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植芳
有学者提出“作家学者化”的口号,这是鉴于新时期文坛的现状而提出的一种呼吁。新时期的文学作家群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20世纪50年代初出现的一代作家和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的一代作家。虽然命运多舛,但他们或者处于生活的最底层,或者长成于“文革”时期,都饱尝了人生滋味,又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积累,这对文学创作题材的开拓有着重要意义;但与“五四”一代作家相比,他们却又具有学养不足、文化视野狭小、知识储备相对单一的历史局限性,即或借鉴外国文学,也基本上依赖于中文译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智量的这部《饥饿的山村》就特别显眼了。
这部以沉郁笔调写就的长篇小说,是以天灾人祸所造成的史称“三年自然灾害”期间西北边远地区的农村生活为素材的。它叙述了一个被判为右派的知识分子,被发配到这个偏僻荒凉的小山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期间所目睹的当时农村中挣扎在饥饿死亡线上的男女老少。这是一个负伤的知识分子所亲历的生活场景,展现出在天灾人祸的逼迫下,人性与兽性的搏斗,希望与绝望的交织,黑暗与光明的对照。其中主人公是以“恶毒攻击”的罪行被划入异类的知识分子,这又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的方式。他看到了真实的生活,却又限于身份而噤口难言;在他的思想深处,同样也产生了是非善恶的斗争,这更加深了他内心的痛苦。尤其使他感动的是,这些“愚而贫”的农民并未把他当做“敌人”对待,而是以同情和怜悯的心情来接待他、关心他、帮助他;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表明,他们都是在同一命运下挣扎求生的不幸的人们,他们倒是真正的“阶级兄弟”!这是一种历史的反讽,这是生活的真实,它更能触发人们的深思,因为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
小说在主题发掘和艺术表现上所获得的成功,应归因于作家丰富的生活体验与积累,他以充沛的感情投入对生活的审视,又以理性思维揭示生活的底蕴。尽管他笔下的生活事件和人物是平凡的,却具有着地方的特色和人物的个性,更充满了特定的时代与历史的色彩。它反映了有几千年历史沉淀的封建主义是以怎样的新面目即革命的面目出现的历史真实,这是历史的不幸,同时又是巨大的精神财富;它启发人们认识我们这个基本上是农业国的社会,在摆脱历史重负的努力中所具有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的矛盾;它使人们警醒和警惕,从而认识到自身的责任感以及今天的开放改革政策与走向市场经济的方针的历史意义,这就是它作为精神财富的本质意义。
在中国新文学发展中,“教授小说”是具有一定传统的。但智量的这部长篇小说,却又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教授小说”,它在反映生活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上已大大超过了“教授小说”通常的闲适飘逸的境界,并且能够再现生活的原始面貌,既挖出了垂涎血与肉,又达到了超越现实的一种哲理性思考的深刻境界,从而明显地区别于那些坐在书斋里的“不食人间烟火”式的“教授小说”,使作品具有一种清新动人的艺术风貌和文学价值。而作者那深湛的俄国文学素养,不仅锻炼了他的艺术描写功力,而且使作品更富于独特的文化和美学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