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五站迎春的住处,“专案组”终于查到了绣春囊事件的真凶——司棋。不过,能查出元凶还得归功于王熙凤。司棋是王善保媳妇的外孙女,因此王善保媳妇只是装模作样地搜一搜,就准备盖上箱子。受了打击的王熙凤智力并未受损,之前她“请求”王善保媳妇不要将抄检之事扩大到薛宝钗的住处时,脂评就写道:“写阿凤心灰意懒,且避祸从时,迥又是一个人矣。”此时,一路上“心灰意懒”的王熙凤却突然精神倍增,暗示周瑞媳妇重新查验。果然,司棋与潘又安的“奸情”得以水落石出,王善保媳妇“又气又臊”,王熙凤还不依不饶,奚落道:“这到也好。不用你们作老娘的操一点儿心,他鸦雀不闻的给你们弄了一个好女婿来,大家倒省心。”周瑞媳妇等几个人也跟着凑趣,让王善保媳妇“又气又愧”,先是打了自己一巴掌,接着撒泼道:“老不死的娼妇,怎么造下孽了。说嘴打嘴,现世现报在人眼里。”在场的人“俱笑个不住”。
迎春真是倒霉到家了,查赌查出她的乳母是大头家,“抄检大观园”又查出自己的贴身丫头是元凶。前面说过,“大清洗”运动的背后有邢夫人势力的黑手,可最先洗出来的,全都出自于迎春的名下,而司棋又是邢夫人心腹的外孙女。邢夫人这个“尴尬人”,情何以堪!
由于筹办中秋节和王熙凤的再次病重,对绣春囊案件的处理一直推迟到了第七十七回。尽管查出了元凶,但这并不是王夫人掀起“大清洗”运动的本意。王夫人对司棋是要处治的,但仅仅是指示周瑞媳妇:“快办了这一件,再办咱们家的那些妖精。”接下来的一系列动作,才是“大清洗”运动的真实目的——要给宝玉来一次“清君侧”,为“金玉姻缘”鸣锣开道!
在第七十七回,王夫人亲自坐镇怡红院,指挥这场“大清洗”运动的核心战役。王夫人要清洗的第一个人,当然就是“水蛇腰、削肩膀”的晴雯。自从遭到暗算,晴雯便大病一场,现在“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但是,王夫人顾不了这么多,亲自带人将“蓬头垢面”的晴雯“现从炕上拉了下来”,“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先前晴雯搬出贾母,并没有挽救她的命运。一手遮天的王夫人不经请示,便自作主张将晴雯撵了出去。
或许有人会觉得,王夫人没有事先通报贾母,正显示出她的“天真烂漫”吧,并不是她有意为之。那我们再来看另一幅场景,当王夫人得知司棋是绣春囊案件的元凶后,“虽惊且怒,却又作难,因思司棋系迎春之人,皆系那边的人,只得令人去回邢夫人”,周瑞媳妇说了一通缘由后,方才作罢,直接处置了司棋。既然王夫人在处置司棋时能够想到这个丫头的背景,那么在处置晴雯时,怎么会想不起贾母这个背景呢?更何况在第七十四回,王夫人亲口对晴雯说:“明儿回了老太太,再撵你。”偏偏在处置晴雯的时候,王夫人食言了,不能不说她是别有用心的。
王夫人另有所图,还体现在后来回禀贾母的情节上。王夫人在怡红院闹出这么大的动静,无论如何都是瞒不过贾母的。因此,在第七十八回,王夫人趁着贾母心情好,主动汇报了“大清洗”运动的有关情况,特别提到了晴雯。她怎么汇报的呢?她说晴雯“一年之间,病不离身”,这次更严重,是“女儿痨”,平日里“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鉴于这种情况,她“赶着叫他下去了”。同时,王夫人还顺带提及了赶走芳官等人的事情。王夫人的这一通汇报,完全是颠倒黑白、指鹿为马,她这是用既成的事实逼贾母就范,更是在掩饰自己内心的彷徨。
王夫人的伎俩瞒得了别人,却瞒不过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家庭斗争的贾母。不过,贾府目前面临着岌岌可危的境遇,因为一个丫头跟王夫人翻脸,显然是不合时宜的。尽管在王夫人的操纵下木已成舟,但贾母表达一下不满的权利还是有的,她向王夫人感叹道:
“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们,那模样儿、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谁知变了!”
