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南京,北京左、右通政,隆庆三年夏天,海瑞以右佥都御史身份巡抚应天十府。属吏害怕他的威严,贪官污吏很多自动免去。有显赫的权贵把门漆成红色的,听说海瑞来了,改漆成黑色的。宦官在江南监织造,因海瑞来减少了舆从。海瑞一心一意兴利除害,请求整修吴淞江、白茆河,通流入海,百姓得到了兴修水利的好处。海瑞早就憎恨大户兼并土地,全力摧毁豪强势力,安抚穷困百姓。贫苦百姓的土地有被富豪兼并的,大多夺回来交还原主。徐阶罢相后在家中居住,海瑞追究徐家也不给予优待。推行政令气势猛烈,所属官吏恐惧奉行不敢有误,豪强甚至有的跑到其他地方去躲避。而有些奸民多乘机揭发告状,世家大姓不时有被诬陷受冤枉的人;又裁减邮传冗费,士大夫路过海瑞的辖区大都得不到很好地张罗供应,因此怨言越来越多。给事中舒化说海瑞迂腐滞缓不通晓施政的要领,应当用南京清闲的职务安置他,皇帝还是用嘉奖的语言下诏书鼓励海瑞。不久给事中戴凤翔弹劾海瑞庇护奸民,鱼肉士大夫,沽名乱政,遂被改任南京粮储。海瑞巡抚吴地才半年,平民百姓听说海瑞解职而去,呼号哭泣于道路,家家绘制海瑞像祭祀他。海瑞要到新任上去,正遇高拱掌握吏部,他早就仇恨海瑞,把海瑞的职务合并到南京户部当中。海瑞因此遂因病引退,回到琼山老家。
明神宗万历初年,张居正主持国政,也不喜欢海瑞,命令巡按御史考察海瑞。御史到山中审察,海瑞杀鸡为黍相招待,房屋居舍冷清简陋,御史叹息而去。张居正惧怕海瑞严峻刚直,中外官员多次推荐,最终也不任用。万历十二年冬天,张居正已死,吏部拟用为左通政,皇帝向来器重海瑞名,给他以前职。第二年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在道上改为南京吏部右侍郎,海瑞当时年已72岁了。上疏言衰老垂死,愿意效仿古人尸谏的意思,大略说:“陛下励精图治,而治平教化不至的原因,在于对贪官污吏刑罚太轻。诸臣都不能说到其原因,反而借待士有礼的说法,大家交口而文其非。待士有礼,而平民百姓则有什么罪呢?”因而举明太祖刑法剥人皮装上草制成皮囊,以及洪武三十年定律枉法达八十贯判处绞刑的规定,说现在应当用这样的方法惩治贪污。其它谋划时政,言语极为切实。劝皇帝用暴虐刑法,当时评议认为是错误的。御史梅鹃柞弹劾海瑞。皇帝虽然认为海瑞言论有过失,然而清楚海瑞的忠诚,为此免去梅鹃柞俸禄。
皇帝屡次要召用海瑞,主持国事的阁臣暗中阻止,于是任命为南京右都御史。诸司向来苟且怠慢,海瑞身体力行矫正弊端。有的御史偶尔陈列戏乐,海瑞要按明太祖法规给予杖刑。百官恐惧不安,都怕受其苦。提学御史房寰恐怕被举发揭正要先告状,给事中钟宇淳又从中怂恿,房寰再次上疏诽谤诬蔑海瑞。海瑞也多次上疏请求退休,皇帝下诏慰留不允许。万历十五年,死于任上。
李时珍
李时珍(1518年~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人,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在医药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一直为国内外人士所称颂。李时珍出身于世代业医的家庭,祖父和父亲李言闻都是医生。由于受家庭的影响,李时珍自小便对草木虫鱼的学问产生了兴趣。他聪明好学,小的时候已能把难懂的《释鸟》、《释兽》等文章背诵如流。
行医著书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以医为业的家庭。父亲李言闻,是当地一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药物学知识的著名医生。他结合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编著了《蕲艾传》、《四诊发明》、《医学八脉法》,以及《痘疹证治》等医药书。
李时珍受到父亲的影响,从小对医药学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父亲却不想让他当医生。因为,那时医生这一行社会地位很低,不为人们所重视。李言闻大半辈子行医,虽然也享受到为人民根除病痛的快乐,但更多的是遭受权贵人家的白眼。所以,他竭力督促李时珍读经书,习八股,企图从科举中寻条出路。起先,李时珍还真不辜负父亲的期望,竟于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考中了秀才。可是渐渐地,李时珍却越来越热爱医学,而对读经书、八股反倒越来越不感兴趣。虽然李言闻多次开导,也未能改变儿子的志趣。因此,李时珍从16岁到22岁,虽曾连续三次参加考举人的乡试,可都名落孙山了。而在他第三次乡试落第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把行医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1542年,李时珍开始行医。最初,他给父亲当助手,父亲忙不过来的时候,他也帮助看看病。一有空,他就捧起医书来读。李时珍读书的范围很广,他除了读《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甲乙经》等古典医书外,尤其喜欢钻研历代的“本草”(即历代的药物书)。其中,《证类本草》(即《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是他最喜欢读的药书。由于李时珍用心钻研前人的医学著作,又注意在医疗实践中学习并检验书本上的知识,因此,他的医术提高得很快。
