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027500000030

第30章 中观学派之实践(1)

(第一节)观行与观智

观行,观心之行法。即观心修行,鉴照自行以明了本性。或指观法之行相。《梵网经》谓:“若不解大乘经律,若轻、若重,是非之相,不解第一义谛:习种性、长养性、不可坏性、道种性、正性,其中多少观行,出入十禅支,一切行法,一一不得此法中意。”观,是观察明达、观照的意思,指观察邪正,明达教相,观照真理。观心则是指观照己心,以明心之本性。中观学派传入中国而成三论宗,其观法有三观、二观、一观等三种。

三观 指名字观、义相观、心行观。名字观,观有多种,名字各各不同,以名表义,因名识观。如小乘观叫生灭观,大乘是无生灭观。虽然同是观,观名不同,观义就不同,这就是名字观。另一说法,名字观指诸法性空,但只是假名,观此假名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即观上名字无所有,不可得,从名字悟入真实相,称名字观。

义相观,义相就是指教理教相,如二谛、中道等。教理是修行的依据,如修二谛观,必须先明了二谛的意思,二谛的“义相”在心中明明白白,就是义相观。修观就是要以所学的教理为所观境,无教理就无观。离开教理,哪里还有观法?所以中假二观,所观还是二谛八不教理。修观要依据教理,要依法不依人,离开教理修行,就是邪行。信仰佛教,首先要明白教理,就必须“因教显理、依理起行”。不然学而不修,只是“狂慧”。修观若不依教理,又无明人指导,就是盲修瞎练,会出很多问题,所以要教观并重,不可偏废。蕅益大师说:“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吉藏大师说:“如说而行,行则行我所说,如行而说,说则我所行,故所行如所说,故说行不二,谛智平等。”

心行观,本无须作释,只是根据所说教理,实践修行便可。但《中观论疏》解释八不,有一段文可作为心行观的楷模。“然解此八不,一一皆须将自心来承取之。若破假实二生,前须自看己心,若见此身心,有实生实灭,即是实病,求之无从,故实病即差;若为他说者,还为他检实病无从,则他实病亦差。若心中闻说因缘,即作因缘假解,成因缘病,以检假生,无踪迹处所,假病即差,为他说亦尔。如此之人,于念念中,自他俱益,语默之间,常顺佛教,为诸佛护念。于念念中,身心得住无生,名之为住,回一切假实颠倒心,向于实相,名为回向,得此心不可动,故名为地,所以常须看心。作此释者,不违三世诸佛,真龙树门人矣。”这叫人依八不,修二谛无生观,如此实践,世谛破性实生灭,说明不生不灭,就是世谛无生观。真谛离言,破假名生灭,阐明不生不灭,就是真谛无生观。这是世谛破自性实生,真谛破因缘假生,八不二谛破假实二生,说一切法不可得,就是无得正观。所以中观学者不应该一向专破他人,要常常以这返观自心,破除自己心中的虚妄颠倒妄想。能够这样实践,就是心行观。

二观 所谓二观有三种:第一,就《大小合论》,说有二观。一是小乘的生灭观,二是大乘的无生灭观。小乘的生灭观,例如声闻乘观四谛,观苦集相生为生,灭道还灭为灭,苦集道三谛是有为法,入无余依涅槃时都灭尽为断,证灭我为常,所以小乘是生灭断常之观。大乘无生灭观,指菩萨观诸法本自不生,今也不灭,观诸法不生不灭,所以叫无生灭观。又生灭观者,小乘人有烦恼可灭,有智可解,有圣人可得,有凡夫可舍,所以是生灭取舍观。无生灭观者,即菩萨知道诸烦恼本自不生,今有何所灭,平等性叫我生佛之假名,何取何舍?了悟诸性不生不灭。法性平等,所以叫无生灭观。

第二,是真俗二谛观。俗谛观,观诸法像如幻,如《大品般若经》中的十喻:谓了解诸法如幻、如焰、如水中月、如虚空、如响、如乾闼婆城、如梦、如影、如镜中像、如化。《金刚般若经》说有六喻,如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观一切法都无自性,虚幻不实,都是缘起假名。所以《金刚般若经》说:“所谓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中论》也说:“众生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这样观察就是世谛观。真谛观,观诸法本来不生,今也不灭。观外境无名无相,观内心无主无依,性空寂灭,了无一物,如此观照,叫真谛观。又观世谛生灭,是假生假灭,如幻如化;观此世谛假生假灭,空无自体,就是不生不灭真谛实观。真俗不二,名叫中观,不二而二,叫二谛观。

