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258600000005

第5章 东方的曙光:从巴比伦到印度(4)

四个等级在法律面前是不平等的。《摩奴法典》规定,刹帝利辱骂了婆罗门,要罚款100帕那(银钱单位);如果是吠舍骂了,就要罚款150~200帕那;要是首陀罗骂了婆罗门,就要用滚烫的油灌入他的口中和耳中。相反,如果婆罗门侮辱刹帝利,只罚款50帕那;侮辱吠舍,罚款25帕那;侮辱首陀罗罚款12帕那。高级种姓的人如果杀死了一个首陀罗,仅用牲畜抵偿,或者简单地净一次身(洗澡)就行了。

《摩奴法典》还对各个种姓的衣食住行都作了烦琐的规定。比如规定不同种姓的人不能待在同一个房间里,不能同桌吃饭,不能同饮一口井里的水;不同种姓的人严禁通婚,以便使种姓的划分永久化。

每个种姓都有自己的机构,处理有关种姓内部的事务,并监督本种姓的人严格遵守《摩奴法典》及传统习惯。倘有触犯者,轻则由婆罗门祭司给予处罚,重则被开除出种姓之外。

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贱民只能居住村外,不可与婆罗门接触,只能从事被认为是最低贱的职业,如抬死尸,清除粪便等。走在路上,贱民要佩戴特殊的标记,口中要不断发出特殊的声音,或敲击某种器物,以提示高级种姓的人及时躲避。婆罗门种姓的人如果接触了贱民,则认为是一件倒霉的事,回去之后要举行净身仪式。

总的说来,印度的种姓制度实质上是一种阶级制度。但是,由于鲜明的阶级关系被掩盖在等级的划分之中,因此它容易模糊阶级界限,在劳动人民之间制造隔阂和对立,不利于他们团结对敌。此外,种姓制度实行职业世袭,把生产限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从而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种姓制度的存在,是造成印度社会发展迟缓的重要原因之一。印度自古代至近代,经历了几种社会形态,但是种姓制度一直延续下来,成为历代剥削阶级的统治工具。种姓制度经过长期演变,越来越复杂,在四个种姓之外,又出现了数以千计的亚种姓。今天,在印度仍然保留着种姓制度的残迹,受压迫受剥削最深的贱民达几千万人。

关于雅利安人

雅利安人(Aryans)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从印度和波斯古文献的比较和研究中推知,远古在中亚地区曾有一个自称“雅利阿”(Arya)的部落集团,从事畜牧,擅长骑射,有父系氏族组织,崇拜多神。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自18世纪欧洲语言学界发现梵语同希腊语、拉丁语、克尔特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等有共同点后,即用“雅利安语”一词概括这些语言。现通称印欧语系。

19世纪,曾有人鼓吹雅利安人种最优越,优于闪米特人、黄种人以及黑种人。雅利安主义的信徒们将北欧和日耳曼诸民族视为最纯粹的“雅利安人种”成员。这种言论被希特勒和纳粹分子所利用,并以之作为德国政府制定政策的依据,对犹太人、罗姆人(吉卜赛人)以及其他一切非雅利安人采取灭绝措施。

菩提树下的顿悟

北京的西山有一座卧佛寺,寺里供奉着一尊很大的铜铸佛像,它侧卧着身子,头枕右手,目光十分慈祥。不仅在北京,全世界每个有佛教信徒的国家都有这样的卧佛。这个卧佛是谁?

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的本名叫乔答摩·悉达多,是一位王子。公元前6世纪出生在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他的父亲就是当时的国王净饭王。

悉达多的母亲在生他之后的第七天就去世了,所以他是由姨母抚养长大的。从小悉达多就特别聪明,无论什么事情一学就会,而且对任何事情都愿意问为什么,非要得出答案不可。

净饭王非常喜欢小王子,希望有一天小王子能成为一个勤政爱民的大王。但是老国王总为这个小王子担心,因为他总是思考一些在父亲看来十分荒唐的事情。比如他问,同样是人,为什么有的人是婆罗门,有的人却是首陀罗?而且,婆罗门的子子孙孙都是婆罗门,首陀罗的子子孙孙永远是首陀罗,这又是为什么?老国王回答不出来,只好说这是上天安排的,但悉达多说,他不相信,又说他要找到一个人人平等的办法。

悉达多19岁的时候,同表妹结了婚,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

有一天,悉达多出城游玩,看见一位老人拄着木棍,艰难地移动着脚步;走出不远又看见一个病人倒卧在污泥中,正遇着一群鸟啄食一具尸体。他问一个过路人,这是怎么回事,过路人说:“真是少见多怪,这种事经常发生,又不是第一次。”回宫后,他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十分烦闷和苦恼。他在想:难道人的一生就不能免除生、老、病、死的痛苦吗?

