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们来到了原始的氏族公社时期,看到了大禹治水的壮观场面。黄河水流泛滥,沿岸民不聊生,大禹带着全族的期望,坚持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战胜水灾,造福一方。在那里,我看到了大禹一心为民,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主义情怀。
2.抗日战争时期,杨靖宇将军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与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惨烈的战斗以后,只剩杨靖宇一人,杨靖宇英雄孤胆,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激战几个小时,壮烈牺牲。日军急于找出孕育英雄气概的特殊物质,但解剖后发现英雄的胃里除了草根、树皮和棉絮,竟没有一粒粮食。
3.在现代化建设中我国由于缺乏核心技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我国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有数据显示,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在这种条件下,我国的“神五”、“神六”“神七”相继成功。
这些历史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了解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民族精神的巨大作用。
多媒体课件展示:
民族精神的作用:
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生生不息,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环节四:盘点收获
让学生在《爱我中华》的歌曲中谈谈学习完本节课后的感想、收获。
结束语: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儿女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之灵魂——民族精神。靠民族精神的支撑,中华民族战胜了自然灾害,建设了美好家园;取得了民族的解放和独立,建立了新中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更需要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努力实现我们的奋斗目标。多难兴邦,任何困难都吓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作为当代中学生,我们要在认知民族精神的基础上,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民族的复兴努力读书,练就本领,立志成才,这是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具体表现。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感受、激昂的歌声,激发起学生的民族精神,并落实到以后的学习生活当中去。
【课外作业】
1.写一条能激励自己的反映民族精神的格言。
2.办一份:“爱我中华”的手抄报。
【板书设计】
1.民族精神的含义。
2.民族精神的具体内容。
3.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
(设计教师: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张香云)
【备课资料】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每个星期一的早晨,我们都会沐浴在阳光下,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庄严肃穆地注视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这时候我们的心中油然升起一种爱国之情,如果我问大家:“你热爱我们的祖国吗?”我想大家一定会自豪地说:“爱。”是的,作为炎黄之孙,爱国是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作为跨世纪的高中生,你是否意识到:我该如何报效我的祖国呢?
纵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志士为了报效祖国,写下了一页又一页的辉煌。
在古代,楚国诗人屈原把满腔的热忱融于《离骚》之中,含恨而逝。宋朝爱国名将岳飞,背上的四个大字“精忠报国”,伴随着他走过了多少个戎马春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首《过零丁洋》至今还震撼着我们的爱国之心。清朝禁烟大臣林则徐在赶赴广州之前给他的老师留下了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
在近代,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还有秋瑾的诗,田汉的词,聂耳的曲。多少革命老前辈用生命和青春创造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毛主席的油灯,周总理的大衣,朱总司令的扁担。他们把自己的爱国之情表现在拯救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现代,雷锋叔叔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梁帆同学把爱国之情表现在维护祖国的荣誉上。国内外的华人华侨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祖国的建设。
同学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摘自爱国主义教育网
诗歌学习方法的探索——七年级语文(上)《秋天》教学案例
孟慧东
上课开始:
师:一提到秋天,我们就会想到萧瑟、凄凉、冷清,树木凋零、草色枯萎。古人也有这样的诗句:“秋风秋雨愁煞人”,“悲哉,秋之为气也,草木摇落而变衰”,充满忧伤惆怅的气氛。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诗歌《秋天》却充满了丰收的喜悦,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个别样的秋天吧!
学生自由读诗,完成字词注音。
教师泛读,学生齐读诗歌。
师: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学习诗歌的方法是什么呢?
生:整体感悟情感,分节品析诗句。
师:说得对,那我们就按这种方法来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先完成第一步:感悟诗歌情感,谁来说说这首诗的情感?
生:本文写了绚烂多彩的秋景。
生:对秋的喜爱。
生:对秋的赞美。
师:大家各说对了一个方面,综合起来就完整了。本诗通过描绘一组绚丽多彩的秋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与热爱。那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这种情感呢?