第三,是中假二观。“中”是非真非俗中道观,“假”是真俗二谛观,中道观和二谛观合称为中假二观。似乎可以说有三观,世谛观、真谛观、非真非俗中道观。但真俗二谛是教用,是假名,故二谛观是假观,非真非俗实相为理是真实,称为中道实观。三者一实二假,故称中假二谛观。但《华严》、《大品般若》、《涅槃》等经,《中论》、《百论》、《大智度论》等,只谈二谛,并无三谛,所以三论宗依这些经论只谈二谛。假设说有三谛,也是真俗为教,中道为理,教和理性质不同,义分假实,不能混为一谈。所以,前述二谛观是依教观,称为假观,后所显示一道理体,是从理上讲观,名为实观。今双就教理,分辨假实观,故称为中假二观。如果从二谛三种中道来说,便有三中三假,如前所述八不法中所说,而大乘的无生妙观,都蕴藏在中假观之中。二谛都说无生,世谛说自性无生,真谛说假名无生,二谛令明中道,双泯性假,归于无所得,就是究竟无生观。

一观(中道观) 中道观即一实相观,又名无所得正观。如八不,不生不灭,不常不断,不一不异,不来不出,非空非有,远离二边,即是中道,修此观法,即名中道观。真俗二谛是言教,由此言教说明阐发非真非俗中道实理,观此中道,故又名为中观。中观有双遮双照二种,观非空非有,名为双遮;空有齐观,名为双照,二偏二边,都是中观。中是无碍的意思,不碍空有和非空非有,故名中。中又是无方的意思,没有方位处所,无在无不在,一切法一切处,无非中道。《三论玄义》解释说:“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是故《华严经》云:‘一中解无量,无量解一中。’故一切法得以一切法义,一切法得以一法为义。”“中以色为义,中以心为义”,就是说不论色法或心法,随便列举一法,无非都是中道。“一中解无量,无量解一中”,是指法界缘起,融通无碍,就是中道观。

所谓实相观,诸法实相是宇宙真理,此理非空非有,非亦空亦有,非非空,非非有。无名无相,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言忘虑绝,不可以用来示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只有自己证悟才知晓。《三论玄义》说:“体绝百非,理超四句。言之者失其真,知之者反其愚,有之者乘其性,无之者伤其体。故七辩辍音,五眼冥照,照达此义,名实相观。”如经中云:“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观他者,名为邪观。”

无得正观,指深观一切法体,了不可得,名无所得观。了达宇宙万有,都由众缘所生。从众缘生,即无自体。若有自体,何必假借因缘才生,缘生即空,空则无所得。无所得者,离能所绝缘观,心体离念,无所依无所住,如佛境界。所以宝积赞叹释迦牟尼说:“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达诸法相无挂碍,稽首如空无所依。”上述中道观虽然有三个名称,实际上就是一中道观,从三个意义去讲名字,其体无二。

权实二智 观就是智,智也是观,所以有的时候称为观智或观慧。但是也有区别,凡夫位初修叫观,长久修行成就了,名为智慧,所以先讲因行,后讲智果,智慧圆满成就菩提。凡夫位初修叫真俗二谛观,久修成圣就是权实二智。七地菩萨,能真俗并观,为得中道智,佛地究竟圆满,称为一切种智。但是离开二谛,别无中道,二谛不偏就是中道,乃至到了佛地也称为权实二智,所以先讲因行,后讲果行。《大品般若经》开头说,菩萨叫道慧、道种慧,佛叫一切智、一切种智。这就是说菩萨叫慧,成佛叫智。所以经中又说,佛叫一切智人,佛智称为一切种智。但通常佛菩萨都称智慧,也分空有。总的来说,佛地都是中道智慧,不可强分空有,只是方便而说空有罢了。

权实二智,权智是差别智,又名方便智。凡夫位修世俗观,成就之后就叫方便智,此智是以分别世俗,自行化他为用。实智是无分别智,又名如实智。因位修真谛观,成就后就叫如实智,此智是以观照实相,冥契法性为二用。这二智就是“摩诃般若”,般若分二道,即般若道和方便道。般若道是智体,所以是实智,方便道是巧用,所以叫权智。方便入有,般若照空。总而言之,二智都如实实而照,应该都叫实智,也都有善巧,可以都称为方便,但从其区别来说,般若叫实,方便叫权。

