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具有攻击他人、攻击自己的先天性的本能。诚然,人的攻击行为会受到遗传、内分泌失调的影响,以及环境中过多可模仿的暴力情景的影响,人的攻击行为还与挫折有关。
--[奥]弗洛伊德
8、惩罚,会使孩子的无理取闹变本加厉
当孩子“无理取闹”时,父母千万不能武断地惩罚孩子,而要透过表面现象,弄清孩子到底要干什么。
对孩子发脾气恐怕是有爱心的父母最不愿意做的一件事。但有的时候,父母会发现孩子真是格外的“缠人”,近于无理取闹,将你的耐心一点点地消耗殆尽,就如下面的一幕:
妈妈:“我真不懂你为什么会这样·左不行·右也不行·你究竟怎么了·”孩子:“我没什么,我就是想把小火车摆在地上。”妈妈:“我同你解释过了今天要装吊灯,不能在地上摆东西。你可以去玩其他的,你没有听明白吗?”孩子:“我不管,我就是要摆。”今天装修工人要来,妈妈不是十分有闲暇,于是忍耐不住地爆发出来。“我同你讲了这么多遍,你还是不听,你究竟想要怎么样·”这时妈妈已经是在吼叫了。孩子脸上显出一丝恐惧,但是他仍旧没有放弃,只是怯生生地望着妈妈,摇着她的手坚持说:“我就是想玩小火车。”
于是妈妈终于威胁地说:“我要打你屁股了!”
妈妈终于打了几下,孩子委屈地大哭起来,当他平静下来,疲倦地靠在妈妈身上时,她忽然意识到,原来孩子是困了。想起今天早晨他起得非常早,所以,一上午都有点儿情绪不佳。
原来是这样。妈妈开始觉得于心不忍,“傻孩子,你怎么不告诉妈妈你没睡够啊!”孩子还是倔强地说:“我没困,我就是想玩那个东西。”
其实,成人也常常意识不到自己烦躁的根源或拒绝承认自己情绪不佳的时刻,成人都有拒绝承认自己的烦恼根源的时候,更何况孩子。
孩子情绪不佳时,往往与睡眠不足有关。幼儿需要十分充足的睡眠,但恰恰最不喜欢睡觉。
你若问他想不想睡觉,90%的时间他会说:“我一点也不困。”但除了在极兴奋的状态,孩子的身体对睡眠是十分敏感的。做什么都不起劲,很容易烦躁。因此当我们看到孩子十分扰人时,可以从睡眠上考虑一下,是否前一天玩得过于“凶猛”,即使保证了正常的睡眠时间,也还是没有得到足够的休息,因此“闹情绪”.
当然,此时即使我们判断出他的恼人行为的动机,如果直截了当地去对他讲:“我看你是困了,要不要早点睡觉。”孩子一定会说:“我不困,一点也不困!”很有些被人抓住了把柄而更加恼怒的样子。在这种情况下,应当多动些脑筋,用间接的方法将他引向睡床。例如对他说:“你要不要洗个泡沫澡·”洗泡沫澡是孩子喜好的一项活动,给他丢一些玩具在澡盆中,温水一泡困意便会显现,规定好在水中玩耍的时间,一出澡盆便顺理成章地可以上床睡觉了。
有时候,孩子情绪不好不是因为睡眠不够,而是因为充沛的精力没有得到足够的发泄。如一天总在房间里转来转去,没有同小朋友一起尽情地玩,因而总是来“骚扰”父母。父母可能正想抓紧时间做些事情,但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做法是暂时放下手中的事情,全心全意地与孩子玩一会儿,让他心满意足,这样才能有机会真正回到要做的事情中去。
对于难管教的顽皮的孩子,父母常常会感到恼火、费解,甚至愤怒。有的甚至用批语、惩罚、说教和痛苦来使孩子变好,不做错事,其实鼓励才是最有效的帮助孩子克服捣乱行为的方法。
莉太太有儿子鲍姆和女儿玛丽。鲍姆总是给她找很多麻烦。一天,一家人出去看家具,准备将家里重新装潢一下。2岁的玛丽十分合作,没有制造丝毫麻烦,但儿子鲍姆不断抱怨,觉得看家具十分无聊,要回家去玩。第二天,莉太太和先生仍要出门,他们决定将鲍姆留在家里,让邻居家的孩子跟他一块玩,只带玛丽一起去。在一切都安排好后,3人正准备出门,鲍姆忽然改变了主意,吵着要一起去。莉太太十分坚决,提醒他:“鲍姆,昨天的外出对你是多么的无聊,你是怎样地闹着要回家的,所以你还是呆在家里好。”太太说完与先生带玛丽离开了,留鲍姆在家。等他们采购完毕回家,太太不由地怒火冲天,鲍姆用刀子将玛丽的高椅背上的尼龙面料划开了口子。“怎么能这样·太不像话了!”愤怒中,莉太太一边大声说一边打了鲍姆,将他关进了自己的房间。
