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薛家母女不请自来的第一个目的:“火力侦察”。她们要看看,“木石姻缘”发展到了什么样的程度。令薛家母女感到心满意足的是,林黛玉先是“啐了宝钗一口”,又是“红了脸”,只顾找宝钗算账。通过这一系列的动作,薛姨妈已经胸有成竹了。以林黛玉羞涩的品性,至少在“木石姻缘”还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不过,紫鹃的出现让薛家母女有些措手不及。听了薛姨妈的话,紫鹃跳出来笑道:“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和太太早些说?”如果薛姨妈是真心说合宝玉、黛玉,应该乐于接受这样的请求才是,可她是怎么回答的呢?薛姨妈说:
“你这孩子,急什么?想必催着你姑娘出了阁,你也要早些寻一个小女婿去了。”
紫鹃问得有道理,你薛姨妈既然有这个想法,怎么不去给贾母、王夫人说,到潇湘馆来瞎说什么?宝玉、黛玉之情,连小厮、丫头都知道,你薛姨妈会不知道?薛姨妈经不住这个问,她要转移话题、撵走紫鹃。就是这样的一问一答,彻底揭穿了薛家母女虚伪的面具,暴露了她们此行的真实目的。
在第五十七回,经过紫鹃的“搅局”,刚刚缓和下来的“金玉派”、“木石派”斗争形势急转直下,但也都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绝好机会。对贾母而言,她完全可能以宝玉因黛玉犯病相要挟,逼王夫人就范,促成“木石姻缘”。对薛姨妈而言,也可能借薛蝌、邢岫烟的婚事,亲上加亲两重喜,力促“金玉姻缘”的实现。但是,形势的变幻总是令人目不暇接,就在双方逼近“白刃战”的决战阶段时,朝廷出事了。第五十八回一开始,老太妃亡故,贾母率全府女眷进宫给亡故的老太妃“守制”,薛姨妈入住潇湘馆,“照看”林黛玉等人。朝廷还规定,“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从此,“贾派”、“王派”之争突然平静下来。在八十回以前,随着贾府危机的逐渐显现,贾母、王夫人没有多余的精力来搞内斗,王熙凤病重难自保,夏金桂入嫁薛家也让薛姨妈疲于应付。“贾派”、“王派”的主要作战力量由于不同的原因纷纷主动撤出战场,贾母、王夫人等人的视线,从“宝二奶奶”的争夺,转向了如何应对荣国府外部的危机,她们又将开辟一片新的战场。
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政权保卫战”中,宝玉、黛玉、宝钗是不折不扣的工具和牺牲品。那么,他们三人的感情,会是什么样的结局呢?虽然曹雪芹的原稿遗失,但前八十回还是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力的线索,让我们得以勾勒出三人将来的人生轨迹。
在前八十回的正文里,关于三人的结局有很多证据。基于这些暗示,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几个重要的情节:第一,黛玉“泪尽夭亡”。第二,宝玉、宝钗结为夫妻。第三,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
关于黛玉“泪尽夭亡”的结局,主要的暗示如下:
①第三回,贾母得知黛玉吃的是人参养荣丸,随口说道:“这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脂评写道:“为后菖、菱伏脉。”
②在第十八回,省亲的元春点了一出“离魂”的戏,这是《牡丹亭》中杜丽娘病重而亡的故事。脂砚斋评道:“牡丹亭中,伏黛玉死。”
③第二十二回,黛玉质问宝玉:“你又怕他得罪了我,我恼他。我恼他,与你何干?他得罪了我,又与你何干?”此时有脂评写道:“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