实智有四个意思:第一,般若照实相,从所照得名,所以称为实智。第二,般若从实相生,从能生得名,故叫实。第三,如实而照,像镜子照人一样准确无误,当体就叫实。第四,相对于凡夫、二乘的不实之慧,故称叹般若为实智。

方便智,方便是从善巧立名,相对于实智而称为方便,亦有四个意思:照空为实,入有为方便。《大智度论》谓:“般若将入毕竟空,方便将出毕竟空。”因为空是实相,般若照空,故名实智。虽然能空,又能涉有,涉有就叫方便。方便涉有的同时,便能照空,照空就是般若,此用亦巧,故亦称为方便。但照空为实,实智是体,故稳其巧称,立实智名。第二,直照空有,都为实智,行空不证,涉有无著,名为方便。实是一般若智,即照且巧,义分权实,故引二智,实无二体。虽然巧分别而能照空,所以叫实智,虽然空而善分别,又叫方便智。第三,般若为实,五度为方便。为什么呢?般若为解空,空解所以是实,五度(福行之五波罗蜜,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加上智慧即般若为六度,前五度为福行,智慧度为智行,以福行助成智行,依智行而断惑证理,渡生死海)为有行,有行故叫权。第四,般若照空为实,知道空也是空,能够不证取空;能不证空,就是方便。所以说二乘人不知道空也是空的,以为空是妙极,故只说有空,所以证空;菩萨知道空也是空,空也不可得,叫不可得空,即能涉有名叫方便。这二智圆融无碍,不偏向任何一边,就叫中观智。

什么是摩诃般若?摩诃意为大,般若意为慧,摩诃般若即照了诸法实相,最极最胜之大智慧。《禅苑清规》卷十谓:“若未悟摩诃般若者,但依佛语修行。”权实二智是体用关系,但是实智称为摩诃般若,权智就不称“摩诃”。这为什么?般若称大,方便亦可称大,如《般若经·常啼品》谓:“沤和俱舍罗,大师方便力。”分别细说起来,般若称为大有其特殊的意义,归纳起来,可简单为十条:(1)实相旷而无边,深而无底,没有一法能超出法性之外,般若照于实相,所以叫大慧。方便虽巧,不照实相,所以不能称大。(2)三乘实智,都从般若中生出来。为什么呢?所照实相既一,就能照般若无二,但是众生根性愚钝,不堪听闻大般若,故于一般若慧,开方便门说三乘智慧。三乘智慧摄入般若观中,故名为大。(3)由实相生般若,实相既可依,那么般若亦无所著。因为般若无著,能引导众生修行时也无所著,故不住三界,不中断二乘,直趣佛道,因有引导之功,故叫做大。(4)五十二大贤位,在般若观中叫做大,为什么呢?只有一般若,只因明昧不同,故开成五十二位。(5)三大阿僧祇劫,修这大慧,故叫做大。(6)能断大惑,即最大的烦恼即无明,所以经云:“无明住地,其力最大,二乘虽倾四住,未能断之,菩萨照穷实相,方除此大惑,故名为大。”(7)能拔出三界内一切大苦,故名为大。(8)诸大菩萨之所修行的法,故名为大。(9)于众行中,最为殊胜,故名为大。(10)信之而得大福,毁之而招大罪,故名为大。

(第二节)顿渐与偏圆

说到证悟,有偏真与圆中之分。在学习与修行的过程中,论根机,有钝根与利根;论证悟,有顿悟与渐悟。顿渐与偏圆,是有关联性的。本节专门探讨这个问题。

所谓钝渐,指修行开悟之顿悟与渐悟。快速直入究极之觉悟,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之觉悟,称为渐悟。我国五世纪顷,以《涅槃经》为主,产生顿悟成佛、渐悟成佛说之论争,其后,道生之“顿悟成佛说”由于四十卷《涅槃经》之译出而获得确认。我国禅宗依使用教义之差异,遂产生了不同之宗风,即南方之慧能系(称南顿)与北方之神秀系(称北渐)。在瑜伽行学派(法相唯识宗),菩萨不定性者,须经声闻、缘觉之过程,始能回心入菩萨道者,称为渐悟菩萨(或回心菩萨);菩萨定性者,不须经过此过程,而能即刻进入菩萨阶位者,称为顿悟菩萨(又称直往菩萨或顿大菩萨)。

