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人无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品德好坏之别,儿童的道德智商需要从他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开始培养,因为他们会观察和模仿成人的行为。
--〔美〕腾思·鲁梭
培养高德商的孩子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它不仅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接班人培养的大问题。孩子家庭中的道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保持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才能保证少年儿童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因此,广大家长要和学校、社会通力合作,加强孩子们的思想品德教育,使他们成为国家需要的栋梁之才。由于教育目的一致性,因此,家庭品德教育的内容和学校、社会教育大体上是一致的,都要注重培养孩子逐步养成良好的社会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习惯、道德行为,并注意对不良品德的矫正。
1、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情感的人,才能是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
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是紧密联系的,对道德观念、道德行为和道德准则的认识是产生道德情感的基础,道德情感,按其内容来分有:自尊心、荣誉感、义务感、责任感、同志感、友谊感、人道主义情感、爱国主义情感与国际主义情感等。行为符合道德准则便产生满意、肯定的体验。如爱慕、敬佩、赞赏、热爱、欣慰、荣誉等,不符合便产生消极、否定的体验,如羞愧、憎恨、厌恶等。
(1)道德情感的作用
道德情感是人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是人所持有的一种在道德方面表现出来的高级情感。
①感染力作用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有着较深的影响力。孩子的模仿力很强,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的行为举止,都会及时反映给他的大脑。家长应经常给孩子讲些爱国主义的故事,买些这方面的图书,并指导孩子阅读。不但要孩子了解历史的英雄人物,还要让孩子学习现代模范人物。父母对祖国的热爱,对学生也是一个感染。
②凝聚力的作用
凝聚力就是通常所说的向心力,有了它集体会进步,家庭会更和睦。
如果家长以“父为子纲”的教育形式来管孩子,家庭就失去了凝聚力。家长对孩子采取专制的行为,不尊重他的意见,使孩子失去自主权,完全听从家长的安排就像命令一样,必须服从。孩子失去了独立人格,还谈什么家庭核心,凝聚力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2)道德情感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大纲中明确要求:要对孩子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既要求学生“知”,又要求学生“行”,还要求学生具有必要的“情”
和“感”.父母对社会对周围人的爱也是对孩子道德情感的一种培养。
现在的独生子女只知受人爱,不知爱人。有一位家长曾说:“我们的孩子又霸道又厉害,那天他看上一个机器人玩具,非要买不可,我不给他买还打我呢!”的确,要求家长做这做那满足自己的要求,这种现象在现在的孩子当中不少见。因此爱的教育必须从小事培养起,从小培养起,从身边培养起。作为孩子启蒙老师的父母责任是重大的。首先要培养孩子爱家长。如父母生日的时候,孩子送上一份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礼品;对爷爷、奶奶要有礼貌;用餐的时候要让家长先入座等等。
①教育引导法
为人父母不仅要让孩子吃好、穿好、玩好,而且特别要重视的是对孩子的思想教育。“一个人追求的指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我确信这是一个真理。”这是高尔基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既然爱孩子,就要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崇高目的标。
当孩子接触新生事物时,对自然现象、社会知识都会有很强的好奇心,这就是他们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产生了兴趣。家长应看到这正是播下理想种子的良机。对孩子所提出来的“为什么”,家长要耐心地回答这些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要说出一定的原因或科学道理,多找些论据说明这个问题,让学生彻底明白。如果有的问题家长回答不了,可以带孩子一起去向有这方面知识的人请教。一方面孩子看到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增进了彼此的感情,另一方面家长也从中学到新知识。有时也会出现孩子向父母提问,父母不知道答案,孩子却一清二楚。这时父母要虚心,认真听孩子把答案说出来,取得了“教学相长”的效果。有的家长回答不出孩子的问题时,就百般推托、不了了之;还有的不虚心听孩子讲道理这都是不对的,孩子会认为你也不尊重他。对孩子“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家长一定要好好鼓励,好让他能自觉地接触更多的事物,了解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孩子的好奇心可以发展为兴趣,进而形成理想,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把兴趣和理想联系在一起教育孩子,这是培养孩子树立理想的最好方法之一。
