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对病人说话要用善意的谎言
即使是激励人生的好言好语,也要找对说话的方式和时机,我们时刻要懂得把握别人的内心,这样的考虑不仅正常且十分必要,说到对方舒服处、感动处才是真理。
卡耐基金言
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恐惧、孤独、烦躁,这时很需要听到一个好消息,以配合药物的功效,让他们尽快恢复,至少不要使他们增加新的心理负担。
有一位青年去探望久病的舅母时,关切地询问她:“您饭量可好?”谁知一句问候话,却引来病人满面愁容。她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弄得这位青年十分尴尬,只讷讷地说几句安慰话后,不欢而别。原来,他舅母病势沉重,而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他问到的正是病人日夜忧虑的问题,顿时勾起病人的烦恼,以致谈话气氛极不愉快。
可见,探视病人时还要注意谈话内容和技巧。那么,该如何做呢?
对于身患绝症的病人,只能把病情如实告诉其家属,而对其本人,则应重病轻说。如果假话唤起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增强了他与病魔斗争的意志,就有可能使其生命延续得更长久,甚至战胜死神。
善良的假话是为了减轻不幸者的精神压力,帮助其重振生活的勇气。即使此人以后明白了真相,也只会心存感激,不会有所埋怨。即使当时半信半疑,甚至明知是谎话,通情达理者仍会感到温暖、安慰。明知会加重对方的精神痛苦,但仍要实言相告,即使不算坏话,也该算是蠢话。去探望病人时,如说话不当,不但不能起到安慰病人的作用,反而会使对方更加烦恼,带来不好的影响。
探望身患重病的不幸者,不必过多谈论病情,谈话不要触到病人最难受的病处,以免病人心烦。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你就不能大吃一惊地问:“您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而要说:“这儿医疗条件好,您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转的。”
探望时较好的谈话方式是:先简要问问病情,然后多谈一谈社会上生动有趣的新闻,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久居病室,这种新消息正是他渴望知道的。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使他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则更有利于病人早日康复。
尽量多谈一些使病人感到愉快、宽慰的事情。安慰病人,目的是为了让他精神放松,早日恢复健康,所以,绝不能把有可能增加其忧虑和不安的消息带去,还要避免谈论可能刺激对方或对方忌讳的话题。然而一般来说,病人总要对探病者讲讲自己的病情和感觉,这时应该认真聆听,并从中发现一些对病人有利的因素,以便接过话题,对病人进行安慰。例如病人说过“胃口不错”的话,探望者就可以借题“发挥”,多讲些胃口好对战胜疾病的重要意义,使病人认同这是个有利条件,从而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人生病了,从哪个角度去讲都没有积极意义。但是,为了让病人宽心,我们完全可以换个相反的角度,从人生的过程着眼,赋予生病一些价值与意义,使病人觉得自己尽管耗损了身体,耽误了工作,却一样能够收获一些特殊的体验或能力,从而在精神上有一种补偿感。当然,在此之前最好先强调一下病人病情好转,使其具备一个深入思考的心理基础。
例如,某人去看望朋友,他一反惯例,既不问病情也不讲调治方法,而这样安慰道:“看来,你的危险期已经过去,这就好了。今后,你就多了一种免疫功能,比起我们,也就增加了一重屏障,这种病,也许就再也不会打扰你了!”探病者对生病意义的看法颇为独到。他先指出病人的危险期已经过去,让病人稍感安慰,然后再强调生病虽然不是好事,但却使病人具备了别人没有的优势:对此病产生了免疫能力,今后不会再得此病了。病人听他这样一说,内心自然得到了某种补偿,心情也就好多了。
对于身患严重疾病的病人,探望时,不仅应该尊重医嘱,尊重病人家属的意愿,做到守口如瓶,而且在病人面前还要做到若无其事,甚至与之谈笑风生,显得轻松愉快。病人对周围亲友的一举一动一般是十分注意的。所以,要规劝病人的家属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尤其是在危重病人面前,绝不能流露出自己的悲伤情绪,一定要表现得镇静自若。
智慧点拨
当病人有什么治疗上的要求时,应尽可能给予满足;病人托办的事,要千方百计去完成。在向病人告别时,要转达其他亲友对病人的问候和祝愿,并表示自己下一次一定会再来看望,使病人满怀希望和信心。
)第二节 安慰失意的朋友要得体
卡耐基金言
人生在世,命运显得神秘莫测,有些不如意,甚至不幸和痛苦很正常。对于那些遭遇失意的朋友,我们若能给予得体的安慰,就等于将他们向快乐与成功的方向推进了一步。
泰莉·福林马奥尼是麻州综合医院的护理临床医生,曾给几百个艾滋病患者提供咨询服务。据她说,许多人对得了绝症的人都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他们说些“别担心,过不了多久就会好的”之类的话,明知这些话并不真实,而病人自己也知道。
“你到医院去探病时,说话要切合实际,但是要尽可能表示乐观。”福林马奥尼说,“例如‘你觉得怎样’和‘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这些永远都是得体的话。要让病人知道你关心他,知道有需要时你愿意帮忙。不要害怕和他接触,拍拍他的手或是搂他一下,可能比说话更有安慰作用。”
当我们的朋友遭遇不幸时,我们的反应往往不一定得体。我们有时会偏偏说出他们不愿意听的话,令他们难过,他们需要我们时,我们却不在他们身边;或者,就是和他们见了面,我们也故意回避那个敏感的话题。既然我们并非存心对他们无礼或冷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在其实愿意帮忙的时候有那样的表现呢?
