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与乐观性格
自信与乐观是成功者必备的两大品质,拥有了这一宝贵财富,成功离你就不远了。
--〔英〕安德鲁·拉夫特
在许多伟人身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超凡的自信心与乐观的性格。正是在这种自信心与乐观的驱动下,他们敢于对自己提出高要求,并在失败中看到成功的希望,鼓励自己不断努力,获得最终的成功。而一个人的自信心与乐观性格的培养,需要从孩童时代开始,给予鼓励、引导和帮助。
帮助孩子树立“我能行”的自信心,以乐观的态度对待学习与生活,是父母塑造孩子良好心智的重大责任之一。
1、孩子需要自信,就像种子需要阳光
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无论在智力上还是体力上,或是处世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撑作用。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便缺乏在各种能力发展上的主动积极性。
美国一个教育专家做了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总结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是差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的鼓励(老师以为他所教的是一个优秀班),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致转变学习态度,影响学习成绩。
在如今国际大交流的时代,美国作为20世纪涌现出来的最具实力的经济大国,在民族素质上也自成一派,为世界各民族提供了学习与借鉴的榜样。我们都知道美国是一个移民大国,吸引各国优秀人才是它经济、科学、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但美国自身在短短两百余年发展历史中所形成的一些特有的民族特性,在美国的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忽略的主导作用。这里我们重点要谈的是它作为一个民族所表现的强烈的自信心。这种自信心已渗透于美国教育的各方面,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发展。在美国的家庭教育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到这一点。在以下的内容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国家庭是多么重视自信心的培养。
与美国人的教育思想相比,中国人的家庭教育有更深的家长式教育传统,家长对孩子的基本教育方针是保护、灌输、训导。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冷暖饥饱、人身安全方面的不同教育,在这方面,中国人的家庭都有过度保护的倾向。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是:在美国,很多孩子喜欢玩滑板游戏,在街道两旁,广场的水泥路面上,常常有美国孩子冲来撞去,在几尺来高的台阶上跃上跃下,令人不禁为他们的安全捏了一把汗。有趣的是在这些玩滑板的孩子中,中国血统的孩子很少。原因是什么呢?玩滑板需要技巧,而中国人玩具有技巧性的游戏向来是不在话下的,但玩滑板需要胆量,因为它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样在美国长大,为什么中国血统的孩子玩这些冒险的游戏的很少呢?追本溯源,原因在中国人家庭的传统意识上。许多中国家长认为这种游戏太危险,很容易摔断四肢,因而不鼓励孩子玩。虽然这种游戏对孩子的胆量是一种挑战与训练,但中国家长还是认为冒这种风险去让孩子获取胆量不值得,保险系数低。家长们的这种看法对孩子们有很大影响,使他们本来就有的、对这种运动的畏缩情绪更受到张扬,因而有理由后退。这种对身体的过度保护而带来的性格上的胆怯和缺陷,其实比一些不严重的外伤更具有损伤性,而且这种性格上的伤害将是终身的。外伤会很快痊愈,性格软弱却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我们当然不鼓励孩子随意冒险,这里有一个界限问题。但鼓励孩子有一定冒险精神,有克服胆怯的勇气,有与别人一比高低的自信心,却是十分重要的。许多体育运动都具有培养孩子勇气、自信心及冒险精神的特性,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有挑战性的运动,无疑会对孩子将来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在父母用心呵护下,在对体育普遍轻视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想克服心理上的羁绊,奋身向前的确不易。东方文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传统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性的发展。事实上孩子在体育项目或其他体力游戏上所锻炼出来的勇气、自信心及胆大心细的作风,不仅只在体育上有所表现,而且也影响到他们日后在事业中的所作所为。美国华尔街证券交易所中最好的经纪人往往是运动员出身,这不单单是他们拥有一般人所没有的强壮的体魄,得以应付高强度的精神紧张,而且在心理素质上得天独厚,反应迅敏,自信而有魄力,敢于做决断,理所当然地满足了这项工作的职业要求。
