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给杯子里倒满热水,结果会怎样?(让学生猜想,在猜测的前提下,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看法,可这并不是我们科学学习的结论。所以,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验证说明问题,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和对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试一试。
操作:往杯子里倒水(每组安排能力强的孩子倒水,教师要提醒学生小心烫伤)。每人都摸一摸。教师要提醒学生同时摸两个杯子,摸不同的部位,然后让学生说自己的感觉。
(学生自由汇报)
同学们,你们觉得奇怪不奇怪呢?是什么原因让凉的杯子变热了呢?
(学生自由汇报)
那我们的手又是怎么感觉到热的呢?
(学生自由汇报)
杯子变热了这一简单的生活现象一定藏着科学奥秘,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好吗?
板书课题:杯子变热了。
创设问题情境,从最平常的生活场景切入问题,自然地引发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猜想、质疑和设计。
二、猜想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个本领?
联系生活经验,猜想热传递现象的存在范围,激起探究欲望。
杯子既然能传递热,那热能不能在其他的物体中传递呢?(学生猜想)举个例子说说看。
(学生自由汇报)
创设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一:探究热是怎样在固体中传递的?
(1)提供实验材料,讨论实验方案
大多数的同学都认为物体能传播热。那它们是怎样传播热的?同学们能不能自己设计实验让我们用眼睛看到热是怎样传递的?
声音不太响亮,对自己没有信心吗?能不能?
老师分别为同学们准备了三组不同的实验材料。现在我们就来认识一下他们吧。
(课件展示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一:铜棒、支架、火柴、凡士林、蜡烛
实验材料二:圆铁片、蜡末、支架、酒精灯、火柴、试管夹
实验材料三:长铁片、水、酒精灯、火柴、试管夹
(重点介绍凡士林的特点:有黏性、遇热会熔化。)
现在就请小组同学选择一组实验材料讨论一下,你们小组准备怎么研究?
(小组学生讨论实验方案)
放手让学生进行推想,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在小组中稍做引导,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参与性。
(2)部分小组交流实验方案。
老师刚才看到同学们讨论得非常热烈,相信大家一定设计出了不少的好办法,那谁来交流一下呢?(学生代表介绍并演示)
实验方案一:
在圆铁片上放一些蜡末,然后用酒精灯对圆铁片的中心进行加热,如果铁片上的蜡末能熔化,说明圆铁片也能传递热。
实验方案二:
用夹子夹住长铁片,把长铁片浸湿以后用酒精灯对其一角进行加热,看一看铁片上的水会不会蒸发,如果会蒸发说明长铁片也能传递热。
实验方案三:
把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再把火柴用凡士林粘在铜棒上,然后用酒精灯对铜棒的一端进行加热,看一看铜棒上的凡士林熔化后火柴会不会掉下来,如果能掉下来说明铜棒能传递热。
这一环节,教师在倾听时要注意通过追问引领学生将方案考虑得完整,启发其他小组质疑,将方案完整起来。让他们的主动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3)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同学们的设计非常的精彩,都非常的有创意。我们在研究物体传热的问题时,自然离不开热源,今天老师给各组准备了酒精灯。大家会用酒精灯吗?知道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吗?
(课件展示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
同学们我们在进行实验的时候除了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还要注意一些问题。请大家看一下屏幕(出示课件):
第一,小组长做好分工:谁是记录员、谁是观察员、谁是操作员。
第二,操作规范,小心烫伤。
第三,认真观察、讨论,并完成实验记录单。
通过酒精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温馨小提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进一步意识到安全的重要性。
老师看到同学们已经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了。那还等什么赶紧按照自己的设计方案来进行实验吧。
(4)学生分组做实验,老师参与指导。
(5)分组交流。
(实验做完后,请小组长归置好自己小组的实验材料)
同学们,实验的结果与你们的设想一致吗?有没有新的发现呢?
(小组自由汇报实验结果)
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么说我们刚才的猜想都是正确的,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传热的本领。
(出示课件)热就是沿着物体,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我们把这种传递热的方式叫做传导。
科学探究需要猜想,但更需要验证猜想。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实验的探究过程中,对自己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比较,验证猜想的科学性。从而让学生在感受小组合作所带来快乐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欲望。
实验二:探究不同物体传热的本领一样吗?
同学们,那物体的传热的本领都是一样的吗?(学生猜想)
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老师手中的四根小棒,谁传热快,谁传热慢呢?
(展示材料:铝棒、铁棒、玻璃棒、塑料棒)
那现在就请小组的同学讨论一下,能不能利用桌子上的实验材料来验证这四根小棒的传热性能是不是一样的呢?看看哪个小组想的办法最多,最合理。
(小组交流并汇报交流的结果,学生可能想的办法多种多样,老师要加以引导。)
鼓励学生不断地假设问题的同时分析推理出结果。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哪一种办法最好呢?
把四种材料同时放进杯子里,实验效果会更准确一些。下面我们就分组来验证一下吧。
(教师巡视)
同学们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呢?谁来把你的发现讲给大家听听,和大家来共同分享呢?
(学生交流)
大家都发现铝棒、铁棒容易传热,它们都属于哪一类的物体呢?
(课件):传热快、金属类、热的良导体
那玻璃棒和塑料棒就不传热了吗?他们是不容易传热。它们属于哪一类的呢?
(课件):传热慢、非金属类、热的不良导体
你们能再举几个例子说说看,还有哪些物体是热的良导体,哪些物体是热的不良导体吗?
