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师杰姆斯带着5岁的儿子到城外10公里外的乡下看望父母。吃过晚饭,天已黑了。进城的公共汽车不知何故停开了。按理说,杰姆斯完全可以住下来,等到第二天再回去,但杰姆斯却坚持带着儿子步行回城。儿子走一段,他背儿子一段,就这样摸黑回了家。有人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杰姆斯回答说:“为了使儿子从小熟悉黑暗和吃一点苦。”
就在许多家长挖空心思地满足子女的各种要求时,富甲天下的美国人却千方百计地对他们的孩子进行“吃苦教育”.为了不忘过去最困难的日子,美国一家学校给孩子们做了“忆苦饭”,结果,孩子则面对当年大人吃过的糠菜嚎啕大哭,拒食3天。校方毫不动摇,第4天,孩子终于咽下了这顿忆苦饭。在美国的许多孤岛或森林里,人们常常可以看见美国小学生的身影。他们在无老师带领的情况下,面对着既无水源又无淡水的可怕的自然界,安营扎寨,寻觅野果,捡拾柴草,寻找水源,自己营救自己。一位孩子从荒岛归来后,感慨地对老师说:“我以前以为供我们享受的一切现代化设施都是本来就有的,荒岛的历险才使我明白,人生来两手空空,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过去老师讲劳动光荣,我们感到很空洞,如今才真正理解了这个词的含意。”
美国教育家指出,生存意志的教育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虽然实现了“富裕社会梦想”,但社会节奏加快和升学竞争的压力,使孩子们与大自然的接触少了。同时,日趋富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也削弱了孩子们应具备的人生忍耐力、心理承受力和克服困难、坚韧不拔的意志力。
为此,美国的教育家提出了“开展和促进与人接触、感受自然的运动,恢复和充实孩子们的感性体验”的建议。从1996年起在学校和社区开展了广泛的“感触性”教育运动。
美国各地根据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分别建立了一些教育基地--交流村。学校和社区组织孩子们到交流村集中生活、劳动、锻炼,请交流村所在地的老人讲过去的生活;或组织孩子们到敬老院和老人交谈,为老人们服务;或组织家长和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开展活动;或请农村老人向孩子及家长传授打草鞋的方法;或者把不同年龄的孩子混编组开展活动。孩子们通过各种各样“感触性”教育活动,对大自然、周围的环境、生活有了切实的感性体验,从中体会到做人的乐趣,感受到大自然的奥秘,激起了学习欲望,并且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培养起关心别人、携手并肩、共同生存和发展的优良品德。
美国的幼儿园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逢冬天,幼儿都要赤身裸体于风雪之中滚爬跌打一定的时间。天寒地冻,不少幼儿嘴唇冻得发紫,浑身发抖,但在一旁的家长们个个硬着心肠,没有一个上前搂住自己的孩子。他们知道,这样不仅换来孩子真正的健康,而且还能锻炼孩子面对艰苦与挫折的意志。
全家人出外旅行,不论多么小的孩子,都要无一例外地背一个小背包。要问为什么·家长应该对孩子说:“这是你自己的东西,应该自己来背。”
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家长们就应给自己的孩子灌输一种思想:要学会自己解决面前的困难与挫折。并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培养孩子的自卫能力和自强精神。
--[美]赫斯特
3、避免“温室”培育:为孩子创设适度的挫折情境
让孩子能正确对待挫折,首先应该给孩子提供适度的挫折情境,增强耐挫力。这是帮助孩子博取成功的第一步,也是“挫折教育”的基础和起点。
挫折对每个人都是难以避免的。但在相同的挫折情况下,个人的主观感觉又不尽相同,对某人构成的挫折情境,对另一个人并不一定也构成挫折。形成这种个别差异的原因,主要与挫折容忍力有关。挫折容忍力是指个人在遭受打击后免于行为失常的能力,亦即个人承受环境打击或经得起挫折的能力。
增强耐挫力是挫折教育的关键,而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平时在日常生活实践中,有意识地为孩子创造一些适度的挫折情境,教育孩子容忍和接受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挫折。
这里不妨举美国洛克菲勒集团创始人老约翰为孩子提供挫折情境的例子。
老约翰只有一个儿子小约翰,有一次,他张开双臂,叫儿子跨越椅子跳到怀里来,小约翰听到父亲呼唤,高兴地冲过来。但老约翰迅速把双臂移开,小约翰重重摔在地上。对着发怔的儿子,老约翰意味深长地告诫儿子:“在生活的道路上,什么都会发生。”
这里老约翰的做法虽有些过分,但他为让孩子明白和接受挫折,有意在日常生活中创设挫折情境的做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让孩子能正确面对挫折,就要让孩子掌握应付挫折的方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两种人能经受住考验:一是在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二是虽没有逆境可言,但从小受过良好教育,心胸开阔,有坚强的个性。现在的孩子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大多没有逆境。要想让这些孩子成才,让他们学会正确地应付挫折,便成了挫折教育的重点。
近年来,很多学校倡导“欢乐教育”,为孩子创设一个欢乐环境,实行温室式的培育,当今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也大多如此。
孩子离开家庭走进学校,是进入社会的第一步。社会生活从来都是充满了竞争,遍布着挫折,它需要每个成员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坚强的意志力。故幼儿园教育更多的应是社会化,而不仅仅是家庭的“温室化”.
