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根本上鼓励孩子的自信心,应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对周围的环境以及整个大局势能够做出多少贡献,由此找出自己的位置和重要性。我们讲述这些道理就是想让所有关心下一代的人们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使他们懂得他们是整个社会集体的一分子,他们所做的一切都与整个社会息息相关。他们可以做出贡献,可以与别人合作,可以参与,可以帮助他们使自己变得更好。鼓励的重点侧重于使孩子认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部分,是队伍的一部分,是家庭的一部分;而赞扬更侧重于个人和个体本身。用鼓励的方法,我们可以教育孩子人生的真正乐趣在于使我们的周围感觉到我们的存在,由于我们的存在而变得更好;鼓励使孩子认识到,他们无须变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孩子,只要他们肯于尝试,他们就会感觉到无穷的乐趣,这样才能塑造成完整无缺的自我意识。
美国公众教育中,有一个日益壮大的趋势就是要建立各种各样的课程与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大多数教师都同意帮助学生建立自信、自尊,这是教育人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在失败的时候,常常会对自己说:“你看,这下可彻底跌了一个大跟头。”
或者说:“你看,你做不了这件事吧!”或者是“你真是个笨蛋,怪不得没有人喜欢你。”
而我们用鼓励法教育成长起来的孩子们,却应该学会接受失败和错误,并使其成为学习如何做人的一部分。他们应该习惯对自己说:“这次我失败了,但我还有另外的机会。我知道我是可以成功的,下次我一定要努力。每一个人都会犯错误的,我的朋友懂得那些,他们仍会喜欢我的。”有这种自信心的支持,我们的孩子才能做到百折不挠、自强不息。
孩子的自信程度是表现在他的行为中的,如果孩子缺乏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对自己价值的信任,那么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效率、缺乏积极主动性,他不会通过积极参与和贡献,来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美]艾琳·卡瑟拉
6、让孩子在信任中,养成自信的心态
有什么比孩子的自信更能使他走向成功的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孩子的自信源于家长的信任。孩子只有在信任的环境中,才能养成自信的心智。
杰西卡从一所着名的中学毕业后顺利进入斯坦福大学,并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学位,如今在华尔街一家着名银行工作。
据杰西卡的妈妈讲,在杰西卡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他们似乎并没有给予杰西卡多少特殊的照顾。他们在杰西卡心智发展的最初时期,注意对他的引导教育,使孩子早早地形成了良好的接受各种知识的好习惯。在孩子接受正规的社会教育后,他们则不必在孩子爱不爱学习、学习成绩好坏上操心,甚至可以在孩子上小学甚至上中学学习知识的关键时期离开孩子出国工作。在父母的眼里,杰西卡只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是家庭中的一般成员。父母在杰西卡很小的时候就十分注意平等地对待他。孩子与父母的交流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交流中父母几乎没有对孩子发号施令过。在父母面前杰西卡没有什么不敢讲的,只要他愿意,父母就会像同事之间探讨问题那样地听他从头至尾地把事情说完。小的时候听完杰西卡对某件事情的陈述后,父母还要告诉他像这样的事情更清楚更简练的表达方式,当杰西卡长大一点后父母只是就事论事地谈出自己的观点。他们从来没有否认过孩子对问题认识过程中的观点,在琐碎的生活中,父母对他所施加的影响是自己对工作的兢兢业业、生活态度的严谨和努力进取的求知精神。对于杰西卡在上学期间一般家长都很重视的学习问题,他们则很少过问。他们更相信通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榜样,鞭策孩子求上进,不断取得进步,通过家长的具体言行,让孩子去体会作为学生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学习。
杰西卡的妈妈回忆起他们夫妇轮流出国或同时出国的那段日子时这样说:
也许是我们在无意中创造了有益于孩子个性发展的生活和学习的环境。杰西卡虽然并没有享受到特殊的生活待遇,也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一般孩子能得到的一切。而更多的时候是父母同时出国或轮流出国工作,留下他独自地生活。这样的家庭背景,无形中给杰西卡提供了一个要依靠自己去实现自己心中的目标的生活环境。长期的学习和生活的独立,使杰西卡在心理上比同龄的孩子显得成熟,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强于班里的其他同学。小学期间他就表现出了对学习上的事情非常的重视,在学习知识上他很认真。对自己在学习上有超出年龄的要求,在没有家长督促、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自己找书看,找题做。没有父母陪伴的家庭生活是孤独的,但是杰西卡的心全然地放在了书堆里,他在书中找到了寄托和安慰,只要有书他就没有孤独感。在广泛的看书学习中,他的知识范围在逐渐地扩大,知识的积累使他能从容地对待上课老师教的那点知识。上课时他思维活跃,常常成为课堂上求解难题的关键人物;由于阅读的课外书多,他写的作文内容充实,文笔也流畅,他的作文常常作为范文在班里宣读。在老师的心目中,杰西卡是个出类拔萃、好学聪明的好学生。
