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臣们无可奈何,可还是出现一个不怕死的,这个人叫做武举。楚庄王就对他说:“这里没有朝廷,没有政事,有的只有美酒和歌舞,你是来和我一起欣赏歌舞呢?还是来陪我一起喝酒?”武举回答道:“都不是,只不过是有人问了我一个问题,我想了好久也想不出答案,于是我想来向大王请教。”楚庄王就说:“是吗?那我倒想来听听。”武举说:“人们在楚国看见一只五彩缤纷的大鸟,可是这只鸟不飞也不叫,请问大王这是只什么鸟?”楚王一怔,答道:“这肯定是只神鸟,他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武举听到他这么一说,心里好像有了底,便退下了。
之后,武举又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另一个大臣叫苏从。二人以为大王会有所作为,于是便静候佳音。可是等了很久楚庄王依然没有动静,这下他俩久着急了。
这次,按耐不住的是苏从,他跑到楚庄王的寝宫二话不活就抱头痛哭。这可吓坏了楚庄王,忙问道:“你哭啥啊?”苏从说道:“因为我就要死了”楚庄王摸不着头脑,他接着解释道:“大王不理朝政,眼看着楚国就要败在您的手上,楚国没了,我还能活下去吗?”楚王大怒,指着那个牌子说:“你不识字吗?”苏从说:“微臣识字,可是今日不死,明天还得死,与其这样,还不如大王您给我个痛快。”楚庄王闻此,便要歌姬们退下下去,弯腰扶起了苏从,说道:我等的人终于等到了!
随即,传令下去,将武举和苏从提拔到关键的职位上去,然后一边改革政治,一边扩充军队,加强训练军士,准备与晋国决战,雪城濮之战的恨。
尽管这其中还出现了一些意外,那就是越椒作乱。可是在数年之后,出国在楚庄王的领导下日益强盛,终于在黄河之边打败了晋国,取而代之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之后的第四任霸主。
趣味链接:问鼎中原
楚庄王亲率大军征伐陆浑之戎,周天子派人前去慰问。楚庄王借机询问周鼎的大小轻重。而九鼎是古代象征国家政权的传国之宝。楚庄王此话一出,大有欲取周王朝天下而代之的意思,结果遭到周王使者王孙满态度强硬的严词斥责,楚庄王理屈词穷,于是只好退出周疆。
晏子使楚--智斗楚灵王
晏子,名婴,字仲,春秋时代齐国人。一生之中,他连续做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的正卿,是齐国的三代功臣。关于晏子的故事很多,如挂羊头卖狗肉、二桃杀三士等等,而我们下面要说的,是晏子使楚的一段故事。
当时,楚国的国君是楚灵王,他听说晏子是个身高不足五尺的矮子,于是便想将他羞辱一番。于是他命人将城门的大门紧闭,只在旁边开了一个不足五尺了小门。让晏子从这个和他身高相配的校门中进城。
晏子来到城门外之后,当然知道楚灵王的用心,于是便对守城的将士说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难道我出使的不是楚国而是狗国?”守门的将士无言以对,只好乖乖的打开城门。
楚灵王见晏子顺利的过关了,很不服气,于是来到晏子的身边,用手比划着晏子的身高问道:难道你们齐国没人吗?为什么偏偏要你这样的来啊?晏子从容不迫的说道:“非也,非也。只不过我们齐国出使有这么一个规矩,有德有才的人,出使贤者为王的国家,没有出息的人,出使庸者为王的国家。我是我们齐国最没出息的人了,只能出使到你们楚国来。”
楚灵王又碰了一鼻子的灰,觉得这晏子不是一个好惹的人。于是,就恭恭敬敬地请晏子入席喝酒。可是就在大家正喝得热闹的时候,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只见两个士兵压着一个猥琐的身影,从他们饮酒的门前走过。于是,楚灵王便正儿八经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啊?”士兵回答道:“这个人犯了偷窃罪被我们抓住了。犯了什么罪?”楚灵王又接着问道:“堂下的犯人,你是哪里人士?”犯人响亮的回答道:“齐国人”。晏子这才知道,这又是楚灵王的把戏。很自然的楚灵王就问晏子:“晏子大夫,是不是你们齐国有很多这样的人啊?”晏子此时非常的愤怒,但他还是强压着自己的火气,说道:“齐国的百信安居乐业,怎会出这样的人?我想这可能和水土有关系,听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而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才,齐国的人来到了楚国便学会了偷窃,可能就是因为,这里的水土容易养出这样的人才来。”于是,楚灵王又讨个没趣。
经过这次以后,楚灵王再也不敢戏弄晏子了。而晏子也顺利的完成了出使楚国的任务。
回到齐国之后,他便将此事和齐景公说了,晏子分析:楚灵王狂妄无知,能干出这样的事情也反映了朝中无人,于是建议齐景公兴兵讨伐,以壮国势。
不久之后,齐景公向楚国发兵,而结果正如晏子所言,楚国朝中无能人。于是,可怜的楚国就这样成了齐国的踏脚石,齐国的国势变的越来越强大,
趣味链接:周恩来在外交中的经典谈话