在知识的培育上东方国家的家长普遍对孩子灌输太多。灌输作为一种教育方式是有很大局限性的,不仅在对知识传输的有效性上,更主要的是对孩子的自信心有很大束缚作用。我们的家长常常持有这样一种态度:“你还小,懂什么·让我来教你,你照我说的去做。”这种态度的根据在于我们对孩子的知识、智力水平的错误评价。他们常常低估孩子自我观察与学习的能力,因而经常为孩子的出人意料的聪明举动感到惊讶。但在他们的家长赞叹自己的孩子聪明的同时,仍不能打破成见,以客观的眼光去发现孩子的智慧,而是沉醉于自己的导师地位。
凡是在自己以为有一些知识的领域,对孩子的观点大加鞭挞,横加修改,一定要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才解释为正确。哪里知道他们的孩子聪明得很,尤其由于没有被既定的理论与观点“点拨”过,他们思路开阔,常对事物有惊人的理解与洞察力,有时显示出比他们比成年人高明得多的见解。只可惜他们的家长无心去思考孩子的意见,不准备接受孩子的认识有比他们高超之处这一事实。在迫使孩子们接受家长的观点的同时,大大地打击了孩子们主动探索世界奥秘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总的来讲,家长们不喜欢孩子有太多的问题,因为他们也不知道答案。他们喜欢做的是买一本大全,照书上读,照书上做,一书定音,懒得费脑子去和孩子一步步地探索并找出问题的答案。对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最简单的用一句话可以驳回的便是“你怎么有这么多问题·有什么用·”一言以蔽之,既掩盖了自己不知答案的窘境,又省去了没完没了的麻烦。而对孩子来讲,大多数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宁可费许多周折送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以便开发智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却毫不在意地驳回他们的触角,而不是坦然地承认自己不知答案,或表示要共同探讨或提供其他寻找答案的途径。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许多的课题选择机会,要求学生自择题目,自组程序,到图书馆、试验室和博物馆做调研,完成课题研究,而在家庭中,父母也尽量提供机会,帮助孩子自己解答问题。这两种教育的效果差别是很明显的。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不少人都会遇到一个问题,当指导老师要求研究生自选题目时会束手无策,不断向老师挖情报,以便找出一些线索,否则便不知所措。这里显示了不同教育理论所导致的差别。
人们都希望自己的后代是有头脑,会独立思考的人才,但没有自信心的支撑,很难培养出真正独立、有开拓精神的人才。
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动到最佳状态。
而高水平的发挥在不断反复的基础上,巩固成为人的本性的一部分,将人的功能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准。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如果是沿着这样的积极上升式行进,可以想象其积累效果是十分可观的。
--[美]爱德华
2、孩子拥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自信是孩子走向成功的桥梁,孩子拥有了自信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家长有能力而且有责任给予孩子“我能行”的自信心。
给予孩子自信,这是每一位家长应该做到的也是能够做到的。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了自信,就有了成功的希望。在中国有这样一个故事:当一个3岁的男孩子面对伸展四肢躺在床上的母亲说:“妈妈你多像‘大’字呀!书上的‘大’字应该念‘人’.”母亲微笑地看着可爱的儿子说:“如果字的发明按你的想法就好了,你会发明出许多不用学习一看就会的文字。
”母亲的一番话鼓励着孩子,他会追求更具创造性的幻想,他会更加有信心地去发现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新大陆”.
当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跌入从未出现过的低谷时,爸爸妈妈只需在他的耳边说句悄悄话,那就是:“你不比别人差,别人能做到的你也能做到,丢点分算什么,看我们下次的。”这种发自内心的理解和鼓励,会使孩子敢于正视和迎接困难,孩子就有了精神的支撑和感情的靠山。
当一个5岁的孩子拿起笔按自己的想象勾画出似像非像的汽车世界时,家长富有激情地给予孩子以夸奖,使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有了他能干成大事的感觉,从此他相信自己有能力。
一个年仅14岁的中学生,想参加全国高等院校统一考试,父母欣然同意,并鼓励他做好充分的考试准备,还帮助孩子进行考试的咨询。父母认为,无论孩子考试的结果如何,孩子的求知精神应该得到肯定,这是孩子相信自己、觉得自己有能力的表现,父母应该予以全力的支持。