我们要注意,贾母说晴雯“变了”,是针对王夫人说她平日里“比别人分外淘气,也懒”,显然是对王夫人的这个论断表示质疑,但也表示接受这个既成事实。但是,王夫人显然还没有完全达成目的,她借着贬低晴雯“不大沉重”,将袭人大加赞赏,说她“性情和顺,举止沉重”,是宝玉侍妾的不二人选。王夫人还向贾母透露,自己当初自作主张,让袭人在经济上享受了准姨娘的待遇,这又是一个“逼宫”。贾母接下来的话就更有意思了,她说:
“袭人本来从小儿不言不语,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既是你深知,岂有大错误的,而且你这不与宝玉的主意便好,且大家别提这事,只是心里知道罢了。”
从贾母这两段答话中,能够体会出她已经有些力不从心了。王夫人搞的这一招“釜底抽薪”,让贾母感到有些措手不及。荣国府此时面临的重重危机,也让贾母无暇顾及“金玉”、“木石”之争,不得不接受由王夫人一手制造的既成事实。看到这里,我们对王夫人主导的这次“大清洗”的真实用意,总算能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了。
我们再把镜头拉回到正在经历“大清洗”运动的怡红院。王夫人要达到“清君侧”的目的,仅仅处置晴雯一个人是绝对不够的。架走晴雯以后,王夫人又将所有的丫头叫来一一过目,开口便问:“谁是和宝玉一日的生日?”看来,王夫人此行确实是有备而来,而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老婆子们指证了蕙香(即四儿),王夫人定眼一看,“虽比不上晴雯一半,却有几分媚秀。见其行止,聪明皆露在外,且也打扮的不同”。四儿的这副模样,让王夫人更加坚信了下人的谗言,将四儿与宝玉“同日生便是夫妻”的戏谑之词公之于众,并特别强调:“可知道我吗?身子虽不大来,我的心耳神意时时都在这里!难道我通共一个宝玉,就这么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四儿当即被打发出去配人。
紧接着,王夫人又问道:“谁是耶律雄奴?”高鹗版本的《红楼梦》里没有这个名字,这是宝玉为芳官改的名,多事的婆子们又指证了芳官。先前王夫人还看了四儿的模样,此时连看都不看,直接定性道:“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是狐狸精了。”芳官还想争执,王夫人便将她挑唆宝玉讨要五儿的事和盘托出,并怒斥道:“幸而那个丫头短命死了,不然进来了,你们又连伙聚党,不知又做出什么事来呢!”如此机密的事情都让王夫人知道了,确实让宝玉、芳官等人都挨了当头一棒。不仅如此,王夫人还掌握了芳官与干娘吵闹的详细情况,喝命让她干娘将芳官带出去配人。为了扫除遗患,所有留下了的十二官,一并照此办理!
清洗完了人,便开始洗物。王夫人要求,“凡略有眼生之物,一并命收的收、卷的卷”,全部拿走,并对袭人、麝月等人严厉交代了一番。更为严重的是,王夫人下令,“暂且挨过今年一年,给我仍旧搬出去心净”。
一场声势浩大的“大清洗”运动,总算是告一段落了。至于第二年怡红院是否被强制拆迁,宝玉是否当起了“钉子户”,由于八十回后的原稿遗失,不好妄作推断。可以肯定的是,借着这次“大清洗”运动,王夫人重新掌握了贾府的管理大权,并以非常规的手段为“金玉派”翻了盘。“原是天真烂漫之人”的王夫人复辟了,但她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挽救荣国府的危机,而是如何掌控宝玉的婚姻大权。当前的局势已是岌岌可危,王夫人竟然还有精力为荣国府的将来费尽心机,说她是“天真烂漫之人”,果然不虚!