又有一天,悉达多看见一个人穿着破烂的衣服,捧着一个瓦钵,表现出一副悠然自得、富足快乐的样子。王子问随从这是什么人,随从说:“这是出家修道的人。”悉达多赶忙向修道者行礼,并问他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修道者对他说:“世事无常,只有出家人可以得到解脱。”

回宫之后,王子又在想那个修道者的话,很有感触,并产生了出家的念头。第二天早晨,他的妻子为他生下一个儿子。消息传出后,全城都在庆祝净饭王得了孙子,悉达多有了儿子。但悉达多在思考了一夜之后,决定出家修道。他悄悄走过妻子的房间,看见她怀抱着儿子,想走进去看上一眼。但是,他终于停住了脚步,叹息说:“要修道是多难啊!”终于,他下定决心,抛开妻儿,毅然离开了家。

第二天,悉达多走出了国境,在一条河边拔剑削掉自己的头发,做了一个修道者。

老国王不见了儿子,急得要命,派了几个人出去寻找,终于在森林里找到了悉达多,但他坚决不肯回家。此后,悉达多四处周游寻访有名的学者学习哲学,又跟随苦行僧学道。当时印度流行所谓“苦行”,就是要用各种自讨苦吃的办法来求道,比如不吃不睡。悉达多也曾经用过这种修行法,结果弄得精神和体力几乎衰竭,仍然一无所得。后来他意识到,只有身体强壮,才能找到真理。于是,他开始注意锻炼身体和意志。

一天,悉达多来到一条小河边,想洗个澡,把出家后六年来积在身上的污垢统统洗净。河边放牛的小姑娘看到悉达多心力交瘁的样子,很是担心,便给他喝了许多牛奶。悉达多终于恢复了元气。他走到一棵菩提树下,盘膝而坐,在那里闭目沉思,静修了六年。

在悉达多35岁那年,他终于想通了解脱人间痛苦的道理,创立了佛教。后来,悉达多就到各地去传教,招收信徒,希望大家相信他说的一切,并且照着去做。佛教就这样产生了。作为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他的弟子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释迦牟尼的学说和精神感动了许多人,其中也有许多婆罗门和刹帝利种姓的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释迦牟尼的教诲。

释迦牟尼把佛教解释为“四谛”,“谛”的意思是真理,四谛也就是四个“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人的一生到处都是苦,生老病死喜怒哀乐其实都是苦。“集谛”指人受苦的原因。因为人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将愿望付诸行动,就会出现相应的结果,那么在来世就要为今世的行为付出代价,即所谓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灭谛”是说如何消灭致苦的原因,要摆脱苦就要消灭欲望。“道谛”是说如何消灭苦因,要想消灭苦因就得修道。

释迦牟尼还为教徒制定了“戒律”。在家的和出家的教徒都必须遵守“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出家的教徒男的叫僧(和尚),女的叫尼(尼姑)。他们必须剃光头,穿僧袍,完全脱离家庭生活。另外他们还要遵守一些出家人的戒律。

佛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同情不幸的受苦人。宣扬只要今世做了善事,来世就有好报;今世做了坏事,来世就有恶报。释迦牟尼的这些主张,逃避了严酷的现实,有消极的一面。他还主张用自我解脱的办法来消除烦恼,否定斗争,所以历代统治阶级往往都利用它。

公元前485年2月15日,释迦牟尼为给几个弟子讲道,来到一条河边,然后到河里洗澡。洗完澡后,弟子们在几棵娑罗树之间架起了一张绳床,释迦牟尼侧身而卧,枕着右手,对弟子们说,我老了,马上就要死了,我死之后你们不要因为失去导师而自暴自弃,而要大力弘扬佛法,拯救世人。说完,他就圆寂了。以后,人们为了怀念他对弟子的苦心教导,就在寺庙里塑造了释迦牟尼的卧像,并把释迦牟尼诞生的那天(农历四月八日)称作“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腊月八日)称为“腊八节”。