事后,莉太太比较客观地从鲍姆的角度考虑,她觉得鲍姆是在进行报复,决定找鲍姆谈谈。
她走进鲍姆的房间问道:“鲍姆,你是不是认为我们带玛丽去,而不带你是因为我们更喜欢你妹妹·”“是的。”鲍姆眼里充满了泪水。莉太太将鲍姆搂进怀中,给他讲了一段自己的故事:“我10岁时,姐姐要同朋友去看滑冰表演,我吵着要一起去。但妈妈说姐姐大了,可以照顾自己,但不能将我托付给她和她的朋友们,答应以后再单独带我去。于是把我留在家里,将姐姐和她的朋友送到了表演中心。但我认为这只是借口,真正的原因是他们喜欢姐姐胜过喜欢我,所以给她创造更多的机会。”鲍姆听着充满了同情。“但是,鲍姆,你想知道我们为什么将你留在家里吗?”鲍姆点点头。“我们觉得让你整天那么无聊,心里很不舒服,你不喜欢我们看家具,我们也不能强迫。我们真的想让大家都高兴些,所以留你在家与朋友玩。你懂不懂,我真的在想这样对你有利。我们喜欢玛丽,也同样爱你。如果玛丽年龄同你一样大,可以同别的孩子一起玩,我们也希望她留在家里,这样我们可以专心地看家具。玛丽也会觉得更舒服一些。”说完这些,莉太太抱着鲍姆坐了一会儿,然后问道:“你想想我们怎么来修好玛丽的座椅呢?”鲍姆热情地说:“当然,我可以修好它。”鲍姆用自己的零用钱买回来一块尼龙布,莉太太将其裁减成花样,将它钉在椅子上。鲍姆和妈妈的关系有了空前的改善。
鲍姆因为没有得到应有的爱,很伤心,决定采取报复行为。莉太太同样为鲍姆的行为所伤害,以致愤怒,采取处罚行为。可以说起初鲍姆和妈妈是在互相报复。所幸的是莉太太及时意识到鲍姆破坏行为背后所隐藏的原因。她决定采取比惩罚更有效的积极方法。在与鲍姆的交谈中,消除鲍姆的误解,赢得鲍姆的合作态度,在共同修补椅背的同时,也建立了比以往更亲密的母子关系。
9、将孩子“发脾气”的发泄转化为正常的表达
发脾气是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处理内外矛盾的必经之路之一。但是,聪明的父母总是正确引导孩子把“发脾气”这种发泄的方式引导到正常的表达上来。
从可能的角度分析,孩子发脾气有三个主要原因:
(1)孩子的需要没有及时得到满足
这些需要有时是心理的,有时则是生理的。例如,凯瑟琳有个三岁多的女儿,在幼儿园小班。一天凯瑟琳因急着赶一篇稿件接孩子晚了一些,孩子开始不高兴,但没有发作。回到家后,孩子立即提出想喝粥,可这要等疲惫的凯瑟琳来做。她让孩子等等,或先吃两块饼干,未料女儿脾气大发,一边说:“我才不吃这破饼干呢。”一边用手把饼干扔到地上。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因孩子的生理、心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引发的发脾气。当然,孩子表达需要没有满足的方式是不对的,这种行为也在重塑之列,但不要忽视她的心理、生理需要。
(2)孩子的情绪发生障碍
另外一种原因可能和孩子的情绪有障碍有关系,或者与孩子的生理结构有关,这属于一种病态的情绪爆发。也许孩子的内部活动很剧烈,但有一段相对长的不外显的阶段,这时我们看不出来,可是突然之间就可能尖声大叫、抱头哭泣,或生气不理人、破坏物品等。
当然,孩子长时期的心理、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情绪得不到正常宣泄,也会导致情绪障碍。
(3)为了获取某种满足的手段
有时候孩子的发脾气可能是为了获取某种满足的手段,例如用哭闹获得玩具等。
一个合格的父母应在孩子发脾气之前就想法阻止出现发脾气行为,或者能迅速判断出孩子发脾气的原因,以便立即采取对策。
对于由上述原因导致发脾气,我们建议家长采取下列两种纠正策略与方法:
(1)隔离