公元1545年前后,颁州一带发生了大水灾。水灾过后,疫病流行,许多穷苦百姓都来找李家父子治病。李时珍总是热情地接待病人,不论病人有无诊费,他都一样细心地治疗。在行医中,李时珍善于运用“四诊”(即望、闻、问、切四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症候,这是中医辨证治病的纲要)等方法诊病,熟练而又灵活地掌握了“辨证论治”的规律。诊病时,他“经方”、“时方”兼采用,因病而施,不拘一格。他尤其喜欢用“单方”(指药味简单、多能就地取材、匣子应用的药方)、“验扩”(指经临床应用而有效的药方)和民间的一些土方治病,使病人花费少而收效大,因此,深受广大贫苦百姓的欢迎。
李时珍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深切感到,作为一个医生,辨药、用药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但他发现,古代的本草目极不完整,于建元年出外考察。李时珍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本草纲目》的编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1578年,年逾花甲的李时珍终于完成了《本草纲目》的初稿。到这时,李时珍为编写这部书,已整整花去了27年的时光。但是,具有严谨科学态度的李时珍,并没有就此止步。他又经过十余年的修改,先后三易其稿,才将这部规模空前的药物学著作最后定稿。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作为蓝本的《证类本草》,原载药物1558种,但这些药物名称杂乱,而且重复很多。
经李时珍整理后,实得药物1479种。李时珍又收录以后各代医家新采用的药物29种,他自己新增加的药物374种(李时珍自己在《序例》中说是376种,可能是后来经过修订,最后定稿时为374种)。
《本草纲目》的成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医药学的经验和成就,极大丰富了我国的药物品种,是我国古代药物学、植物学的宝贵遗产,对我国乃至世界医药学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李时珍一生写了很多医药书,除《本草纲目》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濒湖医案》、《集简方》、《五脏论图》、《命门考》、《白花蛇传》等书,但大部分已经散佚了,流传下来的只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两书。这两部书现在是学习诊脉的必读书籍。《本草纲目》的出版,不仅受到了我国人民的热烈欢迎,而且受到了世界其他国家人民的热烈欢迎。1606年,《本草纲目》传入日本和朝鲜,以后又陆续被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流传到世界各地,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宝贵财富。
张居正
张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为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明朝文臣,因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宰相之杰”。
直上尽头竿
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一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的确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12岁的白圭报考生员,其机敏伶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他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这一年,居正补府学生。四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又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湖广巡抚顾磷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说:“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做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中二甲进士,授庶吉士。庶吉士是一种见习官员,按例要在翰林院学习三年,期满后可赐编修。张居正入选庶吉士,教习中有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其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朝章国故,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明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设内阁,其职能相当于皇帝的秘书厅。首席内阁学士称首辅,实际上也就是宰相。张居正入翰林院学习的时候,内阁中正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当时的内阁大学士只有夏言、严嵩二人,二人争夺首辅职位的结果是夏言被杀,严嵩为内阁首辅。对于内阁斗争,作为新科进士的张居正自然没发言权。但通过几年的冷眼观察,他对朝廷的政治腐败和边防废弛有了直观的认识。