④第二十五回,王熙凤取笑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脂评写道:“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人、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
⑤第二十六回,宝玉来到潇湘馆,见“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脂评写道:“与后文落叶萧萧、寒烟漠漠一对,可伤可叹。”
⑥第二十八回前总评:“自闻曲目以后,回回写药方,是白描颦儿添病也。”
⑦靖藏本在第七十八回有脂评写道:“观此,知虽诔晴雯,实乃诔黛玉也。试观‘证前缘’回黛玉逝后诸文便知。”
从以上的暗示,大致可以推断出黛玉是病重而亡,死亡时间应该早于宝玉、宝钗成亲的时间。从前面的斗争历程可以看出,高鹗在续写中说贾母、王熙凤搞“调包计”,客观上“逼死”了林黛玉,虽然写得很精彩,但却完全不符合角色本身的定位。
在贾母不懈的努力下,贾宝玉、林黛玉的婚事已成为荣国府上下的共识。在第六十六回,兴儿就对尤氏姐妹说起宝玉:
“他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三二年,老太太便一开言,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但是,第二十五回的脂评却感叹“岂其不然”,说明是发生了意外的情况,而不是贾母、王熙凤突然改变了想法。
林黛玉遭遇了什么意外呢?还得从她自身的病症上找原因,有可能是她“因病医治无效”,自然死亡。但是,第三回的脂评不明就里地来了一句“为后菖、菱伏脉”,说明林黛玉的死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贾菖、贾菱可能利用给黛玉配药的机会,暗中加了慢性毒药,加速了林黛玉的死亡。
这就奇怪了,贾菖、贾菱与林黛玉素无瓜葛,为什么要加害于她呢?他们两个人的背后,必然有人指使,这个人会是谁呢?经历了这一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我们的第一反应是王夫人。但是,“原是天真烂漫之人”的王夫人应该不会下这样的毒手,我认为极有可能是赵姨娘!
为什么会怀疑赵姨娘呢?理由很简单,一张欠条!在第二十五回,赵姨娘借助马道婆的力量,要置贾宝玉、王熙凤于死地。如果贾宝玉一死,荣国府所有的家产都由贾环继承,赵姨娘可就发财了。因此,信心百倍的赵姨娘给马道婆打了整整五百两的欠条作为酬金。
或许有人会提出来:“不对吧,不是五十两吗?”实际上,五十两是高鹗乱改的,所有脂本里都明白无误地写着“五百两”,对此脂砚斋还大发雷霆,痛批“痴妇,痴妇!”高鹗当然不明白这五百两银子的用意,他也不想想,马道婆会为了区区五十两冒这么大的风险吗?再说,一旦作法成功,整个荣国府都是赵姨娘说了算,发这么一笔横财,只给五十两的佣金,打发叫花子吗?
作法没有成功,但按了赵姨娘手印的欠条依然有效,马道婆是一定会来讨债的,而且会以当年受她之托加害宝玉、熙凤之事来要挟。对于赵姨娘而言,五百两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别看她平日里咋咋呼呼的,也很会在贾政面前讨好,但日常生活是相当悲惨的,我们看几个细节就知道了:
①第二十五回,马道婆来找赵姨娘,“见炕上堆着些零碎绸缎弯角,赵姨娘正粘鞋呢”,其悲惨程度可见一斑。
②第三十六回,王夫人问起月例时,王熙凤回答:“那是定例,每人二两。赵姨娘有环兄弟的二两,共是四两,另外四串钱。”这说明,赵姨娘一个月四两,五百两相当于她十年不吃不喝的所有收入。
③第四十三回,王熙凤让赵姨娘、周姨娘也凑份子为自己过生,尤氏数落她道:“你这没足厌的小蹄子,这么些婆婆婶子来凑银子给你过生日,你还不足,又拉上两个苦瓠子作什么?”
见识了赵姨娘生活境遇的悲惨,我们就能够体会到,当马道婆来逼债的时候,赵姨娘恐怕死的心都有了。要是不还,马道婆抖露出来,自己就要被贾母、王熙凤整死,可上哪弄这么多银子还债?因此,走投无路的赵姨娘再次铤而走险,既然对宝玉、熙凤施魔法受到通灵宝玉的影响,起不到想要的效果,那就加害林黛玉。第五十七回宝玉因紫鹃的一句玩笑搞得死去活来的阵势,赵姨娘是见过的,她觉得,这应该比施魔法更有效!
