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
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
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利用空闲时间,
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如果说此刻历史所面对的问题是人类尚未学会明智地运用闲暇时间,听来未免有些荒谬。然而,这却是20世纪中叶以来许多人关切的议题。1958年,精神病学进步工作组在年度报告的结论中提到:“对众多美国人而言,休闲是有害的。”还有人宣称,美国是否能成为文明大国,就要看人们如何运用空闲时间。
这些严重的警告究竟有何根据?在回答休闲对社会的影响之前,我们必须先探讨休闲对一般人的影响。由于历史是个人经验的总和,要想了解历史,必得先了解个人经验。
基于先前种种因素,我们知道,闲暇是人类最企盼的目标之一,工作是大家心中摆脱不去的恶事,若能放开一切、闲下双手,人们大概就能迈向快乐大道了。一般人认为,休闲娱乐无须动用任何技能,人人皆可为之。但有证据显示,事实恰好相反。休闲并不比工作更令人快乐,拥有自由时间也不见得能提升生活品质,除非当事人知道如何有效运用空闲时间,但这份能力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20世纪初,心理分析师桑多·费伦茨注意到,他的病人在周日爆发歇斯底里症及忧郁症的概率远高于其他日子。他将这种症状取名为“周日精神病”。此后也有报告指出,法定假日或假期同样也是令人心神不安的时段。对一生献身工作的人而言,退休常导致慢性忧郁症。我们在ESM研究中发现,有目标可追寻的人,连生理状况也会比较好。由此可知,周末若碰巧独自一人、无事可做时,人们较易出现症状。
防止意识混乱
归纳上述种种证据可见,人一生病就容易呆滞。大多数人若无目标可追寻、无朋友可互动,注意力及动机便会开始消散。一旦心念分散,人往往就会钻牛角尖,想些无解的问题,徒增自己的焦虑。为了避免这种情形,当事者会采取若干摆脱精神紊乱的策略,在不知不觉中寻找扫除心中焦虑的刺激事物,例如看电视、阅读推理小说或浪漫爱情小说、纵情声色或赌博、酗酒、吸毒等。这些方法固然能带来短暂的振奋,但事后往往只残存一丝黯然惆怅之感。
显然,人类的神经系统已演化到足以处理外界讯息,但只要时间一长,便难保不会分心出错,毕竟,能学会自我调整心绪的人还是少数。在一些成人享有闲暇时光的繁荣社会中,自然有复杂的文化活动让人脑筋不得闲,这些活动包括繁复的成套典礼、仪式、舞蹈,以及经常举行一连数天或数周的竞赛(如源自欧洲历史初期的奥林匹克运动会)。
就算缺乏宗教或美术活动,至少各村庄都还提供无数的闲谈与讨论机会。在广场大树下,男人没事就会上那儿坐坐,抽抽烟斗、嚼嚼略带迷幻作用的植物或坚果,借由冗长的聊天整理思绪。在今日地中海地区的咖啡店或北欧的啤酒屋,仍可见到这种男性休闲模式。
以这种方法防止意识混乱固然有一定成效,但对自我感受的提升却没有太多的助益。如先前所述,人类在面对挑战、解决问题、发现新事物之时,最能感受到心流。可产生心流的活动多具有明确目标、清楚规则和即时反馈的特征,这些都是使我们的注意力得以集中、技能得以发挥的几项外在条件。然而,休闲娱乐缺乏的也正是这些。当然,如果人们能将空闲时间用于运动、艺术或爱好,便可具备感受心流的条件;如果空闲期间无所事事,人的精神混乱度将大为升高,整个人只觉得懒懒散散、兴趣全无。
主动式休闲与被动式休闲
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休闲活动一概而论,主动式休闲及被动式休闲就存在极大的差别,对人类也会造成不同的心理影响。
例如,美国青少年的心流体验(专指高挑战、高技能的时刻)大约有13%发生在看电视、34%在进行爱好的活动、44%在运动或游戏时(见表4)。由此可知,嗜好给人高度乐趣的比例是看电视的两倍;游戏或体育则更是看电视的3倍。然而,青少年空闲时花在看电视上的时间,却至少是用于爱好或体育的4倍。这些数字也同样适用于成人。这种结果令我们不禁想问:为什么人们要将4倍以上的时间,花在不及五成概率可让人感到愉悦的事情上呢?
