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国内传统的自主品牌,包括像现在买国外的车型,花10个亿才能买个车型的图纸,而10个亿对于比亚迪来说,车型都出来了,研发团队也建立起来了。这样,比亚迪的团队出来了、手段出来了、车型出来了,而且都是自己的东西。
为了寻求新工艺,比亚迪甚至和上游材料供应商共同研发,共同制定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镍锡电池需用大量的负极制造材料钻,如果选用性能较好的钻,成本就会非常高。比亚迪与深圳一公司合作,找出国内外钻的品质差距,制定了提高国产钻品质的办法,终于使国产钻达到了国际品质要求,同时,较国外产品成本下降40%。由于负极材料应用极广,仅此一项,比亚迪一年就可以节省数千万元。
自身强大的研发实力是比亚迪领先其他同行的根本。公司目前拥有研发人员200余人,下属部门有设备齐全的电池材料研究中心、电池技术研究中心和新产品开发部门。公司在欧洲、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上海等地设立了研发机构。靠研发节省成本,是比亚迪的一大成功实践。
创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著名学者弗里曼把创新对象基本上限定为规范化的重要创新。他从经济学的角度考虑创新,认为: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向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王传福对于“创新”一词,有他自己的理解:“创新是什么?说得直白一点,没有人做过的东西,你做了就是创新。”
在企业创新中,关键是要培养创新的自主能力,也就是所谓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相对于技术引进、模仿而言的一种创造活动,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价值的过程,即创新所需的核心技术来源于内部的技术突破,摆脱技术引进、技术模仿对外部技术的依赖,依靠自身力量、通过独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获得的,其本质就是牢牢把握创新核心环节的主动权,掌握核心技术的所有权。自主创新的成果,一般体现为新的科学发现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品牌等。
在最为敏感的知识产权方面,比亚迪对那些汽车上的专利技术进行回避,而大量使用非专利技术,这就是看F3很像花冠,但是丰田却没有对比亚迪提出侵权诉讼的原因。在生产、制造环节上,比亚迪重点引进了电池制造中应用的QS9000质量控制体系,以保证质量。
比亚迪汽车面对国内汽车市场新品不断下线、价格不断下调的市场竞争环境,对新产品的研发作出了最新战略调整,即“产品数字化研发”,通过信息技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科学研发机制,使汽车在其生命周期中发挥出令人欣喜的崭新作用,以“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谋求快速应对国内汽车市场的变化。
中国企业走向自主研发、拥有自主品牌的道路,就需要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积累。要想生产一款新车,就需要在设计上的创新。这意味着新进入者的技术创新面临着的风险,同时,技术创新的成果是由知识产权固定下来的,这种认识使王传福更加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
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首先面临的是技术创新。企业是技术创新的投资者、组织者和受益者,同时也是风险的承担者。从一个企业在创新研发上的投入水平可以看到企业是否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而且,知识产权已经成为企业获得实际利益分配份额的决定性因素,它代表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直接体现着产品的开发能力。
企业走自主研发、自主品牌的道路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技术的积累性。很多技术需要不断创新,这对于历史悠久的外国企业来说是很宝贵的财富。技术雄厚的诺基亚仅用20多天就可以推出一个新款的手机版本,因为它掌握了积累型的技术。
现在国内汽车制造里的很多知名品牌,包括上海通用,都是借用外国的品牌和技术,进行某些零部件和下游产品的开发。合资下的中国企业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自主创新、自主品牌的重要性。
中国有人才也有钱财,为什么就做不出一个国际品牌呢?王传福认为,“市场换技术”的做法,让外国品牌控制了中国合资方的观念,让中国企业觉得造车太复杂,觉得专利、技术是很神秘的东西。经过近20年的发展,渐渐地有先进的企业家看透:国外品牌横行,倚仗的就是掌握的核心技术。所以王传福决定:
“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种方式了,这是中国汽车发展30年的一个悲哀。”
比亚迪汽车公司倾全力组建一支国际化团队,倾力投入研发。在开发新车的同时,充分调动比亚迪集团现有资源,对福莱尔轿车进行产品数字化改造,导入了最新的IC技术。
IC设计和计算机软件开发,被视为IC行业的核心技术,而IC这种将多支二极管、三极管、电阻和电容集成到一片半导体芯片的器件,不仅是IT行业的核心器件,也是比亚迪汽车产品的关键器件。