当孩子发脾气时立即隔离。当凯瑟琳把饼干弄到地上后,妈妈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同时还应该冷静地严肃地对凯瑟琳说:“你不仅说了脏话,而且还把饼干弄到地上,现在马上站到墙边待上4分钟。”之后,马上把定时器定上4分钟,不再理孩子,做饭去就是。铃响之后再让孩子恢复有关活动。
同时,为使隔离的效果好,可以注意以下注意事项:
隔离期间不要再与孩子交谈或争论;
不用有趣的地方或孩子的房间作隔离地点,应该用无聊的地点作隔离场所;
应使用定时器,并能让大家都听到铃响,避免忘记隔离时间;
隔离结束后,应告诉孩子为什么要隔离他;
(2)消退法
消退法也是纠正孩子发脾气尤其是纠正孩子用发脾气来获得有关待遇--如物品、拥抱等的较为有效的方法。此时,任你孩子怎样闹腾,你就是装作没看见、没听见。但一旦孩子收敛了脾气、有好的举动就马上给予强化--奖励。
无论是使用隔离还是使用消退,请父母千万记住:这时家人的态度必须一致,尤其是爷爷、奶奶,在执行消退法时,千万不能说类似“别这样整治孩子”之类的话。
(3)心理治疗
由情绪障碍或生理原因导致的发脾气则多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宣泄孩子的情绪。包括:
①自由游戏。
让孩子自由做游戏,如扔沙袋、扔沙子、打纸人等来宣泄。
②音乐治疗。
让孩子听音乐或自己奏乐器来宣泄。
③美术治疗。
让孩子通过自由自在的涂涂抹抹来宣泄。
四、对孩子的挫折教育不可忽视
父母必须让孩子知道,在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往往是与艰难困苦、坎坷挫折相伴而来的。
--〔美〕芭贝拉·罗斯
中国有一句古老的警言:“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十分形象、贴切地说明了磨难对于一个人成才的重大作用。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发达的今天,重提磨难仍然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现代的儿童由于生活过于安逸,普遍缺乏经受磨炼的机会,这对他们的成长是极其不利的。
因为他们面临的是一个处处充满竞争的社会,“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将是普遍现象。残酷的竞争将使孩子面临极为严峻的考验,未经锻炼的翅膀将难以搏击人生的风雨,难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胜。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认识到,要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尽早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自小受到艰难困苦的磨炼,以培养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这绝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而是需要从小开始,经过长时间的磨炼和修养才能最终见效的。
1、不经风雨,怎见彩虹:挫折是孩子成长的必修课
战胜生活中挫折和困难的勇气和力量,是在童年时开始树立和发展的。父母应当培养孩子勇敢地面对现实,让他们品尝到克服困难所带来的满足感。
让我们来看一个儿童心理医生的经历吧!每一天他总会在他的临床门诊中,看见几位忧心忡忡的父母,为了孩子在学校中的不平等待遇而烦恼不已。他们担心老师的“大小眼”会让孩子的信心全失;他们害怕老师对孩子的指责会使孩子退退缩缩;他们恐惧老师的“另眼相看”会令孩子霸气十足,仿佛老师成了左右孩子的惟一魔棒。
果真是这样的吗?