赵姨娘收买了负责外出配药的贾菖、贾菱,暗中添加了慢性毒药,神不知鬼不觉地将林黛玉置于死地。但是,黛玉亡故后,赵姨娘并没有等来贾宝玉的癫狂,却遭遇了马道婆的举报。在荣国府濒临破产之时,赵姨娘很可能被贾母、王夫人、王熙凤整死,结束她阴暗、狭隘的一生。
关于宝玉、宝钗结为夫妻的情节,主要的暗示如下:
①第二十回脂评写道:“宝玉久坐忘情,必被宝卿见弃,杜绝后文成其夫妇时无可谈旧之情。”
②第二十回脂评写道:“在袭人出嫁之后,宝玉、宝钗身边还有一人,虽不及袭人周到,亦可免微嫌小弊等患,方不负宝钗之为人也。”
③第二十回,畸笏叟评道:“袭人正文标目曰‘花袭人有始有终’”。第二十八回的回前批进一步解释了什么是“有始有终”,评语写道:“琪官虽系优人,后回与袭人供奉玉兄、宝卿得同终始者,非泛泛之文也”。
④第二十一回脂评写道:“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⑤前面提到过,第二十一回回前批透露了八十回后的一个完整回目:“薛宝钗借词含讽谏,王熙凤知命强英雄”,并与第二十一回的回目进行了比较,感慨“今日之袭人、之宝玉,亦他日之袭人,他日之宝玉也;……何今日之玉犹可箴,他日之玉已不可箴耶?”
⑥原稿第二十二回的结尾遗失,曹雪芹生前未能完成补写(回末有批语:“此后破失,俟再补。”)畸笏叟只得“暂记”了薛宝钗的一首谜诗,并感慨道:“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薛宝钗的谜诗写道:“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人鸡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但是,高鹗在编辑程本时误将此诗当成了林黛玉的作品。
从这些暗示可以判断,宝玉、宝钗成亲发生在黛玉夭亡之后,但因为性格差异太大,两人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宝玉整日“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面对着“齐眉举案”,宝玉“意难平”,时常怀念起林黛玉。他可能时常回到潇湘馆,与曾经的“凤尾森森,龙吟细细”不同,此时的潇湘馆早已人去楼空,一幅“落叶萧萧、寒烟漠漠”的凄惨景象。贾宝玉成日里浑浑噩噩,沉浸在对黛玉的回忆之中,无法自拔。
对此,薛宝钗心急如焚,这才有了“借词含讽谏”的情节。但是,贾宝玉早已心灰意冷,哪里还能听进去宝钗的那些“混账话”。从薛宝钗的这首灯谜诗中,可以看到这一对陌路夫妻的凄惨生活。
关于宝玉出家,主要的暗示如下:
①第二十一回有一句脂评,刚刚引用过:“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此宝玉一生偏僻处。”
②第三十回,宝玉对黛玉发誓:“你死了,我做和尚。”可以说是一语成谶。
③第三十一回,宝玉再次对黛玉发誓:“你死了,我做和尚去。”林黛玉听得此话,“把两个指头一伸,抿嘴笑道:‘做了两个和尚了。’我从今以后都记着你做和尚的遭数儿。”
④靖藏本第六十七回回前总批写道:“末回‘撒手’,乃是已悟。是何必削发?青埂峰证了情缘,仍不出士隐梦中,而前引即三姐。”
需要说明一点,所谓“悬崖撒手”,并不是说宝玉去跳崖。“悬崖撒手”出自宋代高僧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苏州永光院真禅师》:“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指禅宗修行的最后一步,即彻底打破对自我的执着,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列子·汤问》中写道:“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失去了知己,失去了挚爱,面对着衰败的家业,面对着陌路的娇妻,贾宝玉终于在末回大彻大悟,“悬崖撒手”,皈依佛门,并在尤三姐的引领下魂归离恨天。
