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在“太岁”头上动土--周天子权威不服存在
历史进入春秋时代,周天的权威已经不再像西周时期那么至高无上了,周天子脚下的诸侯们都开始注重发展自己的国势,纷纷和周天子叫板。而这其中,第一个和周天子翻脸的,就是郑国的国君郑庄公。
这这个桓公原来是周宣王的庶弟,在周幽王时期,郑桓公身为周王室的司徒。后来眼看着西周的衰败,于是就在在太史伯的建议下,将郑国财产、部族、宗族连同商人、百姓迁移到东虢国和郐之间,号称新郑。
在周平王去世,周桓王继位之后,郑庄公不但是郑国的国君,同时也是东周王朝的重臣,当时,可谓是权倾朝野。周桓王虽也也看不惯他的样子,可也对他无可奈何。后来的一次,周桓王对郑桓公忍无可忍了,于是便“委婉”地说道:您老人家是先王的重臣,为朝廷干了一辈子的活,现在你老了,该是享福的时候了。言下之意,便是要罢免他的官职。桓公虽然年老,但也不至于糊涂,他听出了平王的意思,于是便带着怨恨回到了自己的封国。这样,这本是同根生的两人便结下的仇怨。
后来,郑庄公几次三番的不去朝见天子,周桓王就更加的生气。一怒之下,便领着蔡国和陈国的军队,前去声讨。蔡国和陈国因为之前在对郑的战争中吃了亏,这次周天子带头,他们自然高兴前往。
而此时此刻的郑庄公可不是个好惹的主,既然你周桓王不仁在先,那就不要怪我不义了。于是亲自挂帅,迎战周王的联军。结果周王的联军不是其对手,被打得一败涂地。周桓王眼见不敌,就立马鸣金收兵。可是就在军队慌忙撤退的时候,郑庄公搭弓射箭。结果,这一件就把周桓王给射下马来。
郑庄公原打算活捉周桓王的,可是仔细想了想之后,也就作罢了。原来,这郑庄公迎战周桓王已经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他虽然气愤,但也没想着要了周桓王的命。要是真的吧周桓王抓来,自己还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处置。弄不好,其他诸侯还会以此为借口,兴兵来勤王。于是,就乘此机会将他放了回去,只要他知道自己不是好欺负的就行了。
自从这一仗之后,周朝天子至高无上的权力便发生了动摇,难以控制天下的局势。渚侯们纷纷地各自为政,为各自利益而不断地展开争霸战争。
趣味链接:郑庄公母子,黄泉相见
郑庄公的母亲武姜,因为生郑庄公的时候儿难产,所以一直都不怎么喜欢他。尽管郑庄公当上了郑国的国君,可是他的母亲却阴谋帮助他的弟弟来篡位。后来,叛乱虽被平息了。可是郑庄公也恨极了他的母亲,放出话说:不到黄泉永不相见。但是,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何况是母子亲情,更是难以割舍,但是自己说话不能不算话。后来在考叔的见一下,母子两人在地道中重逢了。这就是后来“掘地见母”的故事。
秦穆公的相马--不以出生论英雄
秦国原来是只是一个嬴姓小部落,后来因为秦襄公帮助周平王动迁,而被封为诸侯。然而,秦国地处偏僻,国小民弱,在群雄并起的春秋初期,与其他的诸侯国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直到数年之后,王位传到了秦穆公的手里,国势才才开始逐渐强大起来。
据说,秦孝公非常喜欢马,为此还亲来了相马的名士伯乐。可是后来,伯乐渐渐地老了,于是就提出要退休。秦孝公非常的伤心,就说:你要是走了,那今后好有谁来为我相马啊?伯乐笑道:大王必担心,我有位好朋友叫九方皋,也是一位相马的高手,我走了之后,您不妨去把他找来。
听了伯乐这么一说,秦孝公于是就把九方皋找来了,要他去相一匹好马。三天之后,九方皋就来了,说他已经找了一匹好马。秦孝公就问: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啊?九方皋答道:是一匹黄色的马。于是,秦穆公就叫人把马牵来了。可让秦穆公意外的是,这并非是如九方皋所说的黄色母马,而是一匹黑色的雄马。秦穆公很生气,也很失望,看来这九方皋并非伯乐所说的那样高明。
于是,他就把伯乐找来,说道:你推荐的朋友不行啊,他连马的颜色都分不清楚,你怎么还把他推荐给我呢?看来你真的是老了!可是伯乐却没有在意,他说:这正是九方皋高明的地方,因为他看的不是马的外在,而是内在的灵性,我敢担保,九方皋向您推荐的那匹马绝对是匹千金难买的千里马!秦孝公一试之后,果然如伯乐所言。
秦穆公从这件事情上得到启发,那就是任用贤人不在乎其外在的东西如相貌、身份,而取决于他的内在是否真的有本事。
后来,秦穆公听说一个叫百里奚的奴仆很有才能,于是就用五张羊皮把他买了过来,并封他为相。在百里奚的精心辅佐下,秦穆公如虎添翼,将秦国发展的有声有色。结果,秦国后来居上,成为当时的第一强国,而秦穆公就成了春秋时期的一代霸主。
趣味链接:韩愈著《马说》
号称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早年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为了表达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马说》,他在书中提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残酷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当时唐王朝统治阶级的昏庸和无能。
