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慧群解读红楼梦》以曹雪芹所著《红楼梦》八十回为依据,通过对《红楼梦》的文体结构和字、词、句、诗词的解读分析,全面揭开曹雪芹隐蔽叙述手法的玄机,从而将该作品所隐蔽叙述的人物以及事件真相,以完整的形态还原于世人面前。由于《红楼梦》运用了打破时空界限的叙述方式,因而该小说隐写的真实故事,并不是按照原著的章节,以普通叙述的顺时序推进。为了使读者能更完整的了解《红楼梦》所记述的真实故事,本书的章节顺序所采用的是严格遵守原著隐秘真故事所发生的时序进行解读,这样就将该作品隐蔽真事的故事进程明晰的呈现出来。因此,本书所涉及的人物事件以及各章节的顺序看似与原著《红楼梦》的前后顺序相去甚远,其实是还原了该作品隐蔽叙述事件的真实时间顺序。所以,《周慧群解读红楼梦》的篇章顺序看似独立跳跃,而其实是在非常系统化的,严谨有序的全面解读《红楼梦》的隐蔽的完整故事。
由于《红楼梦》的书名本身就是一个无定论的研究课题,早期版本书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在《红楼梦》凡例中,作者曹雪芹甚至拟出了五个书题名。但时至今日,《红楼梦》的书名广泛流传,已经为绝大多数人所熟悉。所以我在此相约,《周慧群解读红楼梦》虽以早期版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为解读依据,但也以《红楼梦》作为该书书名相称。
《红楼梦》的奇处并不在于其玄幻的故事情节,而是作者所运用的奇特的表现方式,这种独步古今的表现手法,使他的故事成为世纪难解之谜。最出人意料的是作者在书中大量运用了“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他的故事叙述不是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打破时空界限,不受时间、空间或逻辑、因果关系的制约,通过人的大脑意识活动向四面八方发射又收回,即作者所谓“一击空谷,八方皆应”之法,在时空中不断循环往复,来完成整体故事的叙述。
意识流的概念最早由十九世纪中叶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所提出,但早在十八世纪中叶诞生的《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对“意识流小说”的表现手法运用已相当纯熟,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成熟的意识流小说。如果我们能够认识曹雪芹异乎寻常的超前思维能力,相信曹雪芹比威廉.詹姆斯更早具有“意识流”的思想概念,那么就能更容易理解该书扑朔迷离、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从而也能更容易读出作者隐秘真事的真相。
这种以批书人身份解说故事的形式,是作家退出小说,注重开掘深层的意识来展露隐蔽的灵魂和内心世界的意识流小说的特性之一。《红楼梦》正文加批文所组成的小说文体,正是作者基于“意识流”的表现艺术所独创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因此,批文和正文是小说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批书人脂砚斋不过是作者曹雪芹的不同笔名,实际就是作者本人。
“意识流”表现艺术的特性是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小说的心理顺时序。该书故事叙述方式运用了循环时序,因此大部分读者难以看出何处为故事的结尾,便误以为八十回《红楼梦》是一部未完成的半成品,甚至纷纷加入替作者续写该书的行列。岂知该书原本就是首尾相连的回环结构,作者曹雪芹已经将自己的作品圆满完成,八十回书就是全本《红楼梦》。读者要做的是细细品读,解出他的“其中味”。
作者在首回即承诺读者“细谙则深有趣味”,说明谜底、真事就在书中。读者只需细读便能找出故事真相,猜出谜底。曹家的隐秘真事绝非作者在书中若隐若现的无意流露,而是精心策划、周密布局、巧妙安排、完整系统的叙述结果,具有内在严密的事件逻辑关系,是可以当作历史来读的反映真实故事的小说性家史。“事则实事”强调了其高度的真实性,所以无需读者对曹家隐秘真事进行不着边际的无根据猜测。关于事件真相作者在书中已经提供了足够的,可以进行多角度相互印证的可靠证据,排除了叙述中偶然无意的巧合性。结论、结局都是必然的,唯一的,没有两可性。如果其它史料与该书相矛盾时,我认为应该采信该书。
关于“谐音法”:谐音字义在书中同样是作者独特的叙述手法,是书的有机组成部分。书中所有字句必须由作者明确标记,注释某字与某字属何种谐音关系,以及作者划定所谐音的有效时段,读者方可按所谐音字义来理解。而决不可因作者使用了“谐音法”的叙述方式,读者便自行将书中的任意字句按所猜测的任意某字相谐音,而生造歧义来曲解作者原意。否则,该书将没有任何文字规范所言,变得面目全非。
由于《红楼梦》所需表达的故事内容非同寻常,受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局限,作者不能以通常的表现形式来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为了超越这个客观条件带来的局限,作者采用了隐蔽表现形式,来表达他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故事内容。而隐蔽与表现原本是一组对立的矛盾体,作者又如何将这两个对立的矛盾成功融为一体呢?首先,我们要了解的是作者为谁而隐蔽,他在躲避谁?又在为谁而表现,他预期的受众,解者知音又是谁?如果说他在使用隐语来躲避朝廷当局,那么,谁是解读他隐语的受众知音?能将隐蔽与表现这两个对立面结合为一体的语言形式就是我国传统的,历史悠久的猜谜文化。破谜不仅需要广博的知识,而且需要一定的破谜时间。作者就是运用了谜语既隐蔽又表现的艺术方式,来赢得他既能躲避当局,或者说躲避他所处的那个时代,又能让真相大白于天的破谜之时间。因此,作者躲避的是当局,赢得的是时间。他的信息所要传达的受众对象就是后世之人。
如果谜语的难度过低,那么他达不到赢取时间的目的,太高又担心终无能解者。在这两难境地中,作者一面构筑掩体将真事隐蔽,一面又不断加以解说露出行迹。如作者书中所说,“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正揭示了他隐蔽与表现的矛盾心理。他的“有隐有见”之秘法就是这种特殊的矛盾的隐蔽表现手法。尽管作者受到客观环境不能明言事实的制约,但作者却凭借自己高超的语言能力和异乎寻常的奇妙构思,以及得天独厚的诗才,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充满神奇的故事迷宫。这里设置着各种奇思妙想的迷径,玄机随处可见,玄关却似有若无。揭开一个谜底才发现原是另一个谜语的谜面,再解再迷,再迷再解,且行且解,不经意间竟来到空明正殿大厅,原来头头是道,故事结构如此完整、完美无缺,无愧为尽善尽美之旷世奇书。透过迷雾,玄关门就在灯火阑珊处。只要细读,只需细读,真实故事,事件真相便如水落石出,又如芙蓉出水,至臻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