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了解一些常用的按摩手法 (2)
大鱼际揉法着力面积大,而且柔软舒适,刺激更为柔和,老幼皆宜,临床常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胁肋部和四肢关节;指揉法临床上多用于小儿按摩,施术面积小,功力较集中,动作柔和而深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三指揉法临床上常用于颈部,可治疗小儿先天性斜颈,还可用于脐和双侧天枢穴;掌揉法着力面积较大,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面积大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以及四肢。掌揉腹部,有温中散寒的功效。掌揉腰背部及四肢肌肉,有较好的放松肌肉、松解痉挛的功效,常用于肌肉酸痛和强刺激手法作用后引起的反应,能起到缓解作用。
3摩用手掌掌面或示、中、环三指相并,指面附着于穴位或治疗部位上,腕关节做主动环形有节律的抚摩运动,称为摩法。手掌面着力的手法为掌摩法,手指面着力的手法为指摩法。
要领:肩、肘关节及手臂放松,肘关节微屈在120°~150°。腕关节放松,指掌关节自然伸直、并拢。操作时指面或掌面要紧贴体表治疗部位,可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转动。摩动时压力要均匀,动作要轻柔,一般指摩法操作时宜轻快,频率120次/分左右,掌摩法操作宜稍重缓,频率100次/分左右。
作用:摩法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全身各部位,以胸腹以及胁肋部为常用。①在腹部应用,具有和中理气、消食导滞、调节胃肠蠕动等功能,如治疗脘腹部胀痛、泄泻、便秘、消化不良等胃肠道疾病;②在胸胁部应用,具有宽胸理气、宣肺止咳的功效,如治疗胸胁胀满、咳嗽、气喘等症;③在腰背、四肢部位应用,具有行气活血、散瘀消肿之功效,如治疗四肢关节外伤肿痛以及风湿痹痛等症。
4擦用指、掌贴附于体表一定治疗部位,做直线来回摩擦运动的手法,称为擦法。术者腕关节伸直,使前臂与手掌近似相平,用手掌的小鱼际部、大鱼际部或全掌,贴附于体表的治疗部位,稍用力向下按压,肩关节放松,以肩关节为支点,上臂做主动摆动,带动前臂以及手掌在体表做均匀的上下或左右往返摩擦移动,使治疗部位产生一定的热量。
要领:上肢放松,腕关节平伸,使前臂和手掌处于直线上。着力部位要紧贴治疗部位,动作要稳。以肩肘关节屈伸,无论是上下摩擦还是左右摩擦,都必须是直线往返,动作均匀连续,来回往返距离要拉长。动作要有节奏,频率100次/分左右。压力要均匀适中,用劲向前向后推动。应注意用力的适中,压力过大,表皮过热,既容易擦破皮肤,又使热量不能深透;压力过轻,则又不易影响到组织深层。操作时可在施术部位涂少许润滑剂,既可保护皮肤,又可使热量深透。
作用:擦法是一种柔和温热的刺激,临床上应用相当广泛,适用于全身各部位。具有行气活血、温通经络、祛风散寒、祛瘀止痛、宽中理气和健脾和胃的作用。临床上擦后常可配合湿热敷法,可提高疗效。掌擦胸腹及腰背部是组成常规手法的一部分。
5推用拇指、手掌、拳面以及肘尖紧贴治疗部位,运用适当的压力,进行单方向的直线移动的手法称为推法。
要领:肩及上肢放松,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的治疗部位。操作向下的压力要适中、均匀。压力过重易引起皮肤折叠而破损。用力深沉平稳,呈直线移动,不可歪斜。推进的速度宜缓慢均匀,50次/分左右。临床应用时,常在施术部位涂抹少许介质,使皮肤有一定的润滑度,利于手法操作,防止皮肤破损。
作用:推法具有行气止痛、温经活络、调和气血的功效,全身各部均可适用。一般拇指平推法适用于肩背部、胸腹部、腰臀部及四肢部。
指推法作用面积小,但深透度大,适用于全身各个部位和穴位;掌推法适用于面积较大的部位,如腰背部、胸腹部及大腿部等;拳推法刺激较强,适用于腰背部及四肢部的劳损、宿伤及风湿痹痛而感觉较为迟钝的患者(;肘推法刺激最强,适用于腰背脊柱两侧华佗夹脊及两下肢大腿后侧,常用于体型壮实、肌肉丰厚以及脊柱强直或感觉迟钝的患者。
推法操作方式与擦法有相似之处,都为直线运动,但平推法是单方向移动,对体表压力较大,推进速度也缓慢,不要求局部发热,其意在于推动气血运行。
6搓用双手的掌面夹住一定部位,相对用力做快速搓揉的同时做上下往返移动,称为搓法。
要领:肩及上臂部放松,肘微屈,两手掌夹住治疗部位做上下搓动,肘关节内角屈成150°~160°。腕关节放松,动作要灵活,两掌协调用力,搓动要快速均匀,移动要缓慢。施力深沉,紧贴治疗部位,动作连续。双手用力要对称,动作不能滞涩,治疗部位不宜夹得太紧。操作中动作不宜中断,移动不宜太快。
作用:搓法刺激量中等,常用于两胁、肩关节及四肢,具有行气活血、疏经通络、解痉止痛、疏肝理气的作用。
肩及上肢部搓法用于治疗肩及上肢酸痛、活动不利等,本法常作为上肢部治疗的结束手法;胁肋部搓法用于治疗胸胁屏伤、胸闷、气喘、腹胀以及因肝气郁结引起的头痛、头晕、失眠等症;膝关节搓法用于治疗膝关节酸痛、活动不利等;下肢部搓法用于治疗腰腿痛、下肢肌肉痉挛等。
