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原因,则是宋军相互之间的联络出了问题。进行一场战争,信息沟通是极其重要的事情。只有随时了解敌人和友军的动态,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最终赢得胜利。然而在这一仗中宋军在信息沟通上出了大问题。本来潘美、王侁等确实按照事先计划,在陈家谷布阵,准备接应杨业。然而根据《宋史·杨业传》记载,潘、王等人“自寅至巳”,整整三个时辰,连个人影都没看到。结果几个人一商量,还以为杨业果然是“杨无敌”,已经把契丹兵杀败了。王侁急着争功,于是下令率军前去追击,潘美虽是全军统帅,却制约不了监军,只能跟着前去。不久潘美得到杨业战败被擒的消息,想要救援已经来不及了,只能撤兵。而杨业拼死抵挡契丹兵一整天,却没能及时回去向主力通报情况,结果造成两下误会,错过了接应的时间和地点,这才酿成悲剧。
所以,说到底,杨业之死潘、王、刘三人都有责任,其中王侁是罪魁祸首。但要说有奸臣故意让杨业去送死,恐怕连王侁都算不上,潘美就更不用提了。
此战之后,宋太宗因为杨业战死,十分痛惜,将杨业追赠为太尉,对杨家厚加抚恤。王侁与刘文裕是主要责任人,革职流放;潘美负次要责任,连降三级。应该说宋太宗的处置算是比较公正的。不久之后,宋太宗因为潘美之前功劳太大,就让他官复原职了。
所以说,潘美虽然在杨业之死这件事上有小瑕疵,但总体说来还是一个有功之臣。宋太宗死后,潘美作为忠臣也在太宗庙庭中配享。南宋建立之后,将北宋的功臣分若干批次,潘美居于第二批次,仅次于开国功臣赵普、曹彬等,连名臣王旦、韩琦、曾公亮、王安石等都在他后面。那么,这样一个功臣名将,经过成百上千年的民间流传,怎么就变成了奸臣了呢?这也是有一定原因的。
首先,潘美虽然在北宋时期算是名将,但在整个中国历史中并不算什么。中国历史悠久,名将灿若群星,北宋对外战争屡战屡败,其将领当然在历史中排不上号。别说比不了韩信、卫青、霍去病、李靖等前代明将,就是和后世的岳飞、韩世忠、徐达、常遇春、戚继光等相比,也相形见绌。所以说,潘美并没有无可撼动的历史地位,被民间传说篡改其经历也无可厚非。
其次,杨家将的事迹确实感天动地。杨业人称“杨无敌”,在北宋诸将中战绩异常突出。陈家谷一仗,杨业喋血奋战,宁死不屈,令后世景仰。他儿子杨延玉和他同时殉国;另一个儿子杨延昭,后来戍守边关二十余年,屡立战功;杨延昭的儿子杨文广后来对抗西夏,也战功彪炳。杨家一门三代,功勋卓著,让人肃然起敬。北宋之后的中国屡次与外族战争,而且战绩往往不怎么样,在这种情况下,民间需要有杀敌报国的民族英雄出现,杨家将的故事就这么流传开来了。
而在民间传说中,忠臣奸臣必须是相互对立分明的,既然有了杨家将这个忠臣典型,必须要有一个大奸臣与之对应。而在杨业之死这件事上,王侁、刘文裕虽然责任更大,但是他们却没有潘美有名,不够分量,所以潘美就被不幸选中了。此后,潘美的形象被慢慢丑化,杨家将的形象则越来越高大。
杨家将的故事中凝聚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前仆后继、反抗侵略、保家卫国、追求和平的伟大精神和美好愿望,但潘美作为一个名将忠臣,却被丑化成白脸奸贼潘仁美,实在是躺着也中枪。
民间传说约定俗成,潘仁美的形象已经无法改变,但真实的潘美还是应该有更多人了解,因为无论是在历史中、现实中还是传说中,冤案都应该少些,再少些。
3.比潘仁美还冤的陈世美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
他欺君王,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
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琪在庙堂。
现如今将状纸压至爷的大堂上——
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
一出京剧传统经典《铡美案》,成就了一个不畏权贵、锄强扶弱的包大人,也塑造出了贪慕荣华富贵、不惜抛妻弃子的陈世美。经过京剧的熏陶,“陈世美”这个名字如今在我国是妇孺皆知,已经成了负心汉的代名词。那么,究竟历史上有没有陈世美这个人?他的身世经历到底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不妨先看看《铡美案》这个故事:
话说北宋年间,有一位书生姓陈名世美。陈世美家境一般,俗话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他十年寒窗,没有经济来源。所幸他有一位又漂亮又贤惠的妻子秦香莲,秦香莲孝敬老人,爱护丈夫,做农活赚钱养家糊口,还要供养丈夫读书,拉扯大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十分辛苦。
俗话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陈世美寒窗苦读,为的就是金榜题名。终于到了进京赶考的日子,陈世美离开妻子和孩子,奔赴京城。
清贫书生陈世美没有想到,进京赶考竟然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天下读书人都梦寐以求的好运气正在京城等着他:陈世美考试发挥出色,光宗耀祖。到了殿试的那一天,陈世美更被皇上看中,钦点为状元。随后皇上问他是否婚配,陈世美心中一动,鬼使神差,竟然隐瞒了自己已有妻室儿女的事实,说自己尚未婚配,于是皇上龙颜大悦,将公主许配给陈世美。陈世美金榜题名、洞房花烛,双喜临门,成了当朝驸马状元郎。
