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内科疾病 (3)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大椎、喘息(双),再刮定喘、肺俞(双),刮治线可适当延长,手法力度适中,然后刮天突和配穴,手法力度视病情而定,均以出现痧痕为止。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支气管喘息。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坚持治疗,确有较好的疗效。禁忌同上。若配合外敷,效果尤佳。临床常用自拟方药如下:①三子甘遂散:白芥子、葶苈子、莱菔子、甘遂、白芷、半夏各15克,共研细末,以姜汁调成糊状,分别外敷两侧心俞、肺俞、膈俞穴上。每日或隔日换药1次。适用于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慢性气管炎。②喘息膏:生蓖麻子仁350克,闹羊花75克,白芥子150克,细辛、半夏、胆南星各70克,甘遂、五味子、生明矾各60克,冰片30克。先将后9味烘干(除后2味外),再共研细末,再将蓖麻子仁捣烂,与上述药末混合捣成泥膏状,贮瓶备用。每取适量,做成药饼,烘热,趁热敷于肚脐上或加敷大椎、肺俞穴,适用于虚寒性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上2方单用亦效。
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早在《内经》中就有“吼病”、“喘急”、“呷咳”等描述,至金元时期才以“哮喘”命名,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无论成年人与小儿,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寒冬季节及气候急剧变化时,发病或诱发者较多。
(病因)多因身体素虚或因肺有伏痰,一遇外感风寒、精神刺激、抑郁或环境骤变及吸入粉尘、煤烟以及饮食不节、过食生冷等因素皆可触动肺内伏痰而诱发本病。当发作时,痰随气动,气因痰阻,相互搏击,阻遏气道,肺气上逆而致哮喘发作。
(症状)突然发作,发作前常先有喷嚏、咽喉发痒、胸闷等先兆症状。发作时呼吸急促,胸闷气粗,喉间有哮鸣声,喘息不能平卧,甚到张口抬肩,多呈阵发性发作,或伴有烦躁、神萎、面色苍白、青紫、出汗,甚则神志不清等症状。每次发作可达数小时,甚至数日才能缓解。临床一般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或迁延期)2类。前者病变在肺,证分寒热;后者累及脾、肾,三脏皆虚。
(疗法)
配穴方一分2组:一为大椎、定喘、大杼、风门、肺俞、中府、天突、膻中、尺泽、太渊;二为脾俞、肾俞、中脘、气海、肺俞、喘息。胸闷配内关;痰多配丰隆、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发作期取第1组穴,每次选3或4个穴位,缓解期取第2组穴,每次选2或3个穴位。随病症加配穴。发作期施以重刮,力度由轻到重,以出现痧痕为止,每日1次,交替使用。缓解期施以轻刮,力度适中,以有痧痕止,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上述交替使用。
主治:支气管哮喘。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坚持治疗,疗效颇著。
配穴方二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尺泽。
治法:用刮痧法。用泻法依次刮上穴,由轻到重,刮至皮肤出现痧痕为度,其中膻中穴用挤痧法,以有痧痕止,然后用麻黄30克,研细末,入白糖30克和匀,用白酒调和,炒热,做成饼状,贴于膻中穴。30分钟后将药饼取下。
主治:支气管哮喘(发作期)。
附记:程功文经验。屡用效佳。待缓解后改在其他部位或穴位调治以巩固疗效。饮食宜清淡,保暖避寒,戒烟忌酒,勤锻炼,节性欲,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配穴方三肺俞、膻中、气海。寒饮伏肺型配风门、尺泽、太渊;痰热遏肺型配大椎、合谷、孔最、丰隆、少商、内庭;脾肺气虚型配心俞、肾俞、关元、内关、神阙。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至出现痧痕止,每日1次。再随证加刮配穴。寒饮伏肺型的手法力度较重,操作范围较广泛;痰热遏肺型加刮前4穴,并以三棱针点刺大椎和后两穴(少商、内庭),各放血少许,手法力度宜重,操作范围宜广;脾肺气虚型的手法力度宜轻,操作范围较局限。
主治:哮喘。
附记:王平经验。本病是一种顽固性疾病,病程长,易复发,难以快愈,但若及时治疗,治法得当,控制其发作,尚可得到根治。禁忌同上。
