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就医用药误区 (8)
由于婴儿抵抗力差,可能会患一些疾病,需要服药。但喂药时婴儿会大哭大闹,家长应注意婴儿哭时不要给其喂药,以免药液呛到婴儿肺中。有的妇女在婴儿哭时,趁势将药液倒入婴儿口中,经常使孩子呛出泪来,并且引起阵阵咳嗽,重者甚至使婴儿窒息而导致死亡。所以,趁婴儿哭时喂药的做法万万使不得。喂药时应将药研碎溶化于水中或乳汁中,然后倒入奶瓶里,加入白糖等合适的调料,让孩子慢慢饮下,这样才不至于呛着孩子或发生意外。
注射治疗后应即时按摩
不少家长为了减轻孩子的疼痛,习惯用手在打针的局部不时地做按摩动作。从医学上讲,这种做法是不妥当的,对孩子有害无利。按摩针头注射部位组织,会加重局部组织皮下的毛细血管出血,形成血肿,影响孩子的健康,尤其是肢体的活动。另外,有人做过研究,发现在没有洗过的手上,可以存在4~40万个细菌,当用手按摩注射部位的针眼时,细菌就会沿着尚未闭合的针眼处进入体内或血管内,引起局部组织的炎症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败血症。不过,在打过针后,适当地给予局部压迫以减少出血的机会是可以的。正确的方法是在针头拔出皮下或血管的瞬间,即用酒精棉球或消过毒的干棉球在局部组织稍稍压一下,使针眼损伤皮肤下的出血停止,血凝固后,将棉球丢弃,因为这时候,针眼已经闭合不出血了。
乳母代替小儿服药
有的母亲听说人体用药后,部分药物可随奶汁分泌排出,于是当婴儿有病时,自己就代替婴儿服药。这样做是无益有害的。因为药物虽然能在奶汁中分泌排出,但大多数药物在奶汁中含量极微,婴儿吸吮含药的奶汁后,在血液中不能达到有效浓度,反而会使病菌演变成抗药菌株产生抗药性或产生不良后果,如:乳母服用溴剂后,可引起婴儿皮疹和疲倦、嗜睡。服用碘剂可影响婴儿甲状腺的发育和功能。更严重的是乳母服用维生素B1,母体内会因糖代谢不全而产生过多的****酸,母乳中的****酸可使婴儿中毒,甚至突然死亡。此外,许多药物在奶汁中的浓度远比血液有效浓度低,婴儿通过母乳摄取这些药物,产生不了治疗作用。所以,乳母不宜代替婴儿吃药。
儿童可用氟哌酸消炎
氟哌酸(诺氟沙星)已越来越多地进入了人们的家庭,它对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急性泌尿系感染、急性咽喉炎的疗效确实良好。但是,许多人却不知道这种药可以使人体骨骺线提前骨化,阻滞儿童骨的增长,所以,只适用于成年人,对于未成年的儿童不宜服用。骨骺线是人体骨骼的生长发育点,它长在长骨,也就是四肢骨的两端。一般说来,女孩在12~13岁、男孩在14~15岁以前,骨骺线细胞十分活跃,这样,才能使儿童不断长高,如果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吃了氟哌酸,孩子的骨骺线就会过早骨化,其后果是停止长高。与氟哌酸相似,适用于身体各部急性炎症的同一种广谱抗菌药——氟嗪酸(氧氟沙星)也有上药特性,同样不宜给儿童服用。为了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请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注意,不要给孩子吃氟哌酸和氟嗪酸。
新生儿可用退热药
