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证明,并不是只有拆弹专家在工作时心率会下降。畅销书《当男人对女人动手》(When Men Batter Women)的作者、两性关系专家尼尔·雅各布森(Neil Jacobson)和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发现,这些拆弹专家在工作时心血管的状况与某些施虐者相同。与闭上双眼懒洋洋地躺在沙发上相比,施虐者在殴打他们的配偶时感觉更放松。
雅各布森和戈特曼把这种施虐者比喻为“眼镜蛇”,与“眼镜蛇”对应的是“比特犬”。与“比特犬”不同的是,“眼镜蛇”能迅速而残忍地发起攻击,并保持控制力。眼镜蛇型的人大多自高自大,认为自己有权力为所欲为。另外,就像其名字一样,他们在发动攻击前会变得冷静而专注。比特犬型的人在情绪上则不稳定,更容易把事情搞砸,一发不可收拾。
正如拉赫曼在拆弹专家实验中提到的,无所畏惧很可能源于勇气,这种勇气使他们习惯了从事危险的工作。不过有人声称,他们的生物基础与我们有本质上的不同,这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即使是最小的焦虑抗原,他们也能自动将其抵制并扼杀于摇篮之中。
我相信这一点,因为我验证过。
恐惧的气味
飞机飞行过程中偶然的对流晃动是不是就能让你惶惶不安?当火车停在隧道中时你是不是会隐隐感到不安,或者总是想到与死有关的“有什么事不太对头”?如果是这样,那么你可能对周围的其他情况也常常有恐惧感。2009年,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Stony Brook University)认知神经科学家丽莲?穆希卡-帕罗蒂(Lilianne Mujica-Parodi)做了一个实验:她在第一次参加跳伞的志愿者腋下装上吸水垫,收集他们在垂直落地前腋下的汗液,她还收集了人们在跑步机上正常运动时的汗液。然后,她回到实验室把这两种汗液样本放入一个可校准“喷雾箱”中,让第二组志愿者坐进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中,在他们的鼻子下面摇动箱子,以呼吸到不同的汗液。
猜猜结果如何?虽然志愿者不知道他们吸入的是什么,但是呼吸了“恐惧汗液”的志愿者,其大脑的恐惧情绪处理部位(杏仁核和下丘脑)要比呼吸到“运动汗液”的志愿者反应更强烈、更活跃。另外,在一项微表情识别中判断一副面孔是威胁性还是中性时,呼吸到“恐惧汗液”的志愿者比呼吸到“运动汗液”的志愿者准确率高43%。
由此引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是不是会像染上感冒一样“染上”恐惧?穆希卡-帕罗蒂的结论是,很可能“人类社会动态中有一种隐性的生物因子使得情绪压力‘可传染’”。
一个更有意思的问题出现了:什么是免疫力?是不是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容易染上恐惧?是不是有些人的鼻子更灵,能够嗅出恐惧?
为了弄清楚这一点,我对穆希卡-帕罗蒂的实验稍微做了一下调整。首先,我让一组志愿者看了一部恐怖电影《追命传说》(Candyman),让第二组志愿者在跑步机上跑步。然后我收集他们的汗液,并装进瓶子里。最后,我让另一组正在进行赌博模拟游戏的志愿者去嗅不同的瓶子。
这个游戏就是剑桥赌博任务 ,这是一个有关风险决策的电脑游戏,其中包括好几轮测试。实验开始,实验人员会在志愿者面前放10个盒子(有红、蓝两种颜色),参与者要在每轮测试中猜哪一只盒子中装有一个黄色令牌。每轮测试中红、蓝盒子的组合都不同,例如6个红盒子、4个蓝盒子或者1个蓝盒子、9个红盒子。测试开始时,每个志愿者都有100点。第一轮实验开始,志愿者必须按一定的比例,比如5%、25%、50%、75%、95%下注。赢则加分,输则减分,如此重复。高赌注也就伴随着高风险。
如果穆希卡-帕罗蒂的理论站得住脚的话,那么这个预测结果非常准确。与吸入“运动汗液”的参与者相比,吸入“恐惧汗液”的参与者应该更加小心,赌博的时候也应该更加谨慎。
不过我的这个实验有一点不同。其志愿者有一半是精神病态者。
精神病态者在压力之下一向泰然自若,那他们对其他人所承受的压力是否也具有免疫力?安杰拉?布克发现,精神病态者能够在视觉上轻易识别出他人的弱点,那么在嗅觉上,通过嗅闻志愿者的汗液,他们是否也能够识别出受到惊吓的志愿者?