②榜样激励法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少年儿童极富于模仿,榜样对他们的理想形成和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见什么学什么。因此家长一定要积极引导,先入为主,要给孩子树立最能激动他们心灵、诱发他们对未来的向往、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榜样,在孩子的榜样中,最为重要的还是家长本身。不能以“训”代教,也不能以“武”代教,一定要注意为人师表的作用,如果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首先家长就要做一个热爱祖国,品德端正的人,用正确行为教育孩子。这样才能使孩子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用身边的生活例子积极引导,树立学习榜样,并以此来要求自己。当孩子做对一件事,家长发现后要及时给予鼓励。像达·芬奇的父亲是一个对什么事都很认真的人,做一件事一定要做好才行。这种顽强的精神对达·芬奇起了很大作用,加上老师的严格要求,一天要他画一千个鸡蛋,开始他很不耐烦,可是后来画每一个鸡蛋时都能很认真。父亲的影响也是他后来成为着名画家的一个重要因素。
2、树立孩子正确的道德信念
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一个人必须有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思想,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
道德信念培养、道德认识是美德教育的内容之一,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因,在社会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个人的道德实践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道德认识的形成,使人在品德发展过程中,能将理智和情感结合起来,按照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去行动。不但懂得应该怎样做,而且懂得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从而提高品德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形成了道德信念。
树立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思想,要求家长以身作则,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的特点,对孩子进行不同程度的教育,从小做起。如:全家人一起出去玩,很开心,当口渴时就会去买冷饮。
这时家长把剥下来的纸屑或废包装,及时扔到垃圾箱里,并让孩子亲眼看见。若他早您一步把纸扔到了地上,应立即批评指正,讲解正确做法的好处,要维护环境卫生,尊重清洁工人的劳动等等。让孩子明白如何做好一件事,以后就会养成自觉性。孩子经常注意小事,慢慢会形成主动性。如他看见别人有这种随地乱扔纸屑的毛病时,还会主动去劝说,就达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信念的培养。如果您的孩子是高年级学生,就要用更深的角度去教育。如:看一场电影后,让孩子分析片中有几类人,各有什么特点,分辨出美丑善恶。同时还培养了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分辨是非的过程中使孩子受到了教育,若有不准确的概念时,家长应及时讲清,以免引起孩子的错误认识。
一个人的道德信念支持着他的人生观,要树立孩子正确的人生,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优良的道德信念。这是每个父母都不应忽略的。
--[中]焦道正
3、养成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
道德品质是社会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体现,是一个人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特点和倾向。教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使他受益终生。
中华民族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且还有着优良的道德传统。如勤奋刻苦,勇于进取;热爱祖国,自强不息;讲求礼仪,重视修养;通达乐观,艰苦奋斗;言行忠信,礼让谦恭;尊老爱幼,互敬互爱。这些优秀的道德传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要求孩子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的道德品质:
(1)勤劳
中华民族素以勤劳着称于世。历史上,祖先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披荆斩棘,艰苦创业,凭借双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创造出灿烂的文明。直到16世纪前,我国在农、医、天文、数学等科学技术领域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和地区,保持了世界先进水平,曾获得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中华民族在创造古代灿烂文明的过程中,所养成的世代相传的勤劳、刻苦、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
勤劳作为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在我们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勤能补拙”、“天才出自勤奋”是千古不衰的至理名言。