周总理是中国的首任外交部长。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时间,无意间看到桌子上的美国钢笔,于是就讥讽的问道:“总理阁下,你们堂堂中华大地,难道连一支钢笔也没有吗?不然,您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哦,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老子,函谷关前著《老子》--博学多才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相传,老子从小聪明好学。长大之后,为了开阔眼界,吸收更多的知识,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老子便只身一人来到了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洛阳。结果,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学,很快的得到了赏识,在当时的“国家图书馆”出任馆长一职。
在这样的环境里,老子如鱼得水,任其遨游。他每天日夜不停的读书,知识不断的增长,逐渐的成为了当时远近闻名的大学者,人们遇到不懂的问题都来向他请教。
相传,在这些前来请教的众人之中,就有一位重量级的人物--孔子。当时,孔子就问老子关于礼制问题,他说:“现在的环境实在是太乱了,国不像国、家不像家,君不像君、臣不像臣,难道这样是正确的吗?我们先贤的礼制我们不当遵守吗?”老子回答道:“孔子啊,你是个聪明的人,但为什么总是这方面钻牛角尖呢?那些圣贤们都死去多少年了,而现在的环境也变了,你非要用以前的东西来约束现在的人,这是不符合时代发展的规律的。你要知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君子要有适应社会的能力,难道这一点,你还参不透吗?”
孔子身受感化,回来便对他的弟子们说了这件事情,同时还感慨老子的知识渊博,见底深刻。
后来,老子离开了洛阳,因为东周内战,“国家图书馆”已经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老子认为再呆在这里也没有必要了,于是便骑着一匹青牛,向当时较为安定的秦国出发了。
相传,在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守关的官员尹喜认出了他。尹喜得知老子即将归隐的想法之后,便对老子说:“您是知识渊博的大圣人,这一归隐的话,我们就再也聆听不到您的教诲了,这实在我们的损失啊”。可是老子淡泊明志,心意已决。但同时也为尹喜的挚诚多感动,于是在临行之前,就将自己的一生所学和其中的感悟,用洋洋洒洒的五千言,写成了《老子》也就是后世的《道德经》,交给了尹喜。
之后,便骑着青牛不见了踪影,从此之后,世间再也没有了老子的消息。^
趣味链接: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的思想是我国传统的哲学思想渊源之一,他认为“万物皆有道”,而“道”就是宇宙的本质,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形成和发展,都由“道”来转化和生成的,它像天地一样永不停息地运动,它的规律就是自然的规律、社会的规律。这一思想,影响了后世诸多哲学思想的产生,老子也因此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以礼治天下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
据说,在孔子年幼的时候,就非常的聪明好学。在他二十岁的时候,知识就相当的渊博,开始关注国家大事,一心想进入仕途。可当时鲁国的政权却掌握在“三桓”和他们家臣的手中,虽说先后有两次入士的机会,但是眼看着无能为力的政权,他放弃了。直到鲁定公九年,孔子得到鲁国君主的重用,这才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尽管孔子此时已经五十一岁,但也可谓是大器晚成。
孔子在在任期间,因为治理有方,取得了非常卓越的政绩,被提升为为大司寇,相当于一朝之相。可是,孔子一心向治理的是鲁国的天下,而非当权者三桓的天下。于是为了鲁国,他便想在三桓的头上动土,用以加强王权,结果提出了摧毁三桓城堡的建议。于是,孔子和三桓的梁子就这样结下了。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却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当权者已经不想再用他了,于被迫离开了鲁国。为是实现自己的政治梦想,孔子开始周游列国。
他的第一站,便是卫国。卫国当政的君主是卫灵公,他虽然很尊敬孔子,也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按时给孔子发放粮饷,可是却未曾授予他一官半职。而且这种“光吃饭,不干活”的日子也没有维持多久,因为有人向卫灵公进谏谗言,再被卫灵公怀疑的情况下,孔子离开了卫国。
而后,孔子又先后几次往返卫国,这一方面反映了,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但更重要的一点则是:孔子实在是没地方可去了。
在受够了这样的日子以后,孔子有先后来到了曹、宋、郑和陈国。当时楚国的当权者觉得孔子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便想招揽过来。可是陈国、蔡国的大夫们怕孔子在楚国得到重用之后,回对他们不利。于是,就在半路截杀经过蔡、陈联军的围困之后,孔子的弟子自贡找到了楚人,他们才免于一死。
后来,周旅游列国之后,六十八岁的孔子,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最终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从此,孔子心灰意冷冷,不再关心朝政,而专心致力于教育,在七十三岁的时候,因为患病不治而死。
趣味链接:孔子说:以德报怨?