配穴方四分2组:一为大椎、定喘、肺俞、天突、膻中、中府及前胸、尺泽、曲池及上肢内侧、列缺;二为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太渊及前臂内侧、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第1组先刮颈部大椎,再刮背部的定喘、肺俞,然后刮天突、中府、膻中及前胸,再刮上肢内侧,重刮尺泽、曲池,最后重刮列缺。用泻法,以刮至出现痧斑为度。每日1次。
第2组先刮背部的定喘、风门、肺俞、脾俞、肾俞、志室及腰部,再刮前臂内侧,重刮太渊,最后刮下肢足三里穴。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以微现痧即可。隔日1次。
主治:支气管哮喘(第1组主发作期,第2组主缓解期)。
附记:王富春经验。屡用有效,久治效佳。
配穴方五脊柱两侧及肩上区,颈4~7与胸1~5及其两侧或胸11、12与腰1~5及其两侧,前肋间区,胸骨柄区,上腹区,肘弯区或肘下内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则,轻刮3行,肩上区轻刮1行,发作期在颈4~7与胸1~5及其两侧重刮5~7行,慢性缓解期在胸11、12与腰1~5及其两侧,轻(中)刮5~7行,再视病情加刮胸骨柄区、前肋间区和上腹区(缓解期加刮)及肘弯、肘下内侧区,均以出现痧痕为止(程度视情而定)。每日或隔日1次,5~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支气管哮喘。
附记:程爵棠经验。坚持治疗确有较好的疗效。禁忌同上。若配用药物外治,效果尤佳。具体方药可详见《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肺气肿
肺气肿,古谓肺胀。多见于呼吸系统疾病之晚期。老年患者为多。
(病因)《中国针灸学》云:本病“常因支气管炎、喘息、咳嗽、百日咳、歌唱过度,使肺部之弹性减退,肺泡内之空气充满,出纳迟缓,肺泡愈形膨大是造成肺气肿之原因。”临床所见尤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喘息转化而成者居多。
(症状)呼吸困难,稍稍活动更感呼吸促迫,胸部、肋间、心窝、锁骨上下皆平坦无凹陷之形,有如酒樽,为本病之特征。全身皮肤苍白,频频咳嗽,咳出黏稠之泡沫痰。病到晚期有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等。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颈前区,前后肋间区,胸骨柄区,肩胛区,胸1~5及其两侧。
治法:用刮痧法。先自上到下刮脊柱两侧,轻刮3行,再重点刮胸1~5及其两侧(脊中督脉、脊中旁开0.5寸、脊中旁开1.5寸、脊中旁开3寸),力度稍重适中,刮7行。然后轻刮肩胛区,以夹、扯法在颈前区撮痧,再刮胸骨柄区、前后肋间区,由内向外斜刮,均用补法,以有痧痕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气肿。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坚持治疗,均有一定疗效。
配穴方二定喘、肺俞、魄户、膏肓、神堂、肾俞、志室、脾俞、足三里、三阴交。
治法:用刮痧法。上穴均取两侧,待症状缓解后,每取3或4穴,交替使用。用补法,症重用平泻法。先刮定喘、肺俞,再刮魄户、膏肓、神堂、脾俞、肾俞、志室,然后刮足三里、三阴交。均以有痧痕止。刮后再在各穴上以小艾柱各灸4或5壮,或再在定喘、肺俞、膏肓穴上拔火罐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气肿。
附记:程爵棠经验。多年使用,依法配合坚持治疗,确有一定疗效。若配用药物内治,则效果更好。
配穴方三大椎、定喘、肺俞、肾俞、膻中、气海、关元、尺泽、太渊和上肢前部及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配点揉法。先刮大椎、定喘、肺俞、肾俞,再刮膻中,点揉气海、关元,每穴3~5分钟,然后刮尺泽、太渊及上肢前部、足三里。用补法,以有痧痕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气肿。
附记:陈志敏等经验。应坚持经常性治疗,配合呼吸功能锻炼,有利于逐渐改善,而至痊愈。
配穴方四大椎、肺俞、膻中、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拭背部的大椎、肺俞,再刮胸部的膻中,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
主治:肺气肿。
附记:王敬、杨金生经验。屡用有效。
