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教给学生有效地预习方法。预习时要认真,要逐字逐词逐句的阅读,用笔把重点画出来,重点加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出记号,教师讲解时作为听课的重点。对预习中感到困难的问题要先思考。如果是基础问题,可以用以前的知识看看能不能弄通。如果是理解上的问题,可以记下来课上认真听讲,通过积极思考去解决。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养成学习数学的良好思维习惯。往往每课时的例题都是很典型的,预习时应把例题都做一遍,加深领悟的能力。如果做题时出现错误,要想想错在哪,为什么错,怎么改错。如果仍是找不到错误的根源,可在听课时重点听,逐步领会。
3.给学生设置预习学案,学生通过看预习学案,知道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习目标,做到心中有数,还可以指导学生预习的顺序,做到有条有序,提高预习的有效性。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深有体会。
4.要有预习的反馈。就是给学生设置一些在学生通过预习后自己能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设置要把握好难度,太容易,学生不感兴趣,过难了,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要让学生跳跳够得着。课前几分钟是检查预习效果的最佳时间。学生通过这些基础训练,一方面掌握了基本知识和方法,另一方面也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心,为我们课堂快节奏,大容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预习是学习的一种方法,它有它的规律和方法,学会预习,学习数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但预习不是“放羊”式的学习,教师指导很有必要。所以,学生预习必须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下面附一节上学期我的预习学案。
化学教学之我见
李红楠
新课程改革日益深入,想必每一位教师都可能在教学研究方面做出过大胆的尝试,或多或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你是否思考过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如何更加科学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快速提高我们的教学成绩?想必这又是一个值得思考和商榷的问题。下面就此,谈谈在化学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拥有信心和希望
据心理学家研究证明: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20%取决于智商,80%取决于情商;20%取决于自己,80%取决于人际关系。因此,只要教师抱着热切的期望和坚定的信心,则绝大多数学生是可以教好的。因为希望能帮助学生挖掘出内在的潜力、找寻到自我。从上第一节化学课起,我就以积极的心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试图让每一位学生对前景都充满希望。我给他们的承诺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轻视每一位学生。即使有的同学其他科目成绩不理想,化学还是照样可以学好的,化学又是一门新课,我们要借此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些言语是能够深入学生内心的,它会把学生学好化学的欲望之火点燃。就势我会继续给他们举一些成功学生的例子,如:有个转来的复读生,对化学毫无兴趣,最低曾考过35分,但后来在老师的引导、激励和她自身的努力下,在初三中考中,竟然能考到满分;还有一位智力一般的女同学,理科成绩很不理想,但她勤奋刻苦,不耻下问,每当其做对一个题,回答对一个题,老师会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位学生中考差两分满分。这样的例子很多,正因为我们教师的欣赏和鼓励,学生建立了自信,体验到了自我的价值,尝到了成功的乐趣,必然增加前进的动力,学习成绩有所提高也就顺理成章。布卢姆说过:只要给学生以期望和足够的时间,绝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地通过学习。
二、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拥有持久的兴趣
所谓兴趣,是指有选择地、积极愉快地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对知识的猎取活动的成功、能力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当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发生兴趣时,他总是心情愉快地去学,而且一学就懂。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发生兴趣与学习动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若是学生感到新学内容深奥莫测,难以领悟,就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因为他和学生已有的经验没有联系,反之新学内容重复出现,完全是学生已知的,也不会发生兴趣,因为司空见惯,对学生形不成新的刺激。这点在化学教学中表现得更为突出,所以教师应挖掘新教材中的趣味性,设计构思新颖的适度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让其发生兴趣。例如,在初中化学绪言课第一课时的教学可这样设计:课一开始,先设置一种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大家看过魔术表演吗?”“现在,我来表演几个小魔术,请大家欣赏”。在学生惊奇的目光下,我完成“雨落红花开”、“空中生烟”“气球自吹”等实验。此时,全班沸腾起来了。学生们既惊讶又不可思议,个个以期待的目光望着我,希望立即得到答案。但我没有正面回答:“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这魔术的答案就在这本书里。45分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涨,课堂实效性强。
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兴趣是从化学学科本身的知识特点、恰到好处的教学方法产生出来的。如何使每位学生都拥有浓厚持久的兴趣,除上述挖掘新教材的趣味性以外,在教学中还可以从以下诸方面去激发学生的兴趣:1.对学困生多辅导并鼓励,帮助他们熟悉教材,能顺利地独立完成作业,及时评价给予肯定,以稳定他们的学习兴趣。2.组织测验及小型竞赛,让学有余力的同学知识视野更为广阔,对自己的学习有更高的要求,从而更大地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3.举办化学科普讲座,以日常生活事物为对象,展示生活中化学的无处不在,体验趣味、开拓视野。4.尝试指导学生讲课,给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表现的机会,更大程度地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我们的教学要对学生有学法指导
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其在成功的愉悦中不断的强化学习动机。实践表明,学生经常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能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而教师不仅要善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思考如何教会学生“会学”的具体方法。个人在教学中的做法是:
(一)“先死后活”,教会学生记忆知识
能力的提升并不意味着抛开双基。相反,双基的落实好坏直接影响到能力的培养,“熟”才能生“巧”。初中化学是起始学科,知识上的“死”就是记忆,那如何记忆?例如,(1)将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混合物与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等知识点采用表格的形式进行归纳比较来记忆;(2)常见元素化合价、空气组成成分(氮7.8,氧2.1,0.94稀有气,还有两个点零三,二氧化碳杂质气)可采用儿歌记忆;(3)地壳中的元素含量分布氧、硅、铝可采用谐音“洋鬼驴”记忆;(4)物质溶解性的划分可采用数轴记忆法等。
(二)联系实际,教会学生应用知识