陈世美原本以为,秦香莲是个乡下女人,只要自己一去不返,没有丝毫消息,秦香莲自然会慢慢死心。谁知秦香莲自从将丈夫送走之后,一颗心全都放在家庭身上,一心想好好经营家庭,等着丈夫衣锦还乡。这一等就是三年,等来等去,陈世美的父母双亲、秦香莲的公公婆婆都去世了,还不见陈世美回家。母子三人孤儿寡母,无依无靠,秦香莲左思右想,最后下定决心,将家里仅有的一栋房产和几亩薄田变卖,凑够了路费,带着孩子奔赴京城,打听丈夫的消息。
秦香莲万万没有想到,到了京城之后,丈夫的大名竟是如雷贯耳。人人都知道驸马爷陈世美如今圣眷正隆,乃是当今炙手可热的一位人物。秦香莲原本不信这位大人物竟是自己的丈夫,还以为是同名同姓,谁知一次偶然机会,在大街上遇到了陈世美的轿子,陈世美走出轿子被她看到,她才知道这位当朝驸马竟真的是自己的丈夫。
秦香莲悲痛欲绝,本想一死了之,可这一双儿女却让她难以割舍。万般无奈之下,她带着儿女上门去找丈夫,希望陈世美顾念旧情,能够认下他们母子。谁知陈世美为了掩盖自己的欺君之罪,一方面假意安抚秦香莲母子,另一方面却丧尽天良,暗地里派杀手韩琪杀人灭口。也是天可怜见,杀手韩琪原本是陈世美的心腹之人,陈世美对他恩重如山,但韩琪在最后关头弄清楚了事情原委,良心发现,放过了秦香莲母子,自杀以谢陈世美。秦香莲母子走投无路,又怕陈世美再次加害,听人说开封府包拯包大人铁面无私,人称“包青天”,于是就前往开封府击鼓鸣冤。包拯接手此案之后,将陈世美带到开封府与秦香莲当面对质,陈世美百般抵赖,但终究敌不过铁证如山,只好坦白。包拯见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于是执法如山,不顾公主、太后的求情,断了陈世美的欺君之罪,用龙头铡铡了陈世美,还了秦香莲母子一个公道,大快人心。
通过《铡美案》这出戏,陈世美从此遗臭万年。由此可见,通俗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也是可怕的。然而通俗文化的流行往往只是附和普通大众的情感需要,并不严谨地考据事实,甚至有些时候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陈世美正是深受其害。
据考证,陈世美确有其人,但却不是宋朝人,而是一个清朝人。所以说《铡美案》非常搞笑,乃是一出不折不扣的穿越戏。清朝的陈世美穿越到了北宋,考中了状元,当上了驸马,最后死在了包青天的铡刀之下。实际上,清朝的陈世美虽然妻妾成群,但是其中没有一个是公主,他根本就不是什么驸马。
历史上的陈世美原籍湖北,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在《均州志·进士篇》和《湖北历史人物辞典》当中都有关于陈世美的记载,只不过用的是他的另外两个名字:陈年谷和陈熟美。陈世美是顺治、康熙年间的人,顺治八年,陈世美考中进士。能够考中进士已经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但陈世美的成绩倒也还没有那么好,并没有考中什么状元。中了进士之后,陈世美走上仕途。由于读书刻苦,知识积累丰富扎实,办事也很认真细致,陈世美很快得到了康熙皇帝的赏识,康熙派他去贵州做了布政使参政,也算是地方大员。
清朝的陈世美和戏曲中的完全不同,人品不但不坏,相反,还是一位好官。在贵州为官期间,他政绩卓著,清正廉洁,着实为当地百姓做了几件好事。康熙十年,他奉旨回京,在户部任职,先后担任户部郎中、侍郎——也就是财政部副部长——达十三年之久,最后功成身退,带着妻子告老还乡,颐养天年。
既然陈世美是清朝人,那么,《铡美案》这出穿越戏又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又要把一个口碑不错的好官说成是贪慕荣华乃至丧尽天良的坏人呢?原来,陈世美是遭了别人的暗算。康熙年间陈世美赴贵州上任,在湖北老家也算是引起了轰动,人人都知道陈世美光宗耀祖,当了大官。陈世美一出名不要紧,七大姑八大姨,种种原来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亲戚朋友都忽然出现了。不少亲戚朋友、同乡同学之类,以为自己可以沾陈世美的光,于是千里迢迢地从湖北跑到贵州来投奔他,想请他给自己安排个肥缺。中国历来是个人情社会,这种人情往来谁也免不了。所以一开始,陈世美对待自己这些亲戚朋友还是非常热情,凡是来找他的,先好吃好喝地接待,随后就想办法妥善安置。但是让陈世美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热情接待助长了这些人贪得无厌的心理,他们所求的越来越多,而他的好名声一传播出去,又吸引了更多的亲朋好友来投奔。陈世美这人的确是一个清官,虽然职位不低,但确实积蓄不多,哪里经得起这么折腾?他很快就受不了了,再折腾下去,别说安排他们工作,自己就要破产了。于是陈世美只好开始玩空城计,他告诉管家,以后再有人来找我,就说我不在家。