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张居正以《论时政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而这些自然没有引起明世宗和严嵩的重视。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居正没再上过一次奏疏。嘉靖三十三年,张居正借口请假养病,离开京师回到故乡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国事,广泛接触农民。家境本就贫寒的居正,在乡间体会到了人民的辛劳、饥寒和痛苦。他在《荆州府题名记》(《张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说:“田赋不均,贫民失业,民苦于兼并。”这一切不禁使他恻然心动,责任感让他重返政坛。
嘉靖三十六年,张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职。这时的他在苦闷思索中渐已成熟,在政治的风浪中,他模仿老师徐阶“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嘉靖四十三年,居正进宫右春坊右谕德,深谋远虑的徐阶荐居正为裕玉朱载垕的侍讲侍读。谕德只是个虚衔,但由于裕玉很可能继承皇位,侍裕邸讲读就不是等闲之职了。在裕邸期间,“王甚贤之,邸中中官亦无不善居正者”(《明史·张居正传》)。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这一年,世宗殁,裕王即位,是为明穆宗。张居正的机会来了。隆庆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旧臣的身份,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这年张居正43岁,此时的他大概不会忘记自己13岁写下的诗句“凤毛丛劲节,直上尽头竿”。三十年后,他终于在暗暗的较量中“直上尽头竿”了。
摄夷蛮骚乱
入阁以后的张居正并没有为个人的升迁而自鸣得意。这时的明王朝,内则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泽祸起,国家帑藏空虚,用度匮乏;外则北方鞑靼进兵中原,制造“庚戌之变”,南方土司争权夺利。尤其岑猛叛乱,“两江震骇”,东南倭寇骚扰沿海,民不聊生。面对这些,张居正无法轻松。而更使张居正感到担心的还是内阁内部日益白热化的政治斗争。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严嵩倒台后,徐阶继任首辅。他和张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遗诏,纠正了世宗时期的修斋建醮、大兴土木的弊端,为因冤案获罪的勤勉朝臣恢复宫职,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欢迎。但不久,隆庆二年(1568年)七月,徐阶终因年迈多病,举筹失措而被迫归田。次年,徐阶的老对手高拱重回内阁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内阁大权。高拱当政期间,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张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发生嫌隙。高拱又和权宦冯保不和。隆庆六年,穆宗病殁,年仅十岁的神宗继位。张居正遂联合冯保,撺掇后妃,以“专政擅权”之罪令高拱回原籍。这样,张居正就成了首辅,从此独掌国家大权达十年之久。平心而论,徐阶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辅,他们为巩固明王朝的统治作了不少具体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终是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与气魄,到张居正继任首辅时,明王朝仍然是危机重重。张居正清醒地认识到,小修小补已无法挽救明朝的覆亡,只有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国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庆二年八月,他托《陈六事疏》(《张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从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个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饬吏治,富国强兵。他批评空做王霸之辩的人“不知王霸之辩、义利之间在心不在迹”,而误认为“仁义之为王,富强之为霸”(《张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抚耿楚侗谈王霸之辩》),明确地把解决国家“财用大匮”作为自己的治国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巩固国防,整顿吏治。
还在隆庆年间,入阁不久的张居正在首辅徐阶和内阁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固巩边防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