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2)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耳聋,眼黄,面颊肿,颈、颔、肩、上臂、肘及臂外后缘痛。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所谓虚,是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内经诀要]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中。其支者,从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如结,踹如裂,是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癫疾,头顶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踹、脚皆痛,小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足太阳膀胱经,起始于大眼角,上行额部,交于头顶督脉的百会。从头顶分出支脉到耳上角。其直行的主干,从头顶向内联络脑,从脑后下行到项交会督脉的大椎,挟脊柱两旁到腰,沿脊骨联络肾,归属膀胱。从腰中分出支脉挟脊柱下行,穿过臀部,入膝后窝中。
该经脉的另一支脉,从左右肩胛下行,挟脊柱下至髋关节,沿大腿骨外侧后缘下行,与前一支脉汇合于窝中。由此再向下贯穿腿肚,出外踝骨的后方,沿小趾后的大骨至小趾外侧之端(交于足少阴肾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气上冲性头痛,有时痛的眼睛将欲脱出,项部如上拔一样,脊柱痛的腰如折断,大腿痛的不能曲下,窝好似被扎,腿肚像裂了一样,这叫踝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筋”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痔疮,疟疾,癫,狂,头囟顶痛,眼黄,流泪,鼻流清涕或出血,项、背、腰、屁股、窝、腿肚、脚都痛,足小趾也不能活动。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两倍;所谓虚,是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内经诀要]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内,入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是动则病:饥不欲食,面如漆柴,咳唾则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如无所见,心如悬,若饥状;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是为骨厥。是主肾所生病者:口热舌干,咽肿,上气,嗌干及痛,烦心,心痛,黄疸,肠癖,脊、股内后廉痛,痿、厥,嗜卧,足下热而痛。为此诸病,盛则写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灸则强食生肉,缓带被发,大杖重履而步。盛者,寸口大再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足少阴肾经,起始于小趾之下,斜走脚心,出足内踝前下方,绕内踝之后,分支进入脚跟,上行腿肚内侧,入窝内缘,沿大腿内侧后缘,贯入脊柱,归属于肾,联络膀胱。
该经的主干,从肾向上,穿肝过膈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侧。又一支脉,自肺出,联络心脏,注入胸中(交于手厥阴心包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饥而不想吃,颜面黑瘦,咳唾带血,喝喝喘息,不能安定坐着,眼睛看不清东西,心内空虚似若饥饿;气虚时,常感恐惧,心里常想人要捕他,这是骨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肾”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口热,舌干,咽肿,气上逆,喉咙干痛,心内烦躁,心口痛,黄疸,痢疾,脊、股内后缘痛,筋肉痿缩发冷,行动不便,贪睡,足心热痛。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使用灸法时,要多吃肉食,以增加营养,同时,宜放松腰带,散开头发,支大拐杖,重步稳行,使气血通畅。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两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烦心,心痛,掌中热。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手厥阴心包经,起始于胸中,出来属于心包络,向下过膈,遍络上、中、下三焦。它的支脉,从胸到胁,从腋下三寸处向上到腋窝,沿上臂内侧行于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弯,下行前臂两筋之间入掌,沿中指到指端。又一分支,从掌中沿无名指到指端(交于手少阳三焦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手心发热,臂肘拘挛,腋下肿胀,甚则胸胁支撑胀满,心动不安,面部发红,眼色发黄,痴笑不止。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脉”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心胸烦闷,心口疼痛,掌心发热。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