他在学习的时候最烦的是为了比赛而组织的学习。那时,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竞赛,一方面可以促进班里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不过,为了有所准备,竞赛前,老师都会有针对性地做些讲解,组织有关知识的学习。每逢这种时候,极有个性的杰西卡只参加学习而不去参加比赛。他认为,了解、掌握了知识就达到了目的,参加不参加比赛是次要的,尤其参加比赛要用星期日的整天时间,还不如按自己的安排学习新的知识。由于杰西卡对问题有自己的主见,而且不会轻易地改变,经多次的劝解他还是不参加任何的学科比赛,表现出了极强的个性。
在1987年的夏天,美国霍普金斯大学进行了一次数学天才的测试,杰西卡没有放弃这次难得的机会。学校在组织参加这次测试中,为了使学生们能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参加测试,在测试前没有着意地强调测试的意义和测试的性质,只是要求同学们认真地参加测试。
最后杰西卡得到了美国颁发的数学天才少年称号的证书。
杰西卡读研究生期间,他在两年的时间里获得了硕士学位,并开始在一家着名的公司工作。
他工作得很出色,展示了自己极强的工作能力。当杰西卡要到硅谷发展他的计算机事业的时候,公司老板以高薪挽留他。由于他刚刚在公司附近买了房子,又由于公司真诚的挽留,他暂时留在公司继续工作,不过,他只想在工作期间增长生活和工作经验。他还有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打算。那年他24岁,他有着年龄上的优势,有着良好的学习基础,有着很宏伟的生活目标,他正为自己的目标继续像过去那样地努力,以取得更大的成功。
7、父母批评孩子应采取乐观的方式
父母应采用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教育专家塞利格曼认为批评孩子的方式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方法正确与否,显着地影响着孩子日后性格的乐观与悲观。
首先,批评孩子的第一要点就是恰如其分。“过度批评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内疚和羞辱感,超过了使孩子改错的度。而不批评孩子又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磨灭其改正错误的愿望。”
其次,掌握乐观的解释性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解释问题,指出犯错误的具体原因,使孩子明白自己所犯错误是可以改正的。
以8岁的米西尔为例。尽管父母三次要求她在与朋友出去野餐前,把自己的房间打扫干净,但她还是把父母的话当成耳边风,房间里乱得一团糟,自己却出去了。那天早晨正好有位地产代理商要来看房子,因而父母非常生气,不得不匆匆忙忙地替米西尔打扫了房间。
那天下午米西尔回家后,母亲满脸怒气,立即把她带到卧室,告诉她自己为什么生气。下面是米西尔的母亲有可能采取的两种方式:一是乐观的解释性;二则是悲观的方式。
乐观方式:
“你给我造成了很大不便,我们非常生气。”“我们跟你说过三次,要你打扫一下自己的房间。但每次你都拖拖拉拉,就是不动。”(她母亲准确地描述了事情,并且把米西尔的问题说成是暂时性的。)
保持你房间的干净,是你自己的责任,而不是我们的。(指出责任,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
“我要你留在自己房间里15分钟,好好想想我的说法对不对。然后告诉我,今后你会如何保持房间整洁,保证这类事不再发生。至少要写出三条解决办法。”(15分钟是8岁孩子考虑问题的比较实际的时间段。)
悲观方式: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不体谅人?你的行为把我气疯了!”(“总是”一词意味着问题很普遍,而且永远不会改变。)
“我跟你说过无数次,要你保持房间干净,但你就是从来不听!你是怎么啦?”(把问题说成是普遍性的“无数次,”永久性的“你从来不听,”借此让孩子产生内疚。)
“今天早晨地产商来了,几乎是场灾难!人们说进屋的第一印象会造成天大的不同。你有可能使我们失去了一位难得的代理商,会使房价降低几千美元。这就意味着我们买不起新房子了!”(米西尔的母亲把事情描述成一场灾难,她暗指米西尔的一次疏忽会毁掉全家人的生活。)
“现在,我要你呆在房间里,好好想想你所干的一切。”(这一惩罚是不确定的,没有针对性的。米西尔有时间来思考,产生内疚,但却没有机会学会或做些什么事,来弥补自己的过失。)显然,两种不同的方式会产生两种不同的结果,我们做父母的不言而喻。做父母的应该有意识地使用乐观的解释性的方式批评孩子,促使孩子养成豁达、包容、理解的乐观性格。
8、积极引导孩子塑造乐观向上的性格
许多家长总觉得孩子还小,性格好坏,无碍大局,及至孩子渐渐长大,不良性格已经形成,而后又觉得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了。这两种认识都是片面的。
乐观向上的性格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很大,可自己的孩子还没有养成这种性格,甚至已经有了悲观、孤僻、懦弱或冲动的不良性格,怎么办呢?