或许王夫人认为,通过整肃家风,能够有效地解决家族内部的各种矛盾纷争,从而缓和经济困难。对于荣国府面临的政治危机,作为女眷的王夫人不一定知情,就算知道了也无可奈何,因为这是男人们的事情。就在王夫人通过“大清洗”运动意图缓和经济危机后不久,贾政为了挽救贾府的政治危机,也搞起了一场“大串联”。
王夫人对荣国府的“大清洗”运动是写在明处的,整个过程都写得一清二楚。但是,贾政的“大串联”却写得隐隐约约、“犹抱琵琶半遮面”。曹雪芹在“凡例”中就刻意强调,“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不敢干涉朝廷”,因此“略涉于外事者则简”,对于贾政这次挽救危亡的“大串联”,就需要我们从一些不起眼的碎片中去寻找蛛丝马迹,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图像。
在第七十七回,有丫头来向宝玉传王夫人的话,叫宝玉去干什么呢?“因今儿有人请老爷寻秋赏桂花,老爷因喜欢他前儿作的诗好,故此要带他们去。”宝玉、贾环、贾兰来见了贾政后,贾政特意交代:“宝玉读书不如你两个,论题联和诗这种聪明,你们皆不及他。今日此去,未免强你们作诗,宝玉须听便助他们两个。”
我们不禁要问,这仅仅是一场普通的赏桂吟诗会吗?荣国府现在的局面,贾政怎么还有这等闲情逸致?这到底是一次什么样的聚会?哪些人参加了聚会?聚会的结果是什么?假设这是一次普通的诗词聚会,贾政带着宝玉还可以理解,可他知道贾环、贾兰不擅长作诗,为什么还要带着一块去呢?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不妨做一个大胆的推测:贾政是去搞“大串联”,为贾家找政治同盟军的。由于这次聚会直接关系着贾家的生死存亡,贾政需要荣国府的年轻两代去“扎场子”。在这样的场合,年轻的两代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根据官场的潜规则,这作用可大了去了!第一,认爹;第二,联姻。仅凭这两点,就能建立牢固的政治同盟。接下来,我们还会在一些细节的分析中,不断辅证这个假设。
在第七十八回,宝玉参会回来了,并向王夫人展示了自己得到的赠物。赠物的来历说明,参加这次聚会的,包括梅翰林、杨侍郎、李员外等人。另外,宝玉告诉王夫人:“父亲还未散,恐天黑了,所以先叫我们回来。”这说明,宝玉等人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但聚会依旧在进行。参加这次聚会的,还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庆国公。他不仅参加了聚会,还赠送了一个“旃檀小护身佛”给宝玉。别人送的礼物,宝玉都是交给小厮拿着,偏偏庆国公送的这件礼物,宝玉是放在自己怀中的。另外,其他人是否送了贾环、贾兰相同的礼物我们不知道,但是宝玉特意点明这是“庆国公单给我的”,更加说明这件礼物非同小可。不妨回顾一下刚才所说的宝玉等人参加聚会的作用,我们似乎隐约感觉到一些什么。
那么,这次“大串联”的结果如何呢?庆国公对宝玉的喜爱,是否能够挽救贾家衰落的危机呢?对于这个问题,还需要结合贾政的“闲征姽婳词”来分析。与朝中同仁聚会后,贾政又“与众幕友们谈论寻秋之胜”。从这里看,“大串联”似乎给贾家带来的是好消息。但是,从官场的规律来看,这个好消息应该是表面上的。无论是庆国公也好、梅翰林也罢,绝不可能跟着贾家一起冒险,让这股祸水殃及自己。“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在这种“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即便是曾经最亲密的战友,最多也只是打打哈哈,敷衍塞责一番而已,绝不可能对行将就木的贾家出手相助,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不仅如此,他们还极有可能落井下石,在贾家的衰败中捞取一点利益。那一团和气、开怀大笑的背后,隐藏着无数的危机。
经历了这次表面热闹但毫无实效的“大串联”,贾政的内心依然忧心忡忡,但却无能为力,只有吟诗作乐,寻找一点心理安慰。那么,贾政与众幕友吟诗作乐,写秋景、赏桂花都是题目,为什么偏偏挑个前朝的什么“林四娘”来歌颂一番呢?我们先来说说“姽婳将军”林四娘,这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贾政所说的“出镇青州”的“恒王”,实际上就是明朝封藩青州的衡王朱常庶。林四娘是衡王的宠妃,曾率领娘子军镇压了王嘉允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并战死沙场。正是“大串联”的失败,让贾政想起了林四娘。通过歌颂前朝来表达对当代的不满,向来都是落魄文人们屡试不爽的手段。
接下来还有这样一段话: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学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学业逼他了。”
畸笏叟早就提醒我们,对《红楼梦》“勿作正面看为幸”,真正让贾政“名利大灰”的,恐怕不是“年迈”,而是贾家无可挽回的败局吧!出人意料的是,贾政也不再逼迫宝玉致力经济之学,不禁感慨起“贾门之数”,再一次证明了贾家面临的危险形势。面对一个即将土崩瓦解的家族,子孙再致力学业又能有什么用呢?哪里还有什么家业可以给他们继承呢?一场翻天覆地的风暴,正在一步步地逼近贾家,“树倒猢狲散”、“食尽鸟投林”的悲惨境遇即将到来!
由于八十回后的《红楼梦》原稿不知所终,我们看不到贾府衰亡的全景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遗憾与悲凉,可以借用脂砚斋在第一回的两段评语来概括: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
“今而后,惟原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
值得庆幸的是,前八十回的正文和脂评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线索,让我们得以分析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局。通过这些人物的结局,基本上可以拼凑出贾府败亡的凄惨画面。反过来说,温情背后的这些暗战与抗争,也包含着众多人物跌宕起伏的人生轨迹。
不可否认,正是各色人物的各样人生,共同组成了绚丽多姿的红楼风云。为了全方位体验这场波澜起伏的红楼风云,也为了弥补红楼原稿戛然而止的缺憾,在我们一同见证了红楼风云之“时代篇”后,再一起体验红楼风云之“人物篇”的惊心动魄和探秘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