当我们对受访者提出这个问题时,总会得到相同的回答。一些青少年承认,骑单车、打篮球或弹钢琴的确比逛街、看电视有意思。但他们说,打篮球的准备工作太花时间,不但要换衣服,还要作若干安排;而要享受弹琴的乐趣,至少也得先花半小时进行些简单的练习。
换句话说,每一项心流活动都需要在刚开始时花些心思,然后才能享受到乐趣。如果你十分疲惫、焦虑或缺乏纪律,无法克服起步的障碍,就只好转换方向,改做一些虽不有趣但能力可及之事。
谈到这儿,不得不顺便提一提“被动式休闲”。光是找朋友聊天、阅读不花脑筋的书籍或者打开电视机,并不需要消耗太多精力,也无须动用技巧或专注力。因此,被动式休闲不但成为青少年的最爱,也是成年人的经常选择。
表4是一般美国青少年从事休闲活动的心流发生比例。根据表4得知,参与主动式、社交性活动(游戏与体育、爱好、社交)的青少年较易拥有更多的心流体验;参与组织松散、较个人性活动(即听音乐、思考、看电视)的青少年则拥有较少的心流体验。然而,费神、困难的心流活动也经常带来焦虑,反倒是后三项被动式的休闲活动鲜少令人焦虑,不过,它们却会让人松懈与淡漠。倘若你将空闲时光全花在被动式休闲上,乐趣想必不会太大,但你也不必因此大动脑筋。显然,这也许是许多人愿意投入被动式休闲的原因。
放松并非坏事,人人都需要松懈,读读休闲读物、坐在沙发上发呆或看看电视。这和做其他事情的道理相同,重点在于分量。若将被动式的休闲活动当做填补空闲的主要或唯一策略,必定会产生问题;一旦养成习惯,整体生活品质也会大受影响。例如,借赌博打发时间的人,最后却发现不能自拔,其工作、家庭甚至个人的身心健康都连带遭受波及。看电视时间较长的人,通常在工作及人际关系上也比较差。德国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书看得越多,人的心流体验也越多,但看电视的时候情况却正好相反。心流体验频繁者,大半是一些多看书、少看电视的人,而常看电视、少读书的人,心流频率最低。
当然,这并不表示习惯性的被动式休闲一定会对工作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颠倒过来的情形反倒比较常见,即孤独、工作不顺利的人常以被动式娱乐打发时间,或者无法在生活中觅得心流体验的人,只好退而求其次,投身到不费神的被动式娱乐中。
但是,人类发展的因果关系通常循环相生,原本的果,最后往往又成为因。父母暴虐,子女会因无法反击而采取防卫手段,在长大后也变成暴虐的父母,但原因却不在最初所受的创伤,而是他们的防卫作风。因此,养成从事被动式休闲的习惯,并不只是既有问题的结果,它本身也会变成一种原因,断绝当事人增进生活品质的其他道路。
在娱乐中寻找心流
历史显示,社会只有在无法提供有意义的生产性职业时,才会将重心转移至休闲娱乐,尤其是被动性质的活动。而一些现代的例子能让我们对这情形有更深入的了解。例如,北美许多原住民已无机会体验工作及部落生活中的心流,因此,他们想要通过模仿先民欢乐生活形态的休闲娱乐来重拾这种感受。过去那瓦霍(Navajo)的青年,只有在西南部台地骑马逐羊或是参加为期一周的仪式性歌舞时才最感舒畅,现在这类经验已不可复得,他们为了重拾心流体验,只好先喝些酒,再坐进加大马力的汽车,沿着沙漠的高速公路狂飙。虽然与早年部落争战或牧羊时期相比,汽车肇事伤亡率不见得更高,但此刻的他们却空虚不已。
生产活动一旦落入陈规俗套、不具意义时,人们便会用休闲娱乐取而代之,并逐渐加重比例,转而仰赖精密的人造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