新教材的编写突出表现了化学来源于生活与生产,又服务于生活与生产的特点。往往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考察置于实际问题的情景中去测评学生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应用知识,从而达到学会的目的。例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对初学者可谓一大难题,教师不妨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为什么可以用盐酸除去铁表面的锈,又为什么不能使其长期浸泡在酸池中”,“人的胃液中帮助消化的酸是什么酸,治疗胃酸过多,可用含什么化学成分的药物来治疗”,“为什么建筑上可用石灰浆抹墙?”“生鸡蛋可用石灰水保鲜原因是什么?”生活、生产事例的引入,使学生产生一种感觉,“原来化学离我们这样近,化学真重要”,进而学生就会将它学好。
(三)走出题海,教会学生归纳知识
知识的融会贯通不乏要靠练习题的强化训练,学生通过做题、解题,是可以从中达到巩固知识、应用知识、熟练掌握知识的目的。但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明白不是为做题而做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题海中找出同一类题目,在内化知识点、解题方法的同时,找出解题的最佳途径,规律与技巧,以便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最终目的。
总之,学生一旦从教师的教学中领悟到科学的、富有成效的学习化学的方法和思路,就会表现出对化学学习的有计划性、目的性、持久性和独立性,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使学习事半功倍,化学成绩斐然。
“关注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并非易事,以上是在教学中的一隅之见,尚希不吝赐教。
以“情”贯穿《我多想去看看》全文
杨京霞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重视情感的正确指向,让学生感悟自己强烈而朴实的心愿和所有孩子对祖国纯真的爱。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时我以“情”贯穿全文,以“情”为导线,引领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到小男孩迫切想去北京的心情,激发学生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在教学中,要想激发孩子们热爱北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师就必须创设情境,带孩子们进入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以体验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特定情感,俗话说:情之萌生离不开“境”,要解作者之情,首先必须入文章之“境”。阅读教学不能脱离具体的语言交际活动,必须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在教学一些介绍风土人情、人文景观的课文,或者一些要适当让学生了解的地方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启发小朋友以自主的方式来读懂课文。班里很多学生都跟着父母去过北京,走了北京许多地方,何不让学生自己来当当“小导游”呢?因此,在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出示北京的图片,配以小朋友讲解北京的各景点优美的语调和悠扬的乐曲,之后我又请孩子们静静地聆听《我多想去看看》这首诗歌。这样通过音乐、图画、语言描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的感受,从而激起了他们热烈的情绪。在热烈情绪的带动下,学生便被带入到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中,从而获得与作者相似的情感体验。作为讲解的学生为了让在座的其他同学听懂,就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认真组织,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而“听”的学生也是兴趣盎然,从同伴嘴里讲出来的总是带着一定的吸引力,我们要的就是这样的效果。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领悟文中的情感
1.整体感知,自主发展
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在这一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切实重视并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老师充满激情的诵读配乐诗歌之后,让学生想想:“小作者多想去哪儿?他想看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还激发了学生自己也想读一读诗歌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自己练读课文,带着自己的喜好去读、去思考、去领悟。“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一个语句,为什么?”这种属于阅读个性表达的问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也为后来上机创作自己的作品打下了基础,很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学生在自主地理解、体验、反思、探究、发现和创造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使学生获得知识、智能、心理、个性的发展。
2.品词析句,点拨启发
首先,在大家都说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分享了每个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之后,让学生提出诗歌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这样就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深入、参与程度更加广泛。这一环节是学生自己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合作性,建立起一个学生相互合作、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师生间、生生间互动的课堂立体结构。其次,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语言的积累运用。学习语言重在积累,重在运用。我充分发掘这首诗歌的语言训练因素,努力实现具有综合性的课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内容:①引出诗歌中的隐性人物“妈妈”,设计“妈妈”和“孩子”对话的情境,将口语交际引入课堂。②自编歌曲,利用课间热身活动“唱课文”,注重跨学科的联系,既再次加深了对诗歌内容的印象又愉悦了孩子们的身心。在本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我特别注重自我评价语言的设计和学生相互间的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如:“这位同学很会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课文中去理解、感悟语句,真会学习。”“这位小朋友很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是个聪明的孩子。“小朋友,请你仔细欣赏他们的表演,给他们打打分。”“你觉得他这句话说得有没有道理?为什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么样?”在学生自主探索基础上的适时、适度的点拨、启发、引导和激励,指导学生在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同时,培养全面的语文素养。
三、通过拓展延伸,延续学生的情感
在课中休息时我让学生欣赏北京的美丽风光,并配以课后的练习“我们爱北京”,“我们爱五星红旗”,让孩子反复读,最后我抓住“我多想去看看”中的“我”、“多想”、“看看”和学生一起读出突出重点词的三种语气,再次激发了学生热爱北京首都,热爱国旗的思想感情,让他们的情感得以升华。
在这一节课中,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新课标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孩子当做朋友,以“情”为导线使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