释迦牟尼的遗体火化以后,骨灰结成许多五光十色的颗粒,佛教把这种颗粒叫作“舍利”。后来,有八个国王分取舍利,把它珍藏在特地建造起来的高塔中供奉,以表示对释迦牟尼的景仰。这种塔用金、银、玛瑙、珍珠等7种宝物装饰,人称“宝塔”。在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塔”里,据说就藏着释迦牟尼的一颗牙齿。

公元1世纪时,佛教传播到中国汉族地区,以后再从中国传播到朝鲜和日本。今天,全世界有3亿多人还在信奉着佛教。

印度——宗教盛行之国

绝大部分印度人笃信宗教,印度到处都有神庙。印度人认为,信仰宗教是天经地义的事,无信仰倒是不可思议的。有史以来,印度人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多地探讨生命的最终奥秘,相信与直觉有关的某些精神状态,讲出世,面向未来,而轻视人生,这一点与关注现世的中国人有很大不同。

印度宗教派别众多,上古有婆罗门教、佛教、耆那教,中古有印度教、伊斯兰教、巴克提教派(近代发展为锡克教)、基督教,其中印度教又由许多教派组成。但是,印度思想文化具有统一性与连续性。有人认为,印度文化的精神是“毁”,中国文化的精神是“生”。印度人的思想超越国界,征服了许多人。伊斯兰教四五百年的统治,英国人一两百年的统治,仍没有抹灭印度的传统思想文化。

阿育王统一印度

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人物。从政治上讲,他统一了印度,建立了强大的帝国;从文化上讲,他把佛教立为国教,并鼓励佛教向周围各国的传播,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国王,又被称为“无忧王”,他的祖父,就是孔雀王朝的建立者旃陀罗笈多。

公元前325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从印度河流域撤走,在旁遮普设立了总督,留下了一支军队。这时,旃陀罗笈多率领当地人民揭竿而起,组织了一支军队,赶走了马其顿军队。随后,旃陀罗笈多又推翻了难陀王朝,建立了新的王朝。由于他出生在一个养孔雀的家族,因此,后来人们把他建立的王朝叫“孔雀王朝”。

阿育王的父亲是帝国的第二代国王宾头沙罗。阿育王只是宾头沙罗王众多王子中的一个。他从小就特别崇敬佛教始祖释迦牟尼,喜欢听佛祖如何经历许多肉体和内心的痛苦终于成佛的故事。他对兄弟们说,佛教可以教人消灭个人欲望,使人安分守己,这对治理国家很有用处。

公元前273年,宾头沙罗王病逝。不久,为了夺取王位,王子和公主们进行了残酷的内战,其中最为激烈的是阿育王和长兄之间的战争。在这场争夺王位的斗争中,阿育王谋杀的兄弟姐妹有99人。最后,阿育王夺取了王位,但直到称王后的第四年,阿育王才举行正式的登基典礼(灌顶信仰仪式)。

阿育王即位后,就追随祖父旃陀罗笈多的事业,开始向外扩张。他曾征服过湿婆萨国,但最大规模的扩张是对羯陵伽的远征。羯陵伽是孟加拉湾沿岸的一个强国,拥有步兵6万,骑兵1万,战象数百头。这个国家不仅在军事上很强大,而且由于海外贸易发达,在经济上也很富庶,这就引起了阿育王的关注,在他举行登基典礼后的第八年(约公元前262年)开始向羯陵伽大举进犯。最后羯陵伽国被征服,被俘的羯陵伽人有15万人,被杀的有10万人。

羯陵伽战争对阿育王影响极大。在战争结束不久,阿育王同佛教高僧优波毯进行了多次长谈。最后,在优波毯的感召下,阿育王皈依了佛教,成了一名虔诚的教徒。

成为教徒后,阿育王对残酷的战争给人民所造成的灾难感到十分后悔。他曾经发布过一道敕令,对羯陵伽人民在战争中所遭受的苦难“感到深切的忧虑和悔恨。”后来他又一次向全国人民宣布:“战鼓的响声”沉寂了,代替它的将是“法的声音”。代替暴力统治和侵略的是不遗余力地宣扬佛法,从此以后,他向邻国派遣的将不再是军队,而是宣扬佛法的高僧。

阿育王所说的“法”,就是以佛教的伦理道德观为基础,强调仁慈的实践和虔诚的思想。他认为,对于每一个人来讲,信仰佛法,重要的在于行动。一个人能否向善,不是看他参加了多少次佛教的仪式,而是看他在每一件事情上,是否能按照佛法去做。