其实,没有小孩足以幸运的一生都在温室中生活,在人的世界中总会有风有浪,你不可能永远扮演孩子的避风港,提供他一切免于伤害的保护。那么作为父母又该扮演什么角色呢?
你可以是一位提供挑战的人,也可以是帮助孩子面对挑战时的智囊团,或者做孩子接受挑战时的休息站。
不必担忧孩子会因为一次挫败,就永世不得翻身。每个孩子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我帮助系统”,这样的系统会在处理挫折的过程中,接纳各式各样处理不同危机的“方法”.
这才正是挫折赋予孩子的未来本钱,它可以让孩子逐渐而从容地应付复杂的狂风巨浪。
即使哪一次他失败了,也懂得爬起来再战,甚至明白什么时候应该再接再励,什么时候可以另起炉灶。
这样的智慧,才是孩子真正应该拥有的。
挫折,简言之就是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挫折就是这种困难或者失败在心理上的感受。当然这种感觉是不好过的,因为它使受挫者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难以得到满足。然而对不同的人而言,确切地说是对意志品质不同的人来说,挫折的意义却是极不相同的。
从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看,逆境、挫折的情境更容易砥砺意志。顺境当然可出人才,逆境也可出人才。而且在逆境中经过挫折的千锤百炼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更具生存力和更强的竞争力。这是因为:
其一,他们既有失败的教训又有成功的经验,更趋成熟;
其二,他们把挫折看成是一种财富,深谙只有失败才可能有成功,成功是建立在“失败财富”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笑对挫折”、“迎难而上”的风范;
其三,“天生我才胜挫折”,不管是生物意义上而言的“用进废退”的自然法则,还是“奋斗为成功之父”、“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古老箴言,在人类身上都体现出意志的努力。
孩子必须能够接受失败,否则无法养成持之以恒的性格。
托马斯·爱迪生为找一根灯丝失败过1000次,乔纳斯·索尔克为了找到脊髓灰质炎疫苗,98%的时间都花在不成功的实验上。20世纪初,保尔·埃尔利西把自己发现的药物梅毒命名为606号,意味着前605次试验都失败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但我们却很少给孩子们讲。失败给人们带来的感觉非常复杂,包括焦虑、悲哀等等,但孩子必须学会忍受这些情感,这样才能成功。
生活中有成功者,也有失败者。为什么一些来自贫困家庭的人能兴旺发达,而另外一些人却不能成功呢?试图解释亚伯拉罕·林肯、海伦·凯勒、马亚·安热卢,或西泽·查维斯的成功之道是一个长期的难题。所有这些人都是在克服了童年的贫困或深重的创伤之后成名的。
他们共同的特征就是面对挫折和苦难有着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人文发展领域建树颇丰的心理学教授保罗·艾布拉姆森说,研究玛吉等人如何克服生活困难和人生挫折可以给人以启迪。他说:“许多孩子经历的是一系列不幸的事件。在某些方面看来,这些成功的故事是美国梦的一种表现形式。在逆境中克服困难、靠自己奋斗取得成功的人完全体现了美国社会神话般精神特质的核心内容。”
孩子要想成功,必须要学会接受失败,感觉痛苦,然后不断努力直至成功来临。每一个过程都不能回避。失败和痛苦感是构成最终成功和喜悦的最基本元素。
正如中国人所言:“失败乃成功之母。”
--[美]拉丁·塞利格曼
2、吃苦教育:磨炼孩子坚强的生存意志的明智选择
能吃苦中苦,方得甜上甜。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让孩子考试生存的艰辛,有利于孩子增强意志健利心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坚韧不拔的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