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请客,并不单为混个肚儿圆,主要是想一饱耳福,听听臣子们说好话。像“英明伟大,万寿无疆”之类的谀词,朝堂之上说起来总有些生硬,在饭堂上带着酒味说出来,就柔和自然多了。不过,请客若碰上不识时务的,皇上也得自认倒霉。晋武帝司马炎平定东吴之后,把投降的吴国末代皇帝孙皓封为归命侯。一次武帝请客,席间想拿孙皓逗哏,便对他说:听说江南人爱作尔汝歌,你行吗?孙皓张口便来:“昔与汝为邻,今与汝为臣。上汝一杯酒,祝汝寿万春。”歌中有骨头不说,还把皇上“汝”来“汝”去的,整个一个大逆不道。但孙皓是奉旨行事,武帝心中恼怒却不便发作,只好灰溜溜地拉倒。这顿饭,算是赔了。幸好,像孙皓这样敢耍光棍儿的亡国之君甚少,臣子们吃皇上的饭都会拣好听的说,所以这客还能继续请下去。
说起皇上吃请,次数虽然不多,场面却着实不小。其中最甚者大约是隋炀帝。隋炀帝杨广即位后曾诏告天下,其中有言:“是知非天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天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雕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话说得实在是漂亮,但其所作所为却是另一套。据史书记载,他外出巡行时,“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馐殊味,水陆必备焉,求市者无远不至。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把进奉吃喝的丰俭与官员的升迁直接挂钩,吏治焉能不大坏?据说杨广沿运河出巡扬州时,船队首尾相衔达200余里,所经州县,500里之内的居民都要献食。有的州县一次献食多达100多台,嫔妃侍从们吃不完,启航时便把食物埋入土坑之中。许多百姓因此倾家荡产,不得不以树皮草根充饥。隋朝二世而亡,与杨广吃请之毫无节制大有干系。
五代时,由于战乱频仍,国库空虚,皇上的好吃好喝于是成了问题。一些大臣便主动凑份子请皇上,是为买宴。清泰二年(935年)三月,便有宰臣、学士、皇子、枢密宣徽史、侍卫、马步都指挥等中央官员,集资钱五十万、绢五百匹,宴请皇上。以后,地方官员也有同样举措。清泰是后唐末帝李从珂的年号,他在位只有三年,一上台便要河南百姓出资劳军,接着又要预征税赋,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即便如此,君臣照样吃吃喝喝。这饭钱虽然不用皇上出,但同样是民脂民膏。没吃几顿,这个李从珂就因兵败而自焚了。
对臣子而言,皇上如能到自己家中吃顿饭,可是莫大的荣幸。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清河郡王张俊便有幸在府邸宴请过宋高宗赵构一回。为了这一荣幸,张俊可没少折腾。光是正宴之前的干鲜果品,蜜饯小吃就有100多种,包括香圆、真桔、石榴、鹅梨、荔枝、圆眼、番葡萄、小橄榄等等。菜品更是丰富,共120款。仅下酒菜就有15盏。第一盏:花炊鹌子,荔枝白腰子;第二盏:奶房签,三脆羹;第三盏:羊舌签,萌芽肚肱;第四盏:肫掌签,鹌子羹……此外,还有插食六样,厨劝酒十味,对食十盏二十分等等。张俊率兵跟随赵构几十年,曾为其称帝立下劝进之功。赵构对他恩宠有加,花钱给他修宅子,遣中使就第赐宴;另一方面对他也有戒心,让他读《郭子仪传》,不要功高震主。因此,宋高宗吃这顿饭既是示恩,也有现场考察张俊的意思。好在张俊是个明白人,总算应对得宜,平安过关。
五百年后另一个请皇上吃饭的人就没那么幸运了。那是1661年8月17日,法国财政大臣富凯遵从路易十四的旨意,请他到新建的沃勒维特孔宫吃饭。这次宴会是法国历史上最豪华的一次,六千名宾客均使用金银餐具,一次酒宴花了12万里弗尔。富凯原想伺候好国王以升任宰相,不料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路易十四看到富凯的宫殿如此富丽,远胜于己,不禁怒从心头起。一个月后,富凯被捕,沃宫遭抄。路易十四利用沃宫图纸和查抄的各种物品,给自己修了一座宫殿,这就是著名的凡尔赛宫。看来,富凯请的这顿饭还是很有历史价值的。不过,如果有人据此断言,皇上吃请实乃促进文化事业发展之重要途径,此人不是白痴,便是浑球儿。
?
