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岁那年,妈妈告诉我要去照个全家福,来到照相馆,我看见几个人排成两排站在中央,面对一个手拿“黑匣子”的中年人,努力瞪大着眼睛在笑。轮到我们的时候,又是“咔嚓”一声,我们的影子就被“黑匣子”照进去了。18天后,这张弟弟撅着嘴、我略微歪着头、全家人都眯着眼的“全家福”送到了家中。第一次照相的情景也永远的定格在我的记忆之中。
第一件红裙子
20世纪80年代,人们大约都看过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银幕上的“红裙子”成为当时女孩子心目中的最高向往。母亲用缝纫机熬了整整一晚帮我做了一件红色的背带裙。记得在学校里,很多女生的眼睛里居然放射出异样的光彩。
记忆中的第一堂课
至今还记得,儿时走进校园的第一堂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爱祖国、爱人民”和“我爱北京天安门”,我用稚嫩的童声里一遍遍跟读,舌尖里满是温润,我疑惑地问:“祖国是啥?”“北京在哪?”老师笑着告诉我,祖国是家中的妈妈,北京是妈妈的心跳啊,我们爱着她,要像爱着自己的妈妈。一直没有忘记,那个胖胖的女老师,她那微白的头发,并不标准的普通话发音,和她深情地念祖国的样子,我觉得她很美,很美,美丽成一颗颗爱国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开出的花。
第一次走上讲台
1993年的金秋,我成了一名年轻的教师。在我执教的第一课,我选择了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首心灵世界的歌,一代青年迷惘的痛苦与欢心的希望,一个女儿对祖国母亲的深层挚爱和献身精神,让我和我的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深情的朗诵着,一如十年前我的老师一样的虔诚。我欣喜地看到,一棵棵心灵的小树,因着诗情的流淌而鲜活,抽枝长叶了!
因为有阳光,我们不惧怕黑暗;因为有风雨,我们梦想彩虹。每个人的悲欢离合,每个人的人生旅途被深深地打上时代烙印。
秋的气息扩散开来,是梦想的照亮亦是阳光的积聚。整个季节把绿的秘密还给沉重的收获。追击未来,长长的线条之上,每一个人都延伸成了图画的主角,以祖国为背景,组成一幅连接天地、连接历史、连接未来的巨幅图画。一张,一张,被灵魂不停地翻阅,被时间诠释得愈加精彩。
耳边依稀传来那首熟悉的旋律,“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离,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
我讲我的课改故事——在反思中成长
张乃红
一、问题解决——要拓宽思路,莫画地为牢
【片段】
教师设置课堂提问,学生踊跃回答,对每一位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了肯定。当一位学生提出书上的标准答案时,教师马上送上一句“你说得真好!”并及时将这个答案板书在黑板中央。当学生发表完所有的意见后,教师问:“你觉得这里面哪个答案最好?”这时,学生一致同意书上的那个答案最好。教师面露喜色,并及时小结:这就是我们书上所提到的好方法。
【反思】
“貌合”:对于一个问题的解答,教师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惟一答案,而是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学生的意见一一作了肯定。学生在受到尊重的同时,潜能和个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和张扬。“神离”:当学生回答出书本上的答案时,教师紧跟的那句“你说得真好!”与相应的在黑板中央的板书,看似在鼓励那位学生,实际上恰恰是教师意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流露。教师在不自觉中强调了书本上的答案,更暗示了学生这种答案是最好的、最标准的。学生的头脑中已被教师强加了这种最优答案,所以当教师问“你觉得这里面哪种方法最好”时,学生就能相当配合地给出令老师满意的答案。长此以往,他们的创新意识还能闪出“火花”吗?新课改中的教师,如果自己还跳不出书本,又如何能培养出创新能力强的学生?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看,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答案,他们能够理解,在他们心中,这种答案比照搬照读课本容易得多!而那些在教师暗示下说出的“最优答案”,他们只能无奈接受。这样的教学又怎能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不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诸多答案的讨论、分析、比较,在不断的体验中进行自我反思,并“悟”出其中的最优答案,进而达到三维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接受并学以致用,在思维得到更广、更深发展的同时,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手段——要倡导先进,莫为之所困
【片段】
这是一节公开课。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伴随着美丽的画面、悦耳的音乐,电脑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相当高。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着鼠标。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地进行下去。
【反思】
“貌合”: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把它作为学生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多媒体课件以其大量的视听信息、高科技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益。“神离”: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了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上述片段中,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对于电脑出现的暂时故障,上课教师不能及时解决,而非要专职电脑老师的介入,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强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也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课堂评价——要鼓励为主,莫滥用失真
【片段】
这是一节观摩课。课堂上,一位学生回答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后,教师说:“讲得真好!表扬他!”其余学生马上“啪啪啪”地鼓起掌来。另一个学生又回答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殊荣”。一节课上,表扬不断,掌声此起彼伏。
【反思】
“貌合”:课堂教学中,教师关注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领域,采用鼓励性语言,激励学生的学习,注重让学生享受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进一步树立学好本学科的自信心。“神离”: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现在的课堂上,经常能听到“嗨嗨嗨,你真棒!”的赞扬,经常能听到“啪啪啪”的掌声,回答好的学生课本上甚至能贴上几颗金星,回答得不好的学生也能意外地看到教师翘起大拇指。传统教育似乎总是一味地批评指责,现在的教育则有了太多的表扬。而其实,过多外在的奖励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内在的、持久的学习兴趣。在上述片段中,教师的赞赏实在是太多太滥了,这样的鼓励已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在此起彼伏的掌声中会渐渐褪去应有的喜悦,长期下去,必然带来更多的“迷失”。学生创造性的回答一定要肯定和鼓励;学生错误的回答,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可取之处给予鼓励,不可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有时,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不必匆忙地作出评价,既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要善于接纳学生,乐意听学生说,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环境。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领会精髓,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我们将会很快走出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的迷途。课堂教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陪伴课程改革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