我们大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就是无意中说错了一句话,巴不得能把它收回。我们怎样才能在某个人处于困难时对他说适当的话呢?虽然没有严格的准则,但有些办法可使我们衡量情况和做出得体而真诚的反应,这里是一些建议:
1.留意对方的感受,不要以自己为中心
当你去探访一个遭遇不幸的人时,你要记得你到那里去是为了支持他和帮助他。你要留意对方的感受,而不要只顾自己的感受。
不要以朋友的不幸际遇为借口,而把你自己的类似经历拉扯出来。要是你只是说:“我是过来人,我明白你的心情。”那当然没有什么关系。但是你不能说:“我母亲死后,我有一个星期吃不下东西。”每个人的悲伤方式并不相同,所以你不能硬要一个不像你那样公开表露情绪的人感到内疚。
2.尽量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
丧失了亲人的人需要哀悼,需要经过悲伤的各个阶段和说出他们的感受和回忆。这样的人谈得越多,越能产生疗效。要顺着你朋友的意愿行事,不要设法去逗他开心。只要静心倾听,接受他的感受,并表示了解他的心情。有些在悲痛中的人不愿意多说话,你也得尊重他的这种态度。一个正在接受化学治疗的人说,她最感激一个朋友的关怀。有个朋友每天给她打一次电话,每次谈话都不超过一分钟,只是让她知道他惦记着她,但是并不坚持要她报告病情。
3.主动提供具体的援助
一个伤痛的人,可能对日常生活的细节感到不胜负荷。你可以自告奋勇,向他表示愿意替他跑腿,帮他完成一项工作,或是替他送接学钢琴的孩子。“我摔断背骨时,觉得生活完全不在我掌握之中。”一位有个小女孩的离婚妇人琼恩说,“后来我的邻居们轮流替我开车,使我能够放松下来。”
4.要有足够的耐心
丧失亲人的悲痛在深度上和时间上各不相同,有的往往持续几年。“我丈夫死后,”一位老人说,“儿女们老是说:‘虽然你和爸爸的感情一直很好,可是现在爸爸已经走了,你得继续活下去才好。’我不愿意别人那样对待我,好像把我视作摔跤后擦伤了膝盖而不愿起身似的。我知道我得继续活下去,而最后我的确活下去了。但是,我得依照我自己的方法去做。悲伤是不能够匆匆而过的。”
在另一方面,要是一个朋友的悲伤似乎异常深切或者历时长久,你要让他知道你在关心他。你可以对他说:“我能理解你的日子一定不好过,但我觉得你不应该独立应付这种困难,让我帮你好吗?”
智慧点拨
在朋友失意的时候,要想说些既能达到劝慰目的又中听的话,其实并不容易,因为这个时候,对方的内心极其情绪化,很多话对他来说很容易引起反感。因此,在对他进行劝慰的时候,一定要站在他的角度来进行说劝,不能一味强调事情的糟糕,这样只会加重他的烦恼。
)第三节 唤醒失落者的自我意识
卡耐基金言
当一个人陷入悲伤的阴影,如果自身没有走出悲伤的意识,那么,其他人再怎么努力也无法从根本上将其改变。所以,唤醒失意者的自我意识,才能使其从本质上振奋起来。
小姜的一个同学因患黄疸型肝炎被学校劝退休学,整天愁眉苦脸,总认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的可能,因而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信心。
小姜放假时,到这位同学住的医院探视他。一见面他就做出一副欣喜状,对这位同学说:“哥们儿,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嘛!听医生说,你的黄疸指数已有所下降,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啊!”