齐桓公的崛起--公子小白的称霸之路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国君,姜姓,名小白。他在位期间,推行改革,国力逐渐强盛,后来他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四处征战,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
公元前686年,齐国发生内乱,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公孙无知自立为王。齐襄公的个儿子公子纠和日后的齐桓公--公子小白,为了躲避公孙无知的迫害,随着他们的师傅管仲和鲍叔牙分别逃到了鲁国和莒国。而就在齐国内乱的第二年,公孙无知被杀了,齐国朝中无主。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公子纠和公子小白纷纷动身都想赶回齐国继任王位。
鲁国为了助公子纠顺利登上王位,一面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国,一面派管仲带兵在半路拦截公子小白。结果,管仲日夜兼程,果然找到了公子小白的人马,于是管仲弯弓射箭,只听见小白大叫一声,管仲扬长而去。公子纠以为小白已死,没有了后患,于是便不在那么慌忙了。
其实,这不过是小白的计策而已。当时管仲的一箭并没有射中小白,而他大叫一声不过是将计就计蒙骗管仲。结果,等公子纠回到齐国以后才知道,小白已经赶在他的前面登上王位了。
小白继位之后,便成了齐桓公。为了报一箭之仇,他立即下令攻打鲁国。结果鲁国大败。齐桓公不忍亲手杀死自己的兄弟,于是便用书信通知鲁国将其处死,而他的师父管仲则要交到齐国的手中。管仲被送到齐国之后,齐桓公便要将其剁成肉泥,以泄心头只恨。可是鲍叔牙却对齐桓公说,管仲是个治国的人才杀不得,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业,那么非管仲不可。齐桓公听他这么一说,于是,便以鲍叔牙所言,对管仲委以重任。
后来,齐桓公有拜管仲为相,实施改革。在政事上,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经济上,通过减少税收,增加人口的生育水平。从而提高齐国的总体人口数量。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经过这次改革,齐国国力大为增强,齐桓公开始走上称霸的道路。
趣味链接: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是对好友。两人合伙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因为出资少而分利多,人们都说管仲贪心,鲍叔牙就说,管仲只是太穷了,并非贪心。后来,管仲做生意亏本了,人们又说管仲太笨了,鲍叔牙就像别人解释,说:“管仲并不是笨,只是他的运气不好而已。”管仲三次出仕,结果三次被逐。人们就说管仲是个没有才能的人,可是鲍叔牙却说,他只不过是生不逢时。因此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后人即以“管鲍之交”来表示不以物移,坚贞真挚的情谊。
天真的宋襄公--一个号称仁义的大草包
齐桓公去世后,他的五个儿子为抢夺君位发生了内乱,结果在宋襄公的帮助下,这场内乱才得以停息。天真的宋襄公自认为做了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足以树立自己在诸侯之间的威信。于是便召开诸侯联盟大会,目的在于确认自己的盟主地位。
到了约定的时候,除了齐国之外,其他的国家基本上都来了。事情的发展都在宋襄公的意料之中。可是在确认到底由谁该做盟主的时候,楚成王和宋襄公却争吵了起来。宋襄公非常的生气,还要和楚成王争论。可是楚成王已经不耐烦了,于是,只见楚成王的一般随从脱去外衣,露出一身亮堂堂的铠甲,把宋襄公给逮住了。
后来,楚成王觉得抓了宋襄公也没什么用,于是便把他放了回去。从此,宋襄公与楚国之间的仇怨便结下了,只是宋襄公畏惧楚国兵强马壮,一直也没有上面办法。恰好在这个时候,于楚国结盟的郑国也开始反对宋襄公。这郑国是一个小国,宋襄公心想楚国我惹不起,难道我还怕你郑国吗?一怒之下,便兴兵讨伐,为自己出出气。
郑国那是宋国的对手,他敢反宋也是因为有楚国罩着。于是,宋襄公一来,郑国便向楚国求救。
楚国没有直接去就郑国,而是统领者大军向宋国的大本营进攻。宋襄公这下着急了,也顾不上攻打郑国,带领将士就回赶。结果他们赶回去的时候,楚军人马还在他们的对岸。右大臣建议,楚军只是为了给郑国解围,现在我们回来了,不如和楚国江河算了。毕竟他们兵强马壮,真的打起来我们不一定能赢。可是宋襄公却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他们虽然人强马壮,可缺乏仁义。不义之兵怎能胜过仁义之师呢?说着,就命人做了一面绣有“仁义”二字的大旗。要用“仁义”来战胜楚国的刀枪。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大臣们又来建议,他们说楚军刚刚渡河,我们等他们的人马过来一半的时候就杀过去,这样定能取胜。可是宋襄公却指着“仁义”大旗,说:“那我们还算仁义之师吗?”大臣们汗颜,只有退下。可是眼看着楚军已经全部过来了,马上就要布阵了。大臣实在是忍不住了,于是就说,大王啊,现在是我们最后的良机了,此时他们正乱作一团,立即出兵的话我们的胜算很大,要是等他们都准备好了,就不好办了啊!可宋襄公却愤怒的骂道,你们就知道出这些歪主意,要记住我们是仁义之师!