陈世美知道这样免不了得罪一些亲戚朋友,但他没想到的是,得罪人的后果很严重。陈世美刚交代管家之后不久,果然又有两个同乡登门拜访,管家就按照陈世美的指示,给这两人碰了个软钉子。哪知道这两人和陈世美关系非同一般,他们是陈世美的恩人。原来,当年陈世美家境贫寒,陈世美要进京赶考,家里连盘缠都出不起。这两个人一是念在同乡之谊,二是看好陈世美的考试前景,认为他将来必定有升官发财之日,于是慷慨解囊,赞助了陈世美一笔盘缠,也算是一种投资。此时陈世美做了地方大员,这二人认为该是自己收回投资的时候了,于是这才理直气壮地登门拜访,满以为陈世美不能忘了当年二人对他的恩情,谁知二人到了陈世美府上,连陈世美的面都见不着,管家也是爱答不理,简直像打发要饭的!两个人非常气愤,离开陈府之后就开始商量,认为决不能咽下这口气,一定要报复一下陈世美。他们认定陈世美是薄情寡义之徒,于是把社会上广泛流传的一些升官发财之后抛妻弃子之类的段子,都往陈世美身上编排,还添油加醋,弄得情节曲折离奇,引人入胜,最后请来戏班子,把这些段子编成一折有头有尾的戏,到处演出宣传。戏名就叫做《秦香莲抱琵琶》。
这出戏上演之后,还颇受广大观众的欢迎。但是观众不喜欢坏人占便宜的情节,要求戏里面的陈世美最后必须得到报应。于是应广大观众的强烈要求,后来这出戏慢慢地增加情节,又加进了青天大老爷为秦香莲主持公道的内容,而包青天在民间最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于是就把时代背景改到宋朝,让陈世美死在包拯的铡刀之下。就这样一来二去,《铡美案》这出戏就唱红了,成了千古名段,陈世美就这样冤枉地背上了负心薄幸、无情无义的骂名。
4.好心办坏事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中后期,在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表象背后,涌动着深刻的社会危机:当时的北宋社会,由于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国家机构臃肿,冗员增加,财政困难;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关系中屈辱求和,需要交纳“岁币”以换取和平,增加了国家和百姓的负担……面对这样的形势,统治集团内部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实施一场社会变革,扭转不利的局面。因此,王安石变法应运而生了。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少年时跟随做官的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对北宋的社会问题有比较多的认识,因此立志通过自己的努力改革弊政,使得政治清明,社会繁荣。他性格坚强,社会责任感很强。这些经历和性格在他日后的变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庆历四年,王安石考中进士,踏入仕途,起初在多个地方担任地方官,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状况。嘉佑三年,王安石上书仁宗皇帝,要求变法。此事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但却没有得到上层的任何回应。
熙宁元年,神宗皇帝新即位称帝,颇有改革振奋之意,于是重用王安石,王安石的雄心壮志终于有了实现的机会。王安石雷厉风行,当年就建立了新机构“三司条例司”,统筹财政,筹划变法。不久,一系列新法先后推出,其内容主要有:
第一,市易法。由政府出资一百万贯,设立市易司,对市场上的商品实行贱买贵卖,以平抑物价。同时向商人发放有息贷款,具备金融机构的职能。
第二,保甲法。在乡村五家设一保,五保设一大保,十大保设一都保。农户家中每有两丁就出一个作为保丁,保丁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参加军事训练,战时则入伍,以此增强军事力量,加强对农村社会的控制。
第三,方田均税。“方田”是国家每年固定时间丈量一次土地;“均税”则是在方田的基础上核准税额。方田均税打击了兼并大量土地而又隐瞒不报的大地主阶级,增加了国家税收,但也遭到了大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
第四,均输法。在地方设置“发运使”,按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运输商品物资,一方面保障京城的物资供应,一方面避免商人囤积居奇。
第五,青苗法。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争议最大的一条,其内容是以地方政府的存粮和储备金为本钱,对粮食实行贱买贵卖,平抑粮价;对农民提供有息贷款,使得农民能够度过播种、作物未熟等困难时期,而不用因借高利贷而被豪门大户兼并。此法用意很好,但其本意是帮助下层贫穷农民并且要农民自愿,在执行过程中却因害怕无法收回本钱而变成向中上层农民放贷,并且强制推行,反而给百姓带来损失。
第六,募役法。即免除百姓的徭役,改为收取费用,政府用收上来的钱雇人从事原本徭役的工作。以此使百姓摆脱徭役,保证劳动时间。
除了经济改革之外,王安石在军事和科举制度上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