搓法常在四肢关节部使用,与抖法配合使用,作为治疗的结束手法,以缓解因刺激手法可能引起的反应。
7抹用单手或双手螺纹面或掌面紧贴皮肤,用力做上下、左右、弧形、曲线或任意往返推动的手法,称为抹法。
要领:医者用拇指螺纹面或手掌面或大鱼际紧贴于体表,略用力,做上下、左右往返移动或单方向移动。操作时用力要均匀,动作要缓和,连续轻快,不可用死力,应做到轻而不浮,重而不滞。指面及掌面紧贴皮肤做缓慢的直线或曲线往返移动,其余四指要协同助力,着力部位要紧贴皮肤。
作用:抹法轻柔舒适,适用于头面部、颈项部和胸腹部,以头面部为常用。主治头痛、头晕、失眠、近视、感冒等病症。
8抖用单手或双手握住患肢远端,微微用力做连续的、小幅度的、频率较快的上下颤动的手法称为抖法。
要领:肩关节放松,肘关节微屈;以前臂的轻微屈伸带动腕关节运动;医者需要将患者肢体略微牵拉,使其伸直;抖动幅度要小,频率要快,动作要有连续性和节奏感, 频率160~180次/分。
作用:本法是一种和缓、放松、疏导的手法,具有疏通经脉、滑利关节、行气活血、松解粘连的功效,适用四肢,尤以上肢为常用。上肢的应用,常配合搓法,作为上肢或肩部治疗的结束手法,可治疗肩周炎等以及肘腕部活动不利。
9按用拇指指面或掌面按压一定的部位或穴位,逐渐用力深压,按而留之,称为按法。指面着力的称指按法,用掌着力的称掌按法。
要领:按压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至重,按而持续或下按要有节奏。前臂用力,指按法操作时,手腕微屈。着力部位要紧贴体表,不能移动。操作中要按而留之,不宜突然松手。忌粗暴施术及迅猛使力,从而造成组织损伤,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痛苦,使局部组织产生保护性肌紧张,手法力量不易透达到组织深部。掌按腰背部时,按压的力要贯足。在腹部按压时,力不宜过强,手掌要随患者呼吸而起伏。
作用:按法刺激适中偏强,临床上常和揉法结合使用,组成按揉复合手法,即在按压力量达到一定深度时再做小幅度的缓缓揉动,使手法既有力而又柔和。指按法适用于全身各部,尤以经穴及阿是穴为常用,具有较好的行气活血、开通闭塞、缓急止痛的功效。一般指按穴位时,不移动,但在经络途径上按压时,则要循经络路线进行缓慢的螺旋形的移动。掌按法有接触面积大、压力重而刺激缓和的特点,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平坦的腰背部、腹部、下肢等部位,具有疏经通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的功效。
10点以指端或肘尖或屈指骨突部,着力于施治部位或穴位上,按而压之,戳而点之,称为点法。
肘点法
指突点法
要领:方向要垂直,用力由轻至重。按而持续或下按要有节奏。操作中切忌暴力,而应按压深沉,逐渐施力,再逐渐减力地反复施力,必要时可略加颤动,以增加其疗效。
作用:本法可以通经活络,消积破结,调和阴阳,点穴开筋,消肿止痛。根据点法选择的部(穴)位治疗不同疾病。如点肾俞则补肾气、利筋骨、治腰腿疼痛;点合谷可治头痛、牙痛等。
11捏用拇指和示指或其他指对称,夹住肢体相对用力挤捏并逐渐移动,称为捏法。
捏法
要领:手指微屈,用拇指和示指的指腹捏挤肌肤。捏挤的动作要灵活、均匀而有规律性。移动应顺着肌肉的外形轮廓循序而上或而下,不可以有跳动,要有连贯性和节律性。对外伤肿胀者要慎用本法。
作用:本法刺激较重,适用于浅表的肌肤,常用于背脊、四肢以及颈项部,有舒筋通络,行气活血的功用。尤其常用于小儿脊柱两旁,往往双手操作又称捏脊疗法。可治疗肌肉酸痛、消化不良和小儿疳积等病症。
附小儿捏脊法
捏脊法
要领:三指捏,用拇指指面顶住皮肤,示、中两指前按,三指同时对称用力提拿捻捏,双手交替移动向前。手法操作顺序是:先捏住皮肤,再提起、捻动、推移,复捏住皮肤,进行下一循环的动作,周而复始,连绵不断。用力要柔和,移动要缓慢。应用时,以从尾骨端捏至大椎穴为1遍。一般每次捏3~5遍,为增强刺激,可在第2、4遍时,每捏3次,双手用力将皮肤向上提拿1次,称为“捏三提一法”。最后用两拇指在脾、胃、肾俞穴处揉之,用以提高疗效。
动作不可断断续续,更不能跳跃,捏起皮肤多少及捏拿的力量要适当,不可拧转,亦不可用指甲掐压皮肤。捻动向前时,要做直线前进,不可歪斜。
作用:捏脊法为小儿按摩中的常用手法之一,常用于小儿脊柱及脊柱两侧。具有健脾消积、疏经通络、平调阴阳、补气血、培元气、强身健体等功能。用于治疗脾胃虚弱之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时常与摩腹法、推揉三里、揉天枢和中脘等手法配合使用,以健脾和胃、消积导滞。
12拿用大拇指和示、中两指对称或用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对称地用力,提拿一定的部位,进行一紧一松的拿捏,称为拿法。
拿法
全手拿法
要领:操作时,肩、肘、腕关节放松,动作灵活而柔和。手掌空虚,指腹贴紧患部,蓄劲于内,贯注于指,做连续性的一松一紧活动。不可用指端、爪甲内扣。用劲要由轻到重,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拿法刺激较强,临床上常拿后继以搓揉运动,以缓和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