生:“饱食,肥硕,栖息”体现了丰收景象,“栖息”把秋天写成了人,很有趣。
生:“游戏”写出了欢乐。
生:“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廓了,溪水因干涸见石更清冽了。”作者换了一个新的角度把凄凉的环境写得开阔有生机。
师:大家很细心,抓住了诗歌中的关键词,体会出了字里行间的情感。那为这两幅图画拟一个富有诗意的标题该怎样拟呢?
生:秋天的农家。
生:农家的秋天。
生:秋天的渔船。
生:农家乐,渔民乐。
生:丰收之乐,打鱼之乐。
师:大家的标题比较直接,易懂,我也起一个:农家丰收图霜晨归渔图。
本诗的最后一节是最富有浪漫气息的图画,这是写的哪里的秋天呢?
生(齐):牧羊女眼中的。
师:在“梦寐”一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呢?
生:朦朦胧胧的。
生:充满梦想的。
师:梦想什么呢?
生:草野、蟋蟀、溪水、牧笛。
师:有没有人呢?
生:有,牧童。
师:对,有牧童,少女眼里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生:相思,暗恋。
师:诗中虽然没有写眼神,但我们能感觉到那清纯、明净,那初恋少女似恋非恋的特殊眼神,那种微妙的感觉全都浓缩在“梦寐”一词中。
师:《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他写的是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的些许艰难苦恨,写少男少女的爱情朦胧而纯真,如此美妙的诗歌竟是何其芳20岁左右写下的作品。
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诗人吧!
学生齐读:何其芳:现代诗人,评论家。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呢?
生:“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生:《天净沙?秋思》。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生:“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师:我们学过了这么多古人的诗句,也学了何其芳的现代诗,我们尝试一下自己写诗吧!(学生开始酝酿情绪,准备写作。)
反思:本课我最初以为学生理解起来较难,实际授课中,我想凭借本诗作为诗歌学习方法的探索,这种方法我认为还可以,效果比较好,有点让我出乎意料。
学生按照先整体感悟后分节品析的方法,学习较顺利,并且能体会到诗句中的关键词语。
本课我并没有按照教参面面俱到的讲解语句,我想诗歌应该是一种意境,一种心领神会的想象之美。能够赏析到情感语句和图画景象,我认为学生就算达标了。
《勾股定理》教学设计
陈强
一、教材分析
勾股定理的内容是全章内容的重点、难点,它的地位作用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股定理是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与解直角三角形的基础,学生只有正确掌握了勾股定理的内容,才能熟练地运用它去解决生活中的测量问题。
2.本章“勾股定理”的内容在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学习斜三角形、三角函数的基础,在知识结构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3.解直角三角形内容在航空、航海、工程建筑、机械制造、工农业生产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并与生活息息相关。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能运用勾股定理根据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求第三条边,并能解决简单的生活、生产实践中的问题,能设计不同的情境验证勾股定理的正确性。
2.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过程,通过勾股定理的应用培养方程的思想和逻辑推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有目的的探索和研究,体验勾股定理的探索活动充满创造性和可操作性,并敢于面对数学活动中的困难,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激发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点
勾股定理的证明及应用。
四、教学难点
学生数学语言的运用。
五、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
六、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好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七、教学过程设计
师:由课件演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在等腰直角三角形ABC中,∠C=90°,以AC为边作正方形P,在以BC为边作正方形Q,以斜边AB为边作正方形R,则这三个正方形的面积满足什么关系?
生:正方形P的面积+正方形Q的面积等于正方形R的面积。
师:追问,进而你能发现这个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有什么关系吗?(这名学生并没有回答,又有其他学生举手。)
生: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师:对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是否等于斜边的平方呢?(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造成学生自我主动求知的气氛,此时学生纷纷跃跃欲试,引发探索。)
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猜想结果,并试着证明自己的猜想。(五分钟讨论之后。)
生: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为:对于任意的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条直角边分别为a、b,斜边为c,那么一定有a(上标2)+b(上标2)=c(上标2),这种关系我们称为勾股定理。
师:这位同学发现的非常好,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生:这位同学拿出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拼出如右面图所示的正方形,大正方形的面积既可以表示为(a+b)(上标2),也可表示为c(上标2)+2ab的形式,即(a+b)(上标2)=c(上标2)+2ab,从而得出:a(上标2)+b(上标2)=c(上标2)。
师:证明得非常巧妙,而且叙述地比较完整。
生:另一组同学不服气,老师你看我们的,他们组用四个直角三角形,我们组只用两个就可以。
(全班同学表示惊讶,只用两个,太少了吧!)