片刻之后,楚军布好了阵势阵冲了过来。结果,宋军不敌,被打的四下逃散。战乱中,手握“仁义”大旗的宋襄公好被楚军射中了大腿。
于是,天真的宋襄公称霸不成,反被射伤了大腿,他的“仁义之师”也成了贻笑万年的笑柄。
趣味链接:古印度是怎样打仗的?
虽说宋襄公的仁义战术被人们嘲笑了千百年,但是这种作战方式在古印度却被人们所认同。据记载,古印度最具权威的法典《摩奴法典》还对此进行了明文规定:“'在打仗的时候,自己要是坐乘车,就不能进攻徒步的敌人。还有就是不能攻击已经受伤的人,或是放下武器的人,连老人、弱者和没有防护的人都不能攻击”。谁要是违犯了这些规定,那么就会招来敌我双方的一致谴责。
流亡公子的漂泊之路--十九年后终成一代霸主
晋文公是继齐桓公之后的第二位霸主,而在他登上晋国君主宝座之前,却经历了长达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说起晋文公的苦难,最终要归结到他父亲的一个妃子--骊姬身上。当年,他的父王晋献公还在位的时候,非常的宠幸这位骊姬,而这骊姬就仗着这份宠爱,想帮助自己的儿子登上晋国国君的宝座。于是,就使用连环计逼死了当时的太子,赶走了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这重耳就是晋文公的名字。
重耳逃亡的第一战就是卫国,可是这卫国的君主看他一副丧家犬的样子,根本就没有搭理。于是在吃了这个闭门羹之后,就想到逃往齐国。
当时还是齐桓公在位,当重耳逃到这里来的时候,齐桓公马上就平派人去迎接他们。在齐国的日子里,重耳享受到了久违的待遇。齐桓公不但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午餐,还将本家的一个美女齐姜嫁给了他。于是,重耳安于现状。
可是,天不遂人愿,重耳的手下还一心想着跟着他干一番大事业。于是,就在一棵大树下,商量着怎样让重耳逃走的事情。恰好,这件事情又被齐姜的侍女听见了,于是就将这件事情告诉另外齐姜。虽说齐姜是个女流之辈,但却很有志向。于是他也赞同重耳“重出江湖”。可是,这时的重耳已经是个六十岁的老人了,他习惯了眼前的生活,不愿意在四处奔波。无奈的随从和齐姜,结果用酒把重耳灌醉送出了齐国。
于是,重耳有重新踏上了流亡之路。
下一站便是曹国。可是这曹国和卫国一样,根本据不愿理睬这位老人。于是他们又辗转来到了宋国。这个时候,“仁义之师”宋襄公刚被楚国大败,根本就没有能力再管他家的事情。
经过了楚国之后,他们终于来到了秦国。这个时候,晋国已经是晋怀公当政了。这晋怀公当年曾也在秦国作为人质,秦穆公对他非常好,还把自己的女儿怀赢嫁给了他。可是这位人质,却是非的不听话,后来竟然背着秦穆公,丢下了自己的妻子就跑回去了。
秦穆公很生气,结果很严重。于是当重耳流亡到秦国的时候,秦穆公决定帮助他重夺王位,并将怀赢也嫁给了他。
有了秦穆公的支持,重耳的胆子大了,晋国的大臣们也纷纷开始怀念他了。于是,在公元前641年,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重新回到了晋国,成为后来的晋文公。
晋文公上位以后,注意整顿国内政治,发展生产,安定人心,很快就使晋国强盛起来。经过几年征战,成为了春秋时期又一位霸主。
趣味链接:“寒食节”的由来
据说,在晋文公流浪的日子里,经常会没有饭吃。有一次,晋文公实在是饿得受不了了,于是他的随从介子推便从自己的身上割下一块肉来,给晋文公作汤吃。后来晋文公夺得了晋国的天下,而介子推却隐居山林了。晋文公为了逼他出来,就放火烧山。结果,介子推抱着一棵柳树被烧死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在那个月不生明火,都吃冷食。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就成了现在的“寒食节”。
一鸣惊人的楚庄王--他一直在等贤臣的出现
人们常说历史重演了,而事实上也好像的确就是这样。商朝时期,武丁三年没说话,造就了商朝的空前繁荣。而时至今日,楚庄王沉醉了三年,也造就了春秋时期楚国的霸主地位。
在楚国在城濮之战中败给晋国不久,楚成王就被自己的儿子给杀了,他的儿子即位之后,就是楚穆王。这楚穆王为报城濮之耻,于是在国内家境练兵,可是壮士未捷身先死,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突然抱病而死。于是他的儿子就继承了楚王的位子,这就是楚庄王。
可是,这位楚庄王好像并没有继承他先王的遗志,在即位后的前三年里,竟然整天喝酒、打猎,不问政事。为了防止大臣们前来打扰,还在自己的宫殿门前挂了个牌子,上面写道:进谏者,杀毋赦。意思就是:不怕死的你就来!