所谓偏圆,为判释教理胜劣之用语。偏者,偏僻之理,偏于空乃至中;圆者,圆满具足一切。就大小乘而言,则小乘为偏,大乘为圆。然大乘之中,亦有偏圆之别,如华严、天台所谓五教、三教中之圆教独为圆,其他之藏、通、别三教(天台),及终、顿二教(华严)则为偏。

说到证悟,首先应该知道“悟”,是生起真智,反转迷梦,觉悟真理实相。为“迷”之对称。如称转迷开悟或迷悟染净中之悟。有证悟、悟入、觉悟、开悟等名词。佛教修行之目的在求开悟,菩提与涅槃所证之理;菩提为能证之智慧,涅槃为所证之理,佛菩萨及阿罗汉为能证悟者。如何能成为证悟者呢?那就是修习正法,如实体验而悟入真理,即以智慧契合于真理。依其所悟,能证得智慧之结果,称为证果。或次第履行修行阶段而证,称为分证。与“教”、“行”并称三法;与“教”、“行”、“信”并称四法。弄清楚这些概念,对了解顿渐和偏圆就有帮助了。

中国佛教界向来所称颂的证悟有二:一是道生的顿悟,二是禅宗的顿悟。道生与禅宗的顿悟是不同的。道生受鸠摩罗什之教,时称罗什门下四杰之一,主张“阐提成佛”与“顿悟成佛”。道生认为证悟到的真理是无差别的,不悟则已,一悟即是圆满究竟。所以道生主张顿悟成佛,亦即是主张渐修顿悟的。在平时修积种种资粮,达到究竟时,一悟永悟,一了百了。众生流转生死至成佛的中间,都可以说在梦中,唯有佛才是大觉者。禅宗所说的顿悟,不是渐修顿悟,而是直下顿悟的。主张学人先求自悟本心(本来清净的佛性),一旦廓然大悟,即以参学事毕,亦有以为从此应圆修万行。这两种顿悟理论,相差极远。道生是约究竟佛位的圆满顿悟说,禅宗是约众初学的直悟本来说。笔者以为须经顺序修习,而渐入彻悟境地。《禅源诸诠序》卷下说得好:“有云:因顿修而渐悟(如人学射,顿者,箭箭直注,意在中的;渐者,目久方始渐亲渐中。此说运心顿修,不言功行顿毕)。因渐修而渐悟(如登九层之台,足履渐高,所见渐远。故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是值行者深思借鉴的。

同类推荐
  •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释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总结他的一生,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本焕长老给了一个答案:看得开,放得下。
  •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全集之书信(03)

    弘一法师出家前名李叔同。皈依佛门之前,他已在文学、律学等等各方面都颇有造诣。人生的一个转折让悟性极高的李叔同出家归隐。从此佛门多了一位修为甚高的法师。弘一法师的智慧与超然让世人敬仰,他的定力与慈悲让世人敬重。
  •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经典故事丛书(佛经的故事)

    本套丛书包括十四册:《佛教·佛经故事》、《希腊神话》、《中国神话》、《一千零一夜》、《圣经故事》、《中国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伊索寓言》、《成语故事》《世界经典历史故事(上中下册)》、《安徒生童话》。
  • 道教

    道教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讲到宗教时,曾说:“大凡人类奉拜相同的神和信仰相同的祖宗,也可以结合成一个民族”,根据这个道理来看我们中华民族,我们中国固有的宗教是道教,道教崇奉的是“虚无自然元始天尊(王)”,相当于一般人通常所称的上帝,这就是中国人所奉拜的相同的神。而我们信仰相同的祖宗就是黄帝,大家都知道我们都是黄帝的子孙,因此道教是我们大部份中国人所信奉的宗教。
  •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中国伊斯兰教苏非学派史论之二:库布忍耶

    本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宗教观的基础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采取专题研究的形式,对中国伊斯兰教四大苏非学派之库布忍耶的历史进行回顾,在此基础上展开尽量客观公正的评述。
热门推荐
  • 修心传