配穴方五:大椎、肺俞、定喘、肾俞、脾俞、膻中、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背部的大椎、定喘、肺俞、脾俞、肾俞,再刮胸部膻中,然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用补法或平补平泻法,以出现痧痕为度。缓解期加灸肾俞、足三里各5~7壮。每日或3日1次。
主治:肺气肿。
附记:程爵棠经验。临证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本法为辅,配合应用,可提高疗效。
肺结核
肺结核,中医称“肺痨”或“劳瘵”。是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氏济生方》云:“夫劳瘵一证,为人之大患,凡受此病者,传染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可胜叹哉。”
(病因)此由结核杆菌传染所致。多因体质虚弱,正气不足,饮食不洁,或长期接触矽尘,或与肺结核患者共碗筷吃饭,或吃患者剩物,或经常接触等,致使结核杆菌感染而致病。发病缓慢。
(症状)初起一般症状较轻,咳嗽不甚,仅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继则咳嗽加重,午后潮热,两颧发赤,唇红口干,咯血,盗汗,失眠,身体消瘦。男子多伴梦遗,女子多伴经闭。或伴胸痛、呼吸困难等局部症状。听诊可见呼吸音减弱,偶尔可听到啰音。一般分浸润型和空洞型。前者多见于初期,后者多见于晚期。临床所见:早期多气阴不足,后期多阴虚火旺。
(疗法)
配穴方一脊柱两侧,肩上区,颈6、7与胸1~5及其两侧和异常反应点,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前肋间区,肩胛区,肘弯区和结核穴(大椎穴旁开3.5寸)。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自上到下,轻刮3行,肩上区从内到外轻刮一行,再重点刮颈6、7与胸1~5及其两侧(脊中、脊中旁开0.5寸、脊中旁开1.5寸、脊中旁开3寸),轻(中)刮7行和异常反应点,均以有痧痕为度,然后在肩胛区、胸骨柄区、胸锁骨上下区、肘弯区作局部刮治。均用补法或平泻法。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结核。
附记:程爵棠经验。本病初起或阴虚火旺,用平补平泻法,余用补法。病为慢性,贵在坚持。一般治疗2~3个月以上,多获良效。若配合灭核灵或肺痨散外治,效果更佳。2方均见《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
配穴方二颈1~7与胸1~5和胸10~12及其两侧,胸骨柄区,上腹区,膝弯区及小腿内外侧区。
治法:用刮痧法。先在颈椎中线,再刮两旁(旁开0.5寸、1~1.5寸)轻刮3行,再刮胸椎两段线,轻刮7行,然后刮胸骨柄区、上腹区,最后刮膝弯区、小腿内外侧区。均以轻刮,以有痧痕为度。每日1次。
主治:肺结核。
附记:笔者家传经验。此法仅为辅助治疗,应以内治为主,并加强营养,忌食辛辣、烟、酒。综合调治有利于康复。应注意隔离,以防传染。
配穴方三百劳、肺俞、膏肓、结核、脾俞。配穴:①以咳嗽为主者配督俞、天突、尺泽、太渊;干咳痰少加配三阴交;上逆而咳者配中府、膻中、气海、足三里;痰多配丰隆;②以发热为主者配大椎、大杼、厥阴俞、间使、曲池、合谷、行间(视发热之轻重每次选用5~8个穴位);③以盗汗为主者配阴郄、后溪或配三阴交、复溜;④以咯血为主者配尺泽、膈俞、商阳、少商;⑤以大便溏泄为主者配大肠俞、天枢、气海、上巨虚,食欲不振者每次必配中脘、足三里。
治法:用刮痧法。先刮主穴,再随症加刮配穴,用补法。如热甚,刮后加点刺大椎、曲池;咯血配穴商阳、少商,以三棱针点刺出血;溏泄甚,刮后配穴加艾灸。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主治:肺结核。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①凡治疗本病,绝不可存速效之心理。宜徐徐缓图,其效始著。初治时,每日1次,取穴不宜过多,最多不超过8穴,至主要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后,可改为隔日或三、四日1次,直至痊愈。②视病情缓急定治,如有盗汗发热者,以治盗汗为主,解热辅之;有发热咯血者,以解热为主,止血辅之;有咯血咳嗽者,以止血为主,止咳辅之;如有感冒,则先治感冒,待感冒痊愈后再治本病。③一般情况仅用主穴即可。④肺病初期或重要症状消失,可以改用灸治。取肺俞、身柱、督俞、关元、足三里,每日用小艾柱各灸3~5壮。持续不辍可能全消。⑤若能配合外治(方药同上),则效果更佳。⑥肺病以养生重于治疗,加强营养,注意解除忧虑,忌过劳,减轻工作量,多休息,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