新生婴儿比较容易发热,这是因为新生婴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保暖、出汗、散热功能都较差。当生病、环境温度改变或喂水不足时,都可以引起发热,如果此时随便服用退热药,往往会招来大祸。因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很差,在服用退热药后,常可使体温突然下降,出现皮肤青紫,严重者还可出现便血、吐血、脐部出血、颅内出血等,可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因此,退热药(如阿司匹林、小儿退热片、复方阿司匹林等)是新生儿的禁用药。处理新生儿发热的最好办法是物理降温退热,如暴露肢体、枕冷水袋、酒精擦身等等。应注意的是,体温一旦下降至正常体温,应立即停止降温。
儿童常服驱虫药可保健康
因儿童卫生习惯不佳,加上抵抗力差,肠道寄生虫比较多,如蛔虫、蛲虫等,几乎95%的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因此,就儿童说来,定时化验大便,弄清体内有无寄生虫,有哪些寄生虫,然后选服对症驱虫药,很有必要。可是,有的家长,发现孩子面黄消瘦、食欲缺乏,未经检查粪便,就以为是有了虫子,服了药如未见好转,就又服驱虫药,以致影响了孩子的健康。驱虫药有很多种,有的对多种寄生虫有效,有的仅对一种寄生虫有效。常用的驱虫药有哌嗪(驱蛔灵)、噻嘧啶、左旋达唑、甲苯咪唑、苦楝皮、乌梅、使君子等,这些药都有一定毒性和不良反应:如哌嗪虽然毒性低,但常服或过量都可引起头晕、头痛、呕吐及肝功能损害;苦楝皮苦寒败胃,过量还可引起中毒死亡,因此,任何一种驱虫药,都不宜经常服。
中药煎煮时间要长
煎煮中药应掌握药性规律,宜长则长,宜短则短。比如,治疗感冒药,性味大多辛散,只宜猛火急煎,10分钟即可,忌文火久煮,使气味挥发殆尽,药效降低。中药的煎煮方法大有讲究。一般说来,入煎之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浸没,待半小时之后再煎。通常的煎煮时间为15~20分钟。滋补类药因其滋腻质重,须文火久煎。矿石壳一类的药,须先煎20分钟左右。而含挥发油类的芳香药物,应在其他药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沸即可。煎药的时间应视服药时间而定。服药的最佳时间一般在饭后半小时左右,以此来推算煎药的开始时间。汤药宜温服,不可晾凉了再服,以免降低药效。治感冒的解表药要趁热服,以促使出汗退热。调补用的丸剂、膏剂,宜在早晨空腹或临睡前服,容易被消化吸收。
中药煎煮前不必选
一般的中药,在药厂、药房加工、保管期间,为了防止生虫,常需用硫黄熏蒸。这时,就会有硫黄吸附在中药表面,中药在存放过程中,如保管不善,也容易发生霉变。如果煎药前不清洗,附在药上的硫黄和霉变就会进入中药危害人体,或会带来新的疾病。因此,在煎煮中药前,宜用清水洗一洗药物,再放进药罐中煎煮。
煎中药可用金属器皿
用铁、铜、铝等金属器皿煎中药,会使中药丧失药性,影响治疗效果。因为许多中药中含有鞣酸,鞣酸遇金属时,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不溶于水的鞣酸盐。由于中药中的鞣酸受到破坏,从而影响治病的疗效。因此,煎中药宜用沙锅或瓷锅。
隔夜的中药汤剂但喝无妨
汤剂是在中医学中使用最早、应用最广的一种剂型,其煎服方法很有讲究。有些人煎煮中药,喜欢把药液分成几次吃,当天服不完,就留到次日服,这是不科学的。因为中草药中含有蛋白质、糖类、淀粉和维生素、挥发油、氨基酸、生物碱等多种化学成分,这些成分在煎煮过程中大部分溶解在汤液中,故应将按常规煎两次的药液混合均匀后,再分两次在一日内服完,以确保药效前后的一致。如果放置过夜或存放过久,药液中的酶便会由于空气、温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分解减效,或因细菌繁殖,使维生素、氨基酸、糖类、淀粉等营养成分水解,产生不良反应,对人体健康不利。因此,服中草药汤剂者,宜当天煎煮当天服完,忌放置过夜。
冰箱存放中药