小姜的话客观实在,使朋友的精神为之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速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上大四的小孙恋爱三年了,不久前女朋友不知何故跟他吹了。他很伤心,整天精神恍惚。他的班主任王老师知道此事后,特地赶来做他的工作。王老师一见面就说:
“我知道你失恋了,是来向你道贺的!”
小孙很生气,转身就走。
“难道你不问问为什么吗?”
小孙停下来,等着听王老师的下文。
王老师说:“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快点成熟起来,失败能使人的心理、思想进一步成熟起来,这不值得道贺吗?大学生的恋爱大多属于非婚姻型,一是大学生在学习期间不大可能结婚,二是很难预料大家将来能否在一个地方工作。这种恋爱的时间又不长,随着知识的积累,人慢慢成熟了,就有可能重新考虑对方,恋爱变局也就悄悄发生了。应该说,这是大学生心理成熟的一种重要标志,你这么放任自己的感情,是心理成熟还是不成熟的表现呢?另外,越到高年级,大学生越倾向于用理智处理爱情。这时,感情是否相投,性格是否和谐,理想和追求是否一致,学习和工作是否互助互补,都会成为择偶的标准,甚至双方家庭有时也会成为重点考虑的地方,这就是择偶标准的多元化。这种标准的多元化更是大学生心理逐渐成熟的表现,也符合普遍规律。你女朋友和你分手是不是出于择偶条件的全面考虑?你全面考虑过你的女朋友吗?如何处理你这目前的感情失落,你该心中有数了吧?”
世事无常,人难免会陷入失意之中,这是因为自我意识没有被唤醒。人的自我意识有很多种,比如年龄意识、性别意识、社会角色意识等。拿年龄意识来说,一般情况下,人到了某个年龄阶段就会出现某种心理特征,但有的人却迟迟不出现。这时,只要你点拨他一下,他就会醒悟,从而发生心理上的飞跃。正确的自我意识一旦被唤醒,人也就会从失意中振奋起来。
人在遇到各种变故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地心烦意乱,甚至悲观郁闷,有些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身心状况不佳而更加失落。这时,作为一个鼓励的人,你如果想给他们带来好心情的话,就应该抓住某些好的方面,适时予以积极的暗示,这样才有助于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使其鼓起希望的风帆,积极地生活。
王老师先设置悬念——“祝贺你失恋”,把小孙从感情的泥沼中“唤”了出来,然后通过合情合理的分析,唤醒他的理智,多次用“大学生失恋不是坏事,而是心理成熟的标志”的观点来加以点拨。王老师就是通过一步步唤醒小孙的自我意识,使他认为该用理智来处理感情问题,从而约束自己的感情,恢复心理平衡。
失意者心中往往憋着一股劲儿,鼓励他们的自我意识,也就是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会使他们走出低谷,走向成功。
智慧点拨
当遇到因为生意失败或家庭不幸而垂头丧气的人,我们可以鼓励他:这是你的伟大财富,经历了这些你会更加成熟;那些英雄经历的挫折比你严重多了,正是挫折成了他们成长的催化剂。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他们便可以很快走出失意的阴影。
)第四节 “同病相怜”振作法很奏效
卡耐基金言
有些人陷入失意境地,是以为外界的压力所致。对待他们,用“同病相怜”的经历现身劝慰,更容易使其振作起来。
有一位中学教师,头脑灵活,在对学生的工作中很讲究策略,非常善于说服学生,做思想工作。
他的班上有一个男同学,人很聪明,升初中的考试成绩是全班第3名。可仅过半年,期末考试却落到班级第27名。这位老师左思右想,也找不出这位同学退步的原因。后来,他从侧面了解到,这孩子有尿床的毛病。被褥尿湿了,家长总是很恼火,这“丢脸”的事使他自惭形秽。因为精神上有负担,便影响了学习成绩。
面对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想要说服同学,解除他的精神负担,该怎么办呢?
这位老师思考了两天,看了一些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最后决定,在一天放学后,办公室人都走光时,找这位同学谈心。
谈了一些班里的杂事以后,老师问这位同学:“听说你会尿床,是不是?”