[内经诀要]
三焦手少阳之脉,起到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是动则病:耳聋,浑浑,嗌肿,喉痹。是主气所生病者:汗出,目锐眦痛,颊痛,耳后、肩、、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手少阳三焦经,起始于无名指之端,沿无名指外侧,循手背面,上行于前臂外侧两骨之间,穿过肘,沿上臂外侧上肩,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入锁骨上窝,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向下通过横膈,依次归属上、中、下三焦。
该经的旁支,从膻中出锁骨上窝,上项部连系于耳后,直上出耳上角,屈曲下行绕颊至眼眶下。又分一支,从耳后,入耳中,到耳前,过客主人(即上关穴)前面,在面颊部和前述的旁支交叉,至小眼角(交于足少阳胆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耳聋,听力纷乱不清,喉咙肿痛,喉痹等。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自汗出,小眼角痛,面颊痛,耳后痛,肩、上臂、肘、前臂等部的外侧皆痛,无名指不能活动。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所谓虚,是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内经诀要]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是动则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微有尘,体无膏泽,足外反热,是为阳厥。是主骨所生病:头痛,颔痛,目锐眦痛,缺盆中肿痛,腋下肿,马刀侠瘿,汗出,振寒,疟,胸、胁、肋、髀、膝外至胫、绝骨、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小指次指不用。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 解 读 ]
足少阳胆经,起始于小眼角,上行到头角部,下转耳后,循手少阳三焦经之前,至肩上,又交叉手少阳三焦经之后,进入锁骨上窝。
它的支脉,从耳后入耳中,出于耳前,到小眼角后。又分一支,从小眼角下达大迎穴附近,与手少阳三焦经汇合,到眼睛下面,过颊车到达颈部,和本经主干在锁骨上窝汇合,下向胸中,穿过横膈,联络肝,归属胆,沿胁肋里边,出腹股沟中央的气街部,绕****边际,横向进入股骨关节。
本经的主干,从锁骨上窝部下行至腋窝,沿胸前软肋部下行,与上述支脉在股骨关节汇合,向下沿大腿外侧,出膝部外缘,下行外辅骨(腓骨上部)之前,一直向下到绝骨(腓骨下端陷下处)之端,再向下出外踝之前,沿足背入第4趾的趾缝。另一分支,由足背进入大趾的趾缝,沿大指歧骨(第1第2跖骨)内行,出足大趾外侧端,回过来穿过趾甲,出于足趾上的三毛(足趾背上的短毛)部(交于足厥阴肝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口苦,经常叹息,胸胁疼痛,身子不能转动,甚至面色灰暗,似有尘土,肌肤失去润泽,足外侧发热等,这是阳厥。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骨”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头痛,颔下痛,小眼角痛,锁骨窝肿痛,腋下肿,瘰疬,自汗出,寒战,疟疾,胸部、胁肋、大腿及膝部外侧至小腿、腓骨下、外踝前和各关节都痛,第4趾活动不灵。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人迎脉比寸口脉大一倍;所谓虚,是人迎脉反小于寸口脉。
[内经诀要]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俛仰,丈夫溃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是主肝所生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寸口大一倍于人迎;虚者,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 解 读 ]
足厥阴经肝,起始于大趾丛毛(大趾背上的短毛)之边,沿足背经内踝前一寸,到踝上八寸处与足太阴脾经交叉,上腘窝内缘,循大腿内侧进入****中,绕过阴部到小腹,与胃经并行,归属肝,联络胆,上穿过膈,分布于胁肋,从喉咙后面,经嗓子,连于眼组织,再向上出额部,与督脉汇于头顶。
该经的支脉,从目系下至面颊里,环绕唇内。又一支脉,从肝脏出来,通过横膈,向上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
本经脉如因外邪侵入而受到感动,就会产生:腰痛不能俯仰,在男人则有小肠疝气,在女人则有小腹肿胀,重则喉干,面色灰暗。
本经输穴能主治关于“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有:胸中满闷,呕吐,气逆,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小便不通。对以上病症治疗时,属盛的用泻法,属虚的用补法,属热的用疾刺以泻之,属寒的用留针以补之,阳气不足而脉气下陷的用灸法助其升举,即不纯是盛,又不单系虚的复杂病证,应按该病证选取一经或数经的复式刺法取治。所谓盛,是寸口脉比人迎脉大一倍;所谓虚,是寸口脉反小于人迎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