当一个孩子考试失利听到老师的安慰后,她不以为然地说:“一次考试不能说明什么。”一句话反映了孩子的自信。如果她平时没有自信心的话,她就不可能坦然地面对失利和老师好心的宽慰。
一个16岁的孩子坚信自己能够进入美国最高的计算机研究中心工作,以研究生的身份独自到异国他乡求学。靠自己的努力和自信,19岁便进入美国的硅谷,成为高级雇员的同时又在攻读斯坦福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学位。
一个21岁的青年在代表自己与IBM公司签署转让自己发明的软件协议时,这位青年的信心和实际的水平使IBM公司主动地签订了条件极优惠的协议。
当中国的老师和他的学生们登上五岳之首--泰山顶上的时候,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这些学生的成功,首先取决于他们那种不断强化的符合他们实际能力水平的自信。
每一个孩子都具有天生向上的本能和把事情做好的自信。以上的例子说明,家长和教育者的作用可以保护、培育、发展孩子的自信。当前,在各领域出现激烈竞争的环境下,一个孩子,一个年轻人,是否能够在学业上、工作中取得成功,有没有自信心显得尤其重要。没有自信就没有竞争力,有了竞争力,在竞争中才可能取胜。
既然竞争的环境摆在每个人的面前,竞争的结果就会公平地对待每一个胜利者和每一个失败者。在学习和工作中,人人都会面对成功和失败。孩子是胜利者时,无疑他们期待的是得到家长的肯定与赞许,家长在给予他们肯定与赞许的同时还要加一点“人生路途漫漫,你不会永远顺利”的忠告和提醒。当孩子受到挫折时,他幼小稚嫩的心灵需要家长的理解和抚爱,这时家长的热情关怀和具体帮助,能给孩子指出成功的曙光,培育孩子的自信。
心理学经过研究早已认为:当孩子克服困难受到赞扬时,孩子自信的心理品质可以得到强化,他会更加地努力,在向这方面的困难挑战的趋向性会更强。如果孩子经常失败,一旦有点成绩家长能够及时地给予表扬,孩子的自信心也会得到加强。
在现代家庭中,父母若只对孩子呵斥或责备,就会使孩子减弱独立地向困难挑战的信心。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家长要尽量为孩子创造一种能发挥才能的良好环境,并尽己所能地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中,在孩子需要帮助时恰当地教诲、指点、鼓励或奖罚,让孩子充分地尝试成功或失败的滋味。在尝试中体验战胜困难或把事情做得漂亮的快乐,刺激自信心的增强。这样做,至少可以使孩子在自信中找到成功与失败的平衡。
在生活中,有些家长只能承受孩子优异的学习成绩,而不能容忍孩子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在一些家长的心目中,孩子学习好是理所当然的,看到孩子的好成绩就眉开眼笑,学习的标准又会再提高些。孩子的学习一旦出现问题,孩子就千错万错,发现孩子的问题时经常用的方法是批评教育。然而,这时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仅仅是由于孩子没能达到家长的要求。
所以批评教育后孩子只知道自己错了,但不知道对的是什么样,怎么做才对。还有的家长见错就指责、埋怨、数落孩子,而没有说清具体的道理和改错的方法。时间久了,孩子们的自信心被家长们数落的变得很弱了,做事情的心气儿也没有那么高了。这种状况也表现出了家长对孩子的自信心不足,就会用消极的办法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使孩子感到压抑而失去往常的自信。家长们在孩子出现的问题面前如能表现出克制力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在冷静下来理智地分析了孩子的问题后,解决孩子的问题就会有积极的态度,就会聪明地处理好问题的关键。
有这样一位家长,她的女儿各方面都发展得很好,在小学曾是令小朋友们羡慕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在女儿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她让女儿跳了两级上了中学。到了中学,由于连续几次考试成绩都不理想,活跃的女儿变得沉默寡言了。家长在和孩子聊天时,孩子流露出了中学的学习没有小学有意思的思想,家长为之一震。做母亲的没有急于给孩子讲中学学习知识的重要,也没有后悔当初让孩子跳级,而是像往常一样站在女儿的角度,去思考女儿的难处。
女儿从学习成绩冒尖到学习成绩落后,孩子没有了过去的优越和自豪,心理是难以平衡的。
同时,孩子对于中学的学习方法还没有摸着门,怎么会觉得有意思呢?家长认为,孩子的关键问题是失去了以往的自信,只要重新唤起女儿的自信,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中学学习的规律,孩子一定还能学得很好。在认真准备的基础上,家长经常向孩子指出孩子想不到的自己正在取得的进步,具体地帮助孩子复习每天学习的知识内容,引导孩子在课前总结重现知识。变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学习。孩子在主动的学习中重新认识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对自己能学好中学的知识充满了自信心。这位家长帮助孩子恢复了在学习上的自信,帮助孩子跨过了中学学习中的知识障碍、方法障碍、心理障碍,使孩子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学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