用电冰箱存放食品,具有制冷、保鲜等功用。于是,有的人也用电冰箱来存放一些例如红参、党参、天麻,甚至人参、鹿茸之类的中药材,以为这样可以达到长期保存的目的。其实,这完全是个误解。因为将中药材放进电冰箱内,时间长了,容易受潮变质,破坏药材的药性,影响其使用价值,因此,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贵重中药材,最好还是采取传统的方法,即先用铁锅把米炒黄,待放冷后与药材同放玻璃瓶内,密封贮藏为好。
服中药应多加糖
有些中药因味苦,不容易喝,因此,不少人服用时常常喜欢往药里加糖,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影响药物的疗效。中医认为药食同源,所有的食物均可按四气五味来分类。例如,红糖为温性,可以祛寒。白糖为凉性,可以祛火。所以如加糖服药应首先了解药物的性状,凉性的药物可适当加一些白糖,热性的药物可加适量的红糖,这样才不会影响药效。另外,有些中药恰恰是利用苦味达到药效的,如瓜蒂散是一种苦味催吐剂,是以苦味刺激舌的感觉神经,通过神经发射引起呕吐,因此不能加糖。中药的化学成分复杂,其中蛋白质、鞣酸等,可以与红糖中的铁、钙等起作用而影响疗效。所以,服用中药时可否加糖应向中医师咨询,不能擅自做主。
服中药量要大、时间要长
有人粗略地统计了500多种中草药,发现超过常用量后,约有70%以上有毒性反应。据文献记载,能引起过敏反应的中草药有80~90种。制成针剂后,还有不少中草药会产生过敏性休克。有些服中药治病的患者由于治病心切,超量用药。有些患者在病愈后还继续服用中药,为的是“去根儿”,结果某些症状消失了,某些症状却久治不愈。临床上曾发现这样一位患者,他有头晕、头胀、耳鸣、口干、腰酸、乏力等症状,在1年多的时间里不断服用中药,医师嘱其停药后,不到1个月症状全部消失,证明他的症状是由药物不良反应所引起。中药服用超量也会发生不良反应。以人参为例,只要口服酊剂100毫升,就可引起兴奋不安。超过200毫升,常常会发生皮肤瘙痒、头痛、头胀、失眠、心悸等反应。由此可见,在相当一些患者的印象中所存在的那种“服西药不能超量,中药则不要紧”的想法是错误的。
用热水煎中药效果更佳
中药汤剂经过加水煎煮而成,用热水煎煮会影响药物治疗效果。天然植物药的有效成分均分布在植物细胞中,如用开水煎药,容易使细胞中的蛋白质、淀粉等凝固,从而造成植物细胞不易破裂,药物不能充分发挥作用。煎中药宜用凉水,先把药物用凉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再煎。这样随着水温逐步升高,细胞慢慢膨胀破裂,使蛋白质及淀粉等物质逐渐分解而溶入水中,这样不会阻滞药物有效成分的渗出,能更好地发挥疗效。
夏季服用清热药可消暑解渴
酷夏较长时间大量地盲目服用清热药物,如甘草、金银花、桔梗、麦冬等,当作消暑解渴饮料喝,这对人体健康是有害无益的。清热药味苦寒,对于感受热邪引起的头昏、心烦、口渴、尿黄、舌质红、发热等症状有显著疗效。但是,一旦症状消除,就应立即停药。对于一些体质较弱,有心悸、舌淡、脉虚和气喘的人,以及有体倦、嗜睡、脉濡症状的人说来,最好不要服用清热药,更不要将清热药当作消暑解渴的饮料盲目地饮用。否则,会伤及人体正气或增加湿阻脾胃,使原来的病症加剧或诱发其他疾病。
云南白药应直接敷在伤口上
在日常生活中,有不少人遇外伤出血时,常常将白药敷在伤口上以止血。殊不知,如此处理而造成伤口感染者屡见不鲜。云南白药的止血作用须口服后经过体内一系列复杂的生理过程来完成,而不能靠其药粉简单地直接作用于伤口血管来达到止血的目的。何况该药不像专用止血粉那样经过特殊处理。正确的外用云南白药方法应该是施用在红、肿、疮、毒脓破溃之前,一旦破溃,则不可再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