一段未了情案,就此终结。
四、原是天真烂漫人——王夫人复辟和“大清洗”
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
——贾母(第三十五回)
王夫人原是天真烂漫之人,喜怒出于心臆,不比那些饰词掩意之人。
——第七十四回
1.不靠谱,就靠边
王夫人曾经是荣国府的CEO,那时候也没有“换届”这一说,她为什么会主动“退居二线”,将权力之棒心甘情愿地交给王熙凤呢?王夫人的理由很简单,王熙凤是自己的亲内侄女,也就是“自己人”。由她来接班,王夫人既可以退到“二线”乐得清闲,也照样可以掌握着荣国府的经济大权,何乐而不为?但是,事实证明王夫人实在太“天真烂漫”,权力斗争从来都没有亲情可言,事情并没有向王夫人想象的方向发展。王夫人的内心越来越失落,而且愈演愈烈。
王夫人内心的失落,首先源自王熙凤的“倒戈”。王熙凤以贾赦、邢夫人儿媳妇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当起了荣国府的家,开始了由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到飞扬跋扈、胡作非为的执政生涯。出乎王夫人意料的是,随着王熙凤对荣国府形势的认识逐渐清晰,她居然毫不犹豫地投到了贾母的名下,于是,毫无疑问,王夫人被架空了。
王熙凤表面上对王夫人这个长辈、自己的亲姑姑敬畏有加,但潜意识里并不把她当回事,我们来看几个细节就明白了。
在第三回林黛玉进府时,王熙凤的到来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们设想一下,一个晚辈来接待与自己同辈的客人,是不是应该先向在场的长辈打个招呼?这是最起码的礼貌,而王熙凤是怎么做的呢?“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进屋以后便“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的打量了一回”。看到这里,似乎还说得过去,因为王熙凤性格泼辣、直爽。接下来就有意思了,王熙凤只顾着跟贾母说话,又主动安排起林黛玉的衣食住行。咱们别忘了,在场的人中,还有王熙凤的亲姑姑王夫人、亲婆婆邢夫人,但王熙凤竟然“视而不见”。或许她不是故意的,只是出于本性,这也折射出她的潜意识里,根本就没有这两个“过气”的长辈。
还有第四十五回,王熙凤要处治周瑞的儿子,她跟赖嬷嬷列举了这厮的几条罪状,认定他是个“无法无天的忘八羔子”,要求“两府里不许收留他小子,叫他各人去罢”。久经风霜的赖嬷嬷看出了内中的玄机,劝解王熙凤道:
“他有不是,打他骂他,使他改过,撵了去断乎使不得。他又比不得是咱们家的家生子儿,他现是太太的陪房。奶奶只顾撵了他,太太脸上不好看。”
赖嬷嬷对王熙凤的“提醒”,明眼人一看就明白了,一是告诫王熙凤对待下人应当恩威并用,不能一味地严苛厉责;二是最重要的——投鼠忌器,也就是“打狗也要看主人”。将他撵出,合家法但不合情理,因为他是王夫人的人。
周瑞媳妇是王夫人的陪房,王熙凤在不通报王夫人的情况下,私自处治周家的小儿子,这种让王夫人“脸上不好看”的事显然是很忌讳的,所幸被赖嬷嬷及时劝止。不过,第六十一回还有更严重的。王熙凤要严查玫瑰露、茯苓霜之事,本没有什么不妥,但她交代给平儿的方法是:
“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
王熙凤这招太吓人了,要真这样干了,不是更把王夫人不当回事,更让王夫人没脸吗?幸亏平儿是个清醒人,她知道这样做的后果,于是便立即劝慰王熙凤“得放手时须放手”,从而制止了这场“恐怖事件”的发生。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王熙凤具有卓越的管理才能,但政治上很不成熟。她认为凭借贾母的宠爱,就能在荣国府唯我独尊、为所欲为,完全忽视了王夫人、邢夫人的力量。王熙凤擅于约束下属,但不擅于平衡上层关系,这也为她自身的悲剧埋下了祸根,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