皇上挨宰
“可叹剃头者,人亦剃其头”,世上的事情往往如此。就拿执掌天下生杀予夺大权的皇上来说,在吃吃喝喝上,自己有时也难免挨上一刀。
明朝皇上的吃喝没有独立预算,与文武百官的例宴、早朝大臣的早点、犒劳功臣的羊酒、下属患病赐给的米肉酱菜等慰问品搅和在一起,由光禄寺一体操办。光禄寺厨役少则上千,多则超过八千人。这么多张嘴伙着吃饭,难免把皇上啃几口。嘉靖年间,光禄寺一年耗银三十六万两,宫中伙食却差劲得很。皇上于是不高兴了,让内阁大臣彻查。上谕中有这样的话:“朕日用膳品,悉下料无堪御者,十坛供品,不当一次茶饭。朕不省此三十余万安所用也?”看来,嘉靖皇帝一定是嘴里淡出鸟来了,不然才懒得翻腾伙食账。
阁臣们倒是不敢怠慢,很快写出了调查报告,认为各衙门饭局太滥,虚支冒领太多,下人侵盗无算,固定资产(餐具)投资失控,挤占了皇上的伙食费。但宰皇上的人实在太多,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清朝后宫倒是有自己的御膳房,但想给皇上一刀的仍大有人在。道光皇帝一场鸦片战争就赔款2100万银元,算不得明君,但自己的吃喝却较为节俭,宫廷每年支出不过二十万两银子,在清帝中算是最少的。伺候他的亲随觉得穷得要死了,总想寻机弄点银子花。一次,皇上想吃碗片儿汤,第二天负责皇上吃穿的内务府便递上了折子,要另设一御膳房,专供片儿汤。开办费需要银子几万两,常年经费又需银子几千两。道光皇帝好歹还明白点市场行情,答复说:“无尔。前门外某饭馆制此最佳,一碗值四十文耳。”
打报告的人过了半日又来禀告:“某饭馆已关闭多年矣。”不让宰一刀,让你连片儿汤也喝不上。道光对此也无可奈何,只好发发牢骚:“朕终不以口腹之故,妄费一钱而已。以万乘之尊,欲求一食物而不得,可慨也。”
大权旁落的皇上,挨宰的事情更多。光绪皇帝五岁進宮,虽然在名义上是全国老大,但上面还有大哥大——慈禧太后,因此在伙食上常遭克扣。宫中太监寇连材在日记中记载:“皇上每食三膳,其馔有数十品,罗列满案。然离御座稍远之馔,半已腐臭。”近御座之馔虽不至腐臭,但大都也是久熟干冷,不能可口。光绪经常吃不饱,有时想让御膳房换点饭菜,熟谙政治行情的御膳房便去奏报慈禧太后,结果伙食非但没有改善,反而屡屡受到责骂,说是皇上太不节俭。最后光绪生生饿出了一身毛病。政治权力失落往往导致生活水准下降,此规律同样适用于皇上。一旦出现这种局面,重重挨上一刀也就势所必然。
也有的皇上是稀里糊涂当了冤大头。相传同治皇帝在位时,皇宫后门附近有一个卖凉粉的,同治外出游逛时常常来上一碗,但从来不知付钱。因为平素吃喝向来有人供着,没这个概念。一次,同治看到其他人吃凉粉交银子,觉得很奇怪。卖凉粉的说,我靠着这小买卖养家糊口,不收钱怎么行。只是看爷非他人可比,想日后有机会时一总算账。同治实在不好意思,连忙写了一张白条,让卖凉粉的到宫里兑现。卖凉粉的不识字,找朋友看罢才知道上写由广储司付银五百两。广储司官员接到条子后又询问了有关细节,觉得确实是同治所为,但不敢造次,又去请示老佛爷。太后回复,此事虽然荒唐,但既然是皇上答应的事,总不能失信于民。就这样,几碗凉粉花了五百两银子。
五百两银子买凉粉虽然有点冤,但其实只是毛毛雨啦。同治皇帝结婚时,操办者从市面上购置了一对皮箱,最多值几十两银子,但是向皇上报销时,这对皮箱竟然花去了九千多两白银。乖乖!
或问,皇上难道真的那么傻,只会挨宰而不知宰人?那倒也不是。嘉靖皇帝挨宰之后,便狠狠砍出了一刀,让宫中宦官出钱为自己改善伙食。从级别最高的司礼掌印太监开始,依次往下排。以后的皇上也照此办理。据《万历野获编》记载,“常见一中贵卖一大第,止供上饔飨一日之需,往往攒眉陨泣而不敢言。”明代太监官阶最高为正四品,每月仅给食米一石,靠这点进项供养皇上,喝粥都不够。因此太监们必须另找外快,特别是与兵部、吏部这些来钱的部门拉上关系,搞点创收。如此一来,内外勾连欺上瞒下的事情也就难免了。明代宦官擅权为历代之最,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皇上吃了人家嘴软,不好管束。最后,弄得大家一起玩儿完了事。
皇上挨宰与宰人之事,多见于野史,正史往往不载,可能是觉得太丢面子。皇上屡屡挨宰,是用人不当,还是体制原因?说不清。这得找个明白人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