人们常认为孔子“以德报怨”的意思,就是说:别人欺负你了,你不但要忍,而且还要以你的爱心来感化他。其实,这完全是被曲解了。因为,孔子的原话是:“以德抱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就是说:别人以“德”对你,你才用“德”来回报;可别人要是打了你,你就应该拿起板砖飞他。事实上,孔子高大威猛、孔武有力,就因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话,刚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一个温婉的受气包形象。
伍子胥一夜白头--杀父之仇终得报
楚平王时期,楚国的太子建和秦国的公主定有婚约。于是平王就让自己的宠臣费无极到秦国为太子建娶亲。这费无极是个溜须拍马的人,看见秦国的公主长得好看,为了我讨好平王,就急忙赶回来报告平王说:“这是个绝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给太子另外娶个媳妇。”于是,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国的公主,给太子建另配了妻室。
经过此事,费无极更地平王的宠信,可是他又害怕太子建会报复,于是就在平王面前进谗言,说太子因为秦国公主的事情,对平王感到不满,要起兵谋反。平王半信半疑,就把太子建的师傅武奢找来问话,武奢一听此事,盛为不满,他知道这是费无极在从中捣鬼,于是就在平王面前痛陈是非。然而,这却导致平王的不满,引来了导致杀身之祸。
平王知道武奢有两个儿子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要是他们知道自己的父亲被平王杀了,他们肯定回来报仇。于是,他就想用武奢的性命将他的两个儿子引来,斩草除根。
武奢的两个儿子,一个叫武尚,一个叫武员,这武员就是伍子胥。武尚生性宽厚仁爱,但武员人桀骜不训,忍辱负重,是个能成大事的人。得知父亲性命朝不保夕的之后,武尚去了,可是武员觉得只是阴谋,于是就带着太子建逃走了。
结果,伍子胥的兄长和父亲就这样被杀害了,伍子胥誓要为他们报仇。可是就在他们逃至韶关的时候,却遇到了阻碍。后来,在扁鹊的弟子东皋公的帮助下,他们才顺利过关。
韶关把手森严,伍子胥无可奈何,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遇到了东皋公。东皋公说,我有办法助你逃过去。于是,伍子胥就来到了东皋公的住所。可是一连几日,东皋公都不提过关的事情,这可急坏了伍子胥。他就向东皋公说:“我大仇未报,这几天耽搁在此,就好象死去一样,先生还有什么办法呢?”东皋公说:“不着急,我自有妙计。”可是,伍子胥怎嫩不着急呢?结果,一夜白头。而这时,东皋公才说出了自己的计划。原来,他有一个朋友和伍子胥长得很像,于是就想用这位朋友来骗的官兵的眼睛,他们现在就是在等这位朋友的到来。
恰巧,他的这位朋友就在当天来了。东皋公就让伍子胥依计行事,结果真的骗过了守门的将士,顺利的过关了。而守城官兵一看自己抓的并非伍子胥,就把东皋公的朋友给放了。
后来,伍子胥来到吴国,帮助公子光夺位,自己也手握重权。之后,又同孙武一道,率兵攻取楚国,可是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挖开了坟墓,鞭打他的尸体,以泄心头之恨。
趣味链接:端午节起源的异说
吴王夫差打败了越王勾践之后,不听伍子胥的劝告而听信谗言,结果放了越王勾践而将伍子胥赐死。于是,在临死之前,伍子胥对身边的人说:“我死以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我要看看越国军队是怎样打进吴国的。”吴王夫差闻言大怒,便命人把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苏州人为纪念这位忠臣,把此江该为胥江。相传,后世为纪念伍子胥的日子,便将伍子胥的忌日定为端午节。
孙武练兵--见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兵圣。相传孙武自由好学,有其尚武,后来逐渐显现出对军事的爱好和特有的天赋,在伍子胥的推荐下,为吴王夫差所用,著有兵法十三篇。孙武的生卒年不详,但是有关孙武的崛起,那就不得不提他为吴王练兵的故事了。
话说吴王看过孙武的兵法之后,就问孙武:你的兵法写的很好,但是不知道是否适合我来使用。孙武说:当然可以,兵法的原理是一样的,无论是任何人用都可以。于是为了验证孙武的看法,吴王就为孙武操办了一场小型的练兵演习。可是用来练兵的,却是一群宫廷的女子。
孙武毫不介意,仍然信心十足,把这些女子分成两队。让阖闾最宠爱的两个宫女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命令所有的宫女毎人都拿一支戟。孙武问:“你们知道自己的心、后背、左手、右手吗?”众人回答:“知道”,孙武说:“好,那你们现在就看着心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左,就看左手所对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右,就看右手的方向,命令你们向后,你们就朝背后转过身去,大家能够做到吗?”众宫女都应声说:“能!”孙武把这些都交代清楚之后,就郑重声明道:“现在实在练兵,那你们就要听我的号令,否则就军法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