学生一听,脸“噌”地一下红了,头也垂得低低的。老师把他朝身边拉了拉,握住他的手说:“其实,尿床没什么大不了,我研究过,十几岁的孩子中,有相当一部分人都尿床,只不过是许多家长不声张罢了。”
学生一声不吭。老师继续说:“老师我也尿过床。”
“真的?”他惊奇地问老师。
“怎么不是,而且一连延续到初中快毕业。有时一夜尿两三次,睡梦中,我急死了,到处找厕所,找到一个墙角,拉开裤子就尿,结果就尿了一床。”
“哎呀,我也是这样。”他仿佛找到了知音,羞怯之情一扫而光。
接着,师生俩你一句我一句地扯开了“尿经”,讲到好笑的地方,一起放声大笑。这时,他们已没师生之别,好像两个“尿友”在交流经验。
“后来你是怎么不尿床的?”学生突然问老师。
“我啊,到了15岁就自然地不尿床了。”老师装着回忆的神情说,“那时我初中还没毕业,不知不觉地就好了。”
同学掰着手指算着:“我今年13岁,再过两年,我也会好了?”
“那当然!”老师肯定地说,“尿床不是病,到了发育的年龄,就会自然地好了,你用不着烦恼。”
当他们走出办公室的时候,学生已经轻松多了。
后来,由于家庭、老师的默契配合,那位学生终于放下了思想包袱,摆脱了困境,学习大有进步。
会安慰和激励人的人在说话上都是掌握了一定技巧的。有的人很会“捏造”事实来缓解被劝说者的压力。
也许老师的“尿床”经历是编造出来事实,然而却一下拉近了两人的距离,这样使劝慰和鼓励变得容易多了。
所以,想劝慰那些因外界压力所致的失意者,你可以先了解给他们造成压力的因素,然后采用“同病相怜”的方式开导、劝说,效果往往非常显著。
智慧点拨
相似的“经历”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这是一个拉近双方距离的绝妙办法,这样会让对方觉得你跟他“同病相怜”,于是把你当成一个最贴心的朋友来坦诚面对和倾诉。一旦他敢面对事实了,再加上你的鼓励,一定能重整旗鼓。
)第五节 给郁闷的人说理解的话
卡耐基金言
郁闷的人主要是心情压抑,欲言又止,一肚子不痛快无由排解。这时,若能给予理解性的话语,就等于为其送上春天般的温暖。
有一位妈妈带着她的小宝贝出去玩,在公车上哄着她的宝宝。
有一位乘客很好奇地把头凑过来看了一下就说:“哇!好丑的宝宝!”
妈妈听了好难过,就一直哭,一直哭。
后来车子停到某一站,上来了一些新的乘客。
有一位好心的乘客看她哭得那么伤心,就安慰她说:“这位女同志,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凡事都要看开点,没有解决不了的事情嘛!好了,好了,不要再哭了。我去帮你倒杯开水,心情放轻松点嘛!”过了一会儿,那位乘客真的倒了一杯水给她说:“好了,别再哭了,把这杯水喝了就会舒服一点,还有这根香蕉是给你的孩子吃的。”
这位妈妈听了,心情好了很多。
应该知道别人郁闷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才能说出真正理解人的话,达到安慰的目的。
小罗是一名大学生,他很喜欢一位女同学。大家都知道这位女同学跟一个家里很有钱的男生关系非常暧昧,就经常劝小罗一定要小心。但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小罗一直说那女同学告诉他了,她跟那个男生只是一般的朋友关系。
这种状况维持了半年,突然有一天晚上,小罗垂头丧气地回到宿舍,什么话也不说就躺到了床上。晚上熄灯很久了他还在那儿辗转反侧。第二天大家问他怎么回事,小罗伤心地说那个女孩昨晚约他出去,说从来没喜欢过他,自己现在是别人的女朋友了。
大家听了,七嘴八舌地教训小罗,说他早就应该听大家的劝,弄到今天是活该。小王默默地听着,午饭的时候他把小罗约到一个饭馆,要了两瓶啤酒,一边吃一边聊。小王告诉小罗,他自己也碰到过类似的事情,所以非常理解他。当时自己也很难走出那种心灵的痛苦,幸好一位学心理学的同学告诉他应该多出去走走,多跟人交往,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他照着做了之后,才在较短的时间里恢复了过来。他劝小罗重新拾起信心,面对生活,好女孩多的是,没有必要找一个不爱自己的人。
小罗听了他的话,精神稍微振奋了一些。此后他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加上大家的热心帮助,他很快就恢复了积极乐观的生活状态。
最近几年流行一个词:郁闷。所谓郁闷,也就是碰到了不顺心的事情,心情不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人们经常会碰到让人郁闷的事情,也经常会碰到正处在郁闷中的人。现在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对郁闷的人怎样安慰?说什么话比较好?正确的方式是:多说理解的话。
要想对郁闷的人说些理解的话,首先要弄清他为什么郁闷。如果不知道原因,随便地安慰一气,就可能火上浇油。
有一句话叫“理解万岁”。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我们在自己碰到郁闷事情的时候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而在别人郁闷的时候却经常不能理解对方的心情,不能发自肺腑地说出理解的话。其实如果设身处地想一想,别人和自己是一样的,自己希望别人理解,别人又何尝不是呢?