时下,人们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早期智力开发,而较为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许多儿童“娇”、“骄”二气严重及阳刚之气不足,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他们性格、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引导训练不足而造成的。
所以,学校应和家庭一道适当地开展“逆境教育”,有意地创设一些困难与挫折的情境,或提出一些严格的要求,使幼儿得到情感、意志与适应性的训练。如耐寒耐热、粗茶淡饭、生活自理能力等训练及合作性、竞争性、时间观念、冷遇与受歧视训练等等,它们可深入儿童的游戏中进行,并作为幼儿园教育的一大指导思想与内容。
4、反败为胜:增强孩子对失败和挫折的承受能力
失败仅仅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从学习到最终成功的过程。父母应当教育孩子有勇气面对不完善的结果,敢于犯错误,并且从错误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孩子们很快就可发现这一点,无论在托儿所或在小公园的沙堆上,孩子们都可以轻易感觉到竞争的存在。在一个竞争性很强的世界中生存的人,不断地体验到的两件事是:成功和失败。家长应考虑的是,他们对孩子的期望值到底有多高,他们在孩子身上施加的压力有多少。许多孩子竞争力发挥不好的原因常常能够追寻到父母身上,因为他们给孩子的标准和要求设得太高,而且他们经常地批评,或者责怪孩子,已经使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损伤,所以孩子就开始向下滑行,难以停止。一个失败接着另一个失败,直至他们的自信心完全崩溃。
当发现你的孩子存在失去自信心的问题时,父母能够帮助他的惟一的办法是鼓励他,而不是安慰他,或者帮助保持他的自怜心。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失败的承受力。例如:可以设置一些可以实现的目标给孩子去做,当他成功了,不要一股脑儿地给他许多赞扬,或者告诉他,他有多么的伟大;相反应该对他说,“你现在这样做,就对了,我想,你现在一定觉得自己很高兴,看起来,多做一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这种话,对一个5岁的孩子,甚至10岁、15岁的孩子都有很大的鼓舞作用。
当孩子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同样重要的是要把事情本身和孩子分开,不要对孩子讲:“这次你把事情都弄糟了,你怎么搞的·你都忘了应该怎么做了吗?”这种说法显得很没有水平,价值也因此减少。
作为父母,常常在看到孩子犯了错误时,尤其是认为他们在有意调皮捣蛋时,感到怒火万丈,大发脾气,使得孩子们更加害怕犯错误,让我们看下面一个例子:
爸爸走到他自己的工具间,看见工具扔得到处都是,旁边放着儿子杰克的一个玩具,但杰克并不在工具间里。爸爸怒气冲冲地走到房间时,见杰克正在玩他的电子游戏,于是爸爸一把将他抓了出来,把他领到工具间,说:“这些是什么·我已经告诉你多少次,要把工具放回原处。”杰克害怕极了,现在他才想起来,他刚才在工具间想修好他的玩具车,可这时候,妈妈来叫他接电话,杰克跑过去,拿起电话,和朋友聊了半天。谁知放下电话以后,他忘了正在修理的玩具车,所以就走到屋子里面,继续玩起了游戏机。现在,他怎么向爸爸解释呢?看着爸爸怒气冲冲的样子,他感到非常沮丧,的确,这种事情已经发生了很多次了。“这下,我又让爸爸生气了,我想我是做不好任何事情的。我为什么总是这样没记性呢?”他心里责怪着自己,变得很没情绪。
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如果杰克的爸爸用另一种方法处理这件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呢?
爸爸到工具间看到洒了一地的工具后,走回房子,发现杰克在玩游戏机,爸爸抑制住自己的不快,非常平静地对杰克说:“杰克,你和我一起到工具间去一下,好吗?”等他们到了工具间,爸爸和杰克一起查看了工具间乱糟糟的情景,对杰克说:“看来,你是想修你的玩具车,对不对·”“是的,我是想修我的玩具车。”杰克非常窘迫地说:“但是我听见妈妈叫我去接电话,就跑进了房间,后来,就把这件事忘了,再说,我折腾了半天,也没有把这个玩具车修好。”“噢,那我们现在一起来看一看你的玩具车出了什么毛病。”于是爸爸和杰克两个人一起对玩具车进行了修理。修完了以后,爸爸对杰克说:“那么下次你应该记住把工具放好,好吗?”