生:这名同学拿着两个大小形状完全相同的两个直角三角形走过来,拼成如右图所示,并解释说:“这个梯形的面积等于(a+b)(上标2)的一半,也可以是两个直角三角的面积加上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经过化简整理,即为:a(上标2)+b(上标2)=c(上标2)
(全班为他喝彩。)
师:你可以与美国总统相媲美了。老师还有一个证明方法,大家下课后探索如何说明。演示课件:勾股弦图。此图最早是由三国时期的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做法时给出的。于是成为了在北京召开的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TCM-2002)的会标,它标志着中国古代的数学成就。此时,老师不失时机的展示勾股定理的发展史,并鼓励学生们上网查找一些有关勾股定理的资料,补充到老师的课件中。
师:勾股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它的应用非常广泛。
科学探究思维下《醛》的教学设计
刘建军
设计思路
以结构→性质→用途为主线,以化学反应的本质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为出发点进行设计,深入探讨了醛基中C—H键和C=O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突出了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探究物质是否有还原性的正确思维方法应先选择强氧化剂,如果能被强氧化剂氧化,再选择弱氧化剂,若能被弱氧化剂氧化,再选择更弱的氧化剂,层层深入的进行探究),突出本节重点醛的还原性。以实验探究为主要手段,辅以多媒体动画演示,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证明了醛基被氧化生成羧基的过程,解决了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紧紧围绕三维目标的要求进行设计,以“知识与技能目标”为主,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体现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中。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和评价,向学生注入了“微型化实验”和“绿色化学”的理念。通过对甲醛的评判,让学生体会到世界是矛盾的统一体,认识和评价事物应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教学素材紧密联系生活,体现了从生活进入化学,再从化学回归生活的理念。另外引入的新颖及小品的使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杯子变热了
张贺春
教学目标
1.知道热能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了解热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知道不同物体传热性能不一样;了解什么是热的良导体与不良导体。
2.能对热现象提出问题,自己设计实验验证提出的问题,并能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出来;愿意合作交流,体验合作的愉快;乐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
3.体验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乐于探究,逐步养成勇于探索、独立思考、善于交流、分工合作的优秀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探究热能在固体中传递,各种物体传热本领有什么不同。
本课探究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基础。
酒精灯的使用
课前准备
不锈钢杯6个、塑料杯6个、两只装满开水的暖壶;细长铜丝、细长铁丝、玻璃棒、细木棒、橡胶棒各6根,铁架台、酒精灯、瓷勺、小铁片、玻璃板、火柴、试管夹、凡士林、蜡等。
案例背景分析
教材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杯子传热的现象中提出问题,这是本课的导入;第二部分指导学生认识热能以传导的方式传递;第三部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物体传热性能不同;第四部分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鉴别一些日常用品是热的良导体还是热的不良导体,体会不同特性的材料在生活中有不同的用途。这些内容将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热学知识打下基础。
在本课中,安排了两个实验活动,第一个活动是通过实验让学生验证哪些材料能传递热以及传递的方式。第二个实验活动是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不同物体的传热性能是不一样的。并用实验记录单全面记录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拓展活动中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活动内容:让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去探究其他关于热传导的问题,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更为以后研究气体与液体的传热性能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描述
一、观察思索杯子变热的原因,激起探索欲望,初步感知热的传递
同学们,今天老师为每一个小组准备了不同材质的两个杯子,谁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现在就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这两个杯子,说一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
现在老师在你们的杯子里加入凉水,你们再摸一摸说一说你的手有什么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