智慧点拨
多说理解的话,别人就会把你当成真心朋友,赞赏你、信任你,把你当成知己。在你郁闷的时候,别人也会真心地理解你,说一些宽慰的话,人际关系也可以大为改善了。劝慰郁闷的人,安慰的话很重要,但在安慰对方前,一定要弄清他为什么郁闷,即先理解对方,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话语有针对性,起到劝慰的作用。
)第六节 善于给下属打“兴奋剂”
卡耐基金言
如何去给下属打“兴奋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适当给予下属一定的鼓励,让下属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觉得自己平时的努力没有白费。
担任企业资源开发公司总经理的麦克斯·卡雷,在1981年创立的以亚特兰大为中心的销售和市场服务公司就曾遭遇过步履维艰的困境。当时,他只有一个临时雇员。按他的话说:“大的成功离我们太遥远。我们几乎感受不到任何激励。”他做出了一个决定:每次获得一个小成功都要自己庆贺一番。
卡雷出去买了一个警报器,还配了扩音器,这样就能发出警报的声音。如果他在电话中宣传自己的产品时能绕过培训部主管,直接与那家公司的总经理通话,就要鸣笛庆贺一次;如果接到一大笔订单,警笛也会鸣响。如今,他的公司已拥有100多万美元的资产和11名雇员。每个星期,警笛声都会在公司内回荡10次。每当知道有好消息时,大家都要出来听他们的同事对刚刚取得的成功吹嘘一番,这也为大家提供了互相交流的机会。卡雷说:“我们的雇员经验还不够丰富,无法取得巨大的成功,所以这种庆贺也是一种很大的鼓励。”正是这些不时的表扬鼓励,使卡雷的公司取得了惊人的进展。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力再强的上司,要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也离不开下属的合作与支持。所以,学会给下属打打“兴奋剂”,给予对方适当的鼓励,对方将会更积极地配合你、支持你,你也会在领导的宝座上坐得更稳、更长久。
至于如何去给下属打“兴奋剂”,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适当给予下属一定的鼓励,让下属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觉得自己平时的努力没有白费。关于这方面,下面三点非常关键:
1.让下属感觉他很重要
每个人身上都有个无形的胸卡,上面写着“让我感到我的重要”。这句话揭示了与人相处的关键所在。因此,你一定要让他感到自己很重要,比如时常关心一下他的工作、生活情况。哪怕只是一句温暖的问候,也会让他感到自己很重要,从而觉得你是个通情达理的领导。
2.真正宽容下属
如果你的下属是因为做错了事,想获得你的原谅而刻意接近你,如请你吃饭等。只要他犯的错误无关原则问题,你都应该适当表态,可以稍稍训斥一番,然后对他表示理解和宽容。
3.体现人性化的一面
如果下属是因为之前与你产生分歧,甚至发生争执,事后特意请你吃饭表示和解的话,你该适度地进行一番自我批评,点明双方的争执是由于一时过于主观,最好能以幽默缓解彼此的紧绷情绪,体现人性化的一面,让下属明白你是个就事论事的人,绝不会在背后做小动作,公报私仇。
除此之外,任何人在开始自己的事业的时候,常常会感到艰难和孤独。在这个时候,如果得到的即便是只言片语的表扬,那也是令人兴奋不已的,从而使他更加坚定信心,努力地把事情做好。
智慧点拨
当一个人初次走上一个工作岗位时,会对新环境感到陌生,如果在做出一点小成绩时就得到领导的表扬,那么他的信心一下子就树立起来了。在这方面那个叫卡雷的人做得就不错。因此,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一定要记住:要学会适当地给下属打“兴奋剂”,学会为下属的每一个进步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