    修心传

    不知是阴谋还是意外,古鸿穿越了,顺带着拥有神器与游戏系统,从此开始了一段不一样的人生!
  • 新史学讲演录

    新史学讲演录

    历史学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但历史研究的观念和手段却与日俱进。本书据著者近年在北京大学等校的讲演写成,阐述并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史研究的种种趋新的倾向:一、突破“大写历史”的理念和以民族国家为历史研究中心的方式;二、注重以往史家所忽略的“边缘”层面,提倡“自下而上”的新文化史的研究;三、倡导“记忆研究”,将普通人对过去的口述回忆纳入历史研究;四、回应全球化的挑战,尝试全球史的写作,以求在新的认知基础上,重拾、重建史家叙述历史演变、诠释历史走向的传统。
  • 废物医妃

    废物医妃

    她,前世乘坐的飞机不幸坠落一朝穿越成灵异大陆的江家的嫡出二小姐。他,在一次魔兽森林意外的遇到了死里逃生的她便莫名其妙的救了她,心里有种异样的感觉之后和她每一次的偶遇,心里渐渐的忘不了这个女人他,不顾身份,紧紧的跟着她她,心里苦恼,怎么也甩不了身后的小尾巴“能不能不要跟着我”她“不能”他………
  • 天地主宰

    天地主宰

    乞丐出身的修仙者?林炜出身卑微,不仅资质平平,还经常遭到师兄们的欺辱。被赶下山后,他竟无意闯入青城老祖的修炼圣地,得到修炼秘诀,不仅灵气大增,还得倒如意至宝。一时间,灵石、丹药、仙器、功法甚至美女,都蜂拥而来……
  • 从剑道开始

    从剑道开始

    本书又名《江湖风云录》 新书《帝尊法则》更新中,每天发一章存稿。 在这个江湖里,他们个个身怀绝技,绝世武功,究竟谁能独霸江湖?黄药师:“哼,天下武功自然是我桃花岛独步天下。”洪七公不服,道:“来来,咱俩试试?”燕十三道:“放屁,我的夺命十三剑冠绝江湖!”卫庄哼道:“剑?都难逃我的鲨齿剑,而你们的破武功,也抵挡不住,我与师兄的纵横合璧!”“都别吹牛逼!”袁天罡道:“一个个全是我手下败将,还有脸在这吹?!!”黄药师苦着脸不服道:“你开挂,你都三百多岁了……”盖聂道:“你有本事跟我师父鬼谷较量一番。”……楚留香、李寻欢、盖聂、燕十三、阿飞……这些耳熟能详的人物齐聚《剑道》,究竟会是怎么一番景象!一个不一样的江湖,不一样的剑道独尊!
  • 三国大混乱

    三国大混乱

    课堂上睡觉的小强,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身在汉朝,主角凭着一本三国指南金手指勇闯三国。文能提笔定天下,武能力压镇群雄。李白醉酒戏貂蝉,小强三英战吕布。主角穿越造成时空扭曲,各朝代的名人不幸卷入这场风暴。动荡的汉朝,混乱的三国,小强该如何书写,敬请期待!(曹老板,别开打!给劳资一分钟时间我看看三国指南!)
  • 网游之绝代刺客

    网游之绝代刺客

    在这款名为“新江湖”的网游里,开创了全新的100%真实模拟技术。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这里同样有真实的虚伪、友谊、阴谋、权势......且看刺客狐狸,如何一步一步成长,最后成为震慑天下的绝代刺客!
  • 阴司判官在人间

    阴司判官在人间

    左手生死簿,右手判官笔,分是非,断善恶,明正邪,判阴阳。吾乃阴司判官,既然阳间之人已不分善恶,连代表正义的人也被利益熏红了眼睛,那便由我来惩恶扬善!当孤儿院辅导师,做真龙组首领,看判官崔钰如何游戏人间。什么?纨绔大少欺负你?老师帮你踩扁他!什么?贪官污吏压榨你?背景有我大么?什么?没有男朋友女同学诽谤你?老师给你找个完美男友?什么?想要保护亲人的力量?老师赐给你!ps:轻松幽默中夹杂世态炎凉,本书慢热,诸位看官且多一些包容,幽雨在此谢过!
  • 太平乱

    太平乱

    有一个无良的父亲,一个神通广大的师傅,还有一群实力超群的朋友,还有很多打手级的手下,在乱世中到底要干什么,是做皇帝,还只是简简单单的谐美游天下,选择不好做呀!大声呼喊求推荐
  • 跟空气斗智斗勇

    跟空气斗智斗勇

    相比于天赋异禀的他人,平凡不过的你也就催眠下自已,假装有钱,假装有文化,或者假装有实力……但问题是,我假装的都有人相信,怎么办?此刻,开始与空气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