不过,人的性格千差万别,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一用就灵”的办法。但有几个原则可供家长们塑造孩子性格时参考。
首先,家长和孩子要确立改塑性格的信心。孩子现有的性格是否属于悲观性格,家长应该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而且双方认识应该一致。既然都认为已有的性格不好,应当改塑,就不必灰心丧气,更不能破罐子破摔,明白“性格是可以重塑的”道理,确立起建立乐观向上性格的信心。
其次,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自我分析也就随之产生。但是,孩子年龄毕竟还小,自我分析能力弱,不能获得正确的结论。
有了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遇到一点困难,又会垂头丧气。沾沾自喜一多,容易产生高傲的性格;垂头丧气一多,又会养成悲观的性格。
有个女学生叫杰西妮,既长得很漂亮,又弹得一手好琵琶,15岁那年她转到了一所音乐学校。刚转学那阵子,行动极为孤僻,班上组织到郊区劳动也不愿去,同学们说她太娇气,不理她,这使她更孤僻悲观。老师和家长一起找她谈心,才明白,她刚转学时有两次课堂提问没答对,产生了自卑感;又由于患有夜尿症,怕出去劳动时和同学住在一起,被人发现自己尿床,所以不愿去农村劳动。
班主任知道情况,一方面不仅替她保密,而且一边督促家长带孩子去就诊,治好了夜尿症;另一方面在公开场合表扬她是个不怕苦的学生,学琵琶时手指磨破了都不叫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终于使这个孤僻、悲观的姑娘成了活泼、乐观的好学生。
再次,指导孩子从乐观性格认同中,决心重塑自己的性格。所谓“认同”,是指认定自己和某一对象具有或可以具有相同特征的心理过程。性格认同,就是认定自己和某人性格一样,经过努力可以实现。家长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给孩子讲述先进人物、英雄人物、优秀学生的故事,可以讲述孩子身边的优秀中小学生的故事,还可以将孩子和具有乐观性格的孩子组织在一起,学习、读书、画画、弹琴等,激发孩子向乐观性格认同,达到改塑性格的目的。
最后,在家庭中,家长随时注意指导孩子自我排除心理障碍,学会自我调节自己的情绪,使悲观情绪、不良情感或其心理障碍及时得到化解,也就不会导致悲观性格的形成。比如,孩子有了苦闷,要让他尽量诉说,发泄其情绪,不要让他的委屈长期压在心头,更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批评、斥责;还可以回避孩子敏感、忌讳的话题;或者转移孩子的思路,减轻心理负担,如此等等。因为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是孩子乐观性格形成的重要因素。
总之,塑造孩子乐观的性格,对孩子一生的成长都很重要。
人的性格是在后天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优良的性格可以通过实践逐步培养,不良的性格也可以在实践中改塑。
--[美]阿瑟·戈森
二、大胆放手让孩子自主自强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够成为一个富于进取、乐于助人、勤奋节俭、有益社会的人,那么现在就是播下能把你的希望变为现实的种子的最后时机。
--[美]威廉·M·亨德思
自立的冲动是上帝赋予孩子的权力。孩子要求做某事,父母应给他们一个机会。替孩子做他们能做的事,是对他们积极性的最大打击,因为这样会使他们失去实践的机会。这样做使他们丧失了自信和勇气,也使他们感到危机和不安全。因为安全感是建立在能够用自己的能力去对付处理问题的基础上。父母这种自以为无私的行为,恰恰剥夺了孩子发展自己的能力的权利,这是孩子成长最珍贵的要素。孩子们能自己做的事,就让他们自己去做,千万别替他们去做。有时,孩子不会做事的惟一原因是他根本没机会去试一试。“做错了不要紧,只要去做!”父母应鼓励孩子自主、自立做事。有一句立志格言说:“给一个人一条鱼,他可以吃一天;但教一个人怎样钓鱼,他永远有吃的。”只要父母给孩子独立成长做事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培养他们做自己的主人翁,他们一定能成为独立自主的创造性人才。
1、高分低能:中国孩子普遍存在的弱点
现代社会对孩子独立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的孩子自主精神和自主能力都较薄弱。中国的父母应该在培养孩子的自主、自立、自信、自强上下番功夫。
根据资料分析,在中国的家庭中,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日趋严重。他们从小到大,处处离不开父母的照顾。从上幼儿园到上小学,从生活到学习,依靠家长的安排和照顾已经习以为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