当初成功开发的具有领先技术的“福星”系列轿车,正是IC技术在福莱尔福星上的成功运用,迅速提升了福莱尔的科技含量,填补了国内数字显示技术在微型轿车上应用的空白,使其成为同类轿车中科学与智慧的结晶之作。
2003年9月推出四缸的福莱尔1.1L车型。这款车型不但在动力方面有了全面提高外,其舒适性和操控性都有了长足的进步。随后推出的福星,导入了最新的IC技术,开创了微车的E时代。在2004年6月的车展上推出的F2、F4就是福莱尔车型的延续,“优异的性能、齐全的配置与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是贯穿该系列车型的整个设计过程的设计理念。
王传福在上海成立了“比亚迪汽车研发中心”,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部门正设计规划1.3排量到3.0排量的八大系列的轿车开发计划,包括三厢轿车、SUV、MPV等多款车型,2004年5月15日,首台BYD牌发动机下线并一次点火成功;5月22日首台BYD牌发动机与整车组装成功。同时用全新的产品商标替换了福莱尔的飞天标志。这也标志着小小飞仙的飞天生涯告一段落了。
2004年6月,在北京的车展上,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第一次参展就以宽系列、多品种车型的豪华阵容亮相,产品覆盖A级到C级的宽系列轿车产品的各个领域。其中F6是比亚迪汽车公司第一辆独立自主开发的全新轿车,该车保持与世界同步C级轿车的一些基本设计要素之外,也继承了中国文化的设计理念。
通用、福特在2003年初,相继宣布终止纯电池的电动汽车研制计划。但是与此同时,丰田公司却开始了新的研究工作。王传福对此的看法却是:“我有100%甚至200%的信心,电动车前景光明。”他说,“日本是全球电池技术的霸主,丰田的选择就证明了我的判断。”北京车展上推出的混合动力轿车Hybrid-S,是比亚迪自主研发、生产的全球第一款锂离子驱动式混合动力轿车,这成为本次车展中国产轿车行列中的最大亮点。
通过这些战略,2003年比亚迪公司汽车业的营业收入达到5亿元,虽然总额并不诱人,但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整体营业额上升了77%,达人民币40.63亿元,净利润达8.64亿元。比亚迪公司的简称为BYD,很多人把它解释为:Bring You Dream(带给你梦想)。更有人说,“BYD”对股民来说是Bring You Dollar(带给你美元)。
比亚迪引进和自主开发建设了以企业资源计划系统、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客户关系管理系统、OA自动化办公系统为标志的数字化系统,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整理和分析,形成数字化的管理模块,在模块支撑下初步形成了独立、完整的汽车自主创新体系。
依托比亚迪集团原有的高新技术,推动现有汽车产业升级,推进现有新产品的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联合摩托罗拉、德尔福、Autoliv、联合电子等世界知名公司形成国际团队共同研发新车。
对于比亚迪的成功,王传福归功于创新。“技术为王、创新为本”,这是王传福在比亚迪内部塑造的一种文化、一个指导比亚迪员工的工作理念。王传福的创新,并不仅是技术创新,而是包括创新理念的建立,以及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当然,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创新。比亚迪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科技发展理念,把掌握核心技术作为创新的基石。
1.比亚迪计划在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的汽车生产企业,在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
2.中国想成为制造大国,如果没有自己的民族汽车工业,就是名不副实的。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制造业的一员,如果不能在这个领域内改变目前落后的民族汽车工业现状,我们将羞愧难当。
3.作为企业家,我的天职就是为企业的投资者带来回报,为企业扩张市场份额获取利润。当我发现汽车业这块中国市场潜力最大的蛋糕时,我冲上去都嫌慢,我要扑过去!
4.在市场管理上,我们特别强调信息流,要努力做到单纯,最简单的就是市场和研发在我个人身上合二为一!我不认为管理一个企业很麻烦,只要把研发和销售抓住,企业就是再乱也乱不到哪里去!
5.利用好中国的高级人才和低级人才,让他们的能力淋漓尽致地发挥,才是“中国制造”的真正优势。
6.做汽车,还是要用我们的人力优势击垮竞争对手。因为汽车的绝大部分工序还是靠人去做的。中华民族的勤奋和吃苦耐劳,决定了我们必将成为世界第一。
7.我相信这个产品可以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格局,甚至可以把国际油价打下来,而且在电动车时代,发动机与变速器都将成为过去时。
8.一种新产品的开发,实际上有60%来自公开文献,30%来自现成样品,另外5%来自原材料等因素,自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有5%。
9.我们大量使用非专利的技术,非专利技术的完美组合集成就是我们的创新。知识产权要尊重,但可以回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