对于孩子来说,勤劳的品质主要体现在:学习上的勤奋进取、争分夺秒;集体劳动中的积极参加、任劳任怨;家庭中尽自己所能,分担父母的劳动。
(2)俭朴
俭朴是一种节省、朴实无华、不求虚荣的品质。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广大人民逐渐富裕起来。一些同学吃穿不愁,生活上互相攀比,追“星”学“腕”,比“风度”,比“派头”,挥霍浪费,认为俭朴已无必要。事实上,我们应该看到,我们的国家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较之发达国家还有一段差距。我们的人民还不富裕,在那些穷困的乡村,还有不少失学儿童渴望着上学,他们需要我们全社会的帮助。事实上,俭朴绝不是以贫为荣,而是不挥霍浪费。它既体现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体现着为美好生活和远大理想而发奋图强、克服困难的进取精神。
着名科学家诺贝尔一生献身科学事业,成就卓着,拥有巨额财产,但他生前却节衣缩食,过着十分俭朴的生活。临终前他留下遗嘱,将其巨额遗产作为发展科学事业的奖励基金。今天,获得“诺贝尔奖”已成为世界科学家的最高荣誉。
(3)善良
心地好,富于同情心,就是善良的品质特征。它体现在人的行为上,就是尊重人、关心人、帮助人。被称为“刘慧芳”的胡曼丽,以一片爱心抚养多名孤儿的事迹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人。如今她办起了“中华绿荫儿童村”,孤儿们在胡曼丽及其同学们的悉心照料下过着幸福的生活。她就是我们当代“善良人”的典型。
(4)谦让
谦让,一是指谦虚,二是指推让。它不仅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且更是个人美好品德的闪光点。中华民族素有谦让的传统,体现于个人心灵深处的,是善良热诚、将心比心的精神境界;体现于社会的,则是淳朴敦厚、富有人情味的道德风尚。“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之所欲,勿取于人”,就是谦让之心的良好表现。
我们在生活中,要注意培养谦让的品质。无论是坐车途中给老人让座,还是家中进餐时让长辈先行,都是谦让品德的具体表现。谦让,要求我们有宽大的胸怀,有一定的气量,不与别人争一时之利,不为蝇头小利纠缠不休。
(5)知耻
所谓耻辱,就是社会对不道德、不合情理行为的贬斥和否定,由此而产生的自我意识中的羞耻感,这就是羞耻心。它与荣誉感是相对立的。如何看待荣誉和耻辱,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常遇到的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我们取得成绩时,会产生荣誉感,如何正确对待它,也许是较为容易的。而一旦我们失败,如考试成绩不好,它带给我们的是沮丧、懊恼、羞愧和耻辱,也许会使我们从此沉沦。对此,我们必须正确对待。
耻辱,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争取荣誉的动力。孔子说:“知耻近乎勇。”
我们也许还听说过“耻辱戒指”的故事:美国一所大学的毕业生在设计一座桥梁时,由于设计不当,计算不精,致使完工后的桥梁倒塌,造成巨大损失,也使这所学校蒙上了巨大耻辱。校方为了让他吸取这次教训,花重金买下这座桥梁的钢铁,造成一个个戒指,名为“耻辱戒指”.从此,每当学生毕业时,他们都会得到这样一枚戒指,戴在手上。在今后的生活中,这枚耻辱戒指成为推动他们努力工作的巨大动力,促使他们作出了巨大的成就。
(6)孝敬长辈
孝道是一个古老的话题。在我国历史上,为人处世,忠孝为先。其中的“孝”,在当时不外乎是指“父为子纲”之类的封建观念。而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道,已淘汰了其中消极的东西。因此,它也成为衡量青少年道德品质的一把标尺。
孝道,或者说孝敬父母、长辈,有这样几项内容:一是在思想感情上对父母的深情爱戴,在具体行动上对父母关心体贴;二是应该听取父母的教导与指点;三是成年子女应该赡养和扶助父母。事实上,父母不但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社会作出了贡献,而且养育了下一代,为下一代的成长和幸福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孝敬父母,就是尊重劳动者,尊重他们为社会和国家所做的贡献。
对于孩子来说,善良,要体现在对待同学的关心爱护上,对待周围人的文明礼貌上,对待祖国和人民的拳拳爱心上。
--[中]徐特立
4、训练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
良好的道德表现一个人的素质,它是孩子健康成长和进步不可或缺的要素。因此,我们应该及早重视孩子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行为,广大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和家庭是培养孩子的关键。
(1)父母的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在一个和睦、舒适、热情、温暖、平等的家庭里,父母关系好,彼此尊重,真诚相待,一视同仁,孩子也会有助为人乐的习惯。相反无休止的家庭纠纷和口角,不仅对夫妇两人,而且更对孩子起着极其不良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互相争吵满嘴污言秽语,甚至大打出手,这样的环境就使孩子受到不良的影响,甚至也学着父母的样子与人争吵,骂出许多不堪入耳的大人话,急了就打人。因为孩子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每个家长要有一个综合的教育力量,那就是家风。比如家长和孩子们一起看电视新闻联播、看报纸、议论国内外大事、讨论时事,此时家长可以从正面对孩子进行爱国、爱党、爱人民的教育。在观看、讨论问题时帮助孩子辨别是非,提高道德认识,这样对孩子是一种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