏销档》)。还有打糕,做酒用的黏米、黄米,每年约700余石。(《钦定总管内务府观行则例》)做祭酒、祭糕时,取用玉泉山的泉水。
坤宁宫大祭时,皇帝和皇后以及宗室王公、文武一品官员,还有蒙古贵族以及王、贝勒、大学士、六部尚书等,到坤宁宫吃祭神后的“胙肉”。诸大臣穿蟒袍补服,西向神幄,行一叩首礼,再向皇帝,行一叩首礼。而后,皇帝在南炕升座,大家坐在炕上,膳房大臣等捧着前肘、后肘等肉,分盛各盘,呈送上来。皇上自用御刀割肉,诸臣也自割肉。食毕,赐茶,各行一叩首礼。皇帝还宫,诸臣以次退出。当晚,各赐胙肉、打糕,携带回家。(《啸亭杂录》)皇后则于东暖阁率贵妃以下,同受胙肉,分别食用。
祭祀时,由女萨满主持。主祭女萨满,食三品俸,享受副部级待遇。每日清晨入神武门,到坤宁宫礼神。(《清宫词》注)
乾隆帝继位那年的腊八,在坤宁宫祭神。乾隆帝同王公大臣等参加祭祀,并进胙肉。这次早膳是怎样进行的呢?有档案,记如下。
用金锭膳桌,摆祭神肉一品,杂碎一品(大银盘),祭神肉片一品(银碗),肉丝汤一品(二号黄碗),银葵花盒小菜一品,小菜三品(银碟),粥菜四品(黄钟),金匙、箸、刀子、大银盘一件,摆毕,呈进。随送粳米膳一品,腊八粥一品(俱三号黄碗),干湿点心二盒(俱赏食肉大人们)。王子大人食肉,俱用银盘乌木箸。皇后、妃、贵人等位,在东暖阁进肉,用照常膳桌,俱用粥菜位分碗。(《宫中乾隆元年至三年节次照常膳底档》)
坤宁宫北炕宝座是皇帝祭祀吃肉之处,只有王、贝勒、一品大臣等,才有资格到坤宁宫食肉,曾国藩曾享此殊荣
参加坤宁宫萨满祭祀吃胙肉是一种资格和待遇。坤宁宫食肉,惟王、贝勒等及一品大臣,才有资格列名被请(个别单独奉派例外)。二品官及值南书房翰林有时也可能参与。如道光十二年(1832年),乾隆帝第八子仪亲王永璇,88岁,免其进坤宁宫吃胙肉,每次颁赐给胙肉一份。又如,阮元退休在籍(今江苏省扬州市仪征),道光帝派人送过年坤宁宫祭祀胙肉一方,阮元“谨叩头祗领”。再如曾国藩,同治九年(1870年)十月初一日,奉派入坤宁宫吃肉。寅正(4时)一刻入朝,卯正(6时)二刻传入乾清宫,与众王大臣站着等候。三刻入,到坤宁宫。皇帝已坐西南隅炕上,背靠南窗,北向而坐。各王大臣依次面向西墙神幔而坐。以南为上,第一排南首为惇王奕、恭王奕,以次而北。第二排又自南而北,曾国藩坐第五排的南面第一位。初进小菜、酱瓜之类一碟,次进白肉一大银碟,次进肉丝泡饭一碗,次进酒一杯,次进奶茶一杯。约二刻许,退出。(《曾文正公大事记》)
满洲萨满祭祀习俗,士大夫之家岁末普遍举行,延请宾客吃胙肉。客到之后,在炕上设筵,摆着盐、酱、蒜、韭等作料,白肉切片,放在盘里,一道一道地进,客人以多食为吉(这不符合现代健康饮食)。通宵达旦,天明方散。
坤宁宫清廷萨满祭祀,延续到民初。光绪时,坤宁宫祭神完毕,慈禧太后坐北炕,光绪帝坐南炕。如慈禧太后不参加,则光绪帝坐北炕。被宣派的诸大臣鱼贯而入,光绪帝跪向慈禧太后前一叩首,诸位大臣再向光绪帝前一叩首,然后在炕上各就各位。内务府大臣捧盘肉,分到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御案前进上,诸臣同时,行一叩礼。分给诸臣胙肉、咸菜和神糕,也都一叩首谢恩。然后,进奶茶。食完退出。
在坤宁宫里,还祭祀灶神。古代社会,男人主外,女人主内,乾坤二宫,也是如此。皇后虽然不做饭,但祭灶神还是在坤宁宫。每年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坤宁宫祭灶。是日,宫殿总太监率领各首领太监等,在坤宁宫设供案,奉神牌,备香烛、燎炉、拜褥,御茶房、御膳房设供献二十三品,黄羊一只。宫殿总太监奏请皇上到坤宁宫佛前、神前、灶君前,拈香行礼毕,再请皇后行礼毕,还宫。(《宫中现行则例》)
坤宁宫祭,逐渐松弛。雍正年间,有太监窃祭肉出卖的事情。清末更甚,太监偷出的祭肉,卖到西四饭馆。“砂锅居”的砂锅白肉,早年就是坤宁宫偷出卖掉的祭祀猪肉做的。民国年间,成为京城一道名菜,相沿至今,颇为有名。
总之,清朝的宫廷,既天坛祭天,又堂子拜天,既汲取儒家文化,又崇奉萨满文化,在“神界天国”里,保持着以萨满文化为满洲的宗教文化,又同各民族不同宗教文化多元并存、协合共处的局面。这是清廷的高明之处,也是清朝定鼎中原统治长达268年之久的一大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