阿育王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以家庭作为人生的基点,首先在家庭中体现他所说的那些道德。主要是要服从父亲,尊崇老师和长辈;对亲朋好友要慷慨和友好;对仆人和贫苦的人要乐善好施;对动物要仁慈,不能滥杀。

阿育王以身作则。他首先宣布在全国废除斗兽之类的血腥娱乐,不允许用动物做杀生祭礼,在宫廷中对王公大臣们喜欢的狩猎游戏也加以限制。

阿育王不久又宣布佛教为印度的国教,下令在王宫和印度各地竖立石柱,开凿石壁,将他的诏令刻在上面。他还召集了全国的一大批佛教高僧,编纂整理佛教经典,在各地修建了许多佛教寺院和佛塔。

为了弘扬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内的大批使者和僧侣,到邻近的国家和地区去传教。公主在去锡兰(今天的斯里兰卡)传教时,不仅带去了许多僧侣和佛典,还带去了一枝神圣的菩提树的树枝,并亲自种植在当地,这棵树一直生长到今天。

经过一番宣传和使节往来,佛教不仅传遍了锡兰,而且很快传到了埃及、叙利亚、缅甸、中国,乃至世界各地。

除了宣传佛教,阿育王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医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四十多年里,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印度和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著作里,他被称为“伟大的阿育王”。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强大的统一帝国。但是,这种统一很不稳固,在阿育王死后不久,被征服的羯陵伽和其他小王国纷纷宣布独立,印度半岛又退回到分崩离析的状态中。

印度的历史文化特点

印度历史上长期处于割据分裂状态,从没有真正统一过。莫卧儿帝国及英国统治时期,被认为是印度历史上全国统一时期,但即使在这一时期,全国仍有大小王国五六百个。1947年印巴分治,印度境内仍有邦国三百多个。

古代印度人关注精神世界,不太注重物质世界。所以,印度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但往往以神话传说代替历史。印度历史有许多地方都说不清,有些则靠别国人记载,如中国东晋的法显、唐代的玄奘。可印度人喜欢讲故事,许多神话传说反映了重大历史事件,最著名的两大史诗是《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中国人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印度人却爱讲:“从前有一个国王……”

同类推荐
  • 心战天下

    心战天下

    五代十国,藩镇割据,群雄逐鹿,烽烟四起,天下大乱。传国玉玺失踪,人鱼现世,青龙重生,神州大地,一片腥风血雨。吕洞宾、铁拐李、陈抟、张三丰、徐福等奇人异士,斗智斗法。石重贵、刘知远、郭威、徐知诰、赵匡胤等英雄豪杰,争锋争霸。然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却是一少年。
  •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北宋小官人的幸福生活

    文艺青年穿越北宋庆历年间,建银庄,开矿山,励精图治;抗西贼,惩辽蛮,波澜壮阔。看强宋如何从他手中崛起。这里有“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这里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晏殊,这里有敢对着仁宗皇帝喷口水的包黑子,这里有头角峥嵘的王安石。
  • 陈萍萍传

    陈萍萍传

    庆余年同人小说。他原名陈五常,是庆帝府中的一名小太监。从没有人看的起这个小太监,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叶轻眉。她叫他陈萍萍,对他没有半点歧视,把他当成哥哥一样尊重。后来他成为了威慑庆国朝野的监察院长,只为一心守护她留下的孩子范闲。
  • 一品侯爵

    一品侯爵

    大明末年,朝堂党同伐异,一片混乱。国家风雨飘摇,四面楚歌。李沐不过一介白身,姻缘巧合之下,有幸成为宁远伯李成梁的世孙,靠着祖上爵位混军功,居然已经官居一品,世袭侯爵了。可是匹夫之勇,何足道哉,我要改变民族气数,必须操文武大权与一身,武官,我做得,那文官,自然也做得。晚明图景,精彩绝伦,既有皇权阉党,亦有秦淮八艳。既乱世烽火,又风流如画。历史,是记在书本上的烟火。风云际会间,总有一个人,轻轻撞了一下它。从此,换了人间。。。
  • 三国之陈睿传

    三国之陈睿传

    睿者,上,灭,目。明也,通也。始皇造睿,不为人上人,死不瞑目也。越者陈氏,有何作为?
热门推荐
  • 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