实验结果与穆希卡-帕罗蒂的预测完全一致,无精神病态的志愿者接触过“恐惧汗液”后越发谨小慎微,赌注也会下得更低。而精神病态者则仍然泰然自若。他们自始至终都表现得非常大胆,闻再多的“恐惧汗液”也阻挡不了他们下大赌注,冒大风险。他们的神经免疫系统似乎压制了“传染病毒”,无视焦虑,而我们呢,只会让焦虑肆意蔓延。
精神病态者是一辆高性能跑车
如果把“精神病态”和“智慧”放在一起,你肯定会感到怪异,但是从科学和逻辑上讲,它们的组合意义广博。
精神病态者具有某种特殊智慧这一看法十分重要。在这里,“智慧”这个词并不是其传统意思,不是指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经验的积累而产生的一种能力,而是指一种与生俱来的、不可言喻的能力。
后面我们将要讲到的某个精神病态者说了下面这番话:
“一辆功能强大的高档跑车,就其本身而言没有好或者不好之分,其好坏取决于操纵方向盘的人。比如,有可能是这样:一个技术高超、经验丰富的司机开着这辆车,及时将他的妻子送进医院,生下了他们的孩子;而在另一个平行世界里,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开着这辆车与他的女朋友驶向了山崖。事实上好坏全在人的操控,简而言之,这完全取决于司机……”
他说得对。也许“有病”的人唯一的特点,也即精神病态人格与“正常”人格最根本、最关键的区别就是,精神病态者毫不在乎周围的人甚至整个社会怎么看待他们。在这个形象、品牌和名誉比什么都重要的时代,我们的角色是什么?Facebook上有五亿网民,大家相互交换信息;YouTube上的两亿视频展示着人们的生活;在英国,平均每20户人家中就有一家安装了监控系统,人们几乎时时处于监控之中。毋庸置疑,不在乎社会的看法也是精神病态者屡屡陷入麻烦的一个根本原因。自然,这也就成为我们认为他们吸引人的地方。
不过精神病态者也拥有种种英勇的行为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有一些可敬的品质,如勇敢、正直和善良——冲进熊熊燃烧的建筑物抢救困在大火里的生命,或者将大块头陌生人推下天桥,阻拦轨道上呼啸而来的火车。
精神病态者就像一辆高性能跑车,精神病态是一把双刃剑,不可避免地会给社会带来双重后果。
接下来的几章里,我会从科学、社会学和哲学几方面详细阐述这把“双刃剑”的故事和精神病态者独特的心理学特征。我们将从精神病态者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开始,开启一次了解精神病态者的内心和外在世界的奇妙之旅。
在这把“双刃剑”的两边,都有为数众多的代表人物。比如达莫、莱克特和邦迪这些人是典型的开膛手、砍刀手和杀戮者;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比如崇尚精神修炼的西藏僧徒,他们年复一年,在偏远的喜马拉雅修道院进行最高境界的冥想,满怀怜悯之心。事实上,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显示,精神病态谱系可能是环形的。越过神经学上理智和疯狂的分界线,精神病态者和天才之间的距离触手可及。
我们将深入探讨精神病态者的智慧,或者说在某些情况下,将“混音台”上的某些旋钮稍稍调大会有什么好处。我们将审视勇敢无畏、冷酷无情、呆滞(精神病态者眨眼的频率略低于正常人,这是一种生理学上的失常行为,使他们总是给人一种紧张、被催眠的感觉) 、极具毁灭性、极富魅力和极度自信这些性格特征,人们常常用这些说法形容他们。这些描述并不是源自他们自己,而是来自他们的受害者!个中的讽刺意味显而易见。也许是达尔文进化论的恶作剧,精神病态者看起来似乎拥有我们很多人孜孜以求的一些个性特征。
我们将会走进世界上最知名的精神病态者监狱一探究竟,从精神病态者的角度,看一看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面对的问题、困境和挑战。我们将追随神经系统科学家兼精神病猎手肯特?基尔(Kent Kiehl)的脚步,跟着他那辆有18个轮子的卡车和特制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仪,辗转于美国的各个州立监狱。
另外,在一个颇具开创性的一次性实验中,作为一个经颅磁刺激(TMS) 模拟方面的专家,我借助一种远程非侵入性神经外科手术,往自己的大脑中“植入”了一些精神病态特征(现已失效),对自己进行了一次“精神病态改造”。
本书将深入展示冷酷无情的捕食者本性,并使真理浮出水面。精神病态者可能会蜇痛我们,但是他们肯定都会有一些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