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我骑车到曹王林园场参观盆景园,顺便游览了根雕馆。
一进根雕馆,就被琳琅满目的根雕艺术品所吸引。那展翅欲飞的昂首雄鹰,惟妙惟肖的悟空驾云,气吞山河的下山猛虎,嗷嗷待哺的窝中幼雏,栩栩如生的双鹅争食,极富神韵的大肚弥勒,古雅、朴实的茶几圆凳……座座奇、特、怪、妙,令人惊叹,件件灵动传神,诱人遐想。树根,乃废弃之物,然而艺术家却根据创作意图,从中选出精料,择其纹理,顺其自然,因势造形,略加删削,留其逼真传神之处,创作出一个个生动的艺术造型,甚为神奇。在展厅拐角处,遇一老者,头发花白,满脸皱纹,不时呷一口茶又随手把茶杯放在地板上,一副老农民的神情。但当他眯起眼睛端详件件根雕之时,倒有一点艺术家的神态。于是我凑上前去跟他攀谈起来,得知展厅中的一些根雕作品出自他的手。我问他根雕成功的关键是不是选料,他竟摇了摇头说:“选料倒是第二位的,关键在于你心中有爱、有追求。譬如你喜爱马,你眼中的许多树根就都蕴藏着马的形象与神韵,飞马、奔马、卧马、悠闲散步之马。如果你心如荒漠,没有美好的形象,连梦想与追求都没有,你眼中的树根就都是无用的废物。”
老者的一番话,让我沉思良久。教育不也是这样吗?要向学生播撒阳光,你自己心中要先有阳光。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每个孩子,甚至是不太懂事、调皮、个性极强的孩子,你心中有爱,你就能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你就能看到他们美好的未来。想到他们多年之后将成为各种有用人才的时候,你就绝不会发出“朽木不可雕”的叹息,而会用爱心去把他们雕琢成各具形态的艺术珍品。对于“选料”,老者也有独特见地:根雕的选料,不是“因题选料”,而是“因料选题”,不是根据创作主题去选合适的材料,而是根据具体的材料来选择合适的创作主题。这倒与教育上“因人施教”“发展个性”的原则相吻合。哲学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根雕艺术家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树根;教育工作者更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每个孩子都是“世间唯一”。不同的孩子会因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经历不同造成不同的学习基础和个性品质。教师不能漠视各个孩子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质”,只依据自己心目中的统一的理想模式去“大刀阔斧”地把他们砍削成相同的产品。他应当像根雕艺术家那样,根据不同树根特有的质料、纹理、颜色和自然形态,仔细揣摩它最具备哪一种物品的形象与神韵,然后因材施艺,因势造形,尽量保留其“独特个性”。切不可过度雕凿,注重外表,失却内涵,追求形似,忽略神似,让艺术珍品的“灵性”丧失在无情的刻刀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