    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

    神消失了一百年,外来的英雄们召唤出了叶青。叶青由此成为了神预言中的救世主。不过......南城的最强精神系异能者歌姬薄红杀了城主。狮城派出最强冰系异能者艾斯德斯追捕。而零城派出剑术大师谏山黄泉和她的徒弟土宫神乐。亦城则派出了城主的女儿尤菲如月,武斗家风间飞鸟和精神系大师山中井野。“你确定这个世界只有你们是外来者?”叶青问着身边的远坂凛。
  • 天赐倾城好颜色

    天赐倾城好颜色

    他们叫做“神赐者”。他们被赋予了能够对抗莫名出现的异族的巨大力量,却有得亦有失。他们也会有成长的喜悦和烦恼。
  • 天价谋婚:强娶惹火小野妻

    天价谋婚:强娶惹火小野妻

    新房里一室的暧昧旖旎之气尚未散去,“你……你不守信用……”程洛洛面色潮红,羞愤的瞪着他。“我已经很守信,很节制了……”东方寒阳声音性感低沉而略带沙哑,看着她意犹未尽的舔舔唇。“……”他眼底的炙热让程洛洛羞的说不出话来,他温柔一笑,再次欺身将程洛洛压在了身下,从此东方寒阳把她捧在手里,宠在心底里……当她的心渐渐遗落,沉浸在幸福里的时候,小三却上门说:“我怀了你老公的孩子。”她笑的落落大方,“这男人谁想要谁接手,我正愁甩不掉呢!”留下离婚协议书她潇洒的转身远走……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作者群459123652
  • 我的傻男人之古代篇

    我的傻男人之古代篇

    她真是活见鬼了,莫名被师傅踢下山找未婚夫,那人竟是个傻子,而且还马上要和他的未婚妻成亲了?他既然有未婚妻,那自己又是谁?虽然她也并非非他不嫁,但退婚书总要拿到手才好回去交差。以医生的身份混进夫家,可是……她的傻夫君怎么越看越可爱?
  • 我爱你不仅因为你曾是我喜欢的人

    我爱你不仅因为你曾是我喜欢的人

    当29岁的杨瑞遇到23岁的袁晓雨时,他们相爱了。
  • 茉莉的魔法传奇

    茉莉的魔法传奇

    讲诉了茉莉的魔法之旅,她会遇到什么呢?敬请期待文章
  • 凡尘神祗

    凡尘神祗

    江文穿越而来,落于山野之间。乱世来临,豺狼当道,宦官横野,一片浩大的世界慢慢呈现,光怪陆离,神秘无比……江文刻下古碑,叹息入红尘“神若作恶,亦断神路,踏尸而行。我为凡尘神祗,只为人间一世清幽!”魔法师法杖一挥,元素百龙缭乱。修真者绣里乾坤,纳百川与指掌。唯有武者打不破那先天的缚束,成为笑柄,纷纷转修其法。PS:无系统,无金手指,无强大体质,一介凡人逆天而上的故事!
  •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奥秘

    探索神秘的大自然:风雨雷电的奥秘

    风雨雷电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然而在古代,由于人们对天象真相的无知,再加上对风雨雷电的敬畏,便认为风雨雷电是由神仙控制的,于是出现了风婆、雨伯、雷公、电母等神仙形象,在《西游记》里我们就看到了孙悟空与妖怪斗法时请这四位神仙来助阵的有趣故事。
  • 反派不讲理谁都惹不起

    反派不讲理谁都惹不起

    现代宅男刘雄飞是个人人讨厌的啃老族,受尽别人白眼,对世界的一切充满仇恨。一日,他在家玩游戏时,电脑忽然漏电,他穿越到了游戏里的世界,而且还是个反派,他欲凭借自己的努力逆天改命……
  • 防汛抗旱

    防汛抗旱

    防汛就是汛期防止洪水为害,保障防护区安全的工作。汛前准备包括:培训防汛人员;检查防洪工程设施,消除隐患;制定防汛方案;备足防汛物料;建立健全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汛期工作包括:及时了解气象水文状况,预报水情,必要时下达警报;巡查和守护防洪工程,运用防洪系统各项措施,依据水情和工程状况以及防汛调度计划,控制调度洪水,遇有险情立即抢护;当发生超标准洪水时,请示上级同意后采取紧急措施(如分洪、撤离分洪区居民等)以减小损失。汛后对防洪工程及防汛工作进行检查,总结经验教训;对抢险工程要加固;若采用分洪等紧急措施,则应作好善后工作。中国在西汉时已设治河机构管理治河和防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