这样做爸爸既指出了杰克的错误,对他提出更正建议,又没有损伤杰克的自尊心,杰克就不对犯错误产生恐惧感,使孩子有勇气犯错误,也有勇气承认错误,更有勇气改正错误,在心里也不会产生挫折感。且孩子很清楚犯错误不影响父母对他们的爱。
海伦刚刚8岁,上小学三年级,她的学习十分出色,各个方面也都高人一筹。在三年级快要结束的时候,教师问她:“海伦,去问问你的父母,你是不是明年要跳一级·如果你想要跳级的话,就要参加一个跳级考试。”海伦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家里,去问妈妈。爸爸、妈妈讨论了一下,对海伦说是否想跳级完全取决于她自己。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讨论跳级的好处和坏处。经过讨论,他们认为跳级的好处是加快了进度,使海伦觉得学习更有挑战性,更有意思,而不会让过慢的进度弄得乏味,而失去兴趣;不好的方面是跳级后学习任务比较重,需要海伦花费比一般孩子更多的时间勤奋学习,可能会损失一些正常孩子应有的娱乐时间。当然这次谈话最重要的目的是让海伦知道父母对海伦的学习状况非常满意,这一点并不需要有考试成绩来证明,或者由跳级来证明。无论她的考试成功与否,他们都会认为海伦是一个好学生并为她感到骄傲。这一点使海伦没有了心理负担,轻轻松松地参加了跳级考试。考试的结果证明,她并没有达到跳级的要求。海伦愉快地继续留在原来的班级学习。
由于父母给了海伦足够的心理准备,她并没有感到受到很大的挫折和打击,而是照常如一地继续着自己的学习。毕业的时候考取了最好的学校。当然对海伦来说最重要的是,她从这个经验中学到失败不是持久的,持久的是成功的决心。
5、别在困难面前躲避和拖延:指导孩子学会直面挫折
父母要教孩子明白,自己某一特定行动会得到某种预期结果,通向成功之路是靠自己直面困难的坚定决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所构筑的。
托马斯·爱迪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然而,对于如今这一代人来说,微波炉3分钟就可以做顿饭,看电视有99个频道可供选择,整天梦想中彩券发大财,而对这句名言就很陌生了。即使是在传统小农场长大的孩子,也很少有机会体会辛勤工作与成功之间必然的因果关系。孩子们很容易认为那些令人瞩目的名人是靠长相和天分成功的,即使他们曾有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也只不过是成功的很小一部分原因。
不幸的是,如今的许多孩子并没有学会忍受失败和挫折带来的负面情感。即使我们相信自我激励的教育理论,他们也不愿意被看成是因为先天能力不足而导致失败。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认为,孩子到了13岁以后,被看成“愚笨”比面对失败更让他们痛苦。
我们以孩子们为避免答不出老师提问引起的尴尬而最常用的方法为例:
13岁的比利又没有完成家庭作业。前天下午,他一直在玩“转身跳射击”,晚上又把《终结者》看了第三遍。他跟父母说,家庭作业已经做完。现在面对七年级历史老师斯蒂文斯夫人,报应的时间到了。
“谁来说说大萧条的原因·”老师提问后只有3个总是很积极的学生举起了手,而其他25名学生沉默不动。
为了避免让老师叫到,比利本能地就把铅笔丢到了地上,然后弯腰去拣,试图使老师注意不到他。尽管他故意磨磨蹭蹭,在拣到铅笔后,局势仍未好转。斯蒂文斯夫人还没有找到人回答问题。比利又很快有了第二招,使劲揉眼睛,仿佛眼睛里进了什么东西。但是老师仍然盯着他所在的方向。最后眼睛疼了,不能再揉了,比利便“紧盯着书本”,仿佛他突然从模糊和忙乱中发现了生活的意义似的。
坐在比利后边的艾伦反应较比利则有过之而无不及。她双手托腮,一脸疑惑的神情,好象在告诉老师:“我真想回答你的问题,但我还在考虑生活的意义。”她自以为老师会理解她的疑惑,并且知道,一旦喊她回答问题便会打断她的沉思。另一个同学托米的镇静是出了名的。
他对问题的答案一无所知,甚至基本没有听懂老师的提问,但他决定利用“逆反”心理。他把手举得高高的,不停地挥舞,因为他想老师不会叫太积极的学生回答问题的。
斯蒂文斯夫人最终还是叫了比利。他慢慢站起来,反问了一句:“你问的是大萧条的原因吗?”
“是的,比利。”斯蒂文斯夫人耐心地回答。
“是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吗?”比利又反问一句,似乎在表明,他至少知道这一点。
“是的,30年代的大萧条的原因。”斯蒂文斯夫人很清楚这个“老鼠和猫”的游戏,这是学生们不知道答案时惯用的伎俩。她把声音提高了一点,不容争辩地问道:“比利,你究竟知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
比利垂着脑袋,什么也不说,最终还是求助于人类与生俱来的智慧:沉默或许会被视为傻瓜,但也比开口证明自己就是傻瓜要强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