三、拓展活动:
同学们,在我们的家庭中热源最集中的地方就是厨房了,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两张图片,现在让我们看一看。(播放课件)在图片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热的良导体?哪些地方用到了热的不良导体?并思考一下为什么。
(学生交流发现)
这一环节的设计将本课的知识与生活又一次紧密联系在一起,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也更好的体现“科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要服务于生活的”科学理念。
同学分析得真好,科学一直在我们的身边,也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我们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同学们观察得可真仔细。我们学知识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因此,老师希望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细心观察,相信你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通过本节课的实验研究,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你们还有哪些问题想了解的吗?
(学生自由汇报)
看样子同学们想要了解的问题还真是不少,如果有兴趣,下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究好吗?那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吧,下课!
恰当引导学生课下进行拓展活动,利用学生强烈的揭谜心里,既增强了学生的探究的兴趣,又将探究活动持续到课下,达到使学生的兴趣及各项能力持续发展。
板书设计:
杯子变热了
热的良导体
传导
热的不良导体
体会与反思:
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既是科学课的目标,又是科学课的主要方式。因此,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以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秘密的欲望。在设计实验方案环节,我注重动手之前的动脑活动,先让学生分组根据提供的三份不同的实验材料,选择材料设计实验,然后全班交流,小组质疑,修改、完善实验方案,使实验方案多样化、合理化;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的方案进行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突出了动手之中的动脑活动;实验结束后,各组填写好实验记录单并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道理,注重了动手之后的动脑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稍做引导,而更多让小组与小组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质疑,并解决问题。借助小组活动和信息的交流,使得实验方案更趋于多样化与合理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达到了获得新知识的目的。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评价也是科学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我在课堂中常用的评价激励语:“××同学坐得真端正!注意力真集中!”“你真行!真棒!真是好样的!”“你的想法很有创意,这非常可贵,请再熟练地做一遍!”“倾听是分享成功的好方法,看××同学正在分享着大家的快乐,我相信他已经有了很多收获!”“你知道得真多!知识真丰富!我们大家要向你学习!”“能提出这么有价值的问题来,真了不起!”“我知道你能行!”“你真聪明!想出了这么妙的方法,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你的回答真是与众不同啊,很有创意,老师特欣赏你这点!”“你真像位小科学家,有这么多重大发现!”,等等。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个表扬的轻轻手势,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感受颇深。
综观整堂课,我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科学思维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经历了发现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生活中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同时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倾听能力及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去探索研究,让他们体验合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无处不在,也一直在改变我们的生活,服务于我们的生活。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李纯彬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65~66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学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整数相除的商。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理解3的1/4就是1的3/4。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3张饼的1/4是多少张?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的产生和意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学分数的产生时,平均分的过程往往不能得到整数的结果,要用分数来表示,已初步涉及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把一个物体或一个整体平均分成若干份,也蕴涵着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但是都没有明确提出来,在学生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之后,教学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使学生初步知道两个整数相除,不论被除数小于、等于、大于除数,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商。这样可以加深和扩展学生对分数意义的理解,同时也为讲假分数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复习旧知
小华、小明到小亮家去做客,小亮的爸爸拿出6块巧克力,要平均分给他们3个人,你们知道每个人分得几块巧克力?小亮的爸爸又拿出了3个同样大小的苹果平均分给他们3个人,每个人分得几个苹果?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6÷3=2(块)3÷3=1(个)
师: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用除法进行计算。
2.揭示课题
吃午饭的时候,小亮的爸爸拿出3瓶可口可乐,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多少瓶?
生:3÷3=1(瓶)。
师:如果拿出1瓶平均分给3个人呢?
师:这道题的结果还能用整数来表示吗?
生:不能。
师:那怎么办?
生:用分数来表示。
师: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究分数与除法(板书课题:分数与除法),这道题的结果是多少?
生:这道题的结果是1/3瓶。
师:能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生:把1瓶可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1瓶可乐的1/3,也就是1/3瓶。
同桌互相说说是怎样想的。
3.引入新知
到了下午吃点心的时候,小亮的爸爸端上来3块饼,爸爸说:“现在连我在内一共有4个人,要把这3块饼平均分给4个人,你们知道每个人分多少块吗?”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1.合作探究分法
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师:这是一张圆形纸片,把它当做一张饼。现在有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吃多少张饼呢?怎样列式?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教师指导,然后指名汇报探究结果:
生1:我把三个圆纸片重叠在一起,把它进行两次对折平均分成4份,然后沿着折痕进行剪开,一共是12小份,再把它们平均分成4份,每个人分得这样的一份,就是3/4块。
生2:我是这样分的,同样是把3个圆纸片重叠在一起,把它们对折两次平均分成了4份,然后沿着折痕剪下其中的一份。每个人也是分得3/4块。
生3:我是这样分的,先把其中两个圆纸片对折平均分成了2份,沿着折痕剪开,把另外一个圆纸片对折两次平均分成了4份,沿折痕剪开。每个人也是分得3/4块。
生4:我是一张一张的分。把每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每次分得1/4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1/4张,就是3/4张。
2.教师引导学生演示分的过程
师:刚才几位同学都说得很好,同学们看屏幕(课件演示),把3块饼看做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4份,要取这样的1份,这样的1份有几个1/4块呢?
生:3个,也就是3/4块。
师:也可以3张饼一张一张的分,每人每次分得1/4张饼,分了3次,共分得3个1/4张,就是3/4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